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讲于基隆海会寺)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目次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序

  悬谈

  甲一、解经题(分二)

  乙一、经题

  乙二、人题

  甲二、释经文(分二) 乙一、显了般若 乙二、秘密般若

  乙一、显了般若(分二)

  丙一、略标纲要(分四)

  丁一、能观人

  丁二、所行行

  丁三、观行境

  丙二、广陈实义(分五)

  丁一、拂外疑

  丁二、显法体(分二)

  戊一、总显

  戊二、别显

  丁三、明所离(分四)

  戊一、法相开合门

  戊二、缘起逆顺门

  戊三、染净因果门

  戊四、境智能所门

  丁四、辨所得(分二)

  戊一、结前起后

  戊二、正明所得(分二)

  己一、明菩萨得涅槃断果

  己二、明诸佛得菩提智果

  丁五、结叹胜能

  乙二秘密般若(分二)

  丙一、结前起后

  丙二、正说咒语

  附件: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科判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序

  般若心经汉译,藏经中有七本,以玄奘大师译本流通最广,亦最简要。经文二百六十字,先贤以为六百卷般若妙义,尽摄其中。然含义越丰,解之越不易。不得其解,而徒口诵,其欲观行,以证实相,不亦难乎。是以自古已来,此经注释,多不胜举。惟以古注消文尚简,释义各有偏重,后世学者,不有人说,犹不能解也。

  基隆海会寺道源长老,多年讲说诸大乘经,度人无数。至民纪六十六年,讲此经于海会寺能仁佛学院,七十一年再讲于桃园正觉莲社。长老弟子施旺坤居士笔记成书,今将镌印流通。余与施居士堂女弟丽花居士为同门友。以是幸获拜读于付镌之前,并应嘱为一序。

  余忆昔者长老曾讲《观无量寿佛经》,先业师雪庐老人为序赞之,谓为乘愿再来之人,故能深入浅出,微密显章,不同智疏礼钞,必精台教后能读也。余于是一再读之,唯是业师之赞叹,而自不敢赞一辞。

  今者读此讲记,其见古注畧者,此则详之;古注深微者,此则浅显之。讲以观照之慧,记有文字之慧,显密般若之义,发无余蕴矣。甚者,华严普贤愿归极乐,马鸣起信结劝念佛。长老于此,亦以念佛法门为劝导,符合经论,有如是者,实为再来人也。

  余闻之,大乘诸法,须修三僧劫方能成佛。若修净业,往生极乐世界,一生即得补处。是为当生成就之特别法门,世尊说为难信之法。难信能信,必由经论之讲说,循循然以劝之。由是以观,此经讲记甚难得也。有缘读之者,当作难遇想。

  民国九十七年岁次戊子中秋节优婆塞徐醒民敬识于台中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二○一一年修订版)

  —道源长老民国六十六年六月讲于基隆海会寺—

  施旺坤 敬记

  悬谈

  今年为什么要讲《心经》?每年夏天要讲哪一部经很费思量,因为要讲的经,必须让大家好了解,本寺创办二十多年来,道源已讲过很多经,可是未讲过《心经》,为什么不讲《心经》呢?因为《心经》好念不好懂,无论出家、在家弟子,早晚课都要念,甚至都会背诵,因为《心经》只有二百六十字,经文短,念起来很顺口,可是不大好懂,讲了听不懂也是问题,所以一直到今年才开讲。既然《心经》不好懂,今年讲就会好懂吗?因为今年本寺开办能仁佛学院,有数十位学生来此研究佛理,所以才决定讲《心经》。又本寺诸位大德听经已有几十年,对于佛教的名相差不多了解,听《心经》当不致太困难。刚才讲《心经》好念不好懂,虽然不好懂也要懂啊!你只要留心听,不要起退心,多听几次就懂了。如果不好懂就不听,永远不会懂啊!这次我们预定七天讲圆满,希望大家不要错过机会,这是我们今年讲《心经》的因缘。

  现在开始讲经,先讲经的题目,再讲经文。全经分为两大科:

  甲一、解经题 甲二、释经文

  甲一、解经题(分二) 乙一、经题 乙二、人题

  乙一、经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这是本经的经题。「般若」,本来念「班若」,但是在《心经》要念「拨惹」,因为这是印度的梵音翻译过来的,可能有人会怀疑,为何不找两个字音相同的字呢?因为《心经》是唐朝翻译的,唐朝的京都在陕西长安,长安的语言就是官话,等于现在的国语,「般若」两字在当时就读「拨惹」。

  「般若」,翻译成中国话叫智慧,但是不翻为智慧,这是译经的规矩,在五种不翻里面,属于生善不翻。五种不翻的规矩是玄奘大师订的:一、「秘密不翻」,如陀罗尼大悲咒、往生咒、楞严咒等。为什么不翻呢?因为真言咒语不需了解,只要按音声受持,就有不可思议的感应,如翻译过来,反而起分别心,使感应打了折扣。二、「含多义不翻」,印度的梵文名词,里面所含的义理很多,故不翻。如薄伽梵,含六种义理,在中文里,没有一个适当的名词可以翻译。又如佛陀耶,中国话叫觉者,但不翻为觉者,因为它含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意,觉者不能涵盖三觉之意,故仍保留佛陀耶梵音。三、「此方无不翻」,如印度阎浮树,我们中国没有这种树,所以保留梵音。四、「顺古不翻」,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句名相从汉明帝时,印度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位高僧,到中国翻译《四十二章经》时就不翻,鸠摩罗什法师,在他所译的经,也不翻此句,因此玄奘大师也顺古例不翻。五、「生善不翻」,如般若,中国话可译为智慧,为什么不翻呢?因为世间学问,也有智慧这个名词,社会上所谓聪明智慧,是世智辩聪,和般若智慧是两回事,为令众生生起善法,所以不翻译。

