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內而根身,外而世界,都叫色法。內而根身,在我們衆生份上講,身體屬于內根身,就是五根身:眼、耳、鼻、舌、身,都叫色法。外而世界,山河大地,我們現在住的地球,乃至日月星辰等器世界,都屬于色法。爲什麼修行要照見五蘊皆空?第一個色蘊,我們凡夫執著這個身體就是我,執著外面山河大地爲我所,是我所有的。
平常的人貪欲心小一點,我所的範圍小,我們辛辛苦苦買了兩間房子,這兩間房子就是我所有的。你福報大一點,買了一棟大的樓房,你的我所放大了,這棟大的樓房就是我所有的。你福報再大,買了叁棟大樓房,自己住一棟,其余二棟租出去,可是叁棟大樓房還是我所有的。福報更大當了國王,這個國家以內都是我所有的。衆生的貪欲心沒有限度,所以煩惱沒完沒了。做了國王還不夠,還要貪別人的國家,別國的國王也是凡夫,怎肯把國家給你呢?于是國與國之間發生戰爭,擴大到其他國家,就變成世界大戰,打死無數人,都是我在作怪。內有一個身體叫我,外面身外之物叫我所有,貪欲心越來越大,把整個地球都給他,還是不夠。現在科技可以到月球去,將來月球也是我所有的,這樣永遠不能太平,作怪的毛病都在于我。
內而五根身,是一個我;外而世界,是我所。小乘聖人要破我執,也叫人我執,就是觀察身體是由四大:地、水、火、風,四種因素組合成的假相。一、地大,屬堅硬之性,如身體的骨頭。二、水大,屬濕潤之性,如身體的血液、水份。叁、火大,屬熱燥之性,如身體上有暖氣。四、風大,屬流動之性,如呼吸。這四大合起來的假相,就是我們的身體,因爲你執著一個身體,才有我所,把我觀空,沒有我,哪還有我所呢?我空了,我所也空了。
光有身體,不能成爲我,一定得有知覺的心,現在說知覺的心就是腦,是身體的一部分。佛經上講的心,無形無相,但是一定有本體,才能起作用,所以有四個作用:受、想、行、識,才知道有一個心。
二、受蘊,以「領納」爲義,他能領受、納受外面境界。比方遇到外面的境界很順心,就感到快樂;外面的境界不順心,就感到痛苦。受苦受樂,都是心的知覺作用。
叁、想蘊,以「審思取像」爲義。就是平常講的思想,把事情的相貌,想出一個樣子之後,就放不下。遇到喜歡的人,能把他的相貌想出來。遇到討厭的人,也能把他的樣子想出來。想起喜歡的人,就起貪心,越想貪心越大。想起討厭的人,就動瞋恨心,越想越動瞋恨。
四、行蘊,以「造作」爲義,就是發動行爲,或造善事,或造惡事。你要做善事或惡事,心裏面先有計劃,打主意要怎麼做。
五、識蘊,以「了別」爲義,就是什麼事情他都能明了分別,分別得很清楚。
色 色法
受
五蘊 想 心法
行
識
五蘊是有爲法的第一科,是對迷心法重的衆生說的。因爲對于色法不太迷的衆生,說一個色蘊他就了解了。對于心法迷的衆生,佛就廣開來說有受、想、行、識四個心法。「識」屬于心王,「受、想、行」是心所,詳細的說,有八個心王、五十一個心所,將來講《百法明門論》、《八識規矩頌》再詳細解釋。
小乘人要觀察我空,先觀察色蘊,把地、水、火、風四大分開來,沒有一個身體,身體就空了。可是裏面還有知覺的心,有受、想、行、識四種作用,但若是有心,應該有四個心,既然沒有四個心,心當體就是空的。小乘聖人觀察五蘊和合起來的我,是空的,證得我空,叫人空,也叫人我空,只證得淺的般若智慧。大乘聖人不但觀察我空,也觀察到法空,證得深的般若智慧。《心經》屬于大乘法門,照見五蘊皆空,不但把五蘊和合的假我觀空,連五蘊也觀空。古人有個譬喻:衆生起我執,等于五根線合成一條繩子,衆生執著習慣,認爲這條繩子是真實的,你把繩子一分開,是五根線,繩子的相空了,就證得我空。佛向大乘弟子說,不但繩子是空的,連那五根線也是空的。你再把線分解開,都是些纖維,沒有本體自性,當體是空的。大乘照見五蘊皆空,連那五根線都照空。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不但把五蘊和合的假我照空,連五蘊都照空了。「照」是用回光返照的觀照,「見」是自己心裏見到,不是眼睛往外見到的。這是深般若的功夫,自己回光返照照五蘊,照到功夫純熟的時候,忽然間,一念相應智慧現前,能觀照的智慧、所觀照的理體,能所不二的時候,就照見五蘊皆空。因爲一念相應的智慧不現前,還有能觀照的智慧,和所觀照的五蘊,有能、有所,還不究竟。要用功到一念相應慧現前的時候,忽然間大徹大悟,才能證明五蘊本來是空的。
上根利智的人,聽到這裏,隨文作觀,當下就會證得。要是漸次根機,依著《心經》所說的道理,五蘊本來空,我爲什麼空不掉?天天用功觀照,先觀照粗妄念不起,再觀照細微的妄念也不起,一旦本具的般若智慧現前,一剎那之間,息能、所,叫「照見五蘊皆空」。
