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讲于基隆海会寺)▪P6

  ..续本文上一页以请智慧第一的舍利子来做当机者,实际是大众的代表,《心经》是无问自说,舍利子并没有请问。

  叫一声「舍利子!」我跟你讲,怎样能照见五蕴皆空呢?下面是解释照见五蕴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四句是把色蕴照空。先要明白《心经》上的「色」、「空」是怎样解释?这个色叫幻色,是变幻出来,不是真实有的。《心经》上讲的空叫真空,这一点一定要记清楚,向下解释才不会错误。

  「色不异空」,色是幻色,空是真空,因为一切色法都从缘生,没有本体自性,叫幻生。既然一切色法都是变幻出来的,当体就是真空,叫色不异空。譬如一张桌子,众生把它当作是真实的。按智慧来观照,它是众缘生出来,当体就是空的。怎么会生出一张桌子?得有木材,可是光有木材,不能成为桌子,得有木匠来做。还要有施工的工具,加上时间、空间施工,才能成为一张桌子。所以这是众缘生出来的桌子。把众缘分析开来,桌子没有本体自性,可是眼睛看见的确有一张桌子,这个有等于变幻出来的。既然色法如幻,和空没有差别,所以色不异空。这是讲身外之法,一张桌子,容易看见。

  众生的身体是「地、水、火、风」四大合成,心是「受、想、行、识」四个法合成。内「心」四个法,外「身体」四个法,内外八个法合成,只要一观照,哪里有本体?当体就是空的。所以我也空,我所也空,内而根身,外而世界,一切色法,不异于空。

  进一步解释「空不异色」,这个「空」是真空,真空是理体,不碍一切众缘生出来的幻色,叫空不异色。

  上二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说「不异」,下二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说「相即」。「不异」,色法与空法,彼此不异,不异就是相似,色法相似于空法,空法也相似于色法,但是色法、空法还是两个法。下面两句没有两个法,只是一个法,「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是幻色,幻色没有本体自性,当体就是真空,既然幻色即是真空,那么真空也即是幻色。

  说个譬喻,前面两句,如水起波浪,「波不异水,水不异波」,但还有波、水两个法。再进一步说,「波即是水,水即是波。」「即」就是「就」。波就是水,水就是波,色法如此,你把色蕴观空了。「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想行识也和色蕴的观照方法一样,就是「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也这么配就对了,叫「亦复如是」。

  以上把经文消通了,本科「拂外疑」,拂除二乘人的疑惑,舍利子是二乘人,他听了照见五蕴皆空的道理,就是把五蕴分开,另外有一个空,空在五蕴外。就是二乘人灰心泯智的时候,放三昧火把身体烧掉,色灭了以后才空,叫色灭空。大乘《心经》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不是把五蕴分开,另外有一个空,空不在五蕴之外,是活着的时候,色法即是空的,不是色灭了才空。

  《心经》最重要的道理就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四句懂了,下面经文就好懂。这是属于佛教的哲学,初听的人当然不太了解,你留心听就可以听懂,我们现在佛教衰弱,就是没有人讲佛经的道理。佛弟子,无论出家、在家弟子,大家学佛,除了求平安以外,不会修行,尤其神佛不分,认为拜佛求平安,拜神也是求平安,所以天公庙、仙公庙都拜,这样把佛教徒与神教徒混淆不清,所以要多听佛法,了解佛理。知道生死是大苦,要发了生死的心,单自己了生死是小乘弟子。大乘弟子要发菩提心,度一切众生了生死。你不明白佛理,了生死的心发不起来,菩提心也发不起来。

  「丙二、广陈实义」,这一科就是要多说五蕴皆空的道理,五蕴法要先把色蕴空掉。我们众生执着色法,执着得厉害,打开眼睛就看见色法,以为色法是实实在在的,不晓得众生看见的境界,都是病眼见空花。我们眼睛看见实实在在有人人物物、山河大地一切色法,不晓得是由妄心生出来的妄识,等于眼睛生了病,看见空中有花一样,可是好眼睛的人∣∣佛菩萨,看见空中并没有花。

  前面讲过,我们眼睛所看见的色法,是水上生起的波浪,波浪不异于水,叫「色不异空」。反过来讲,水也不异于波浪,叫「空不异色」。现在加个譬喻,等于病眼见空花,眼睛有毛病,看见空中有花,但是好眼睛的人,看见空中没有花。你硬执着看见空中有花,就是病眼所看见的色,这里观自在菩萨告诉你,你所见的「色」不异于「空」,和空没有两样。反过来说,「空」也不异于你所见的「色」,你所见的是虚幻之色。「不异」是有两个法在,有一个色,有一个空。再进一步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眼睛见幻色,就是空;反过来说,空也是你所见的幻色,色与空是一个法,没有两个法。