  梵语般若翻成中国话,应该叫真智妙慧,区别和世间的智慧不一样。真智妙慧是我们人人本具的智慧,不是从外面修来的。佛教讲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当作佛,佛性成佛不增,在凡不减,成了佛,我们的佛性本来具足,无欠无缺,没有增加一点点,在众生份上,我们虽然流转生死,佛性也不会减少。佛性为什么流转生死不会变动呢?因为佛性是真法不会变动,虚妄之法才会被三际所转、四相所迁。三际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法都被时间转动。四相是生、住、异、灭,也就是成、住、坏、空。在有情份上,比如人有生、老、病、死,一个人生出来是生相,暂时在世间是住相,但是住不常住,不断在变化,即是异相,变成老人,最后灭了,为什么呢?因为人是虚妄之法,有生必有灭。在无情份上,小至一个器具,大至山河大地,都是成、住、坏、空,因为是因缘和合的虚妄之法,都被四相所迁。

  我们人人本具的佛性,具足有般若智慧,在智慧上讲,叫般若;在本体上讲,叫佛性。名字不同,法是一个,这个法就叫真法、妙法。我们初听佛法的人会起疑惑:既然人人本具佛性,怎么我们现在还在当凡夫呢?要知道:众生从无始以来,一念妄动,生起无明,由根本无明生起枝末无明贪、瞋、痴等烦恼,于是起惑、造业、受报,在六道生死轮回不息。造了善业,转到三善道;造了恶业,转到三恶道,这就是为什么还当凡夫的缘故。所以我们要多了解佛理,才能依法修行用功,成佛才有希望,不然人人本具佛性,我们没有作佛,还是当众生。这里还要注意,我们修行用功,不是修佛性,不是修般若智慧,众生佛性无欠无缺,般若智慧本具,现现成成,用不着修。修行是要断烦恼,只要把无明烦恼破除,人人本具的佛性、般若智慧,统统现前,我们就成了佛。古人说个比方,修行用功好像磨镜子,古早的镜子是铜做的,时间久了会生锈,本有的光明就盖覆不彰显。要现出镜子本来具有的光明,必须把镜子的锈磨掉,磨得干干净净,镜子的本体就现出光明。镜子的本体,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镜子的光明,就是人人本具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不是修出来的,镜子的光明也不是磨出来的,那是镜子本具的。不然,换成砖头,任你怎么磨,也现不出光明。因为镜子本具光明,才能磨出光明,所以修行用功,断烦恼、破无明,佛性自然显现。这是讲梵语般若,翻成中国话叫智慧,不翻是为令我们生起善根,尊重般若智慧。

  《心经》上讲的般若,含多意不翻,具足三种般若的意思。

  一、文字般若,「文字」就是经的文字,经文的文字与世间文字不一样,世间文字没有含摄般若智慧,佛经上的文字含有般若智慧。

  二、观照般若,「观」是心里观想,修行观想,就是能观的智慧。过去我们不觉,现在依着文字般若指导,作观想修行,内心之中起了智慧,开始觉悟,叫始觉智。依着经上的方法修观照,叫观照般若。

  三、实相般若,「实相」是人人本具的佛性,《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令众生了解,说有个相,实际都是虚妄的。实相是佛性的理体,是真理之体,真理之体是无相之相,才是真实之相,所以叫做实相般若。

  能观照的是般若智慧,所观照的是实相理体。能观照的智慧,叫观照般若;所观照的理体,叫实相般若,能观照的智慧与所观照的理体,完全合而为一的时候,即究竟成佛。能观照的智慧与所观照的理体,尚未完全合一,还没成佛,称为菩萨。我们怎么能当菩萨呢?要先依着文字般若,了解佛理,要多研究文字般若,因为文字般若所表现的,就是观照般若、实相般若。

  「波罗蜜多」是梵语,翻成中国话为「彼岸到」,顺着中国人说话的语气叫「到彼岸」,到彼岸是形容词,我们众生在流转生死,等于在苦海的此岸,超过烦恼苦海,证得涅槃成了佛,即到彼岸,所以「般若波罗蜜多」合起来解释,就是「智慧到彼岸」。

  这是料拣不是凡夫外道,及二乘的智慧,因为凡夫外道,及二乘的智慧不能到彼岸。这是大乘菩萨到彼岸的智慧,故称「般若波罗蜜多」,到彼岸就证得大涅槃,就是成佛。我们既然是佛弟子,目的在成佛,要有到彼岸的智慧,才能到彼岸。我们没有学般若经,不知道什么是到彼岸的智慧?现在有因缘学到《心经》,知道到彼岸的智慧,这是我们前生前世种的大善根,不然你不能遇到《心经》。这是成佛的经,要庆幸自己有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讲于基隆海会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