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目次
悬谈
甲一、解经题(分二)
乙一、经题
乙二、人题
甲二、释经文(分二)
乙一、显了般若(分二)
丙一、略标纲要(分四)
丁一、能观人
丁二、所行行
丁三、观行境
丁四、明观益
丙二、广陈实义(分五)
丁一、拂外疑
丁二、显法体(分二)
戊一、总显
戊二、别显
丁三、明所离(分四)
戊一、法相开合门
戊二、缘起逆顺门
戊三、染净因果门
戊四、境智能所门
丁四、辨所得(分二)
戊一、结前起后
戊二、正明所得(分二)
己一、明菩萨得涅槃断果
己二、明诸佛得菩提智果
丁五、结叹胜能
乙二秘密般若(分二)
丙一、结前起后
丙二、正说咒语
附件: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科判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二○一一年修订版)
—道源长老民国七十一年讲于桃园正觉莲社—
施旺坤 敬记
悬谈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佛教梵文经典,由印度传到中国,陆续翻译成中文,经典浩瀚。经过历代祖师研究结果,佛法有浅有深,有小乘、有大乘,按五教家的判释,全部佛法分为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五种。除小教属于小乘教外,其余始、终、顿、圆四种教都属于大乘教。这五种教的分法,就像台湾的学制,六年小学相当于小乘教,三年初中相当于始教,三年高中相当于终教,顿教像是大学速成学程,圆教相当于大学。始教里面有两个宗派:一个是相宗,就是法相宗,讲唯识法相。另一个宗派是空宗,就是般若宗,讲般若空理,这两个宗派都属于大乘初门,因此学终教、顿教、圆教,一定要先明白般若空理。
小乘教传到中国来,成立两个宗派,一个是成实宗,一个是俱舍宗,但是不久就失传了,因为中国佛弟子喜欢学大乘教。法相宗、般若宗属于大乘初门,佛弟子不愿意学,要直接学更高的顿教、圆教。初中都没有读,怎么能读高中、大学呢?这是中国佛教衰落的原因。
今天为什么要向诸位讲《心经》呢?因为《心经》属于般若经,它是大乘最初的法门。我们学大乘法,先学般若经典,按部就班,由浅入深研究,不要越级、躐等,否则好高骛远,反而不能得到真实利益。我们这次讲《心经》,有三个因缘:
一、要学大乘法先研究《心经》
《大般若经》长达六百卷,能全经研究受持当然最好。不过现代工业社会,大家生活忙碌,全经光看一遍都不容易,遑论全部研究。尤其到了末法时代,众生根机浅薄,看到大部经都害怕,而《心经》最短,只有二百六十字,并且是《大般若经》的经心,所以容易研究,这次讲《心经》就是这个原因。
二、先了解佛理再修行
释迦佛教我们学佛法的次第:信、解、修、证。一、先发信心,二、了解佛理,三、脚踏实地修行,四、方能证得。现在无论出家、在家弟子,都会念《心经》,但大多不了解里面的道理,佛弟子不了解佛理就要修行,是盲修瞎练。等于眼睛没张开,就要走路,非得堕坑落堑。所以能把《心经》的道理了解后,再念就不一样。
三、念《心经》的感应最大
末法时代,我们博地凡夫灾难太多,不易修行,要求感应,莫过于《心经》的感应最大。玄奘法师赴西域取经,途中遇到种种灾难,都是念《心经》渡过难关,由于《心经》非常重要,所以过去祖师把《心经》列为早晚课。
为什么念《心经》感应这么大?因为《心经》前面讲的是显教的道理,后面咒语是佛的秘密真言,显密圆融无碍,所以念起来感应特别大。
接着讲经的题目,其次讲翻译经的人题。
全经分两大科:甲一、解经题 甲二、释经文
甲一、解经题(分二) 乙一、经题 乙二、人题
乙一、经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八字是经题,「经」字是通题,通于一切经,《地藏经》叫经,《阿弥陀经》也叫经。「般若波罗蜜多心」七字是别题,因为这一部经不是《地藏经》,不是《阿弥陀经》,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通别合起来经题有八个字。
先讲别题,「般若波罗蜜多」是法,「心」是譬喻。按七种立题,这部经是法喻立题,有法、有譬喻,合起来一个题目。讲法,「般若波罗蜜多」,有因有果,「般若」是因,「波罗蜜多」是果,因果一对。
先讲因,「般若」二字,现在念「班若」,但是在《心经》要念「拨惹」,因为与梵音相合。既然中国也有同音字,为什么要用「般若」呢?因为唐朝当时首都长安的语言,「般若」念「拨惹」,后来字音转变,我们仍保存它的原音。
「般若」,翻译成中国话是智慧,但是不翻为智慧。因为社会上说这个人很聪明,指他很有智慧,但是跟佛经上讲的智慧不一样。依着佛经,「真智妙慧」才是般若智慧,翻译经典有规矩,这叫生善不翻,为令众生生起善法,所以不翻译。
「波罗蜜多」,翻成中国话是「到彼岸」,我们众生在苦海里流转生死,修般若智慧,是因;超出苦海,了生脱死,到达彼岸,是果。所以「般若波罗蜜多」合起来解释,就是「智慧到彼岸」。
