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讲于基隆海会寺)▪P9

  ..续本文上一页法、十二因缘法,「以至能证、所证」,能证之智,所证之理,「莫不皆空」,无论世间法、出世间法,真空理体显现的时候,一空一切空,空得干干净净。

  「是则人法两忘,境智双泯。」学般若法门,这八个字最重要。「人法两忘」,「人」是能修行的人,「法」是所修行的法,也就是人我执、法我执。「忘」是忘记、空掉,就是人我执空掉,法我执也空掉。人我执,简称我执、人执;法我执,简称法执。众生跟佛不同,就是多了妄想,妄想起执着,再分开,就有我执、法执。现在修般若观,把我执、法执都空得干干净净,叫「人法两忘」。

  「境智双泯」,所证的是理「境」,能证的是「智」慧,两个都泯灭。换句话说,就是能证之智、所证之理,都空得干干净净,也叫「能所双亡」。

  凡夫法应该把它空掉,它是害我们流转生死的法。二乘人的法,只能自利,不能利人,也应该空掉。大乘的智慧,是自利利他,为什么也要空掉?这是讲到究竟的道理上,叫「无智亦无得」。你还没发心,一定要告诉你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你得修般若智慧;修了般若智慧,你没有得到真空理体,要你证得真空理体。这是讲到究竟极果的时候,没有能证、没有所证,并不是你初下手,就告诉你「无智亦无得」。

  我们现在修大乘法,空五蕴法,先空色蕴。《心经》上为什么先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因为凡夫执着色法,执着得厉害,你先把色蕴空了,再空受、想、行、识四个蕴。你把五蕴空了,十二处、十八界,很容易空。再空十二因缘、四谛法,有个次第。这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没有能、所,修到最究竟功夫,成佛的时候,是「无智亦无得」。

  现在告诉我们浅深次第的功夫,好像走远路,要看地图,你要到达目的地,不要中途而废。二乘人吃的亏,就是遇到化城,以为是宝所,走到半路,就不走了。大乘菩萨由凡夫位出发,一站一站往前走,一直走到佛的宝所。这样你用功,才知道前面的路很遥远,不要得少为足,半途而废,这是告诉我们整个修行的地图。

  真心跟妄心不同,真心是平等的理体,妄心是差别的妄念。最初一念妄动,有能动,就有所动,这两个妄念,是能所差别的心念。《大乘起信论》把无明分成:生、住、异、灭四个位,等觉菩萨用功到最后,破了生相无明才成佛,就是最初那一念妄动,要把它观空,因为等觉菩萨还有能、有所,有能证的智慧,有所证的理体。等到把生相无明照破,能证的智慧,与所证的理体,中间没有生相无明隔阂,无能、无所,一念相应智慧才生出来,智慧即是理体,叫「如如智,证如如理」,一如无二如,没有两个,有两个还是有差别。

  总结再说个譬喻,「如病去药除,故云无智亦无得。」我们修大乘法要有智慧,智慧等于治病的药。有病需要吃药,现在病已经治好,你把药当成妙药,就执药成病。就是我执的病去掉,法执的病也去掉,还有空执的病,认为智慧太好,能证得我空、法空,二空理体你得到了,没有把它空掉,就落入空病。所以要三空及第,我空、法空、空也空,才算用功到究竟成佛之处。

  释迦世尊是应机说法,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所以说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但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空门,一类是有门,众生不执着「空」,就执着「有」。释迦世尊对执着「空」的众生,就说「有」的法门;对执着「有」的众生,就说「空」的法门。《心经》、《金刚经》都在六百卷《大般若经》里面,属于空门。《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经心,你了解《心经》,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就了解了。这是空门的经典,一空一切空,不但凡夫法要空,圣人法也要空。现在听空门的经典,有三种人:第一种听不懂,第二种相似懂,第三种真正听懂。

  你要是第三种真正听懂,当下就生出来般若智慧,你断烦恼、破无明很快!般若如大火聚,触者皆烧,一切烦恼无明,很快就照空,你成佛很快!

  要是完全听不懂,不要紧,还有有门的经典好学,譬如《阿弥陀经》属于有门,说西方有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又如《地藏经》讲因果报应,有因有果,善因善果,你升天堂;恶因恶果,下地狱,学有门的经典,当下一样能得利益。

  最怕是相似懂,不懂却自认为懂,简直自害害人。他听到般若法门,讲一空一切空,凡夫法空,圣人法也空,大乘最高的法门,无智亦无得,他以为懂了,没有照了解的道理,按部就班去修行,落到豁达空。《永嘉禅师证道歌》呵斥这种人:「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豁达空」,学大乘空理的人,以为一切都不在乎。「拨因果」,把因果拨掉,他以为没有智、没有得,还讲什么因果?这叫邪见,拨无因果,犯斋破戒,乱作一通,杀、盗、淫、妄都敢做。「莽莽荡荡,招殃祸」,这叫冒失鬼,他什么事都敢去做,因果报应,饶不了他,造恶因,还是要得恶果。他以为什么都空,阎罗王那一关可没有空,还是要他坠地狱。

