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講于桃園正覺蓮社)▪P3

  ..續本文上一頁外面山河大地,桌子、椅子、凳子,都有形體、有體質,就會阻礙。觀我空,先觀色蘊的身體是因緣生法,不是單有一個條件,至少有四個條件: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的。一、地大,堅硬之性,如身體的骨頭。二、水大,濕潤之性,如身體的血液、水分。叁、火大,熱燥之性,如身體有暖氣。四、風大,流動之性,如呼吸,身體一個部分受風寒就生病,中風,就不會動了。地、水、火、風四大叫四大種,爲什麼叫四大種呢?因爲一切衆生的身體,及外面山河大地器世界,都是由地、水、火、風四種組合成的。

  衆生的根機不一樣,有上根、中根、下根的分別。你要是上根的人,一聽到四大假合之理,隨文作觀,當下就開悟。你要是中根、下根的人,要天天觀照,觀照到功夫成熟,忽然貫通,也能觀空。身體觀空,還有一個妄心,我們衆生的心是妄想心,由受、想、行、識四個蘊合成。

  一、受蘊,「領納」爲義,能領受、納受,一接觸外面的境界,就把它領納到心裏。妄想心有這種功能,能接受外面的境界。

  二、想蘊,「取像」爲義,境界現前,它能領納外面的境界;境界不現前,它能想一個外面境界的像貌出來。

  叁、行蘊,「造作」爲義,造善業、造惡業,都是行的功能。

  四、識蘊,「了別」爲義,衆生喜歡起分別,知人識物,都能明了分別。人裏面,誰是男人?誰是女人?誰是老人?誰是年輕人?都是識的功能。乃至于我們學佛法,了達佛經上的義理,都是識蘊的作用。受、想、行、識這個識,即第六識的心王。按心王說,八個識心王,以第六識心王,明了分別的功能最盛。「受、想、行」屬心所,是心王所有的法。心所若詳細分,一共有五十一個心所,以「受、想、行」叁個的力量最。這裏標出來第六識,由心王、心所合起來,就成衆生的妄想心。

  你打坐起觀照,觀想我的心是什麼?就是四個心所在妄想分別,我的心只有一個,爲什麼會有受、想、行、識四個心所呢?可見心沒有真實的本體。你要是上根利智的人,一觀照心就空了。中下根的人,只要你肯觀照用功,久了功夫成熟的時候,一旦豁然貫通,也能照見心空。色照空,心也照空,就照見五蘊皆空。

  剛才講坐下來用功,實際行住坐臥四大威儀,都要常常起觀照,但初發心的人,可先坐著觀照,方法如何?

  一、調身,結跏趺坐,雙腿要盤起來,兩只手結叁昧印。初用功的人,未曾盤過腿,雙腿盤起來痛得受不了!你也可用半盤跏趺坐,但是要坐得端端正正,不可左偏右倚,前俯後仰。

  二、調息,呼吸要調得不粗不細,不粗,要調到坐下來,鼻子呼吸的聲音,自已耳朵聽不見。不細,調得太細,呼吸會困難,自已感覺悶氣不好。總之,調息,要調到聽不到自己呼吸的聲音,而呼吸感覺通暢自在。

  叁、調心,把自己的妄想心調好,就是不掉舉、不昏沈。心浮起來就是掉舉、散亂、打妄想,你不坐下來,妄想不來,一盤腿妄想就來,妄想是一連串,打不完的妄想。有時想用功一小時,坐下來要起觀照,妄想來了,一個妄想跟著一個妄想來,妄想還沒打完,一個小時到了。你以爲用功一小時,實際都在打妄想。好不容易不打妄想,這時候起昏沈,瞌睡來了,這更害人!因爲妄想有間斷的時間,還能起覺照。昏沈來,不容易起覺照,你以爲打坐用功一個小時,實際都在睡覺,你一天要用功叁小時,實際是睡了叁小時。昏沈來了,真是要命,不盤腿瞌睡不來,一盤腿昏沈就來,坐在那裏身體搖搖晃晃,還沒有睡醒,一個小時到了,所以打坐不能讓心昏沈。

  你想了解調身、調息、調心的方法,請參閱智者大師著的《小止觀》,裏面說得很清楚。

  你坐下來調身、調息、調心,前方便都調好了。我們修般若觀行,要用般若智慧,觀照五蘊皆空。我的身體是空的,由地、水、火、風,四大假合;心也是空的,由受、想、行、識合成。內外八大合成一個我,也是空的,哪有一個我?要這樣觀照,觀照到功夫成熟時,就把我觀空了。觀照到五蘊沒有我,我空,這是小乘的智慧,是淺般若。我們修深般若,要把五蘊假法照空,因爲五蘊法沒有本體自性,也是空的。

  「照見五蘊皆空」,古人有個譬喻,衆生起我執,等于五根線合成一條繩子,衆生把繩子當成是真實的。二乘人觀照到我空,我是五根線合起來的繩子,把繩子抖開,只是五根線而已,繩子沒有本體,當體就空,但是二乘人認爲五根線還是有的。大乘修深般若,連五根線也觀空,因爲線是由棉花紡出來的,再把它抖開,五根線沒有線的本體,只是些纖維,線空了。你能照見我空,照見法空,照見五蘊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

