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讲于基隆海会寺)▪P4

  ..续本文上一页经》最要紧的道理标举出来,把这几句经文解释清楚,《心经》的道理就了解了。

  「略标纲要」下再分四小科,丁一、能观人,即「观自在菩萨」,是能修观行的人。丁二、所行行,即「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是观自在菩萨所修的行门。丁三、观行境,即「照见五蕴皆空」,是观自在菩萨所观行的境界。丁四、明观益,即「度一切苦厄」,明观行的利益。观自在菩萨修的观行,结果得到度一切苦厄的利益。以上是观自在菩萨能观、所行、观行境、利益众生的功德。

  玄奘法师翻译的《心经》没有序分,没有流通分,只有正宗分。《心经》还有很多种译本,有序分,也有流通分。这部《心经》是释迦牟尼佛说的,或是观自在菩萨说的呢?《心经》是观自在菩萨说的,可是在法会之中,释迦牟尼佛在法座上,这是观自在菩萨自己用功的经验,说出来给舍利子听,请释迦牟尼佛证明他说得没有错。

  丁一、能观人

  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三字,依贤首国师的解释:「谓于理事无阂之境,观达自在,故立此名。」「观」是观照,「达」是通达。这一位菩萨,为什么取德号叫「观自在」?外面的境界,不出理事两个境界,我们用功不是偏于理,就是偏于事,理事自生障碍。观自在菩萨修行用功,得到甚深般若智慧的时候,对于理事无碍的境界,能够观照通达自在,所以叫观自在。「又观机往救,自在无阂,故以为名焉。」又有一种解释,观自在菩萨能观照众生的根机,前往受苦难众生的所在,去救度众生,不生一点障碍,所以叫观自在。

  为什么要这样解释观自在的德号呢?因为就悲智二轮解释,「前释就智,后释就悲。」前面一种,是就观自在菩萨得到甚深的智慧解释,观照通达理事无碍之境,而得自在。后面一种,是就观世音菩萨的悲心解释,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表现在救度众生的苦难上,他能观机往救,自在无碍。把观自在菩萨悲智两种解释明白,也就等于全部大乘佛法都了解。

  佛法分大乘法、小乘法。小乘法,只能自度,不能度人,如现在的脚踏车,只能自己骑,不能载很多人。大乘佛法,既能自度,也能度人,有如火车,可以自己搭乘,还可以运载百千人。小乘佛法,比如小车子,只有一个智慧轮,没有慈悲轮。大乘佛法,比如大车子,有悲智二轮,也叫悲智双运,慈悲、智慧,两个轮子一起运转,既能自度,也能度人。

  要如何学大乘佛法呢?先发菩提心,梵语「菩提」翻成中国话叫觉道,这不是外道的道,也不是小乘的道,是发成佛道的心。大家都是佛弟子,将来目的是要成佛,要先学佛发心。我们发了菩提心,得行菩萨道,要悲智双运,一方面求智慧,一方面行慈悲。佛教把凡夫圣人分成十法界,凡夫有六个法界,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三善道、三恶道,合起来是六凡法界。佛教讲的圣人,必须超出三界,脱出轮回,有四个法界,小乘:声闻、缘觉,大乘:佛、菩萨,合起来四圣六凡,十法界。

  四圣六凡十法界,再分为三个道,凡夫是偏到一边的道轮,落到六道凡夫道上,流转生死。二乘圣人也是偏到一边的道轮,要了生死、出三界,但是不发慈悲心度众生。中间的大道,是佛菩萨走的中道。不学佛法的众生,永远在六道凡夫道上,走不出去。我们学佛学错了,不是走六凡的偏道,就是走二乘的偏道,走不到中道上,永远不能成佛。大乘的车子有悲智二轮,比喻大乘佛法,一方面要求智慧,一方面要发悲心。再举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德号作解释,本师的德号,华言叫能仁寂默,能仁即慈悲,能慈悲一切众生。寂默即智慧,就是不着相。释迦牟尼佛的德号,即是悲智双运;观自在菩萨的德号,也是悲智双运。大乘菩萨是因位,成佛是果位,因果一定相应,所以了解「观自在」三字的意义,就了解大乘佛法的道理。

  「菩萨」二字,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略称,「菩提」翻为「觉」,「萨埵」翻为有情,叫「觉有情」,就是上求觉道,下化有情。他是佛的大乘弟子,还没成佛,要往上求佛的觉道。小乘弟子只能自利,不能利人,大乘弟子要救度一切众生,所以叫下化有情。佛法到现在,因为没有人讲解,所以越来越衰败,大家不了解菩萨,把它鬼神化,以为菩萨不是神即是鬼,所以一般人把城隍老爷、土地公也叫菩萨,这是大大的错误,那是鬼神,怎能称菩萨?