  他为什么起错误的见解呢?因为他不知道《心经》二百六十字,由浅入深,层次分明,《心经》上说的空,是先空凡夫法,再空二乘法,再空大乘法。凡夫法叫我执,二乘法叫法执,大乘菩萨法叫空执,是一步一步来的。必须先破我执,再破法执,最后破空执。

  他好像懂了,把「无智亦无得」先空掉,前面的凡夫法、二乘法,却没有空掉,就是我执、法执都没有空掉,他要破空执。这在法相上是颠倒错误,怎么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譬喻如我们穿了三件衣服,外面一件是「我执」,第二件是「法执」,里面贴身一件是「空执」。你要把这三件衣服脱下来,必须从外脱起,先把最外一件脱下来,再脱第二件、第三件,按次第脱衣服。三件衣服也可以一起脱掉,但是必须把三件衣服的钮扣都解开,才能一起脱掉,这是顿超法门。可是这位莽莽荡荡的冒失鬼,他外面两件衣服不脱,单要脱最里面一件,结果一件也没脱掉。

  广陈实义五大科,讲了三大科,今天讲第四科辨所得。

  丁四、辨所得(分二) 戊一、结前起后 戊二、正明所得

  戊一、结前起后

  以无所得故,

  这一句话结前起后,「以无所得故」,「以」是由,「故」是因。「无所得」,是跟着「无智亦无得」来的,由于前面无所得之因,底下才有所得。

  戊二、正明所得(分二) 己一、明菩萨得涅槃断果 己二、明诸佛得菩提智果

  己一、明菩萨得涅槃断果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菩提萨埵」,就是修深般若的这位大乘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他依着智慧到彼岸这个法门。「心无罣碍」,心里清清净净。你心里有一点法,就有一点罣碍。我们凡夫心里罣碍财、色、名、食、睡,没有得到财,想得到财;没有得到色,想得到色;没有名气,想得到名气;没有好吃的,想得到好吃的,尽是这些罣碍。二乘人心里没有财、色、名、食、睡的罣碍,但是他要了生死、出三界,有了生死、出三界的罣碍。菩萨,有成佛的罣碍。菩萨想要成佛,得有智慧,才能证得涅槃,心里还有智、得这两个念头,还是个罣碍。到了「无智亦无得」,心里清清净净,一点罣碍都没有了。

  「无罣碍故,无有恐怖」,生死没了(瞭),就有恐怖,凡夫恐怖分段生死,二乘人、菩萨恐怖变易生死。这个时候无罣无碍,分段、变易两种生死的恐怖都空掉,一切的恐怖都没有了。

  「远离颠倒梦想」,「颠倒」,凡夫有四种颠倒,二乘有四种颠倒,合起来叫八倒。「梦想」包括凡夫、二乘、菩萨。这里把「颠倒」配到凡夫、二乘上,「梦想」配到菩萨上。

  凡夫在常、乐、我、净上,起四种颠倒,我们在人说人,人生来是无常,他认为是常,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他总想活一千年、一万年。人在受苦,以苦为乐,他认为是在享受乐。没有我,他执着有个我。人是个染污法,一具臭皮囊,染污到极点,他认为是清净的,这是凡夫的四倒。

  二乘人证得偏空涅槃,大涅槃本来有常、乐、我、净四德,他认为证得的涅槃,没有常、乐、我、净四德,二乘人也有四种颠倒。

  到了心无罣碍的时候,远离凡夫、二乘的八种颠倒,还远离菩萨的梦想。菩萨想成佛,想证涅槃,所以证到涅槃,了生脱死,等于昨天作的梦一样。涅槃,是对着生死说的;成佛,是对着众生说的。生死空了,哪有涅槃的相存在?众生相空了,哪有佛的相存在?所以想证涅槃、想成佛,这是菩萨的梦想。这时候凡夫、二乘的八种颠倒远离了,菩萨的梦想也远离了,清清净净,没有一点罣碍。

  「究竟涅槃」,梵语涅槃,翻成中国话叫圆寂,圆满寂灭,德无不备曰圆,障无不尽曰寂。成了佛,一切功德无不具备,叫圆满;烦恼障、所知障都断尽,叫寂灭。这个涅槃叫「究竟涅槃」,二乘人证的涅槃不究竟,证得一半,叫偏空涅槃。大乘菩萨证的涅槃,是究竟圆满的涅槃,是在无所得中有所得。

  这是说明菩萨所得的涅槃断果,下面说明诸佛所得的菩提智果。

  己二、明诸佛得菩提智果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诸佛」,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都要依着到彼岸的智慧这个行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国话叫「无上正等正觉」,就是超出九法界众生成佛的菩提果位。

