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
目次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序
懸談
甲一、解經題(分二)
乙一、經題
乙二、人題
甲二、釋經文(分二) 乙一、顯了般若 乙二、秘密般若
乙一、顯了般若(分二)
丙一、略標綱要(分四)
丁一、能觀人
丁二、所行行
丁叁、觀行境
丙二、廣陳實義(分五)
丁一、拂外疑
丁二、顯法體(分二)
戊一、總顯
戊二、別顯
丁叁、明所離(分四)
戊一、法相開合門
戊二、緣起逆順門
戊叁、染淨因果門
戊四、境智能所門
丁四、辨所得(分二)
戊一、結前起後
戊二、正明所得(分二)
己一、明菩薩得涅槃斷果
己二、明諸佛得菩提智果
丁五、結歎勝能
乙二秘密般若(分二)
丙一、結前起後
丙二、正說咒語
附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科判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序
般若心經漢譯,藏經中有七本,以玄奘大師譯本流通最廣,亦最簡要。經文二百六十字,先賢以爲六百卷般若妙義,盡攝其中。然含義越豐,解之越不易。不得其解,而徒口誦,其欲觀行,以證實相,不亦難乎。是以自古已來,此經注釋,多不勝舉。惟以古注消文尚簡,釋義各有偏重,後世學者,不有人說,猶不能解也。
基隆海會寺道源長老,多年講說諸大乘經,度人無數。至民紀六十六年,講此經于海會寺能仁佛學院,七十一年再講于桃園正覺蓮社。長老弟子施旺坤居士筆記成書,今將镌印流通。余與施居士堂女弟麗花居士爲同門友。以是幸獲拜讀于付镌之前,並應囑爲一序。
余憶昔者長老曾講《觀無量壽佛經》,先業師雪廬老人爲序贊之,謂爲乘願再來之人,故能深入淺出,微密顯章,不同智疏禮鈔,必精臺教後能讀也。余于是一再讀之,唯是業師之贊歎,而自不敢贊一辭。
今者讀此講記,其見古注畧者,此則詳之;古注深微者,此則淺顯之。講以觀照之慧,記有文字之慧,顯密般若之義,發無余蘊矣。甚者,華嚴普賢願歸極樂,馬鳴起信結勸念佛。長老于此,亦以念佛法門爲勸導,符合經論,有如是者,實爲再來人也。
余聞之,大乘諸法,須修叁僧劫方能成佛。若修淨業,往生極樂世界,一生即得補處。是爲當生成就之特別法門,世尊說爲難信之法。難信能信,必由經論之講說,循循然以勸之。由是以觀,此經講記甚難得也。有緣讀之者,當作難遇想。
民國九十七年歲次戊子中秋節優婆塞徐醒民敬識于臺中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二○一一年修訂版)
—道源長老民國六十六年六月講于基隆海會寺—
施旺坤 敬記
懸談
今年爲什麼要講《心經》?每年夏天要講哪一部經很費思量,因爲要講的經,必須讓大家好了解,本寺創辦二十多年來,道源已講過很多經,可是未講過《心經》,爲什麼不講《心經》呢?因爲《心經》好念不好懂,無論出家、在家弟子,早晚課都要念,甚至都會背誦,因爲《心經》只有二百六十字,經文短,念起來很順口,可是不大好懂,講了聽不懂也是問題,所以一直到今年才開講。既然《心經》不好懂,今年講就會好懂嗎?因爲今年本寺開辦能仁佛學院,有數十位學生來此研究佛理,所以才決定講《心經》。又本寺諸位大德聽經已有幾十年,對于佛教的名相差不多了解,聽《心經》當不致太困難。剛才講《心經》好念不好懂,雖然不好懂也要懂啊!你只要留心聽,不要起退心,多聽幾次就懂了。如果不好懂就不聽,永遠不會懂啊!這次我們預定七天講圓滿,希望大家不要錯過機會,這是我們今年講《心經》的因緣。
現在開始講經,先講經的題目,再講經文。全經分爲兩大科:
甲一、解經題 甲二、釋經文
甲一、解經題(分二) 乙一、經題 乙二、人題
乙一、經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這是本經的經題。「般若」,本來念「班若」,但是在《心經》要念「撥惹」,因爲這是印度的梵音翻譯過來的,可能有人會懷疑,爲何不找兩個字音相同的字呢?因爲《心經》是唐朝翻譯的,唐朝的京都在陝西長安,長安的語言就是官話,等于現在的國語,「般若」兩字在當時就讀「撥惹」。
「般若」,翻譯成中國話叫智慧,但是不翻爲智慧,這是譯經的規矩,在五種不翻裏面,屬于生善不翻。五種不翻的規矩是玄奘大師訂的:一、「秘密不翻」,如陀羅尼大悲咒、往生咒、楞嚴咒等。爲什麼不翻呢?因爲真言咒語不需了解,只要按音聲受持,就有不可思議的感應,如翻譯過來,反而起分別心,使感應打了折扣。二、「含多義不翻」,印度的梵文名詞,裏面所含的義理很多,故不翻。如薄伽梵,含六種義理,在中文裏,沒有一個適當的名詞可以翻譯。又如佛陀耶,中國話叫覺者,但不翻爲覺者,因爲它含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意,覺者不能涵蓋叁覺之意,故仍保留佛陀耶梵音。叁、「此方無不翻」,如印度閻浮樹,我們中國沒有這種樹,所以保留梵音。四、「順古不翻」,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此句名相從漢明帝時,印度迦葉摩騰、竺法蘭兩位高僧,到中國翻譯《四十二章經》時就不翻,鸠摩羅什法師,在他所譯的經,也不翻此句,因此玄奘大師也順古例不翻。五、「生善不翻」,如般若,中國話可譯爲智慧,爲什麼不翻呢?因爲世間學問,也有智慧這個名詞,社會上所謂聰明智慧,是世智辯聰,和般若智慧是兩回事,爲令衆生生起善法,所以不翻譯。
