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讲于基隆海会寺)▪P8

  ..续本文上一页生,「行缘识」。

  三、识,就是最初投入母胎的那个神识,「识缘名色」。

  四、名色,就是投到母胎里面有心、有身体,「名」指心,心是无形无相的法,所以只有其名。「色」是投入母亲肚子里生了一个胎,就有了色法身体,合起来叫「名色」,「名色缘六入」。

  五、六入,就是六根,六根是六尘涉入之处,这时候虽然还未出胎对着六尘,但是已经有涉入六尘的功能,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在母亲肚子里已经长成了,「六入缘触」。

  六、触,小孩子在母亲肚子里十个月出胎,一直到三、四岁的时候,开始接触外境,但是还分不太清楚,「触缘受」。

  七、受,小孩子由五、六岁,长到十二、三岁,他知道受乐、受苦,有领纳外境的功能,「受缘爱」。

  从投胎的「识」、「名色」、「六入」、「触」,到「受」,这五个法,都是由过去「无明」缘「行」两个因,今生今世得到的果报法。

  八、爱,是贪爱,小孩子从十五、六岁,到十八、九岁,他就动了贪爱心,因为他已能领纳苦乐之境,他不愿受苦,愿意受乐,于是贪爱受乐。「爱缘取」。

  九、取,是取得,就是贪得为己所有,既然贪爱,一定要取得。这是到了廿岁以后,对于可爱的境界,一定要取为己有,「取缘有」。

  十、有,是后有,「有」是有生、有死、有因、有果。这个「有」单指着一定有未来的果报法,「有缘生」。

  「爱」、「取」、「有」三法,是现在世所作的因,现在世爱而取,取而有,造了未来世所受的果。

  十一、生,是受生,就是来世决定受生,「生缘老死」。

  十二、老死,是衰坏,受生一定有「老」有「死」。

  「生」和「老死」,是未来世所受的果,以上三世因果,轮回不息,叫十二因缘。

  凡夫由十二因缘,而流转生死,叫流转门。缘觉圣人学了佛法,厌离生死,就是观察十二因缘。众生为什么会流转生死呢?一个一个推上去,就是最初有无明,所以要把无明灭掉。于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往下一个一个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他就证得缘觉果。这是缘觉圣人,观察十二因缘流转生死之法,回过头来把它灭掉,这叫还灭门,流转还灭。

  再看经文,「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前面说真空理体,根本没有生、没有灭,哪里有无明呢?有无明,缘觉圣人得用功叫无明尽,尽就是灭,根本没有无明,也没有无明尽。由无明缘行,乃至于有生、有老死。根本没有生,哪有老死?没有老死,哪有老死灭?所以在真空理体上,根本没有十二因缘法,也用不着还灭。

  以上将「戊二,缘起逆顺门」讲完。

   无明  过去世所作之因

   行

   识 

   名色

   六入  现在世所受之果

  十二因缘 触

   受

   爱 

   取  现在世所作之因

   有

   生  未来世所受之果

   老死

  戊三、染净因果门

  无苦集灭道。

  「无苦集灭道」,没有声闻法,声闻法是先观察「苦」,就是世间的苦果。再观察苦果一定有因,叫「集」,集是许多的烦恼积集起来,是招感苦果的因,这是世间染法的因果。他仰慕出世间的寂灭之道,要得到寂灭之道,必须修道品之法。「灭」是出世间的果,「道」是出世间的因,这是世出世间两种因果。声闻人修出世间的道因,证得出世间的灭果,把世间的苦果、集因都灭掉。

  前面讲到根本没有染垢法,没有清净法,哪有苦集灭道呢?所以在真空实相之中,没有缘觉法,也没有声闻法。

  以上把「戊三、染净因果门」讲完。

  戊四、境智能所门

  无智亦无得。

  这句是空菩萨法,大乘菩萨能证的是智慧,所证得的是理境。在真空理体上,没有能证的智慧,也没有所证的理境,叫「无智亦无得」。常听佛法的人,《心经》并不难懂,讲的是真空之理,初听的人感觉有点渺渺茫茫,才知道佛法这么高深,不但没有凡夫法,连三乘圣人法都没有,可是它不落于断灭。如果你落于断灭,就起大邪见。《心经》下文:「以无所得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在无所得中才有所得,《心经》叫我们转凡成圣、成佛,一切都空了,怎么能成佛?要知道,空得不干净,还成不了佛呢!佛法的高深就在这里。

