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成佛。而我们要求福求慧,一定要先灭除三种障,烦恼障、罪业障、果报障。
一、烦恼障:贪、瞋、痴烦恼,能障碍善法、妨碍圣道。你想修善法,成就圣道,修不成功,因为被烦恼障碍了。
二、罪业障:造了五逆十恶的恶业,会生障碍。你一面修行,一面造罪业,所修的行不能成就,因为被罪业障碍了。
三、果报障:除障,是除烦恼障、罪业障,等堕到三恶道,得了果报障,想除为时已晚!地狱道、恶鬼道,我们看不见,畜生道我们看见了,你家里养了一只小狗,很听话、懂人性、很可爱,但是你讲, 经给它听,它听不懂,开不了智慧,这是果报障。
三种障碍,是先起惑、造业,再受报。惑是烦恼,先起烦恼,才造恶业;造了恶业,才遭果报。众生修行最要紧的是先断烦恼障,再断罪业障,果报障自然消灭。要断烦恼障,要先开智慧;要开智慧,必须听经。现在你听《心经》,就能开智慧。不开智慧,烦恼起来不知道,就要造恶业。
你不了解佛理,没有开智慧,烦恼除不掉,你以为天天在修行用功,其实是在养无明。有一个老修行念阿弥陀佛,他拿的是十八颗大念珠,由于念珠大,掐的声音很大。另一个老修行喜欢念《金刚经》,敲着木鱼念,念得很大声,因为两人在一个佛殿里用功修行,所以彼此干扰。一个心里想:他念《金刚经》的声音太大,打了我的闲岔;另一个心里想:他念阿弥陀佛的声音太大,打了我的闲岔。心里就发了无明火,这个念佛的,声音越念越大;那个念《金刚经》的,也是越念声音越大。声音念得越大,无名火起得越高,两个人就吵起架来。念经的说:「你念佛小声一点不行吗?念那么大声吵死人了!」念佛的告诉他:「你念经那么大声,不也是吵我吗?」越说无名火越大,念经的忍不住,就用小木鱼打念佛的脸,血流不止!念佛的拿念珠反击,也把念经的头打破了!这么一打,两人头脸都是血!这两个老修行怎么打成这样呢?因为他们没有了解佛理就要修行。因此我们要好好研究《心经》,了解显了般若开智慧,就能灭除烦恼障;诵持后面咒语,增加福报,就能灭除罪业障,所以显了般若与秘密般若,缺一不可。
显了般若(心经前面经文)
| 能启发智慧,除掉烦恼障
|
秘密般若(心经后面咒语)
| 能增加福报,消除罪业障
|
讲这些话,是要解除诸位的疑惑,坚定信心,下面开始讲解经文。
甲二、释经文(分二) 乙一、显了般若 乙二、秘密般若
乙一、显了般若(分二) 丙一、略标纲要 丙二、广陈实义
丙一、略标纲要(分四) 丁一、能观人 丁二、所行行
丁三、观行境 丁四、明观益
丁一、能观人
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是这位菩萨的别名,这位菩萨不是地藏菩萨、大势至菩萨,而是观自在菩萨,也就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翻译为观世音,《心经》翻译为观自在,观自在菩萨,是自利利他,悲智双运的德号。眼睛看叫观(观),「观自在」的「观」应该念「惯」,是心里观想,也叫观照,就是回光返照用功。「自」是自性。「在」是存在。
我们了解教理,知道人人都有自性,而你回光返照,观照不到自性在什么地方?「观自在」,按自利解释,观自在菩萨用功用到深般若的时候,忽然大彻大悟,照见了自性。按悲心利他解释,观自在菩萨观察救度一切众生的苦难,无障无碍,自由自在。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观世音菩萨救水难、救火难,看见众生掉到水里,只要众生念一声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即时漂到浅处。众生掉到火坑里面,只要念一声观世音菩萨的名号,火坑马上化成清凉池,免于灾难。看见众生被火烧,看见众生掉到水里,我们救不了,因为我们凡夫救度众生不得自在。观自在菩萨救度众生能得自在,就是他的悲心,能够利他。
大乘佛法,不但能自度,也能度人。大乘的车子,一个悲轮,一个智轮。凡夫有悲心,无智慧,不得自在;二乘人有智慧,没有悲心,也不能度众生。必须有智慧、有悲心,既能自利,也能利人,才能自度度人,悲智双运。观自在菩萨有智慧,能观自性存在,并且有悲心,才能救度众生,所以叫「观自在」。
「菩萨」二字,是梵音「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翻为觉,「萨埵」翻为有情,叫觉有情,是上求觉道,下化有情的人,既有智慧,又有悲心,是大乘佛弟子的通称。
别名和通名合起来,叫观自在菩萨,他是大乘佛弟子,既要自利,还要利人,所以他修般若观行,下面就说他修行用功的方法。
以上将「丁一、能观人」讲完。
