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講于基隆海會寺)▪P4

  ..續本文上一頁經》最要緊的道理標舉出來,把這幾句經文解釋清楚,《心經》的道理就了解了。

  「略標綱要」下再分四小科,丁一、能觀人,即「觀自在菩薩」,是能修觀行的人。丁二、所行行,即「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是觀自在菩薩所修的行門。丁叁、觀行境,即「照見五蘊皆空」,是觀自在菩薩所觀行的境界。丁四、明觀益,即「度一切苦厄」,明觀行的利益。觀自在菩薩修的觀行,結果得到度一切苦厄的利益。以上是觀自在菩薩能觀、所行、觀行境、利益衆生的功德。

  玄奘法師翻譯的《心經》沒有序分,沒有流通分,只有正宗分。《心經》還有很多種譯本,有序分,也有流通分。這部《心經》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或是觀自在菩薩說的呢?《心經》是觀自在菩薩說的,可是在法會之中,釋迦牟尼佛在法座上,這是觀自在菩薩自己用功的經驗,說出來給舍利子聽,請釋迦牟尼佛證明他說得沒有錯。

  丁一、能觀人

  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叁字,依賢首國師的解釋:「謂于理事無閡之境,觀達自在,故立此名。」「觀」是觀照,「達」是通達。這一位菩薩,爲什麼取德號叫「觀自在」?外面的境界,不出理事兩個境界,我們用功不是偏于理,就是偏于事,理事自生障礙。觀自在菩薩修行用功,得到甚深般若智慧的時候,對于理事無礙的境界,能夠觀照通達自在,所以叫觀自在。「又觀機往救,自在無閡,故以爲名焉。」又有一種解釋,觀自在菩薩能觀照衆生的根機,前往受苦難衆生的所在,去救度衆生,不生一點障礙,所以叫觀自在。

  爲什麼要這樣解釋觀自在的德號呢?因爲就悲智二輪解釋,「前釋就智,後釋就悲。」前面一種,是就觀自在菩薩得到甚深的智慧解釋,觀照通達理事無礙之境,而得自在。後面一種,是就觀世音菩薩的悲心解釋,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表現在救度衆生的苦難上,他能觀機往救,自在無礙。把觀自在菩薩悲智兩種解釋明白,也就等于全部大乘佛法都了解。

  佛法分大乘法、小乘法。小乘法,只能自度,不能度人,如現在的腳踏車,只能自己騎,不能載很多人。大乘佛法,既能自度,也能度人,有如火車,可以自己搭乘,還可以運載百千人。小乘佛法,比如小車子,只有一個智慧輪,沒有慈悲輪。大乘佛法,比如大車子,有悲智二輪,也叫悲智雙運,慈悲、智慧,兩個輪子一起運轉,既能自度,也能度人。

  要如何學大乘佛法呢?先發菩提心,梵語「菩提」翻成中國話叫覺道,這不是外道的道,也不是小乘的道,是發成佛道的心。大家都是佛弟子,將來目的是要成佛,要先學佛發心。我們發了菩提心,得行菩薩道,要悲智雙運,一方面求智慧,一方面行慈悲。佛教把凡夫聖人分成十法界,凡夫有六個法界,叁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叁惡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叁善道、叁惡道,合起來是六凡法界。佛教講的聖人,必須超出叁界,脫出輪回,有四個法界,小乘:聲聞、緣覺,大乘:佛、菩薩,合起來四聖六凡,十法界。

  四聖六凡十法界,再分爲叁個道,凡夫是偏到一邊的道輪,落到六道凡夫道上,流轉生死。二乘聖人也是偏到一邊的道輪,要了生死、出叁界,但是不發慈悲心度衆生。中間的大道,是佛菩薩走的中道。不學佛法的衆生,永遠在六道凡夫道上,走不出去。我們學佛學錯了,不是走六凡的偏道,就是走二乘的偏道,走不到中道上,永遠不能成佛。大乘的車子有悲智二輪,比喻大乘佛法,一方面要求智慧,一方面要發悲心。再舉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德號作解釋,本師的德號,華言叫能仁寂默,能仁即慈悲,能慈悲一切衆生。寂默即智慧,就是不著相。釋迦牟尼佛的德號,即是悲智雙運;觀自在菩薩的德號,也是悲智雙運。大乘菩薩是因位,成佛是果位,因果一定相應,所以了解「觀自在」叁字的意義,就了解大乘佛法的道理。

  「菩薩」二字,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略稱,「菩提」翻爲「覺」,「薩埵」翻爲有情,叫「覺有情」,就是上求覺道,下化有情。他是佛的大乘弟子,還沒成佛,要往上求佛的覺道。小乘弟子只能自利,不能利人,大乘弟子要救度一切衆生,所以叫下化有情。佛法到現在,因爲沒有人講解,所以越來越衰敗,大家不了解菩薩,把它鬼神化,以爲菩薩不是神即是鬼,所以一般人把城隍老爺、土地公也叫菩薩,這是大大的錯誤,那是鬼神,怎能稱菩薩?

