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講于桃園正覺蓮社)▪P2

  ..續本文上一頁就成佛。而我們要求福求慧,一定要先滅除叁種障,煩惱障、罪業障、果報障。

  一、煩惱障:貪、瞋、癡煩惱,能障礙善法、妨礙聖道。你想修善法,成就聖道,修不成功,因爲被煩惱障礙了。

  二、罪業障:造了五逆十惡的惡業,會生障礙。你一面修行,一面造罪業,所修的行不能成就,因爲被罪業障礙了。

  叁、果報障:除障,是除煩惱障、罪業障,等墮到叁惡道,得了果報障,想除爲時已晚!地獄道、惡鬼道,我們看不見,畜生道我們看見了,你家裏養了一只小狗,很聽話、懂人性、很可愛,但是你講, 經給它聽,它聽不懂,開不了智慧,這是果報障。

  叁種障礙,是先起惑、造業,再受報。惑是煩惱,先起煩惱,才造惡業;造了惡業,才遭果報。衆生修行最要緊的是先斷煩惱障,再斷罪業障,果報障自然消滅。要斷煩惱障,要先開智慧;要開智慧,必須聽經。現在你聽《心經》,就能開智慧。不開智慧,煩惱起來不知道,就要造惡業。

  你不了解佛理,沒有開智慧,煩惱除不掉,你以爲天天在修行用功,其實是在養無明。有一個老修行念阿彌陀佛,他拿的是十八顆大念珠,由于念珠大,掐的聲音很大。另一個老修行喜歡念《金剛經》,敲著木魚念,念得很大聲,因爲兩人在一個佛殿裏用功修行,所以彼此幹擾。一個心裏想:他念《金剛經》的聲音太大,打了我的閑岔;另一個心裏想:他念阿彌陀佛的聲音太大,打了我的閑岔。心裏就發了無明火,這個念佛的,聲音越念越大;那個念《金剛經》的,也是越念聲音越大。聲音念得越大,無名火起得越高,兩個人就吵起架來。念經的說:「你念佛小聲一點不行嗎?念那麼大聲吵死人了!」念佛的告訴他:「你念經那麼大聲,不也是吵我嗎?」越說無名火越大,念經的忍不住,就用小木魚打念佛的臉,血流不止!念佛的拿念珠反擊,也把念經的頭打破了!這麼一打,兩人頭臉都是血!這兩個老修行怎麼打成這樣呢?因爲他們沒有了解佛理就要修行。因此我們要好好研究《心經》,了解顯了般若開智慧,就能滅除煩惱障;誦持後面咒語,增加福報,就能滅除罪業障,所以顯了般若與秘密般若,缺一不可。

  

顯了般若(心經前面經文)

  

能啓發智慧,除掉煩惱障

  

秘密般若(心經後面咒語)

  

能增加福報,消除罪業障

  

  講這些話,是要解除諸位的疑惑,堅定信心,下面開始講解經文。

  甲二、釋經文(分二) 乙一、顯了般若 乙二、秘密般若

  乙一、顯了般若(分二) 丙一、略標綱要 丙二、廣陳實義

  丙一、略標綱要(分四) 丁一、能觀人 丁二、所行行

  丁叁、觀行境 丁四、明觀益

  丁一、能觀人

  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是這位菩薩的別名,這位菩薩不是地藏菩薩、大勢至菩薩,而是觀自在菩薩,也就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翻譯爲觀世音,《心經》翻譯爲觀自在,觀自在菩薩,是自利利他,悲智雙運的德號。眼睛看叫觀(觀),「觀自在」的「觀」應該念「慣」,是心裏觀想,也叫觀照,就是回光返照用功。「自」是自性。「在」是存在。

  我們了解教理,知道人人都有自性,而你回光返照,觀照不到自性在什麼地方?「觀自在」,按自利解釋,觀自在菩薩用功用到深般若的時候,忽然大徹大悟,照見了自性。按悲心利他解釋,觀自在菩薩觀察救度一切衆生的苦難,無障無礙,自由自在。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觀世音菩薩救水難、救火難,看見衆生掉到水裏,只要衆生念一聲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即時漂到淺處。衆生掉到火坑裏面,只要念一聲觀世音菩薩的名號,火坑馬上化成清涼池,免于災難。看見衆生被火燒,看見衆生掉到水裏,我們救不了,因爲我們凡夫救度衆生不得自在。觀自在菩薩救度衆生能得自在,就是他的悲心,能夠利他。

  大乘佛法,不但能自度,也能度人。大乘的車子,一個悲輪,一個智輪。凡夫有悲心,無智慧,不得自在;二乘人有智慧,沒有悲心,也不能度衆生。必須有智慧、有悲心,既能自利,也能利人,才能自度度人,悲智雙運。觀自在菩薩有智慧,能觀自性存在,並且有悲心,才能救度衆生,所以叫「觀自在」。

  「菩薩」二字,是梵音「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翻爲覺,「薩埵」翻爲有情,叫覺有情,是上求覺道,下化有情的人,既有智慧,又有悲心,是大乘佛弟子的通稱。

