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國家就讓他們在山坡地開辟果園菜園,先總統蔣經國先生帶著官兵開山辟路,讓他們種植水果蔬菜,果園菜園紛紛成立。以前我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政策,因爲山嶺開發了,東西交通貫通了,新鮮的蔬菜和甜美的水果又便宜、又新鮮,我們不必再向日本、韓國購買水蜜桃與蘋果了,退役官兵也可謀得事業的第二春,一舉多得,有什麼不好呢?農業上山,在當時變成非常流行的政策,極度地被推崇。但是曾幾何時,臺灣發生一次又一次的重大水災與土石流,村落淹沒,橋梁折斷,房屋倒塌,死傷不計其數。原來,農業上山後,砍伐森林大樹,種植淺根植物,造成了土質松動與流失,這往往是钜大災難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這才讓我們覺悟到,過往的人爲開發,對山嶺實在是太過冒犯了。
很多人偏激地說:“有人把臺灣的土地弄得滿目瘡痍,反正他們准備回大陸,抱持一種過客心態,竭澤而漁。”
可是我覺得,這樣說也未盡公允。之前,政府可能也有將某些重點作了把握,也經過各種利弊得失的分析,爲了公衆著想,于是才作這種政策的推行。可是“魔鬼藏在細節裏”,沒想到之後會産生種種問題。雖然有林務局管理山嶺,可是山老鼠更厲害,把千年百年的古木一株株砍伐下來。淺根植物除了造成土質松動與流失的問題外,高山蔬菜水果用了許多農藥和肥料,滲透在泥土裏,大雨後沖刷下來,成爲上遊集水區水質優氧化的罪魁禍首。受到淤泥沖塞的影響,水庫淤積更加快速,縮短了使用的時限。然後,那些農藥與肥料又進入食物鏈中,被吸收到人體。問題衆多,這些都是決策當時沒有思考到的因緣。
中道與謙卑
依于上述“審慎抉擇依然未必正確”的案例,可知中道抉擇的人格特質。一個具足中道智慧的人,不能保證所有的抉擇都是正確的,因此他願意謙卑,願意隨時承認錯誤。這有什麼好處呢?好處是不會自認爲代表真理。很多人爲的災難,來自認爲自己代表真理,認爲一定要殲滅對方,真理才能實行于世界。這樣的爭執,必將沒完沒了。一個有中道智慧的人,無論是情感、理智和意志,都比較能穩定運作,依此而安身立命,安常處順,因爲他有此認知:“經過周詳設計,仍然有可能出錯;別人也有其因緣局限,可是未必沒有部份的正確信息。”因此,他願意聆聽別人的聲音,願意多一點溝通,不會動不動就以“真理”自居,“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若用以“真理”自居的意識形態,封閉自己與對方的溝通渠道,自通之法就會被堵塞住了。
人類活在這個世間,基于動物的本能,爲了搶奪資源而發動戰爭,固然是悲劇;而更悲慘的是,在政治及宗教的意識形態上,認爲自己代表真理而發動戰爭,那才更加慘烈。有的人爲了愛對方,爲了自認爲的族群乃至人類利益,迫使對方必須跟自己的觀念一樣,要是不一樣,就害怕他們錯誤思想像黑死病一樣感染給別人,所以他們認爲,最好把對方改造成跟自己一個模樣,如果不能改造,就幹脆把他殺掉。
本來,自通之法是人與人、人與動物都一樣,四目交流,心心相感,總應該有一些感覺。可是有些人好像沒了感覺似的,看到對方受苦,心裏卻痛快無比,恨不得再加一把勁讓對方受害更深。其實,這樣做並不是只有對方受苦,自己也身受其害,因爲,沒有中道智慧的人生,老是覺得人錯我對,則處處都是敵人,無形中,自己也會成爲一個疑神疑鬼、鬼影幢幢的人。
例如在臺灣,藍、綠兩大政黨經常惡鬥,他們都各執一詞,滔滔不絕,民衆紛紛陷入兩大陣營的情緒裏,本來生活形態相差無幾,但經過政治人物的推波助瀾,彼此堆滿莫名怨恨,于是每到選舉的時候,往往因政治立場不同而導致夫婦反目,兄弟成仇。還有人穿著某一方的競選衣服外出,被人揍了一頓。無仇無怨,爲什麼揍他?爲什麼沒有啓動“自通之法”來將心比心:如果我落單在外,我願意被人家莫名其妙揍一頓嗎?這就是自認爲代表真理的氣焰和邪見,把所有與生命之間互相疼惜的通路都堵塞住了,無法推己及人。但是,如果有緣起中道的智慧,知道人們本就會在不同因緣條件下,出現不同的政治見解,有緣起護生的理念,體會到每一個生命都是好生畏死、趨樂避苦的,那你就不會因爲彼此政見不同,而恨不得把對方除掉。
這是因緣生法,某些人有這樣的政治態度,某些人有其他的政治態度,每個人各有不同的生命經驗與曆史情懷,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國際與國內形勢,有不同的分析角度。人生不能再來一次,一些從青年就跟隨老蔣先生從軍的人,怎麼容易改變他的政治立場?因爲這已是他的生命經驗與曆史情懷。一個從小就在日本統治下長大的臺灣人,受到日本文化薰陶,你要他完全轉向如外省老兵,那也不可能的,因爲那是一種生命經驗與曆史情懷,血肉相連地成爲他生命的一部份了。所以我們要有自通之法,多多疼惜對方,把每個生命看成獨一無二的藝術品,學習著欣賞它,而不是因爲它與我不同而討厭它、排斥它。