  道源出家早,參訪的比較多,在大陸上十方叢林之中,住幾百人的大寺院,對于上了歲數的出家人,彼此互稱爲老菩薩,那是最尊敬、貼切的稱呼。到了臺灣沒有大寺院,也聽不見這個稱呼了,現在突然有人稱你爲老菩薩,你會覺得奇怪,不曉得怎麼回事?菩薩,就是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我們大乘佛弟子,今天發心,今天就是菩薩,但不是觀世音菩薩,是剛開始發菩提心,要行菩薩道,所以稱得上是菩薩,不過是初發心的菩薩。你要行菩薩道,修行用功,慢慢地位越來越高,大乘菩薩的階級有五十一位,連佛位共五十二位,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佛)。觀自在菩薩,是等覺位的菩薩,與佛只差一等。

  這位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玄奘法師以前的譯本,都翻譯爲觀世音菩薩,玄奘法師把它翻譯爲觀自在菩薩。

  觀世音按自利利他解釋,觀是觀照,能觀照的智慧,來觀照世間的音聲,叫觀世音。他觀照世間的音聲,與凡夫衆生的觀照不同,凡夫耳朵往外聽音聲,所以外面的音聲,變成一種聲塵。塵者染汙之義,你被聲塵所染汙,聽到好聽的音聲,就動了貪心;聽到不好聽的音聲,就動了瞋恨心,我們凡夫聽音聲,本來沒有事,卻起煩惱,就是不會起觀照。而觀世音菩薩會起觀照,他聽到世間的音聲,不往外聽,他會返過來聞,聞到自己的自性,大徹大悟,證得耳根圓通。再按利他解釋,「觀」是觀照,「世」是世間衆生,「音」是音聲。因此「觀世音」,是世間衆生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求他救苦的音聲。任何一個衆生遇到苦難,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觀世音菩薩即時觀照,就能救苦救難,所以稱爲觀世音。他能返聞聞自性,得到自利,就是智輪。他能觀察世間衆生念他的名號,尋聲救苦,就是悲輪。智輪的解釋,請參考《楞嚴經》第二十五圓通《耳根圓通章》。悲輪的解釋,請參考《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五品《普門品》,完全是講他的果德,所以能尋聲救苦,救叁災、七難,應二求,乃至現叁十二應身。爲什麼他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呢?《楞嚴經》是就他的因行上講,因爲他能返聞聞自性,而證得耳根圓通,得到十四種無畏。他自己入火、入水無畏,才能救度衆生。所以把《耳根圓通章》與《普門品》對照看,對觀世音菩薩的因行、果德,就能知道得更清楚。

  講到觀世音菩薩的相貌,觀世音菩薩現的是菩薩相,就是頭戴花冠,身佩璎珞。觀世音菩薩戴的花冠,上面有阿彌陀佛的像,就是要報阿彌陀佛的恩,發願在成佛以前頂戴恭敬供養。再講到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要看《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經》,我們平常念的《大悲咒》,即出自這部經。觀世音菩薩想要救度苦惱衆生,他最初在觀世音如來那裏學《大悲咒》,要把《大悲咒》傳給衆生,使衆生所求都能滿願。他一發心,釋迦佛在座即贊成,當觀世音菩薩誦出《大悲咒》時,他的身體立即變成千手千眼,千眼照見,千手護持。因爲要普度一切衆生,雙眼不夠,要千眼;雙手不夠,要千手,這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典故。

  現在看到的觀世音菩薩都是女像,到底觀世音菩薩是男像,或是女像呢?觀世音菩薩是菩薩像,說男的女的都不對。但是我國一般供的觀音,不論銅鑄或木雕的,都是女相,這是因爲唐朝吳道子畫了一尊白衣觀音,畫得很莊嚴,又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感應很多,多數是看見一位老太婆。于是後來流行白衣觀音,因此就變成女相。還有一種原因,藝術家不論畫像或雕刻,都要表現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所以就畫出女相來。太虛大師要糾正這個錯誤,在武昌佛學院,作了一首贊頌觀世音菩薩的四句偈,頭一句是「勇猛丈夫觀世音」,贊頌觀世音菩薩是勇猛丈夫,後面叁句已記不得,所以來臺創海會寺,道源依著《楞嚴經》和《普門品》配成一首偈:「勇猛丈夫觀世音,悲心妙相無等倫,叁十二應六法界,十四無畏度衆生。」贊歎觀世音菩薩悲心廣大,相好莊嚴不可思議的功德。

  還要明白:觀世音菩薩老早成佛,叫「正法明如來」,是果後行因,倒駕慈航,示現爲等覺菩薩,所謂:「過去正法明如來,現前觀世音菩薩。」

  以上將「丁一、能觀人」講完。

  丁二、所行行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丁二、所行行」,「行行」二字,上面的「行(音念形)是動詞,是修行的意思。下面的「行(音念恨)」是名詞,是行門、法門的意思。「所行行」,是觀自在菩薩所修的行門。「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行」是修行,修什麼行門呢?「般若波羅蜜多」,叫智慧到彼岸,既不是凡夫的智慧,也不是小乘的智慧,是到達彼岸的大智慧。上面加「深」字,揀別這是大乘的深般若,不是二乘的淺般若。因爲二乘的淺般若,只能斷除叁界以內的煩惱,了脫分段生死;不能斷除叁界以外的煩惱,了脫變易生死。下面的「時」字,就是下句經文「照見五蘊皆空」那個時候。

  丁叁、觀行境

  照見五蘊皆空,

  「照見五蘊皆空」,是觀行境,即修觀行得到的真空境界。

  先講「五蘊」這個名詞,叁界以內諸法,分成叁科: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第一科五蘊,能把五蘊照空,十二處、十八界都照空了。五蘊也叫五陰。「蘊」是積聚的意思,把五個法積聚起來,叫五蘊。陰是蓋覆的意思,我們人人有自性,爲什麼顯不出來呢?因爲被五蘊法,把自性蓋覆了。

  五蘊法,一、色蘊,色者「質礙」爲義,有體質、有阻礙的法,都叫色法。此不指男女之色,是指眼睛所對的境界,包括很廣…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講于基隆海會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