梵語般若翻成中國話,應該叫真智妙慧,區別和世間的智慧不一樣。真智妙慧是我們人人本具的智慧,不是從外面修來的。佛教講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當作佛,佛性成佛不增,在凡不減,成了佛,我們的佛性本來具足,無欠無缺,沒有增加一點點,在衆生份上,我們雖然流轉生死,佛性也不會減少。佛性爲什麼流轉生死不會變動呢?因爲佛性是真法不會變動,虛妄之法才會被叁際所轉、四相所遷。叁際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一切法都被時間轉動。四相是生、住、異、滅,也就是成、住、壞、空。在有情份上,比如人有生、老、病、死,一個人生出來是生相,暫時在世間是住相,但是住不常住,不斷在變化,即是異相,變成老人,最後滅了,爲什麼呢?因爲人是虛妄之法,有生必有滅。在無情份上,小至一個器具,大至山河大地,都是成、住、壞、空,因爲是因緣和合的虛妄之法,都被四相所遷。
我們人人本具的佛性,具足有般若智慧,在智慧上講,叫般若;在本體上講,叫佛性。名字不同,法是一個,這個法就叫真法、妙法。我們初聽佛法的人會起疑惑:既然人人本具佛性,怎麼我們現在還在當凡夫呢?要知道:衆生從無始以來,一念妄動,生起無明,由根本無明生起枝末無明貪、瞋、癡等煩惱,于是起惑、造業、受報,在六道生死輪回不息。造了善業,轉到叁善道;造了惡業,轉到叁惡道,這就是爲什麼還當凡夫的緣故。所以我們要多了解佛理,才能依法修行用功,成佛才有希望,不然人人本具佛性,我們沒有作佛,還是當衆生。這裏還要注意,我們修行用功,不是修佛性,不是修般若智慧,衆生佛性無欠無缺,般若智慧本具,現現成成,用不著修。修行是要斷煩惱,只要把無明煩惱破除,人人本具的佛性、般若智慧,統統現前,我們就成了佛。古人說個比方,修行用功好像磨鏡子,古早的鏡子是銅做的,時間久了會生鏽,本有的光明就蓋覆不彰顯。要現出鏡子本來具有的光明,必須把鏡子的鏽磨掉,磨得幹幹淨淨,鏡子的本體就現出光明。鏡子的本體,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鏡子的光明,就是人人本具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不是修出來的,鏡子的光明也不是磨出來的,那是鏡子本具的。不然,換成磚頭,任你怎麼磨,也現不出光明。因爲鏡子本具光明,才能磨出光明,所以修行用功,斷煩惱、破無明,佛性自然顯現。這是講梵語般若,翻成中國話叫智慧,不翻是爲令我們生起善根,尊重般若智慧。
《心經》上講的般若,含多意不翻,具足叁種般若的意思。
一、文字般若,「文字」就是經的文字,經文的文字與世間文字不一樣,世間文字沒有含攝般若智慧,佛經上的文字含有般若智慧。
二、觀照般若,「觀」是心裏觀想,修行觀想,就是能觀的智慧。過去我們不覺,現在依著文字般若指導,作觀想修行,內心之中起了智慧,開始覺悟,叫始覺智。依著經上的方法修觀照,叫觀照般若。
叁、實相般若,「實相」是人人本具的佛性,《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爲令衆生了解,說有個相,實際都是虛妄的。實相是佛性的理體,是真理之體,真理之體是無相之相,才是真實之相,所以叫做實相般若。
能觀照的是般若智慧,所觀照的是實相理體。能觀照的智慧,叫觀照般若;所觀照的理體,叫實相般若,能觀照的智慧與所觀照的理體,完全合而爲一的時候,即究竟成佛。能觀照的智慧與所觀照的理體,尚未完全合一,還沒成佛,稱爲菩薩。我們怎麼能當菩薩呢?要先依著文字般若,了解佛理,要多研究文字般若,因爲文字般若所表現的,就是觀照般若、實相般若。
「波羅蜜多」是梵語,翻成中國話爲「彼岸到」,順著中國人說話的語氣叫「到彼岸」,到彼岸是形容詞,我們衆生在流轉生死,等于在苦海的此岸,超過煩惱苦海,證得涅槃成了佛,即到彼岸,所以「般若波羅蜜多」合起來解釋,就是「智慧到彼岸」。
這是料揀不是凡夫外道,及二乘的智慧,因爲凡夫外道,及二乘的智慧不能到彼岸。這是大乘菩薩到彼岸的智慧,故稱「般若波羅蜜多」,到彼岸就證得大涅槃,就是成佛。我們既然是佛弟子,目的在成佛,要有到彼岸的智慧,才能到彼岸。我們沒有學般若經,不知道什麼是到彼岸的智慧?現在有因緣學到《心經》,知道到彼岸的智慧,這是我們前生前世種的大善根,不然你不能遇到《心經》。這是成佛的經,要慶幸自己有善…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講于基隆海會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