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行緣識」。
叁、識,就是最初投入母胎的那個神識,「識緣名色」。
四、名色,就是投到母胎裏面有心、有身體,「名」指心,心是無形無相的法,所以只有其名。「色」是投入母親肚子裏生了一個胎,就有了色法身體,合起來叫「名色」,「名色緣六入」。
五、六入,就是六根,六根是六塵涉入之處,這時候雖然還未出胎對著六塵,但是已經有涉入六塵的功能,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在母親肚子裏已經長成了,「六入緣觸」。
六、觸,小孩子在母親肚子裏十個月出胎,一直到叁、四歲的時候,開始接觸外境,但是還分不太清楚,「觸緣受」。
七、受,小孩子由五、六歲,長到十二、叁歲,他知道受樂、受苦,有領納外境的功能,「受緣愛」。
從投胎的「識」、「名色」、「六入」、「觸」,到「受」,這五個法,都是由過去「無明」緣「行」兩個因,今生今世得到的果報法。
八、愛,是貪愛,小孩子從十五、六歲,到十八、九歲,他就動了貪愛心,因爲他已能領納苦樂之境,他不願受苦,願意受樂,于是貪愛受樂。「愛緣取」。
九、取,是取得,就是貪得爲己所有,既然貪愛,一定要取得。這是到了廿歲以後,對于可愛的境界,一定要取爲己有,「取緣有」。
十、有,是後有,「有」是有生、有死、有因、有果。這個「有」單指著一定有未來的果報法,「有緣生」。
「愛」、「取」、「有」叁法,是現在世所作的因,現在世愛而取,取而有,造了未來世所受的果。
十一、生,是受生,就是來世決定受生,「生緣老死」。
十二、老死,是衰壞,受生一定有「老」有「死」。
「生」和「老死」,是未來世所受的果,以上叁世因果,輪回不息,叫十二因緣。
凡夫由十二因緣,而流轉生死,叫流轉門。緣覺聖人學了佛法,厭離生死,就是觀察十二因緣。衆生爲什麼會流轉生死呢?一個一個推上去,就是最初有無明,所以要把無明滅掉。于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往下一個一個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他就證得緣覺果。這是緣覺聖人,觀察十二因緣流轉生死之法,回過頭來把它滅掉,這叫還滅門,流轉還滅。
再看經文,「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前面說真空理體,根本沒有生、沒有滅,哪裏有無明呢?有無明,緣覺聖人得用功叫無明盡,盡就是滅,根本沒有無明,也沒有無明盡。由無明緣行,乃至于有生、有老死。根本沒有生,哪有老死?沒有老死,哪有老死滅?所以在真空理體上,根本沒有十二因緣法,也用不著還滅。
以上將「戊二,緣起逆順門」講完。
無明 過去世所作之因
行
識
名色
六入 現在世所受之果
十二因緣 觸
受
愛
取 現在世所作之因
有
生 未來世所受之果
老死
戊叁、染淨因果門
無苦集滅道。
「無苦集滅道」,沒有聲聞法,聲聞法是先觀察「苦」,就是世間的苦果。再觀察苦果一定有因,叫「集」,集是許多的煩惱積集起來,是招感苦果的因,這是世間染法的因果。他仰慕出世間的寂滅之道,要得到寂滅之道,必須修道品之法。「滅」是出世間的果,「道」是出世間的因,這是世出世間兩種因果。聲聞人修出世間的道因,證得出世間的滅果,把世間的苦果、集因都滅掉。
前面講到根本沒有染垢法,沒有清淨法,哪有苦集滅道呢?所以在真空實相之中,沒有緣覺法,也沒有聲聞法。
以上把「戊叁、染淨因果門」講完。
戊四、境智能所門
無智亦無得。
這句是空菩薩法,大乘菩薩能證的是智慧,所證得的是理境。在真空理體上,沒有能證的智慧,也沒有所證的理境,叫「無智亦無得」。常聽佛法的人,《心經》並不難懂,講的是真空之理,初聽的人感覺有點渺渺茫茫,才知道佛法這麼高深,不但沒有凡夫法,連叁乘聖人法都沒有,可是它不落于斷滅。如果你落于斷滅,就起大邪見。《心經》下文:「以無所得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在無所得中才有所得,《心經》叫我們轉凡成聖、成佛,一切都空了,怎麼能成佛?要知道,空得不幹淨,還成不了佛呢!佛法的高深就在這裏。
講到這裏,把前面講過的再複習一下。前面講科文,顯了般若下面分二科,一、略標綱要,二、廣陳實義,分五小科,一、拂外疑,二、顯法體,顯真空法的理體,下面再分二科,一、總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這一句是總顯諸法真空實相的法體。二、別顯,諸法的真空實相,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叁、明所離,應該遠離什麼法?下面再分四小科,戊一、法相開合門,講叁界以內法相有開、有合,合起來就是五蘊,廣開起來就是十二處、十八界。經文「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五蘊應該離,因爲真空法體上沒有五蘊法。再者十二處,「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十二處應該遠離,因爲真空法體上沒有十二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六根、六塵、六識,也應該遠離,因爲真空法體上沒有十八界諸法。爲什麼應該遠離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因爲都是叁界以內的有爲諸法,所以應該遠離。