  讲到这里,把前面讲过的再复习一下。前面讲科文,显了般若下面分二科,一、略标纲要,二、广陈实义,分五小科,一、拂外疑,二、显法体,显真空法的理体,下面再分二科,一、总显,「舍利子!是诸法空相」,这一句是总显诸法真空实相的法体。二、别显,诸法的真空实相,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三、明所离,应该远离什么法?下面再分四小科,戊一、法相开合门,讲三界以内法相有开、有合,合起来就是五蕴,广开起来就是十二处、十八界。经文「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五蕴应该离,因为真空法体上没有五蕴法。再者十二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十二处应该远离,因为真空法体上没有十二处。「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六根、六尘、六识,也应该远离,因为真空法体上没有十八界诸法。为什么应该远离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因为都是三界以内的有为诸法,所以应该远离。

  戊二、缘起逆顺门,「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离缘觉法,应该远离十二因缘法,十二因缘法顺着说,是流转生死的因缘,叫流转门。逆着观想,叫还灭门,所以叫缘起逆顺门。

  戊三、染净因果门,「无苦集灭道」,这是离声闻法,声闻修的四谛法门,「苦」是世间的果,「集」是世间的因,这是染污法,应该远离。「灭」是出世间果,「道」是出世间因,出世间的因果,也应远离,也没有声闻法。

  戊四、境智能所门,「无智亦无得」,这是离菩萨法,在真空理体上没有能证的智慧,也没有所得的理体,菩萨法也应该远离。

  第三大科明所离,就是世间的凡夫法,出世间的三乘圣人法,都应该远离。这是贤首国师分的科文,贤首国师着的注解,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略是简略,疏是疏解,贤首国师,就是法藏大师,我们为什么根据他的科文来分科?因为这是最古,也是最好的一部《心经》注解。玄奘法师从印度回国,奉唐太宗的命令翻译经典,开办译经场,把中国所有的大善知识都召集来参加译经,贤首国师是其中之一。翻译《心经》的时候,贤首国师也在场,中国佛教八大宗派里面,有一派唯识宗,玄奘法师是开宗祖师。还有一派华严宗,贤首国师是开宗祖师,他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是最古、最好的注解,我们根据贤首国师的《略疏》来分科,绝对不会错误。

  讲到远离一切诸法,凡夫法分成三科: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些应该远离。十二因缘法、四谛法,是声闻、缘觉的二乘法,合起来叫小乘法。《心经》把十二因缘放在前面,四谛、十二因缘法都应该远离。我们学大乘的佛弟子,执着小乘法作什么?这个没有怀疑。

  「无智亦无得」,没有能证之智,没有所证之理,这是菩萨法。我们大乘佛弟子,求不到智慧,证不到涅槃理体,为什么应该远离能证之智、所证之理呢?有这种怀疑的人,是大乘法的深理没有了解。「智」是能观的智慧,即「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行」,「行」是修观想,怎么观想?得有智慧,叫能观的智慧。「得」是所证之理,即真空理体。为什么「无智亦无得」?因为能证的智慧没有,所证的理体也没有,解释这个道理。

  明朝弘赞大师解释「无智亦无得」:「故《智度论》云:『菩萨深入空故,知空亦空,涅槃亦空,故无所证,以证不证法,不可得故。』始从五蕴,终至四谛,乃三乘人修道所观之境。今修般若,如大火聚,无论净秽,触处皆烧。是故真空理显,凡情荡尽。真如圣境,一切智智,悉不可得。故世之蕴、处、界,出世之四谛、因缘,以至能证、所证,莫不皆空。是则人法两忘,境智双泯。如病去药除,故云无智亦无得。」

  「菩萨深入空故,知空亦空,涅槃亦空,故无所证,以证不证法,不可得故。」修深般若的菩萨,深入空观的缘故,智慧深了,他知道空也是空的。二乘人是空我执,菩萨是空我执,再空法执,我空,法也空,二空的理现出来。因为菩萨深入空观,他知道二空之理,涅槃的理体没有相,也是空的,所以能观的智慧是空的,所证的涅槃理体也是空的。

  「始从五蕴,终至四谛,乃三乘人修道所观之境。」《心经》上先空五蕴法,再空十二处、十八界,再空十二因缘、四谛,这是三乘圣人修道时候所观的理境。「今修般若,如大火聚」,现在所修的是深般若的法门,好像很多火聚起来。「无论净秽,触处皆烧。」「触」是碰到,这个智慧火厉害,无论是清净法、染污法都烧。三界以内的有为法,是染污法,碰到般若智慧火就烧掉;三界以外的三乘圣人法,是清净法,碰到般若智慧火也烧掉。

  「是故真空理显」,以是之故,真空理体显现的时候。「凡情荡尽」,凡夫的情执,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扫荡得干干净净。「真如圣境」,三乘圣人的清净法,所证的真如境界。「一切智智」,就是能证的智慧,所证的真如境界。「悉不可得」,在般若大火之中都烧光了,所以完全不可得。

  「故世之蕴、处、界」,凡夫的情执,执着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世间法。「出世之四谛、因缘」,出世间法有四谛…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讲于基隆海会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