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講于基隆海會寺)▪P9

  ..續本文上一頁法、十二因緣法,「以至能證、所證」,能證之智,所證之理,「莫不皆空」,無論世間法、出世間法,真空理體顯現的時候,一空一切空,空得幹幹淨淨。

  「是則人法兩忘,境智雙泯。」學般若法門,這八個字最重要。「人法兩忘」,「人」是能修行的人,「法」是所修行的法,也就是人我執、法我執。「忘」是忘記、空掉,就是人我執空掉,法我執也空掉。人我執,簡稱我執、人執;法我執,簡稱法執。衆生跟佛不同,就是多了妄想,妄想起執著,再分開,就有我執、法執。現在修般若觀,把我執、法執都空得幹幹淨淨,叫「人法兩忘」。

  「境智雙泯」,所證的是理「境」,能證的是「智」慧,兩個都泯滅。換句話說,就是能證之智、所證之理,都空得幹幹淨淨,也叫「能所雙亡」。

  凡夫法應該把它空掉,它是害我們流轉生死的法。二乘人的法,只能自利,不能利人,也應該空掉。大乘的智慧,是自利利他,爲什麼也要空掉?這是講到究竟的道理上,叫「無智亦無得」。你還沒發心,一定要告訴你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你得修般若智慧;修了般若智慧,你沒有得到真空理體,要你證得真空理體。這是講到究竟極果的時候,沒有能證、沒有所證,並不是你初下手,就告訴你「無智亦無得」。

  我們現在修大乘法,空五蘊法,先空色蘊。《心經》上爲什麼先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因爲凡夫執著色法,執著得厲害,你先把色蘊空了,再空受、想、行、識四個蘊。你把五蘊空了,十二處、十八界,很容易空。再空十二因緣、四谛法,有個次第。這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沒有能、所,修到最究竟功夫,成佛的時候,是「無智亦無得」。

  現在告訴我們淺深次第的功夫,好像走遠路,要看地圖,你要到達目的地,不要中途而廢。二乘人吃的虧,就是遇到化城,以爲是寶所,走到半路,就不走了。大乘菩薩由凡夫位出發,一站一站往前走,一直走到佛的寶所。這樣你用功,才知道前面的路很遙遠,不要得少爲足,半途而廢,這是告訴我們整個修行的地圖。

  真心跟妄心不同,真心是平等的理體,妄心是差別的妄念。最初一念妄動,有能動,就有所動,這兩個妄念,是能所差別的心念。《大乘起信論》把無明分成:生、住、異、滅四個位,等覺菩薩用功到最後,破了生相無明才成佛,就是最初那一念妄動,要把它觀空,因爲等覺菩薩還有能、有所,有能證的智慧,有所證的理體。等到把生相無明照破,能證的智慧,與所證的理體,中間沒有生相無明隔閡,無能、無所,一念相應智慧才生出來,智慧即是理體,叫「如如智,證如如理」,一如無二如,沒有兩個,有兩個還是有差別。

  總結再說個譬喻,「如病去藥除,故雲無智亦無得。」我們修大乘法要有智慧,智慧等于治病的藥。有病需要吃藥,現在病已經治好,你把藥當成妙藥,就執藥成病。就是我執的病去掉,法執的病也去掉,還有空執的病,認爲智慧太好,能證得我空、法空,二空理體你得到了,沒有把它空掉,就落入空病。所以要叁空及第,我空、法空、空也空,才算用功到究竟成佛之處。

  釋迦世尊是應機說法,衆生的根機千差萬別,所以說法有八萬四千法門。但大體分爲兩大類,一類是空門,一類是有門,衆生不執著「空」,就執著「有」。釋迦世尊對執著「空」的衆生,就說「有」的法門;對執著「有」的衆生,就說「空」的法門。《心經》、《金剛經》都在六百卷《大般若經》裏面,屬于空門。《心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經心,你了解《心經》,六百卷《大般若經》的要義就了解了。這是空門的經典,一空一切空,不但凡夫法要空,聖人法也要空。現在聽空門的經典,有叁種人:第一種聽不懂,第二種相似懂,第叁種真正聽懂。

  你要是第叁種真正聽懂,當下就生出來般若智慧,你斷煩惱、破無明很快!般若如大火聚,觸者皆燒,一切煩惱無明,很快就照空,你成佛很快!