  色即变化出来的幻色,初听佛法当然很难懂这个道理,为什么要讲这么难懂的道理呢?因为不懂,众生要受一切苦厄,把幻色当作真实的色,把眼睛所见的人人物物,当成真实的,就要生烦恼。我们平常所讲的贪、瞋、痴,都叫烦恼,比如你把一个人当作真的,看到这个人很好看,动了贪心,就起无量烦恼。相反的,你看见这个人不顺眼,生起瞋恨烦恼,就引起很多烦恼。起烦恼,要造业,造了业,要受报,受的都是苦厄的报,今生受了,来生还得受,受苦无穷。哪来这些苦呢?造业来的。因为你把一切色法当成真的,才起烦恼。你要是把一切法,都观成真空的理体,还会起贪心、动瞋恨吗?因为不讲,大家不了解道理,无法度一切苦厄,永远在生死苦海中受苦无穷。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你把色蕴空掉后,还有心里面受、想、行、识四个蕴。受蕴,是受苦受乐的心。想蕴,是思想取像的功能,事情已经过去了,你还能想出样子来。行蕴,是造作,你在打主意、生计划,事情还没来,你就在行。识蕴,就是了别,什么事你都明了分别,知道得很清楚。

  这四个蕴合起来,就是一个妄想心,妄想心没有本体自性,每一蕴都和前面色蕴一样。「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乃至于「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受、想、行、识这些妄念,当体就是真空的理体。我们眼睛看见外面的色境、色尘,也叫色蕴,能引生烦恼,实际毛病不在眼睛上,是在眼识上,这个识即受、想、行、识的识,由识这个心王和前五根、前五识起的作用。识能明了分别,所以眼睛才起了分别,这个色好看,那个色不好看,眼睛起了眼识,由同时意识和它起了作用,眼识就生烦恼。心里四个作用受、想、行、识都起分别,所分别的都是一些虚妄不实的境界。因为能分别的心不实在,所分别的法,哪里会真实呢?所看见的外面境界,都不是真实的,你认为好看的、不好看的,都是你的妄想心打出来的,实实在在外面的境界,眼睛所见的色法,无所谓美丑。譬如两个人很有缘交朋友,你看见她长得很美,她看见你长得很美,为什么彼此觉得对方长得很美?是你的妄想分别。世间法是不久长的,有一天两个人感情交恶,变成冤家,本来觉得对方长得很美,忽然间变丑了,互相觉得对方长得很难看。过去感情好的时候,恨不得多看几眼,自从变成冤家,最好不要见到对方,为什么感觉不同?因为你的心里起了分别,看物也是一样。最爱美的莫过于女人,过去有一段时期,女人的裙子,流行越短越美,鞋子的鞋跟,越细越美,要细得像铁钉那样才算美。忽然间心变了,人心不是常住真心,会打妄想,不想再看时就变了。后来女人流行穿长裤,越长越美,长得拖在地上,把鞋子都盖起来才算美。鞋跟细的变不美了,换成大厚跟,有几斤重,拖不动才算美。由此可见,外面的境界本来没有美丑,都是妄想心分别出来的。可知受、想、行、识都不实在,不实在就不异于空,就容易把它观空,所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以上把「丁一、拂外疑」这一小科讲完。

  丁二、显法体(分二) 戊一、总显 戊二、别显

  戊一、总显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这一句是总显法体,法体就是真空法的理体。「诸法」就是一切法,包括前面的五蕴法:色、受、想、行、识,是世间法,以及下面说的三乘法,是出世间法。「空相」,是很重要的名词,《心经》上所讲的空是真空,诸法当体就是空,不是把诸法去掉才空。现在讲堂看见的人人物物,当体就是诸法空相。「空相」,是诸法的真空实相,真空,不是没有了的空;实相,真实之相是理体,不是虚妄之相,也不是生灭之相,诸法的真空实相,就是诸法的理体。

  戊二、别显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上面「诸法空相」是总显,上根利智的人,体会眼睛所看见人人物物诸法,当体就是真空实相,就能开悟。中下根机的人,下面别显,再分别解释法体。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三个对、六个不。先讲一切法「不生不灭」,就是真空实相。众生看见有生有灭,心里也想到有生有灭。你就可以观想,我们眼睛看见的,眼睛不能释怀;我们心里想到的,心里不能释怀。我们的心是妄想心,眼睛发出来的眼识,也是虚妄的眼识,所以不能用我们的眼识作标准,也不能用我们的心作标准,我们的心绝对不可相信。证得阿罗汉,虽然见到真空之理,还不能翻出妙有。最低限度要证得初地菩萨位以上,才能相信我们的心。现在我们只能相信圣言量,圣是佛菩萨,量是标准,就是以佛菩萨说的话作标准,绝不可相信自己的心。因为我们的心是妄想心,念念生灭,不是真实的心,凡夫看见心外一切诸法有生有灭,它是虚妄生灭。前面讲过,好像病眼见空花,眼睛有毛病,看见虚空中生花,看见虚空中的花灭。看见花生花灭,是由你的病眼生出来的,虚空之中,根本没有花生,也没有花灭。虚空就譬喻真空,病眼就比喻我们的妄想心。妄想心分别一切法,有生灭相,在真空理体上,根本没有花生、花灭…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讲于基隆海会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