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講于基隆海會寺)▪P6

  ..續本文上一頁以請智慧第一的舍利子來做當機者,實際是大衆的代表,《心經》是無問自說,舍利子並沒有請問。

  叫一聲「舍利子!」我跟你講,怎樣能照見五蘊皆空呢?下面是解釋照見五蘊皆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四句是把色蘊照空。先要明白《心經》上的「色」、「空」是怎樣解釋?這個色叫幻色,是變幻出來,不是真實有的。《心經》上講的空叫真空,這一點一定要記清楚,向下解釋才不會錯誤。

  「色不異空」,色是幻色,空是真空,因爲一切色法都從緣生,沒有本體自性,叫幻生。既然一切色法都是變幻出來的,當體就是真空,叫色不異空。譬如一張桌子,衆生把它當作是真實的。按智慧來觀照,它是衆緣生出來,當體就是空的。怎麼會生出一張桌子?得有木材,可是光有木材,不能成爲桌子,得有木匠來做。還要有施工的工具,加上時間、空間施工,才能成爲一張桌子。所以這是衆緣生出來的桌子。把衆緣分析開來,桌子沒有本體自性,可是眼睛看見的確有一張桌子,這個有等于變幻出來的。既然色法如幻,和空沒有差別,所以色不異空。這是講身外之法,一張桌子,容易看見。

  衆生的身體是「地、水、火、風」四大合成,心是「受、想、行、識」四個法合成。內「心」四個法,外「身體」四個法,內外八個法合成,只要一觀照,哪裏有本體?當體就是空的。所以我也空,我所也空,內而根身,外而世界,一切色法,不異于空。

  進一步解釋「空不異色」,這個「空」是真空,真空是理體,不礙一切衆緣生出來的幻色,叫空不異色。

  上二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說「不異」,下二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說「相即」。「不異」,色法與空法,彼此不異,不異就是相似,色法相似于空法,空法也相似于色法,但是色法、空法還是兩個法。下面兩句沒有兩個法,只是一個法,「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是幻色,幻色沒有本體自性,當體就是真空,既然幻色即是真空,那麼真空也即是幻色。

  說個譬喻,前面兩句,如水起波浪,「波不異水,水不異波」,但還有波、水兩個法。再進一步說,「波即是水,水即是波。」「即」就是「就」。波就是水,水就是波,色法如此,你把色蘊觀空了。「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受想行識也和色蘊的觀照方法一樣,就是「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也這麼配就對了,叫「亦複如是」。

  以上把經文消通了,本科「拂外疑」,拂除二乘人的疑惑,舍利子是二乘人,他聽了照見五蘊皆空的道理,就是把五蘊分開,另外有一個空,空在五蘊外。就是二乘人灰心泯智的時候,放叁昧火把身體燒掉,色滅了以後才空,叫色滅空。大乘《心經》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不是把五蘊分開,另外有一個空,空不在五蘊之外,是活著的時候,色法即是空的,不是色滅了才空。

  《心經》最重要的道理就在「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四句懂了,下面經文就好懂。這是屬于佛教的哲學,初聽的人當然不太了解,你留心聽就可以聽懂,我們現在佛教衰弱,就是沒有人講佛經的道理。佛弟子,無論出家、在家弟子,大家學佛,除了求平安以外,不會修行,尤其神佛不分,認爲拜佛求平安,拜神也是求平安,所以天公廟、仙公廟都拜,這樣把佛教徒與神教徒混淆不清,所以要多聽佛法,了解佛理。知道生死是大苦,要發了生死的心,單自己了生死是小乘弟子。大乘弟子要發菩提心,度一切衆生了生死。你不明白佛理,了生死的心發不起來,菩提心也發不起來。

  「丙二、廣陳實義」,這一科就是要多說五蘊皆空的道理,五蘊法要先把色蘊空掉。我們衆生執著色法,執著得厲害,打開眼睛就看見色法,以爲色法是實實在在的,不曉得衆生看見的境界,都是病眼見空花。我們眼睛看見實實在在有人人物物、山河大地一切色法,不曉得是由妄心生出來的妄識,等于眼睛生了病,看見空中有花一樣,可是好眼睛的人∣∣佛菩薩,看見空中並沒有花。

  前面講過,我們眼睛所看見的色法,是水上生起的波浪,波浪不異于水,叫「色不異空」。反過來講,水也不異于波浪,叫「空不異色」。現在加個譬喻,等于病眼見空花,眼睛有毛病,看見空中有花,但是好眼睛的人,看見空中沒有花。你硬執著看見空中有花,就是病眼所看見的色,這裏觀自在菩薩告訴你,你所見的「色」不異于「空」,和空沒有兩樣。反過來說,「空」也不異于你所見的「色」,你所見的是虛幻之色。「不異」是有兩個法在,有一個色,有一個空。再進一步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眼睛見幻色,就是空;反過來說,空也是你所見的幻色,色與空是一個法,沒有兩個法。