「心」字是譬喻,如人的心脏,一个人有各个器官,但是以心脏为主,心脏停止活动,这个人就无法挽救,所以心脏是人最重要的器官。《心经》是《大般若经》的经心,等于人的心脏。把《心经》研究通达,六百卷《大般若经》的宗要都了解了。
再推而广之,一切佛法都是心法,你想学高深的大乘法,终教、顿教、圆教,要先了解般若空理。《中论》讲:「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般若的义理你了解,一切大乘法都能成就。
这是讲「般若波罗蜜多」别题,接着讲通题「经」字,梵语「修多罗」,中国话叫「契经」,契者合也,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这部经上与诸佛之理相契合,下与众生的根机相契合,中国人好简略,所以翻译为「经」字。
经题讲完,下面讲翻译经的人题。
乙二、人题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唐」是朝代,这部经典是在唐代翻译的。「三藏」是经藏、律藏、论藏。把经藏、律藏、论藏都贯通,才能称为「三藏法师」。比如: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是印度来的高僧。「法师」两字,「法」是以经、律、论三法作法则,自己来学佛法,叫以法自师。「师」是模范、师范,学会了法,要教化众生,叫以法师人。以佛法自利,以佛法利他,自利利他,故称「法师」。
「玄奘」是法师的别名,他是中国河南省偃师县人,十一岁出家,十三岁就能升座讲经说法,到二十一岁受具足戒以后,遍访中国境内善知识,在当时,宏扬相宗与性宗的法师,各讲一番道理,他研究中国当时所有的经典,还是不能融会贯通。他想:都是释迦佛说的法,怎么不能圆融无碍呢?可能印度的经典,没有完全翻译到中国来,于是他发愿去印度取经。二十八岁出发,到印度学法十七年,四十四岁回到中国。当时皇帝唐太宗召请他翻译经典,到六十五岁上生兜率天。
「奉诏译」,奉皇帝的诏命翻译。他翻译出来很多经,最大的一部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八大宗派之一的唯识宗,就是玄奘法师成立的,对佛教有很大的贡献。
玄奘法师到印度去求法,单说六百卷《大般若经》梵文的经本,有多少本?要把经本带回中国,当时交通极不便利,要经过北方的大沙漠,一部小心就死在沙漠里。梵文的经本带回中国以后,要一个字一个字翻译,有多么困难?现在印刷出来,我们连一遍都不敢念,不是太惭愧吗?劝请诸位找时间把《大般若经》看一看。
以上把经题、人题讲完。
在还没讲解经文之前,先介绍两部注解,一部是《心经略疏》,一部是《心经添足》,这两部注解先看《略疏》,再看《添足》,因为《略疏》是贤首国师着的,书上称「唐翻经沙门法藏述」,表示他曾经参加翻译经典的法会,亲自听到玄奘法师讲《心经》,他听了之后,就把它记下来,所以是《心经》最标准的一部注解。「法藏」是法名,我们都尊称他为贤首国师。《心经添足》是明朝弘赞律师着的,他戒律研究得很好,大家都称他为律师。因为《添足》是根据《略疏》着的,所以先看《略疏》,再看《添足》,比较容易研究。
有两部注解可以看,就不必来听经吗?错了,你看了注解再来听,才能听得深入。这两部注解当初道源看了两遍,看不懂,每讲《心经》一次,我就把两部注解再看一遍。不是看一遍、二遍,不知看了多少遍?注解是文言文,我讲经不是把注解背给你们听,因为只背注解,我背得很热闹,你们一句也听不懂。讲经是为初发心的人,注解上很多内容我没有讲,所以你要去看注解,看了注解,知道得更多、更深。
【释疑】:《心经》怎么没有六种成就的序文?
【答】:佛经分成三大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因为序分、流通分,在《大般若经》里面,所以没有序分、流通分。
【释疑】:这部《心经》,到底是释迦佛说的,还是观自在菩萨说的呢?
【答】:《心经》一共有六种翻译,有一种翻译,是释迦佛说给舎利弗听,引证观世音菩萨有深的般若功夫。但是其他的译本,都是观自在菩萨,说给舎利弗听的。不管是释迦佛,还是观自在菩萨说的,你依着经文,修深般若观行就对了。
【释疑】:《心经》前面的经文,是显了般若,后面的真言,属于秘密般若。我们了解显了般若的义理后,就修般若观行,何必再要秘密般若呢?
【答】:显了般若,显明了达,能启发智慧,灭除烦恼障。诵持秘密般若,能增长福报,灭除罪业障。我们修行是为求福求慧,求到圆满成佛,是两足尊,福报具足,智慧具足。所以我们佛弟子想成佛,应该一方面求福,一方面求慧,由福慧把法身庄严起来,庄严到究竟圆满,…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讲于桃园正觉莲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