  道源出家早,参访的比较多,在大陆上十方丛林之中,住几百人的大寺院,对于上了岁数的出家人,彼此互称为老菩萨,那是最尊敬、贴切的称呼。到了台湾没有大寺院,也听不见这个称呼了,现在突然有人称你为老菩萨,你会觉得奇怪,不晓得怎么回事?菩萨,就是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我们大乘佛弟子,今天发心,今天就是菩萨,但不是观世音菩萨,是刚开始发菩提心,要行菩萨道,所以称得上是菩萨,不过是初发心的菩萨。你要行菩萨道,修行用功,慢慢地位越来越高,大乘菩萨的阶级有五十一位,连佛位共五十二位,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佛)。观自在菩萨,是等觉位的菩萨,与佛只差一等。

  这位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玄奘法师以前的译本,都翻译为观世音菩萨,玄奘法师把它翻译为观自在菩萨。

  观世音按自利利他解释,观是观照,能观照的智慧,来观照世间的音声,叫观世音。他观照世间的音声,与凡夫众生的观照不同,凡夫耳朵往外听音声,所以外面的音声,变成一种声尘。尘者染污之义,你被声尘所染污,听到好听的音声,就动了贪心;听到不好听的音声,就动了瞋恨心,我们凡夫听音声,本来没有事,却起烦恼,就是不会起观照。而观世音菩萨会起观照,他听到世间的音声,不往外听,他会返过来闻,闻到自己的自性,大彻大悟,证得耳根圆通。再按利他解释,「观」是观照,「世」是世间众生,「音」是音声。因此「观世音」,是世间众生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求他救苦的音声。任何一个众生遇到苦难,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观世音菩萨即时观照,就能救苦救难,所以称为观世音。他能返闻闻自性,得到自利,就是智轮。他能观察世间众生念他的名号,寻声救苦,就是悲轮。智轮的解释,请参考《楞严经》第二十五圆通《耳根圆通章》。悲轮的解释,请参考《妙法莲华经》第二十五品《普门品》,完全是讲他的果德,所以能寻声救苦,救三灾、七难,应二求,乃至现三十二应身。为什么他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呢?《楞严经》是就他的因行上讲,因为他能返闻闻自性,而证得耳根圆通,得到十四种无畏。他自己入火、入水无畏,才能救度众生。所以把《耳根圆通章》与《普门品》对照看,对观世音菩萨的因行、果德,就能知道得更清楚。

  讲到观世音菩萨的相貌,观世音菩萨现的是菩萨相,就是头戴花冠,身佩璎珞。观世音菩萨戴的花冠,上面有阿弥陀佛的像,就是要报阿弥陀佛的恩,发愿在成佛以前顶戴恭敬供养。再讲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要看《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我们平常念的《大悲咒》,即出自这部经。观世音菩萨想要救度苦恼众生,他最初在观世音如来那里学《大悲咒》,要把《大悲咒》传给众生,使众生所求都能满愿。他一发心,释迦佛在座即赞成,当观世音菩萨诵出《大悲咒》时,他的身体立即变成千手千眼,千眼照见,千手护持。因为要普度一切众生,双眼不够,要千眼;双手不够,要千手,这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典故。

  现在看到的观世音菩萨都是女像,到底观世音菩萨是男像,或是女像呢?观世音菩萨是菩萨像,说男的女的都不对。但是我国一般供的观音,不论铜铸或木雕的,都是女相,这是因为唐朝吴道子画了一尊白衣观音,画得很庄严,又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的感应很多,多数是看见一位老太婆。于是后来流行白衣观音,因此就变成女相。还有一种原因,艺术家不论画像或雕刻,都要表现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所以就画出女相来。太虚大师要纠正这个错误,在武昌佛学院,作了一首赞颂观世音菩萨的四句偈,头一句是「勇猛丈夫观世音」,赞颂观世音菩萨是勇猛丈夫,后面三句已记不得,所以来台创海会寺,道源依着《楞严经》和《普门品》配成一首偈:「勇猛丈夫观世音,悲心妙相无等伦,三十二应六法界,十四无畏度众生。」赞叹观世音菩萨悲心广大,相好庄严不可思议的功德。

  还要明白:观世音菩萨老早成佛,叫「正法明如来」,是果后行因,倒驾慈航,示现为等觉菩萨,所谓:「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前观世音菩萨。」

  以上将「丁一、能观人」讲完。

  丁二、所行行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丁二、所行行」,「行行」二字,上面的「行(音念形)是动词,是修行的意思。下面的「行(音念恨)」是名词,是行门、法门的意思。「所行行」,是观自在菩萨所修的行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是修行,修什么行门呢?「般若波罗蜜多」,叫智慧到彼岸,既不是凡夫的智慧,也不是小乘的智慧,是到达彼岸的大智慧。上面加「深」字,拣别这是大乘的深般若,不是二乘的浅般若。因为二乘的浅般若,只能断除三界以内的烦恼,了脱分段生死;不能断除三界以外的烦恼,了脱变易生死。下面的「时」字,就是下句经文「照见五蕴皆空」那个时候。

  丁三、观行境

  照见五蕴皆空,

  「照见五蕴皆空」,是观行境,即修观行得到的真空境界。

  先讲「五蕴」这个名词,三界以内诸法,分成三科: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第一科五蕴,能把五蕴照空,十二处、十八界都照空了。五蕴也叫五阴。「蕴」是积聚的意思,把五个法积聚起来,叫五蕴。阴是盖覆的意思,我们人人有自性,为什么显不出来呢?因为被五蕴法,把自性盖覆了。

  五蕴法,一、色蕴,色者「质碍」为义,有体质、有阻碍的法,都叫色法。此不指男女之色,是指眼睛所对的境界,包括很广…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讲于基隆海会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