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相。你看見有生有滅,是眼睛有毛病,看見的一切人人物物,乃至山河大地,這些法都是凡夫執著出來的。因爲一切法從緣生,沒有本體自性,所以生即無生,滅即無滅。生的時候,虛妄而生;滅的時候,虛妄而滅,一切法並沒有真實生滅。
譬如講經法會,當體就是空的,本來不生,本來不滅,它是由因緣而生,由因緣而滅。因爲講經法會,必須有六種緣才能成就,除了要有講經的法師,還必須有聽衆、講堂、桌椅、經本等衆緣而成。講經法會是虛妄而生,叫緣聚則生;等到講經圓滿,緣散則滅,叫幻生幻滅,像變戲法變出來的,緣聚則生,叫如幻有;緣散則滅,叫畢竟空。在《心經》上叫幻色,叫真空,你這樣隨文作觀想,一切法本來不生不滅,就不會生煩惱。
再舉個例子:最近報載一位父親去世,留下一棟叁層樓的房子,他有兩個兒子要分叁層樓,分不清楚就吵架,弟弟持刀殺死哥哥,父親屍骨未寒,兄弟一個死,一個坐牢去了,殺人罪,不是判死刑,就是無期徒刑,這下子那棟房子歸給誰?你說冤枉不冤枉呢?爲什麼這樣愚癡?因爲他們觀不空,不曉得那棟樓是因緣生法,早晚要壞,把它當成真實的,動了貪瞋癡,鑄成大錯。
由這個例子,我們要警覺:一切事情都把它當空的,還生什麼貪心、瞋恨心呢?佛教講真理,不是硬要你把它觀空。本來不生不滅,緣生如幻而生,緣滅如幻而滅,一切境界都是這樣。在真空理體上,本來不生不滅。
在印度有一種幻術,能從無變有,比如現在沒有狗,他能變一只狗,很漂亮,會搖頭搖尾,見人很親熱,叫如幻有。等幻術收回,這只可愛的小狗沒有了,叫如幻滅。根本就沒有狗生出來,怎麼有狗滅掉?一切法隨時要這樣觀想,就容易悟到真空理體。
上面講「不生不滅」,是凡夫法。接著講「不垢不淨」,是二乘聖人之法,二乘人要了生死、出叁界,因爲叁界以內生死之法,都是染汙之法,他把叁界以內的煩惱斷掉,了脫生死,超出叁界以外,得了清淨法,這是二乘人的執著。二乘人起了法執,他不曉得我空了,法也是空的,在真空理體上,根本沒有垢、沒有淨。比如鏡子現像,這裏有一面很大的玻璃鏡子,人來照人,物來照物。打掃便所的人,手裏端著便盆經過鏡子,照得清清楚楚,大小便都是染垢的。等便所打掃清淨,打掃便所的人洗澡更衣,整理得幹幹淨淨。這時候再經過鏡子,鏡子照的是幹幹淨淨的人。這就是有垢有淨,可是在鏡子的本體上,從來沒有垢,也沒有淨。二乘聖人破了我執,沒破法執,他把叁界看作像大牢獄,生死看作冤家對頭,把叁界生死之法,當作真實的,所以急急忙忙了生死、出叁界,不發菩提心度衆生,就落到小乘偏空涅槃上。因爲他認定叁界以內的法,都是染汙法,超出叁界之外,才是清淨法。說染汙法、清淨法,還是對待的虛妄之法,在真空理體上,從來沒有染垢,也沒有清淨。
再講「不增不減」,這句是對叁乘教的菩薩說的。叁乘教的菩薩,他知道我也空、法也空,但是他對于佛果這個相的障礙,不能盡除。成了佛,一切障礙都斷盡,一切功德都圓滿。在佛的果位上,障礙斷盡,真空理體,沒有減少一點;功德圓滿,真空理體,也沒有增加一點。成了佛,只是圓滿證得真空理體,這個真空理體在你有障礙的時候,它沒有減少;在你做功德的時候,它也沒有增加,所以叫「不增不減」。
上一科把真空的法體顯出來,「諸法空相」沒有個樣子,「空相」是對著「有相」的法說的,作叁對六不來解釋,所以「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就是真空實相的理體。
以上「丁二、顯法體」講完,接著講「丁叁、明所離」,諸法都得遠離,分爲四小科。
丁叁、明所離(分四) 戊一、法相開合門 戊二、緣起逆順門
戊叁、染淨因果門 戊四、境智能所門
戊一、法相開合門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戊一、法相開合門」,先離開凡夫法,不是你聽到真空實相,聽懂就算了,聽懂了你還要離得開。離不開,《心經》是《心經》,我們是我們。《心經》上是諸法空相現前,我們的空相沒有現前,因爲要離的諸法你沒有離開,應該有所離,先離開凡夫法。