  別名和通名合起來,叫觀自在菩薩,他是大乘佛弟子,既要自利,還要利人,所以他修般若觀行,下面就說他修行用功的方法。

  以上將「丁一、能觀人」講完。

  丁二、所行行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般若」,有二種,一種是淺般若,只證得人空,不得法空,叫人空智慧,也叫我空智慧,是小乘弟子修的般若觀行。二種是深般若,所證得的,不但我空,法也空,是大乘弟子修的般若觀行。「行深」是用功修深般若的觀行。「時」是功夫修到純熟,究竟大徹大悟的時候。

  丁叁、觀行境

  照見五蘊皆空,

  「照」是觀照,「見」是證見,一旦豁然貫通,大徹大悟,叫「照見」。「五蘊」,也翻譯成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五個法,「蘊」者積聚之義。衆生由這五個法,積聚成一個身體,再由身體積聚重重無盡的煩惱。陰是蓋覆之義,這五個法等于烏雲,把清澈的天空蓋覆起來,能夠蓋覆我們本來有的自性。我們凡夫,外面一個身體,屬于色法,裏面有一個心,屬于心法。心法再分成:受、想、行、識四個法,把色法和心法合起來,叫五蘊。

   色 色法

   受

  五蘊 想 心法

   行

   識

  凡夫不了解自己是由五蘊和合起來,把它當成一個我,起我執,起煩惱造業,受報無窮。二乘人有般若智慧,他曉得沒有實在的我,我是色、受、想、行、識,五個法組合起來的,般若智慧生起,把我執打破,照見我空。所以他證得的般若,叫我空般若,但是他認爲這五個法還是不空。大乘菩薩用功,證得我法俱空,我也空、法也空,照見五蘊皆空。

  丁四、明觀益

  度一切苦厄。

  「度」是度脫,「苦」是痛苦,「厄」是災厄。五蘊你如果不能把它照空,就受一切苦厄。等你把五蘊照空,一切法都空了,就度脫了一切苦厄。這是觀世音菩薩修深般若的觀行,所得的利益。《心經》是要我們學他修深般若的觀行,能夠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心經》第一大科顯了般若(前面經文),第二大科秘密般若(後面咒語)。第一大科顯了般若,再分二科,第一科「略標綱要」,簡略標舉綱要,把最切要的道理標舉出來。第二科「廣陳實義」,廣爲說明般若的真實義理。

  以上經文是「略標綱要」,先講「觀自在菩薩」,是能修觀想的人,給我們作榜樣,使我們跟觀自在菩薩學。「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行」是修行,也就是觀照。「深般若」不是小乘的般若,是大乘的深般若。觀自在菩薩修深般若觀行,用到功夫成熟的時候,一旦大徹大悟,就是禅宗的明心見性。這時候「照見五蘊皆空」,觀照證見,得到五蘊皆空的功夫,下面有明文,色、受、想、行、識都空了。「度一切苦厄」,度脫一切苦厄。

  衆生在苦海裏受苦,就是有二個執著:一個是我執,一個是法執。一起執著,我也不空,法也不空。能把這二種執著空掉,一切苦厄就度脫。我法二執本來是空的,衆生一起執著就迷,本來空,他認爲有,起了迷惑就造業,造業就受苦,真是冤枉!佛菩薩是過來人,看得很清楚,衆生本來不必受苦的,所以開示我們依著他修行的方法,就能度一切苦厄。

  【釋疑】:佛菩薩既然大慈大悲,看到衆生受苦可憐,他頓轉我們成佛不就好了嗎?

  【答】:因爲這樣背離因果,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沒有修因,怎麼得果呢?所以佛菩薩教我們研究經典,還是要我們自己修行,轉迷成悟,度脫生死。

  觀自在菩薩現身說法,告訴我們他修「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就「照見五蘊皆空」。修行關鍵「照」字,就是用功修行的方法。「照」是觀照、觀想,當你觀照一旦大徹大悟,證見五蘊皆空,就轉迷爲悟。你平常要照,不照不得見,五蘊不空,要把它照空。

  五蘊是一切法的根本,內而根身,外而世界,都不出色蘊,加上心法四個蘊,一切有爲法不出這五個法。在人說人,內而根身,我們六根中的眼、耳、鼻、舌、身五根,都在身體上,叫五根身。對著外面的世界,山河大地,乃至日月星辰器世界,都屬于色蘊。光一個色蘊,構不成一個我,加上心法:受、想、行、識,合起來就變成一個我。

  你坐下來修行就觀照什麼是我?光一個身體不能算是我,光心也不能算是我。裏面的心,和外面的身體,有二個法,既然能夠分成二個法,我不就空了嗎?坐下來這樣觀想,就是用功的方法。

  身心二法組合起來一個我,就起了我執,把身體當成一個我,執著得厲害。一執著身體是我,就要愛護身體,怕它冷、怕它熱、怕它渴、怕它餓,把它保護得無微不至!用功要把我觀空,本來沒有我,衆生執著是我,起了我執。要把我執觀空,先用數息觀,怎樣觀呢?

  你打坐起觀照,身體叫色蘊,色者質礙爲義,我們的身體,乃至…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講于桃園正覺蓮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圓覺經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