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讲于基隆海会寺)▪P5

  ..续本文上一页,内而根身,外而世界,都叫色法。内而根身,在我们众生份上讲,身体属于内根身,就是五根身:眼、耳、鼻、舌、身,都叫色法。外而世界,山河大地,我们现在住的地球,乃至日月星辰等器世界,都属于色法。为什么修行要照见五蕴皆空?第一个色蕴,我们凡夫执着这个身体就是我,执着外面山河大地为我所,是我所有的。

  平常的人贪欲心小一点,我所的范围小,我们辛辛苦苦买了两间房子,这两间房子就是我所有的。你福报大一点,买了一栋大的楼房,你的我所放大了,这栋大的楼房就是我所有的。你福报再大,买了三栋大楼房,自己住一栋,其余二栋租出去,可是三栋大楼房还是我所有的。福报更大当了国王,这个国家以内都是我所有的。众生的贪欲心没有限度,所以烦恼没完没了。做了国王还不够,还要贪别人的国家,别国的国王也是凡夫,怎肯把国家给你呢?于是国与国之间发生战争,扩大到其他国家,就变成世界大战,打死无数人,都是我在作怪。内有一个身体叫我,外面身外之物叫我所有,贪欲心越来越大,把整个地球都给他,还是不够。现在科技可以到月球去,将来月球也是我所有的,这样永远不能太平,作怪的毛病都在于我。

  内而五根身,是一个我;外而世界,是我所。小乘圣人要破我执,也叫人我执,就是观察身体是由四大:地、水、火、风,四种因素组合成的假相。一、地大,属坚硬之性,如身体的骨头。二、水大,属湿润之性,如身体的血液、水份。三、火大,属热燥之性,如身体上有暖气。四、风大,属流动之性,如呼吸。这四大合起来的假相,就是我们的身体,因为你执着一个身体,才有我所,把我观空,没有我,哪还有我所呢?我空了,我所也空了。

  光有身体,不能成为我,一定得有知觉的心,现在说知觉的心就是脑,是身体的一部分。佛经上讲的心,无形无相,但是一定有本体,才能起作用,所以有四个作用:受、想、行、识,才知道有一个心。

  二、受蕴,以「领纳」为义,他能领受、纳受外面境界。比方遇到外面的境界很顺心,就感到快乐;外面的境界不顺心,就感到痛苦。受苦受乐,都是心的知觉作用。

  三、想蕴,以「审思取像」为义。就是平常讲的思想,把事情的相貌,想出一个样子之后,就放不下。遇到喜欢的人,能把他的相貌想出来。遇到讨厌的人,也能把他的样子想出来。想起喜欢的人,就起贪心,越想贪心越大。想起讨厌的人,就动瞋恨心,越想越动瞋恨。

  四、行蕴,以「造作」为义,就是发动行为,或造善事,或造恶事。你要做善事或恶事,心里面先有计划,打主意要怎么做。

  五、识蕴,以「了别」为义,就是什么事情他都能明了分别,分别得很清楚。

   色 色法

   受

  五蕴 想 心法

   行

   识

  五蕴是有为法的第一科,是对迷心法重的众生说的。因为对于色法不太迷的众生,说一个色蕴他就了解了。对于心法迷的众生,佛就广开来说有受、想、行、识四个心法。「识」属于心王,「受、想、行」是心所,详细的说,有八个心王、五十一个心所,将来讲《百法明门论》、《八识规矩颂》再详细解释。

  小乘人要观察我空,先观察色蕴,把地、水、火、风四大分开来,没有一个身体,身体就空了。可是里面还有知觉的心,有受、想、行、识四种作用,但若是有心,应该有四个心,既然没有四个心,心当体就是空的。小乘圣人观察五蕴和合起来的我,是空的,证得我空,叫人空,也叫人我空,只证得浅的般若智慧。大乘圣人不但观察我空,也观察到法空,证得深的般若智慧。《心经》属于大乘法门,照见五蕴皆空,不但把五蕴和合的假我观空,连五蕴也观空。古人有个譬喻:众生起我执,等于五根线合成一条绳子,众生执着习惯,认为这条绳子是真实的,你把绳子一分开,是五根线,绳子的相空了,就证得我空。佛向大乘弟子说,不但绳子是空的,连那五根线也是空的。你再把线分解开,都是些纤维,没有本体自性,当体是空的。大乘照见五蕴皆空,连那五根线都照空。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不但把五蕴和合的假我照空,连五蕴都照空了。「照」是用回光返照的观照,「见」是自己心里见到,不是眼睛往外见到的。这是深般若的功夫,自己回光返照照五蕴,照到功夫纯熟的时候,忽然间,一念相应智慧现前,能观照的智慧、所观照的理体,能所不二的时候,就照见五蕴皆空。因为一念相应的智慧不现前,还有能观照的智慧,和所观照的五蕴,有能、有所,还不究竟。要用功到一念相应慧现前的时候,忽然间大彻大悟,才能证明五蕴本来是空的。

  上根利智的人,听到这里,随文作观,当下就会证得。要是渐次根机,依着《心经》所说的道理,五蕴本来空,我为什么空不掉?天天用功观照,先观照粗妄念不起,再观照细微的妄念也不起,一旦本具的般若智慧现前,一剎那之间,息能、所,叫「照见五蕴皆空」。