理智上可以多作溝通,但要持友善的態度,站在理性與友善的平臺上,很多事情就可以有討論的空間。我不能被你完全說服,可是我尊重你的想法,這就是中道的處世態度。我們一定要有緣起中道的智慧,這會讓我們減少很多敵人。看到每一個衆生都生起歡喜心,不要管他是否與我的政治或宗教信仰相同,這樣的人生會更加快樂。
總之,把握問題的重點(前面所述“中心”之義)而下判斷,但永遠不會認爲自己的判斷是絕對最好的,永遠保持謙虛,警惕自己:“目前我作的,只是相對來說最好的判斷。”一旦有更好、更正確的答案出現時,沒有面子問題,不必非要爲我贏你輸而爭辯到底。我們可以立刻就說:“我願意改變看法,我們願意改用更良好的方法。”
所以對于“中道”,我歸納了一個定義——“在可見聞覺知的因緣條件之中,無私地作相對最好的抉擇。”特別提醒大家,所謂“可見聞覺知”,就是預留了感官與覺知有局限的伏筆,我們的眼耳鼻舌接觸有限,並不能窮盡所有因緣,所以在抉擇的時候,不敢肯定所有的抉擇都是絕對真理,而只能謙遜地承認,這是截至目前爲止,相對最好的抉擇。
中道與無私
再強調一點,前述中道的定義,特別提到“無私”,那就是前面講“中”的定義時,所謂的“中正”——主觀方面要“中正”。在可見聞覺知的因緣條件中,要能做出最正確、最合適的抉擇,其前提必須是“無私”。
中道不能只是把握住重點。學生考試時都要把握重點,成績越好的,把握重點的能力愈強;愈會賺錢的,愈能把握致富的要領;能拿到愈多選票的人,愈是會掌握選民的愛憎。這都是善于把握重點的表現,但我們不能說這就叫作“中道”。光是把握重點尚未足夠,還要“無私”,不爲自己著想。否則,商賈也隨時因應可見聞覺知的因緣,作出商場上相對最好的抉擇,但那不叫做中道,只是賺取個人或公司的最大利益而已。政客也隨時因應可見聞覺知的因緣,作出政壇上相對最好的抉擇,但那不叫做中道,只是賺取個人或政黨的最大利益而已。所以,從自己出發而作盤算的抉擇,無論如何也不能叫做中道。
有些人雖然不會自私自利,可是判斷事理時無法掌握重點,糊裏糊塗,這種人也沒有中道的智慧。常聽到長輩說,好人不一定能共事,糊裏糊塗的爛好人,不要跟他共事。這是有道理的,因爲想要成事,要有抉擇的智慧,有當機立斷的抉擇魄力。
不思議解脫
很多人學佛以後,將過去所學的知識、才能,全部放棄,認爲那些東西都是垃圾。有雲:“自讀金經之後,不讀人間糟粕書。”金經指佛經。那是對佛經極度的推崇,讀了佛經就不想再讀其他書籍,把它們全都視同糟粕,這種處世態度,就沒有中道的智慧。
要作得出相對最好的抉擇,這往往牽涉到很深廣的專業知識,這些深奧知識從哪裏來?你不能說都“靠佛經來告訴我們。”佛經畢竟不是百科全書,也不是各專業領域的教科書。我曾質疑那些以“原始佛教”自我標榜的人,原始經典何曾教我們應不應該看電影、打電腦,應不應該上網?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我們要有能力作主,生活不要變成別人的包袱。積極而言,我們要有能力貢獻正面的力量,成爲社會的中流砥柱。這時你不能說:“我憑著幾本佛經就成了萬事通”,這不符合緣起法則;你也不能說:“我因爲佛經背得很熟,所以可以駕飛機。”這是沒道理的,因爲你沒有駕機訓練的因緣條件,如何會産生駕駛飛機的成果呢?
所以,緣起、護生與中道的智慧,不是讓我們把自己封在經典裏自我滿足,再也不探頭瞭解外在世界,而是讓我們將經典中,佛陀與聖者所教授的“緣起、護生與中道”法義,靈活運用在各自的專業領域裏來大展身手。這就是接下來要講的主題:“不思議解脫”。
“不思議解脫”的概念來自《華嚴經》,昨天與今天我所講的內容,都是從原始佛教《阿含經》的理論脈絡來作深層分析。難道,原始佛教經典就只講述解脫道嗎?其實不然,菩薩道正可從《阿含經》的“緣起、護生、中道”智慧,開展出“不思議解脫”的無限風光。因此接下來就用“不思議解脫”這個題目,讓大家領略《華嚴經》裏佛菩薩不可思議的境界,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爲什麼它叫“不思議解脫”呢?因爲這種解脫實在太不可思議了。《華嚴經》裏諸菩薩的種種神妙境界,還有佛陀放種種光,演說種種妙法,衆生隨類各得其解,忽然間,從十方法界湧出無量無數的諸菩薩衆、天龍八部,都來聞法,蓮華藏世界重重無盡,種種的佛國土境界,都是不可思議的高妙境界。這種高來高去的境界,離我們太遙遠了,我們的境界那麼低,沒有實質的體證,會覺得有如在看科幻小說。其實在《華嚴經》裏,對凡夫更大的鼓勵…
《不思議解脫──菩薩的關懷與正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