  色即變化出來的幻色,初聽佛法當然很難懂這個道理,爲什麼要講這麼難懂的道理呢?因爲不懂,衆生要受一切苦厄,把幻色當作真實的色,把眼睛所見的人人物物,當成真實的,就要生煩惱。我們平常所講的貪、瞋、癡,都叫煩惱,比如你把一個人當作真的,看到這個人很好看,動了貪心,就起無量煩惱。相反的,你看見這個人不順眼,生起瞋恨煩惱,就引起很多煩惱。起煩惱,要造業,造了業,要受報,受的都是苦厄的報,今生受了,來生還得受,受苦無窮。哪來這些苦呢?造業來的。因爲你把一切色法當成真的,才起煩惱。你要是把一切法,都觀成真空的理體,還會起貪心、動瞋恨嗎?因爲不講,大家不了解道理,無法度一切苦厄,永遠在生死苦海中受苦無窮。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你把色蘊空掉後,還有心裏面受、想、行、識四個蘊。受蘊,是受苦受樂的心。想蘊,是思想取像的功能,事情已經過去了,你還能想出樣子來。行蘊,是造作,你在打主意、生計劃,事情還沒來,你就在行。識蘊,就是了別,什麼事你都明了分別,知道得很清楚。

  這四個蘊合起來,就是一個妄想心,妄想心沒有本體自性,每一蘊都和前面色蘊一樣。「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乃至于「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受、想、行、識這些妄念,當體就是真空的理體。我們眼睛看見外面的色境、色塵,也叫色蘊,能引生煩惱,實際毛病不在眼睛上,是在眼識上,這個識即受、想、行、識的識,由識這個心王和前五根、前五識起的作用。識能明了分別,所以眼睛才起了分別,這個色好看,那個色不好看,眼睛起了眼識,由同時意識和它起了作用,眼識就生煩惱。心裏四個作用受、想、行、識都起分別,所分別的都是一些虛妄不實的境界。因爲能分別的心不實在,所分別的法,哪裏會真實呢?所看見的外面境界,都不是真實的,你認爲好看的、不好看的,都是你的妄想心打出來的,實實在在外面的境界,眼睛所見的色法,無所謂美醜。譬如兩個人很有緣交朋友,你看見她長得很美,她看見你長得很美,爲什麼彼此覺得對方長得很美?是你的妄想分別。世間法是不久長的,有一天兩個人感情交惡,變成冤家,本來覺得對方長得很美,忽然間變醜了,互相覺得對方長得很難看。過去感情好的時候,恨不得多看幾眼,自從變成冤家,最好不要見到對方,爲什麼感覺不同?因爲你的心裏起了分別,看物也是一樣。最愛美的莫過于女人,過去有一段時期,女人的裙子,流行越短越美,鞋子的鞋跟,越細越美,要細得像鐵釘那樣才算美。忽然間心變了,人心不是常住真心,會打妄想,不想再看時就變了。後來女人流行穿長褲,越長越美,長得拖在地上,把鞋子都蓋起來才算美。鞋跟細的變不美了,換成大厚跟,有幾斤重,拖不動才算美。由此可見,外面的境界本來沒有美醜,都是妄想心分別出來的。可知受、想、行、識都不實在,不實在就不異于空,就容易把它觀空,所以「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以上把「丁一、拂外疑」這一小科講完。

  丁二、顯法體(分二) 戊一、總顯 戊二、別顯

  戊一、總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這一句是總顯法體,法體就是真空法的理體。「諸法」就是一切法,包括前面的五蘊法:色、受、想、行、識,是世間法,以及下面說的叁乘法,是出世間法。「空相」,是很重要的名詞,《心經》上所講的空是真空,諸法當體就是空,不是把諸法去掉才空。現在講堂看見的人人物物,當體就是諸法空相。「空相」,是諸法的真空實相,真空,不是沒有了的空;實相,真實之相是理體,不是虛妄之相,也不是生滅之相,諸法的真空實相,就是諸法的理體。

  戊二、別顯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上面「諸法空相」是總顯,上根利智的人,體會眼睛所看見人人物物諸法,當體就是真空實相,就能開悟。中下根機的人,下面別顯,再分別解釋法體。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叁個對、六個不。先講一切法「不生不滅」,就是真空實相。衆生看見有生有滅,心裏也想到有生有滅。你就可以觀想,我們眼睛看見的,眼睛不能釋懷;我們心裏想到的,心裏不能釋懷。我們的心是妄想心,眼睛發出來的眼識,也是虛妄的眼識,所以不能用我們的眼識作標准,也不能用我們的心作標准,我們的心絕對不可相信。證得阿羅漢,雖然見到真空之理,還不能翻出妙有。最低限度要證得初地菩薩位以上,才能相信我們的心。現在我們只能相信聖言量,聖是佛菩薩,量是標准,就是以佛菩薩說的話作標准,絕不可相信自己的心。因爲我們的心是妄想心,念念生滅,不是真實的心,凡夫看見心外一切諸法有生有滅,它是虛妄生滅。前面講過,好像病眼見空花,眼睛有毛病,看見虛空中生花,看見虛空中的花滅。看見花生花滅,是由你的病眼生出來的,虛空之中,根本沒有花生,也沒有花滅。虛空就譬喻真空,病眼就比喻我們的妄想心。妄想心分別一切法,有生滅相,在真空理體上,根本沒有花生、花滅…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講于基隆海會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