  诸位大德用功修观照功夫,无论你用哪一门功夫,比如打坐修数息观,有能观照的智慧,有所观照的鼻息,还是有能、有所。你观照成熟的时候,能、所不起,心里清清净净,就照见五蕴皆空。无论用哪一个法门,都能达到照见五蕴皆空。你最初用功,会打妄想,你数着鼻息,不要打妄想。妄想不打的时候,可要注意,刚不打妄想,瞌睡来了。睡眠容易观照,昏沈不容易观照。你以为自己用功得很好,坐了一小时都没打妄想,不晓得昏沈了一小时。所以用功,切不可落入昏沈!一定要多学教理,由解起行,昏沈有重轻之分,重的昏沈和睡觉一样,一点功都不能用,坐在那里自己不能作主,头会低下来,嘴会流口水,身体摇来摇去。重的昏沈,容易观照,自己心生惭愧。最要命的是轻昏沈,身体坐得端端正正,可是功夫提不起来,修数息观,十个数数不来;参话头,话头提不起来;念阿弥陀佛,佛号念不起来。人家看见你在用功,以为是一种轻安境界,实际落于轻昏沈,怎么叫轻安?不懂教理的人还错解,自害害人。以上将「丁三、观行境」讲完。

  丁四、明观益

  度一切苦厄。

  「丁四、明观益」,说明观行的利益。观世音菩萨,修深般若波罗蜜多的观行,修到成功的时候,照见五蕴皆空,得了什么利益?「度一切苦厄。」「度」是度脱,「一切」是所有的,「苦」是痛苦,「厄」是灾厄、灾难。就是众生的一切痛苦、灾难,都度脱了。

  人生来有八种苦,其中四种苦是平等的,人人都有,就是生、老、病、死。不分老、幼、贵、贱,不论中国人、外国人,只要是人,都有平等苦。

  一、生苦,父母生我们出来受种种苦。二、老苦,生出来慢慢长大成人,变成老人,人老了六根暗钝,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清楚,走路走不动,老态龙钟,老苦现前。三、病苦,生病真是苦啊!四、死苦,人人都怕死,结果无法避免。

  还有四种苦,叫差别苦,因为各人的果报不一样,或多或少,苦有差别。五、爱别离苦,你所爱的人,不是生离就是死别,所爱的人别离的时候,感觉很痛苦。六、怨憎会苦,怨是怨家,和你结冤仇的人,憎是憎恶,你所讨厌的人,偏偏和你聚会在一起的痛苦。七、求不得苦,所求的都不能满愿也是苦。八、五蕴炽盛苦,色、受、想、行、识,像火烧一样,使得身心不安。

  以上合起来叫人生八苦,在三界以内有六道众生,在这一道死了,生到那一道;在那一道死了,生到这一道,死此生彼,彼死生此,轮回不已,叫六道轮回之苦。人生八苦,比较六道轮回之苦,还算是轻的,六道轮回之苦,永远不得休息,才叫大苦。生死之苦是在三界以内才有轮回,叫分段生死苦,分是分限,段是段落,三界以内的众生,寿命都有分限。比如有的众生朝生暮死,人的寿命长者不过百年,乃至天上众生,活到八万大劫,还是有分限。身体都有段落,如人是六尺之躯,蚂蚁才一、二分,生到天上,天人身体有几十由旬,大小虽然不一,但是都有段落。三界以内的六道凡夫,有分段生死苦;三界以外的三乘圣人,有变易生死苦,就是还没成佛,在用功进步的时候,身心有变化迁易的痛苦。要是成佛,这二种生死苦全都了脱。这里讲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大乘深般若,照见了五蕴皆空,不但五蕴和合的假我照空,连五蕴也照空。我也空,法也空,这个时候得到了利益,度一切苦厄,不但三界以内的分段生死度脱,三界以外的变易生死也度脱。

  以上把「丙一、略标纲要」,「丁一、能观人」,至「丁四、明观益」全部讲完。下面讲解「丙二、广陈实义」

  丙二、广陈实义(分五) 丁一、拂外疑 丁二、显法体 丁三、明所离

  丁四、辨所得 丁五、结叹胜能

  丁一、拂外疑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丙二、广陈实义」分五科,「广」就是多,「陈」就是说,「实义」就是真实的义理,多讲讲真实的义理。「丁一、拂外疑」,本小科是对二乘人说的,把二乘人的疑惑拂除。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是观世音菩萨在说法,请释迦世尊作证,叫一声当机者「舍利子!」舍利子就是《阿弥陀经》的舍利弗,舍利弗的「弗」,翻成中国话叫「子」,舍利是梵语,子是华言。为什么这位尊者取这个名字呢?因为舍利是他母亲的名字,翻成中国话叫鹙,鹙鸟的眼睛最美丽,舍利子母亲的眼睛像鹙鸟那么美丽。外国人和中国人观念不同,中国人尊敬父母,不敢称其名字,外国人把父母的名字,冠在自己名字上面,表示恭敬,他是舍利的儿子,因此叫舍利子。舍利子在佛十大弟子之中,智慧第一,因为要讲大乘真空的道理,智慧不够,不能了解,所…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讲于基隆海会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