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慧長老孝感彌陀村黃普寺開示▪P3

  ..續本文上一頁的叁十二相、八十種隨行好都是持戒得來的。

  11、臨終歡歡喜喜快快樂樂往生極樂世界。也就是中國人所講的五福中的最後一福—善終。但是世間認的善終也就是死的好一點,或者你是一個善人會再來世間或者去天上做天人,而我們這裏的善終,是讓你到極樂世界去達到真正的快樂。

  12、 成佛的因緣,我們靠八關齋戒的力量將來絕對成佛。

  戒的好處太多了,就像大海一樣無量無邊。“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戒可以得無量的智慧。所以,希望大家堅持持戒。阿彌陀佛……

  

  體慧長老黃普寺5月9日開示

  過去的佛是靠修清淨的戒律清淨梵行才能成佛,現在的佛也是靠清淨戒律,清淨梵行而成佛,大家是未來的佛也是要如此,靠修清淨戒律,清淨梵行來成佛,我們來這裏開智慧,就要遵照著《楞嚴經》:戒定慧這個程序來修行。戒就是我們的堅持,所有的修行法門,都不能離開清靜戒律,我們今天修的就是清淨戒,你有清淨的戒律才能證果位,戒就是修行的根本。

  成就無上的菩提佛果,戒爲無上菩提本。戒就是《六祖壇經》所講的五分法身。我們的法身就是戒。所以,戒是非常重要的。戒就是我們本性具足的東西。

  戒的五分法身:

  1、 戒香:心中無事非沒有惡、嫉妒、貪、嗔、癡,止惡行善叫做戒香。

  2、 定香:對一切善、惡的境界如如不動,不散亂。《楞嚴經》講:能轉境界即同如來。能發大乘的菩提心,遇到境界不退轉,八分吹不動。

  3、 慧香:心沒有挂礙,常常關照自己的心。念佛也是這樣子的,要常常關照自己的心,心有沒有在貪、嗔、癡。常常關照自己的起心動念,有沒有貪嗔癡,要保持心中的正念。保持清淨的心,不造惡業,對上要尊敬,對下要和和氣氣,六根不去攀援六塵,眼不去攀援色塵,耳朵不去攀援聲塵,六根不被色塵汙染,不住于色、聲、香、味、觸、法。不去貪著種種境界,舍妄歸真,要清楚一切境界都是虛妄的,常常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做好事又不執著,《金剛經》講不以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做任何善事要做到叁輪體空。過去的佛要修福修慧而成佛,現在的佛也是靠修福修慧而成佛,未來的佛也是要如此靠修福修慧才能成佛。

  4、 解脫香:能斷無明,自覺覺他覺自名了,名爲解脫。自心自在,不思善,不思惡。你能這樣做就不在六道輪回。六道輪回一直在善惡的境界當中,所以你想要超出六凡法界,就要做到不執著善、惡,心才能達到真正的解脫。

  5、 解脫知見香:心不攀援,不執著空寂的境界,和光同塵。比如蓮花在汙泥中,卻不被汙泥所汙染。我們在六凡的境界一塵不染,不執著色聲香味觸法。

  禅宗的五分法身本來具足。但是被貪嗔癡所占有,所以又好像沒有。戒的五分法身反過來就是五毒,五毒的反面就是五分法身,淨土宗講的是真誠、清靜、平等、正覺、慈悲。名詞不一樣而已,意義是一樣。所以,五分法身來對峙我們的五毒。五毒不要怕,我們法雨的甘露就能解除。什麼甘露?真誠、清靜、平等、正覺、慈悲。所以,菩提心就是無上的甘露能解除五毒。所以,貪嗔癡不怕,就怕你不了解貪嗔癡並且還被貪嗔癡拉著鼻子走。

  常常贊歎大家是觀音菩薩,不錯,但是我們只是因地的菩薩,而觀音菩薩、地藏王菩薩、大勢至菩薩……都是果地的菩薩。那你要靠什麼才能成爲果地的菩薩呢?要靠修福修慧,多多爲人們服務。放下貪嗔癡。要存一顆菩提心,能關懷別人的心,完全爲一切衆生服務,犧牲自己成全他人,待人之勞成人之美。天下沒有我不能愛的人,沒有我不能原諒的人,沒有我不能信任的人。什麼叫衆生?以貪嗔癡爲己心。什麼是佛?以真誠、清淨、平等、無私、孝順、感恩的心爲己心。修心就是要找回自己的心。祖師講:“一切法門名心也,一切行門淨心也。”佛陀所開示的種種法門無非是讓我們明白這顆心,這顆不生不滅的真心,而佛陀所講的一切法門,無論是禅宗、密宗、淨土宗……都是在幫助你淨化你的心。常常講:以佛的心爲自己的心,以佛的行爲爲自己的行爲。找回自己的心,心在哪裏找,在六根門頭上找。以菩提心作爲修行的因地心,就能做到《無量壽經》講的:發菩提心,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你看觀音菩薩、大勢至、地藏王……都必須要先發菩提心。你不發菩提心,怎麼到極樂世界?天天念佛要求生極樂,極樂世界到底在哪裏?十法界都沒離開這顆菩提心。《叁時系念講》:此方即淨土,淨土即此方。淨土宗祖師講:彌陀叫我念彌陀,朝念彌陀,暮念彌陀,彌陀彌陀直念去,原來彌陀念彌陀。都沒離開自己。那我們和佛差別在哪裏呢?佛看一切衆生都是佛,而衆生看一切衆生還是用分別、妄想、執著。佛把我們看待成佛,你有沒有把別人看成佛?因爲你沒有把別人看成佛,所以一直在煩惱,還是六道中的衆生。而像阿羅漢已經斷除了見、思煩惱,菩薩斷除了塵沙煩惱,佛斷除了無明煩惱。我們現在什麼都沒有斷除,所以只能是因地的佛,因地的菩薩,因地的羅漢。但是我們有沒有成佛的條件。絕對有。釋迦摩尼佛就是依靠這個人身而修行成佛的,釋迦摩尼佛在未成佛之前也是像我們一樣有煩惱呀。所以,我們要常隨佛學,常隨這些祖師大德學習。向印光大師講的那樣:大家都是佛菩薩,唯我一人是凡夫。修行難在哪裏?不認識自己。用錯了心。常常可以看到,老修行的人脾氣特別大。爲什麼?因爲他用錯了心。所以,修行一定要有回光返照的功夫,保持這一刻心很清靜、平等、慈悲、孝順、感恩這才是重點。你能這樣發心,再來念佛很容易成就。禅宗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不怕妄念起來,最怕你被妄念拽著鼻子走。被貪、嗔、癡的妄念拉著鼻子走。我們要清楚,貪、嗔、癡慢疑是假的,現出本來的菩提心。你不這樣做,在怎麼聽經聞法用功半道,都沒有辦法與佛相應。阿彌陀佛!

  

《體慧長老孝感彌陀村黃普寺開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