諸位大德用功修觀照功夫,無論你用哪一門功夫,比如打坐修數息觀,有能觀照的智慧,有所觀照的鼻息,還是有能、有所。你觀照成熟的時候,能、所不起,心裏清清淨淨,就照見五蘊皆空。無論用哪一個法門,都能達到照見五蘊皆空。你最初用功,會打妄想,你數著鼻息,不要打妄想。妄想不打的時候,可要注意,剛不打妄想,瞌睡來了。睡眠容易觀照,昏沈不容易觀照。你以爲自己用功得很好,坐了一小時都沒打妄想,不曉得昏沈了一小時。所以用功,切不可落入昏沈!一定要多學教理,由解起行,昏沈有重輕之分,重的昏沈和睡覺一樣,一點功都不能用,坐在那裏自己不能作主,頭會低下來,嘴會流口水,身體搖來搖去。重的昏沈,容易觀照,自己心生慚愧。最要命的是輕昏沈,身體坐得端端正正,可是功夫提不起來,修數息觀,十個數數不來;參話頭,話頭提不起來;念阿彌陀佛,佛號念不起來。人家看見你在用功,以爲是一種輕安境界,實際落于輕昏沈,怎麼叫輕安?不懂教理的人還錯解,自害害人。以上將「丁叁、觀行境」講完。
丁四、明觀益
度一切苦厄。
「丁四、明觀益」,說明觀行的利益。觀世音菩薩,修深般若波羅蜜多的觀行,修到成功的時候,照見五蘊皆空,得了什麼利益?「度一切苦厄。」「度」是度脫,「一切」是所有的,「苦」是痛苦,「厄」是災厄、災難。就是衆生的一切痛苦、災難,都度脫了。
人生來有八種苦,其中四種苦是平等的,人人都有,就是生、老、病、死。不分老、幼、貴、賤,不論中國人、外國人,只要是人,都有平等苦。
一、生苦,父母生我們出來受種種苦。二、老苦,生出來慢慢長大成人,變成老人,人老了六根暗鈍,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清楚,走路走不動,老態龍鍾,老苦現前。叁、病苦,生病真是苦啊!四、死苦,人人都怕死,結果無法避免。
還有四種苦,叫差別苦,因爲各人的果報不一樣,或多或少,苦有差別。五、愛別離苦,你所愛的人,不是生離就是死別,所愛的人別離的時候,感覺很痛苦。六、怨憎會苦,怨是怨家,和你結冤仇的人,憎是憎惡,你所討厭的人,偏偏和你聚會在一起的痛苦。七、求不得苦,所求的都不能滿願也是苦。八、五蘊熾盛苦,色、受、想、行、識,像火燒一樣,使得身心不安。
以上合起來叫人生八苦,在叁界以內有六道衆生,在這一道死了,生到那一道;在那一道死了,生到這一道,死此生彼,彼死生此,輪回不已,叫六道輪回之苦。人生八苦,比較六道輪回之苦,還算是輕的,六道輪回之苦,永遠不得休息,才叫大苦。生死之苦是在叁界以內才有輪回,叫分段生死苦,分是分限,段是段落,叁界以內的衆生,壽命都有分限。比如有的衆生朝生暮死,人的壽命長者不過百年,乃至天上衆生,活到八萬大劫,還是有分限。身體都有段落,如人是六尺之軀,螞蟻才一、二分,生到天上,天人身體有幾十由旬,大小雖然不一,但是都有段落。叁界以內的六道凡夫,有分段生死苦;叁界以外的叁乘聖人,有變易生死苦,就是還沒成佛,在用功進步的時候,身心有變化遷易的痛苦。要是成佛,這二種生死苦全都了脫。這裏講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是大乘深般若,照見了五蘊皆空,不但五蘊和合的假我照空,連五蘊也照空。我也空,法也空,這個時候得到了利益,度一切苦厄,不但叁界以內的分段生死度脫,叁界以外的變易生死也度脫。
以上把「丙一、略標綱要」,「丁一、能觀人」,至「丁四、明觀益」全部講完。下面講解「丙二、廣陳實義」
丙二、廣陳實義(分五) 丁一、拂外疑 丁二、顯法體 丁叁、明所離
丁四、辨所得 丁五、結歎勝能
丁一、拂外疑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丙二、廣陳實義」分五科,「廣」就是多,「陳」就是說,「實義」就是真實的義理,多講講真實的義理。「丁一、拂外疑」,本小科是對二乘人說的,把二乘人的疑惑拂除。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這是觀世音菩薩在說法,請釋迦世尊作證,叫一聲當機者「舍利子!」舍利子就是《阿彌陀經》的舍利弗,舍利弗的「弗」,翻成中國話叫「子」,舍利是梵語,子是華言。爲什麼這位尊者取這個名字呢?因爲舍利是他母親的名字,翻成中國話叫鹙,鹙鳥的眼睛最美麗,舍利子母親的眼睛像鹙鳥那麼美麗。外國人和中國人觀念不同,中國人尊敬父母,不敢稱其名字,外國人把父母的名字,冠在自己名字上面,表示恭敬,他是舍利的兒子,因此叫舍利子。舍利子在佛十大弟子之中,智慧第一,因爲要講大乘真空的道理,智慧不夠,不能了解,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講于基隆海會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