凡夫法,是叁界以內的有爲法,一共分叁科。第一科是五蘊,把一切法分成五種:色、受、想、行、識,色法只有一種,心法分成四種。對于迷「心」法重的衆生,說五蘊。要是有一類衆生,他對于心法不太迷,迷「色」法迷得厲害,佛就給他說十二處。十二處是: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心法受、想、行、識四個,合到十二處有意、法二個。「色法」一個,再廣開成十個。實際上詳細地分,法塵裏有一半是色法,就是有十個半是色法,一個半是心法。
對于「色法、心法」都迷的人,再給他說十八界,把心法開成八個,色法開成十個,說六根、六塵、六識。叁界之內的法,詳細分起來,法相多得不得了,叫諸法,合起來不出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眼
耳
六根 鼻
舌 色法(十個半)
身
意
十二處 色
聲
香
六塵 味 心法(一個半)
觸
法
「是故空中無色」,以是之故,因爲一切法本來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之故,所以在真空實相之中,沒有色法。「無受想行識」,也沒有受、想、行、識四個法,就是沒有五蘊,五蘊本來空的。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這是對迷「色法」重的衆生,講空十二處。內六根:眼、耳、鼻、舌、身,其實合起來就是一個「色」。「意」是受、想、行、識,合起來是一個「心」。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塵是外面的境界,能染汙自性,叫塵境,色、聲、香、味、觸這五個塵境屬于「色」法,「法塵」屬于心法,詳細分,還有一半屬于色法。現在不詳細分,「意」、「法」二個是心法,前面的五根、五塵,十個是色法。十二處,處是處所,內六根、外六塵接觸起來能生六識,是生識之處所。在凡夫份上,內六根、外六塵,在真空實相之中,本來「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所以沒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沒有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沒有十二處,空十二處。
再空十八界,「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乃至」是超略之詞,十八界是十二處:內六根、外六塵,中間再生起來六個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經文上把它超略過去,真空實相之中,根本沒有眼界,乃至于也沒有意識界,就是連十八界都空掉。
合起來就是沒有五蘊,也沒有十二處、十八界。叁界以內的有爲凡夫法,在真空實相之中,根本都沒有。
以上把「戊一、法相開合門」講完。
眼
耳
六根 鼻
舌
身
意 色法(十個半)
色
聲
十八界 六塵 香
味
觸
法
眼
耳
六識 鼻 心法(七個半)
舌
身
意
戊二、緣起逆順門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下面再空出世間法,出世間法就是叁乘法,空緣覺法、聲聞法、菩薩法。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一句是空十二因緣的緣覺法。十二因緣,亦名緣起,亦名緣生,就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種。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凡夫衆生流轉生死,都是由這十二法緣起的。
一、無明,是不明,就是煩惱,也叫惑、迷惑,「無明緣行」。
二、行,是造作,就是造業,現在叫做行爲、行動。「無明」和「行」二個緣,是過去世所作的因,我們爲何來轉生?過去由「無明」造業,造業就是由「行」造的。到了今…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講于基隆海會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