  佛果菩提为什么超出九法界?因为凡夫迷而不觉,外道是邪觉,不是正觉。「正觉」,就超出六道凡夫。二乘法界得了正觉,只是偏空,没有翻出妙有,故非正等。「正等正觉」,就超过二乘法界。菩萨是正等正觉,但上面还有佛,不是「无上」。「无上正等正觉」,成了佛,所以超过菩萨的法界,超九界以独尊。

  菩萨证得涅槃果,佛证得菩提果,这是经文上的权巧。实际成了佛,都证得这两个果,一个菩提果,一个涅槃果。菩提果是智慧果,涅槃果是真理果,这是从菩萨因位说到成佛,这两个果都是成佛证得的。前面说「以无所得」,讲的是真空。这里得了两个果,以无所得,有了所得,这是妙有。真空不空,即是妙有。妙有,不是凡夫执着的有,妙有不有,即是真空。

  广陈实义分五科,已经讲了四科,最后一科结叹胜能,就是《心经》的道理,从因至果讲完了,再总结起来赞叹它殊胜的功能。

  丁五、结叹胜能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显了般若,就是解释最后秘密般若,秘密般若就是般若咒,所以结叹胜能,就是结叹到秘密般若咒上。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前面讲的般若波罗蜜多,是到彼岸的智慧,「是大神咒」,大神咒神秘莫测,能破烦恼。「是大明咒」,大明咒能破无明。「是无上咒」,没有比这个咒再上的了,它能使你修的菩萨因行圆满。「是无等等咒」,上面的「等」是哪一等,下面的「等」是等于这个咒。没有哪一等咒,等于这个咒,所以是最高无上的一个咒,它能令你修菩萨的因位,因行圆满;能令你的果德圆满,能成佛,故云「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人生的三苦、八苦、一切苦都除掉,三界以内的分段生死苦除掉,三界以外的变易生死苦也除掉。「真实不虚」,决定能够息灭一切诸苦,真真实实,不是虚妄。

  前面讲的都是真空的道理,最后结叹到妙有的功能上,文法上是首尾相呼应,前面开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结文结到:「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甲二、释经文」,「乙一、显了般若」这一大科讲到这里讲完。下面「乙二、秘密般若」,再分二科,第一科是结前起后,第二科是正说咒语。

  乙二秘密般若(分二) 丙一、结前起后 丙二、正说咒语

  丙一、结前起后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这一句总结前文「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前面没有说出来咒语,所以这里说出这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把后文启发出来,第二科是正说咒语。

  丙二、正说咒语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咒语,不须解释,只须诵持,诵就是把它背熟,诵持「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为什么不须解释呢?

  第一、咒语叫真言,是佛的语言,佛的话只有佛了解,我们不必解释,所以你只要诚心诚意地念,一定有大感应。

  第二、根本不必解说,前面显了般若所解释的道理,就是秘密般若的含意,已经解释好了。

  众生的根机不同,一定要求解释,贤首国师勉强解释。「揭谛」,是度脱生死的「度」。重说「揭谛」,自度度他,自己度一切苦厄,也令一切众生度一切苦厄。「波罗揭谛」,度到彼岸。「波罗僧揭谛」,「僧」是众生,把一切众生都度到彼岸。「菩提萨婆诃」,「菩提」,得无上菩提。「萨婆诃」,速即成就。就是佛的无上菩提很快就成就。

  讲到这里,把《心经》讲圆满了,真空妙理,有所得亦无所得,真空不碍妙有,我们每天还是念阿弥陀佛,回向西方极乐世界。佛说的法门,不出空门、有门。空门、有门不相妨碍,要是妨碍不叫佛说的法,真空不空,即是妙有;妙有不有,即是真空。我们念阿弥陀佛的法门是有门,有门是妙有门,妙有不有,即是真空。念阿弥陀佛,也就是念《心经》上的道理。

  那么念阿弥陀佛是有门,怎么跟《心经》圆融无碍呢?《阿弥陀经》说我们念佛七天,念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有事一心、理一心。念到事一心,有娑婆世界,有极乐世界。念到理一心,念的阿弥陀佛,就是我的自性弥陀;生的西方净土,就是我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不就是真空妙境,跟《心经》哪有两样呢?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听圆满。

  

  一切佛经,及阐扬佛法诸书,无不令人趋吉避凶,改过迁善。明三世之因果,识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极乐之莲邦。读者必须生感恩心,作难遭想。净手洁案,主敬存诚。如面佛天,如临师保。则无边利益,自可亲得。若肆无忌惮,任意亵渎。及固执管见,妄生毁谤,则罪过弥天,苦报无尽。奉劝世人,当远罪求益,离苦得乐也。

  ——恭录自《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四:灵岩山寺念诵仪规题辞》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讲于基隆海会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