  要是完全聽不懂,不要緊,還有有門的經典好學,譬如《阿彌陀經》屬于有門,說西方有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又如《地藏經》講因果報應,有因有果,善因善果,你升天堂;惡因惡果,下地獄,學有門的經典,當下一樣能得利益。

  最怕是相似懂,不懂卻自認爲懂,簡直自害害人。他聽到般若法門,講一空一切空,凡夫法空,聖人法也空,大乘最高的法門,無智亦無得,他以爲懂了,沒有照了解的道理,按部就班去修行,落到豁達空。《永嘉禅師證道歌》呵斥這種人:「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豁達空」,學大乘空理的人,以爲一切都不在乎。「撥因果」,把因果撥掉,他以爲沒有智、沒有得,還講什麼因果?這叫邪見,撥無因果,犯齋破戒,亂作一通,殺、盜、淫、妄都敢做。「莽莽蕩蕩,招殃禍」,這叫冒失鬼,他什麼事都敢去做,因果報應,饒不了他,造惡因,還是要得惡果。他以爲什麼都空,閻羅王那一關可沒有空,還是要他墜地獄。

  他爲什麼起錯誤的見解呢?因爲他不知道《心經》二百六十字,由淺入深,層次分明,《心經》上說的空,是先空凡夫法,再空二乘法,再空大乘法。凡夫法叫我執,二乘法叫法執,大乘菩薩法叫空執,是一步一步來的。必須先破我執,再破法執,最後破空執。

  他好像懂了,把「無智亦無得」先空掉,前面的凡夫法、二乘法,卻沒有空掉,就是我執、法執都沒有空掉,他要破空執。這在法相上是顛倒錯誤,怎麼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譬喻如我們穿了叁件衣服,外面一件是「我執」,第二件是「法執」,裏面貼身一件是「空執」。你要把這叁件衣服脫下來,必須從外脫起,先把最外一件脫下來,再脫第二件、第叁件,按次第脫衣服。叁件衣服也可以一起脫掉,但是必須把叁件衣服的鈕扣都解開,才能一起脫掉,這是頓超法門。可是這位莽莽蕩蕩的冒失鬼,他外面兩件衣服不脫,單要脫最裏面一件,結果一件也沒脫掉。

  廣陳實義五大科,講了叁大科,今天講第四科辨所得。

  丁四、辨所得(分二) 戊一、結前起後 戊二、正明所得

  戊一、結前起後

  以無所得故,

  這一句話結前起後,「以無所得故」,「以」是由,「故」是因。「無所得」,是跟著「無智亦無得」來的,由于前面無所得之因,底下才有所得。

  戊二、正明所得(分二) 己一、明菩薩得涅槃斷果 己二、明諸佛得菩提智果

  己一、明菩薩得涅槃斷果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菩提薩埵」,就是修深般若的這位大乘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他依著智慧到彼岸這個法門。「心無罣礙」,心裏清清淨淨。你心裏有一點法,就有一點罣礙。我們凡夫心裏罣礙財、色、名、食、睡,沒有得到財,想得到財;沒有得到色,想得到色;沒有名氣,想得到名氣;沒有好吃的,想得到好吃的,盡是這些罣礙。二乘人心裏沒有財、色、名、食、睡的罣礙,但是他要了生死、出叁界,有了生死、出叁界的罣礙。菩薩,有成佛的罣礙。菩薩想要成佛,得有智慧,才能證得涅槃,心裏還有智、得這兩個念頭,還是個罣礙。到了「無智亦無得」,心裏清清淨淨,一點罣礙都沒有了。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生死沒了(瞭),就有恐怖,凡夫恐怖分段生死,二乘人、菩薩恐怖變易生死。這個時候無罣無礙,分段、變易兩種生死的恐怖都空掉,一切的恐怖都沒有了。

  「遠離顛倒夢想」,「顛倒」,凡夫有四種顛倒,二乘有四種顛倒,合起來叫八倒。「夢想」包括凡夫、二乘、菩薩。這裏把「顛倒」配到凡夫、二乘上,「夢想」配到菩薩上。

  凡夫在常、樂、我、淨上,起四種顛倒,我們在人說人,人生來是無常,他認爲是常,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他總想活一千年、一萬年。人在受苦,以苦爲樂,他認爲是在享受樂。沒有我,他執著有個我。人是個染汙法,一具臭皮囊,染汙到極點,他認爲是清淨的,這是凡夫的四倒。

  二乘人證得偏空涅槃,大涅槃本來有常、樂、我、淨四德,他認爲證得的涅槃,沒有常、樂、我、淨四德,二乘人也有四種顛倒。

  到了心無罣礙的時候,遠離凡夫、二乘的八種顛倒,還遠離菩薩的夢想。菩薩想成佛,想證涅槃,所以證到涅槃,了生脫死,等于昨天作的夢一樣。涅槃,是對著生死說的;成佛,是對著衆生說的。生死空了,哪有涅槃的相存在?衆生相空了,哪有佛的相存在?所以想證涅槃、想成佛,這是菩薩的夢想。這時候凡夫、二乘的八種顛倒遠離了,菩薩的夢想也遠離了,清清淨淨,沒有一點罣礙。

  「究竟涅槃」,梵語涅槃,翻成中國話叫圓寂,圓滿寂滅,德無不備曰圓,障無不盡曰寂。成了佛,一切功德無不具備,叫圓滿;煩惱障、所知障都斷盡,叫寂滅。這個涅槃叫「究竟涅槃」,二乘人證的涅槃不究竟,證得一半,叫偏空涅槃。大乘菩薩證的涅槃,是究竟圓滿的涅槃,是在無所得中有所得。