丁二、所行行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般若」,有二种,一种是浅般若,只证得人空,不得法空,叫人空智慧,也叫我空智慧,是小乘弟子修的般若观行。二种是深般若,所证得的,不但我空,法也空,是大乘弟子修的般若观行。「行深」是用功修深般若的观行。「时」是功夫修到纯熟,究竟大彻大悟的时候。
丁三、观行境
照见五蕴皆空,
「照」是观照,「见」是证见,一旦豁然贯通,大彻大悟,叫「照见」。「五蕴」,也翻译成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五个法,「蕴」者积聚之义。众生由这五个法,积聚成一个身体,再由身体积聚重重无尽的烦恼。阴是盖覆之义,这五个法等于乌云,把清澈的天空盖覆起来,能够盖覆我们本来有的自性。我们凡夫,外面一个身体,属于色法,里面有一个心,属于心法。心法再分成:受、想、行、识四个法,把色法和心法合起来,叫五蕴。
色 色法
受
五蕴 想 心法
行
识
凡夫不了解自己是由五蕴和合起来,把它当成一个我,起我执,起烦恼造业,受报无穷。二乘人有般若智慧,他晓得没有实在的我,我是色、受、想、行、识,五个法组合起来的,般若智慧生起,把我执打破,照见我空。所以他证得的般若,叫我空般若,但是他认为这五个法还是不空。大乘菩萨用功,证得我法俱空,我也空、法也空,照见五蕴皆空。
丁四、明观益
度一切苦厄。
「度」是度脱,「苦」是痛苦,「厄」是灾厄。五蕴你如果不能把它照空,就受一切苦厄。等你把五蕴照空,一切法都空了,就度脱了一切苦厄。这是观世音菩萨修深般若的观行,所得的利益。《心经》是要我们学他修深般若的观行,能够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心经》第一大科显了般若(前面经文),第二大科秘密般若(后面咒语)。第一大科显了般若,再分二科,第一科「略标纲要」,简略标举纲要,把最切要的道理标举出来。第二科「广陈实义」,广为说明般若的真实义理。
以上经文是「略标纲要」,先讲「观自在菩萨」,是能修观想的人,给我们作榜样,使我们跟观自在菩萨学。「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是修行,也就是观照。「深般若」不是小乘的般若,是大乘的深般若。观自在菩萨修深般若观行,用到功夫成熟的时候,一旦大彻大悟,就是禅宗的明心见性。这时候「照见五蕴皆空」,观照证见,得到五蕴皆空的功夫,下面有明文,色、受、想、行、识都空了。「度一切苦厄」,度脱一切苦厄。
众生在苦海里受苦,就是有二个执着:一个是我执,一个是法执。一起执着,我也不空,法也不空。能把这二种执着空掉,一切苦厄就度脱。我法二执本来是空的,众生一起执着就迷,本来空,他认为有,起了迷惑就造业,造业就受苦,真是冤枉!佛菩萨是过来人,看得很清楚,众生本来不必受苦的,所以开示我们依着他修行的方法,就能度一切苦厄。
【释疑】:佛菩萨既然大慈大悲,看到众生受苦可怜,他顿转我们成佛不就好了吗?
【答】:因为这样背离因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没有修因,怎么得果呢?所以佛菩萨教我们研究经典,还是要我们自己修行,转迷成悟,度脱生死。
观自在菩萨现身说法,告诉我们他修「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就「照见五蕴皆空」。修行关键「照」字,就是用功修行的方法。「照」是观照、观想,当你观照一旦大彻大悟,证见五蕴皆空,就转迷为悟。你平常要照,不照不得见,五蕴不空,要把它照空。
五蕴是一切法的根本,内而根身,外而世界,都不出色蕴,加上心法四个蕴,一切有为法不出这五个法。在人说人,内而根身,我们六根中的眼、耳、鼻、舌、身五根,都在身体上,叫五根身。对着外面的世界,山河大地,乃至日月星辰器世界,都属于色蕴。光一个色蕴,构不成一个我,加上心法:受、想、行、识,合起来就变成一个我。
你坐下来修行就观照什么是我?光一个身体不能算是我,光心也不能算是我。里面的心,和外面的身体,有二个法,既然能够分成二个法,我不就空了吗?坐下来这样观想,就是用功的方法。
身心二法组合起来一个我,就起了我执,把身体当成一个我,执着得厉害。一执着身体是我,就要爱护身体,怕它冷、怕它热、怕它渴、怕它饿,把它保护得无微不至!用功要把我观空,本来没有我,众生执着是我,起了我执。要把我执观空,先用数息观,怎样观呢?
你打坐起观照,身体叫色蕴,色者质碍为义,我们的身体,乃至…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讲于桃园正觉莲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