戊二、緣起逆順門,「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是離緣覺法,應該遠離十二因緣法,十二因緣法順著說,是流轉生死的因緣,叫流轉門。逆著觀想,叫還滅門,所以叫緣起逆順門。
戊叁、染淨因果門,「無苦集滅道」,這是離聲聞法,聲聞修的四谛法門,「苦」是世間的果,「集」是世間的因,這是染汙法,應該遠離。「滅」是出世間果,「道」是出世間因,出世間的因果,也應遠離,也沒有聲聞法。
戊四、境智能所門,「無智亦無得」,這是離菩薩法,在真空理體上沒有能證的智慧,也沒有所得的理體,菩薩法也應該遠離。
第叁大科明所離,就是世間的凡夫法,出世間的叁乘聖人法,都應該遠離。這是賢首國師分的科文,賢首國師著的注解,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疏》,略是簡略,疏是疏解,賢首國師,就是法藏大師,我們爲什麼根據他的科文來分科?因爲這是最古,也是最好的一部《心經》注解。玄奘法師從印度回國,奉唐太宗的命令翻譯經典,開辦譯經場,把中國所有的大善知識都召集來參加譯經,賢首國師是其中之一。翻譯《心經》的時候,賢首國師也在場,中國佛教八大宗派裏面,有一派唯識宗,玄奘法師是開宗祖師。還有一派華嚴宗,賢首國師是開宗祖師,他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疏》是最古、最好的注解,我們根據賢首國師的《略疏》來分科,絕對不會錯誤。
講到遠離一切諸法,凡夫法分成叁科: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些應該遠離。十二因緣法、四谛法,是聲聞、緣覺的二乘法,合起來叫小乘法。《心經》把十二因緣放在前面,四谛、十二因緣法都應該遠離。我們學大乘的佛弟子,執著小乘法作什麼?這個沒有懷疑。
「無智亦無得」,沒有能證之智,沒有所證之理,這是菩薩法。我們大乘佛弟子,求不到智慧,證不到涅槃理體,爲什麼應該遠離能證之智、所證之理呢?有這種懷疑的人,是大乘法的深理沒有了解。「智」是能觀的智慧,即「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的「行」,「行」是修觀想,怎麼觀想?得有智慧,叫能觀的智慧。「得」是所證之理,即真空理體。爲什麼「無智亦無得」?因爲能證的智慧沒有,所證的理體也沒有,解釋這個道理。
明朝弘贊大師解釋「無智亦無得」:「故《智度論》雲:『菩薩深入空故,知空亦空,涅槃亦空,故無所證,以證不證法,不可得故。』始從五蘊,終至四谛,乃叁乘人修道所觀之境。今修般若,如大火聚,無論淨穢,觸處皆燒。是故真空理顯,凡情蕩盡。真如聖境,一切智智,悉不可得。故世之蘊、處、界,出世之四谛、因緣,以至能證、所證,莫不皆空。是則人法兩忘,境智雙泯。如病去藥除,故雲無智亦無得。」
「菩薩深入空故,知空亦空,涅槃亦空,故無所證,以證不證法,不可得故。」修深般若的菩薩,深入空觀的緣故,智慧深了,他知道空也是空的。二乘人是空我執,菩薩是空我執,再空法執,我空,法也空,二空的理現出來。因爲菩薩深入空觀,他知道二空之理,涅槃的理體沒有相,也是空的,所以能觀的智慧是空的,所證的涅槃理體也是空的。
「始從五蘊,終至四谛,乃叁乘人修道所觀之境。」《心經》上先空五蘊法,再空十二處、十八界,再空十二因緣、四谛,這是叁乘聖人修道時候所觀的理境。「今修般若,如大火聚」,現在所修的是深般若的法門,好像很多火聚起來。「無論淨穢,觸處皆燒。」「觸」是碰到,這個智慧火厲害,無論是清淨法、染汙法都燒。叁界以內的有爲法,是染汙法,碰到般若智慧火就燒掉;叁界以外的叁乘聖人法,是清淨法,碰到般若智慧火也燒掉。
「是故真空理顯」,以是之故,真空理體顯現的時候。「凡情蕩盡」,凡夫的情執,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掃蕩得幹幹淨淨。「真如聖境」,叁乘聖人的清淨法,所證的真如境界。「一切智智」,就是能證的智慧,所證的真如境界。「悉不可得」,在般若大火之中都燒光了,所以完全不可得。
「故世之蘊、處、界」,凡夫的情執,執著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是世間法。「出世之四谛、因緣」,出世間法有四谛…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講于基隆海會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