  一切苦厄,包括九法界的衆生,叁界以內六凡法界,叁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叁惡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叁界以內的衆生有分段生死苦。叁界以外叁乘聖人:聲聞、緣覺、菩薩,還沒成佛,還有變易生死苦。等到照見五蘊皆空,成了佛,九法界分段、變易兩種生死全部都解脫了。因此十個法界,只有佛度一切苦厄。

  分是分限,叁界以內衆生的壽命,都是有分限。比如天人的壽命最長,活到八萬劫。人壽命長的活到一百歲,再長的,活到一百二十歲。朝生暮死的衆生,早上生出來,晚上就死了,活不到一天,壽命都是有分限。段是段落,身形有段落,一條小蟲一、二分,有段落。一個人身長五、六尺,有段落。人死了,修善業的,生到天上去;造惡業的,墮到叁惡道。叁惡道出來再轉爲人,死此生彼,彼死生此,壽命有分限,身體有段落,這叫分段生死。

  叁乘聖人超出叁界,分段生死了脫,不會再死此生彼,在六道輪回。他的身體由粗變細,妄念有生有滅,叫變易生死。五蘊法是外面一個身體,色蘊裏面一個妄想心。叁乘聖人沒成佛,五蘊還是有,只是和凡夫不同,身體、妄念都比凡夫微細。等到照見五蘊皆空,九法界衆生的苦厄都照空,二種生死都了脫,就能度一切苦厄。

  【釋疑】:觀自在菩薩尚未成佛,還是有苦,如何能度一切苦厄呢?

  【答】:前面講過,觀自在菩薩,本位是正法明如來,老早成佛,爲度衆生,他倒駕慈航,示現菩薩身,分段、變易二種生死都已了脫,所以能度一切苦厄。

  這一科是略標綱要,下面一科是廣陳實義,廣爲說明真實的義理,說明如何照見五蘊皆空?

  丙二、廣陳實義(分五) 丁一、拂外疑 丁二、顯法體 丁叁、明所離

  丁四、辨所得 丁五、結歎勝能

  丁一、拂外疑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這是說明五蘊皆空的道理。「舍利子!」叫一聲當機者。「舍利」是梵語,「子」是中國話,這是華梵合譯的名詞。舍利是他母親的名字,中國話翻爲「鹙」,舍利子母親的眼睛,像鹙鳥的眼睛那麼美麗。舍利,也翻爲「身」,舍利子母親的身形最窈窕。舍利子母親眼睛最美麗,或者身體最窈窕,因爲翻譯的規矩含多義不翻,所以保存梵音叫舍利。中國人避諱父母名字,印度的風俗習慣和中國不同,冠父母的名字,表示最尊敬,他是舍利的兒子,因此叫舍利子。

  爲什麼不叫別人,叫舍利子作當機者呢?因爲舍利子在聲聞衆中,智慧第一。聲聞乘都破我執,證我空,證得阿羅漢,但是叫他們進一步觀法空,智慧不夠觀不來,所以找聲聞衆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子來當機,好進一步修法空的道理,證大乘果位。

  前面總說「照見五蘊皆空」,下面分別解釋,「色」,質礙爲義,色是眼睛所看見,內而根身,外而世界,都是色法。我們凡夫看見有色法,但是真空理體是沒有的。這裏說明如何「照見五蘊皆空」?

  「色不異空」,「異」是不同,色法沒有不同于空法。反過來講,「空不異色」,空法也沒有不同于色法。色與空相似,空與色也相似,但是還是二個法。再進一步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法就是空法,空法就是色法,沒有二個法。

  把色空了,下面再空四個蘊,「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跟色蘊一樣,要是詳細地說:「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乃至于「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

  《心經》上所講的空,是真空,不是沒有東西的空,也不是虛空的空。《心經》上所講的色,有這個法,也有受、想、行、識,但是幻化而有,不是實實在在的有。色、受、想、行、識五蘊,都是因緣所生的法,《大智論》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因緣生起來的法,你看是有,但是當體即空。因爲因緣生出來的一切法,沒有本體自性,當體就是空的。

  一切有爲法如幻化,可用印度的幻術來解釋,你看變幻術的人,雖然幻化出來東西,可是當體即是空的。變幻術的人,拿條手巾一揮,即變出一匹馬來,「馬即是空」,你雖然看見活潑生動的馬,但是當體即是空的。

  《金剛經》最後有個偈頌:「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有爲法都是因緣生的,看似有,當體卻是空的。「如夢幻泡影」,像作夢一樣,夢境是有,當體卻是空的。夢裏人人物物,悲歡離合,仿如真實的境界,等夢醒之後,才知道空夢一場。其實夢裏的境界就是空的,哪裏有實在的境界?「泡」,水裏有個泡沫,你看見似有,並無實在的本體。「影」,如水中月,你看水中有月亮,那只是個影子,當體即是空的。如鏡中像,鏡子裏面有一個像,看見是有個像在,當體卻是空的。「影」,最好用電影來解釋,現在家家戶戶有電視,等于電影縮小銀幕一樣。看電視時,觀賞者的心情,隨著劇情發展變化,劇中令人歡喜的情節,你跟著笑;劇中使人悲痛的劇情,你跟著哭。實際只是影子,哪是真實的呢?其實一切有爲法,就像電影、電視所現的影像一樣,只是個影子,哪是真的?

  五蘊,先講色蘊,因爲色蘊最難空,它是我們眼睛…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講于桃園正覺蓮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圓覺經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