  這是說明菩薩所得的涅槃斷果,下面說明諸佛所得的菩提智果。

  己二、明諸佛得菩提智果

  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叁世諸佛」,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都要依著到彼岸的智慧這個行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梵語「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翻成中國話叫「無上正等正覺」,就是超出九法界衆生成佛的菩提果位。

  佛果菩提爲什麼超出九法界?因爲凡夫迷而不覺,外道是邪覺,不是正覺。「正覺」,就超出六道凡夫。二乘法界得了正覺,只是偏空,沒有翻出妙有,故非正等。「正等正覺」,就超過二乘法界。菩薩是正等正覺,但上面還有佛,不是「無上」。「無上正等正覺」,成了佛,所以超過菩薩的法界,超九界以獨尊。

  菩薩證得涅槃果,佛證得菩提果,這是經文上的權巧。實際成了佛,都證得這兩個果,一個菩提果,一個涅槃果。菩提果是智慧果,涅槃果是真理果,這是從菩薩因位說到成佛,這兩個果都是成佛證得的。前面說「以無所得」,講的是真空。這裏得了兩個果,以無所得,有了所得,這是妙有。真空不空,即是妙有。妙有,不是凡夫執著的有,妙有不有,即是真空。

  廣陳實義分五科,已經講了四科,最後一科結歎勝能,就是《心經》的道理,從因至果講完了,再總結起來贊歎它殊勝的功能。

  丁五、結歎勝能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顯了般若,就是解釋最後秘密般若,秘密般若就是般若咒,所以結歎勝能,就是結歎到秘密般若咒上。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前面講的般若波羅蜜多,是到彼岸的智慧,「是大神咒」,大神咒神秘莫測,能破煩惱。「是大明咒」,大明咒能破無明。「是無上咒」,沒有比這個咒再上的了,它能使你修的菩薩因行圓滿。「是無等等咒」,上面的「等」是哪一等,下面的「等」是等于這個咒。沒有哪一等咒,等于這個咒,所以是最高無上的一個咒,它能令你修菩薩的因位,因行圓滿;能令你的果德圓滿,能成佛,故雲「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人生的叁苦、八苦、一切苦都除掉,叁界以內的分段生死苦除掉,叁界以外的變易生死苦也除掉。「真實不虛」,決定能夠息滅一切諸苦,真真實實,不是虛妄。

  前面講的都是真空的道理,最後結歎到妙有的功能上,文法上是首尾相呼應,前面開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結文結到:「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甲二、釋經文」,「乙一、顯了般若」這一大科講到這裏講完。下面「乙二、秘密般若」,再分二科,第一科是結前起後,第二科是正說咒語。

  乙二秘密般若(分二) 丙一、結前起後 丙二、正說咒語

  丙一、結前起後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這一句總結前文「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前面沒有說出來咒語,所以這裏說出這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把後文啓發出來,第二科是正說咒語。

  丙二、正說咒語

  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

  咒語,不須解釋,只須誦持,誦就是把它背熟,誦持「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爲什麼不須解釋呢?

  第一、咒語叫真言,是佛的語言,佛的話只有佛了解,我們不必解釋,所以你只要誠心誠意地念,一定有大感應。

  第二、根本不必解說,前面顯了般若所解釋的道理,就是秘密般若的含意,已經解釋好了。

  衆生的根機不同,一定要求解釋,賢首國師勉強解釋。「揭谛」,是度脫生死的「度」。重說「揭谛」,自度度他,自己度一切苦厄,也令一切衆生度一切苦厄。「波羅揭谛」,度到彼岸。「波羅僧揭谛」,「僧」是衆生,把一切衆生都度到彼岸。「菩提薩婆诃」,「菩提」,得無上菩提。「薩婆诃」,速即成就。就是佛的無上菩提很快就成就。

  講到這裏,把《心經》講圓滿了,真空妙理,有所得亦無所得,真空不礙妙有,我們每天還是念阿彌陀佛,回向西方極樂世界。佛說的法門,不出空門、有門。空門、有門不相妨礙,要是妨礙不叫佛說的法,真空不空,即是妙有;妙有不有,即是真空。我們念阿彌陀佛的法門是有門,有門是妙有門,妙有不有,即是真空。念阿彌陀佛,也就是念《心經》上的道理。

  那麼念阿彌陀佛是有門,怎麼跟《心經》圓融無礙呢?《阿彌陀經》說我們念佛七天,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有事一心、理一心。念到事一心,有娑婆世界,有極樂世界。念到理一心,念的阿彌陀佛,就是我的自性彌陀;生的西方淨土,就是我的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不就是真空妙境,跟《心經》哪有兩樣呢?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聽圓滿。

  

  一切佛經,及闡揚佛法諸書,無不令人趨吉避凶,改過遷善。明叁世之因果,識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極樂之蓮邦。讀者必須生感恩心,作難遭想。淨手潔案,主敬存誠。如面佛天,如臨師保。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若肆無忌憚,任意亵渎。及固執管見,妄生毀謗,則罪過彌天,苦報無盡。奉勸世人,當遠罪求益,離苦得樂也。

  ——恭錄自《印光大師文鈔叁編卷四:靈岩山寺念誦儀規題辭》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講于基隆海會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