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国家就让他们在山坡地开辟果园菜园,先总统蒋经国先生带着官兵开山辟路,让他们种植水果蔬菜,果园菜园纷纷成立。以前我们觉得这是非常好的政策,因为山岭开发了,东西交通贯通了,新鲜的蔬菜和甜美的水果又便宜、又新鲜,我们不必再向日本、韩国购买水蜜桃与苹果了,退役官兵也可谋得事业的第二春,一举多得,有什么不好呢?农业上山,在当时变成非常流行的政策,极度地被推崇。但是曾几何时,台湾发生一次又一次的重大水灾与土石流,村落淹没,桥梁折断,房屋倒塌,死伤不计其数。原来,农业上山后,砍伐森林大树,种植浅根植物,造成了土质松动与流失,这往往是钜大灾难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才让我们觉悟到,过往的人为开发,对山岭实在是太过冒犯了。
很多人偏激地说:“有人把台湾的土地弄得满目疮痍,反正他们准备回大陆,抱持一种过客心态,竭泽而渔。”
可是我觉得,这样说也未尽公允。之前,政府可能也有将某些重点作了把握,也经过各种利弊得失的分析,为了公众着想,于是才作这种政策的推行。可是“魔鬼藏在细节里”,没想到之后会产生种种问题。虽然有林务局管理山岭,可是山老鼠更厉害,把千年百年的古木一株株砍伐下来。浅根植物除了造成土质松动与流失的问题外,高山蔬菜水果用了许多农药和肥料,渗透在泥土里,大雨后冲刷下来,成为上游集水区水质优氧化的罪魁祸首。受到淤泥冲塞的影响,水库淤积更加快速,缩短了使用的时限。然后,那些农药与肥料又进入食物链中,被吸收到人体。问题众多,这些都是决策当时没有思考到的因缘。
中道与谦卑
依于上述“审慎抉择依然未必正确”的案例,可知中道抉择的人格特质。一个具足中道智慧的人,不能保证所有的抉择都是正确的,因此他愿意谦卑,愿意随时承认错误。这有什么好处呢?好处是不会自认为代表真理。很多人为的灾难,来自认为自己代表真理,认为一定要歼灭对方,真理才能实行于世界。这样的争执,必将没完没了。一个有中道智慧的人,无论是情感、理智和意志,都比较能稳定运作,依此而安身立命,安常处顺,因为他有此认知:“经过周详设计,仍然有可能出错;别人也有其因缘局限,可是未必没有部份的正确信息。”因此,他愿意聆听别人的声音,愿意多一点沟通,不会动不动就以“真理”自居,“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若用以“真理”自居的意识形态,封闭自己与对方的沟通渠道,自通之法就会被堵塞住了。
人类活在这个世间,基于动物的本能,为了抢夺资源而发动战争,固然是悲剧;而更悲惨的是,在政治及宗教的意识形态上,认为自己代表真理而发动战争,那才更加惨烈。有的人为了爱对方,为了自认为的族群乃至人类利益,迫使对方必须跟自己的观念一样,要是不一样,就害怕他们错误思想像黑死病一样感染给别人,所以他们认为,最好把对方改造成跟自己一个模样,如果不能改造,就干脆把他杀掉。
本来,自通之法是人与人、人与动物都一样,四目交流,心心相感,总应该有一些感觉。可是有些人好像没了感觉似的,看到对方受苦,心里却痛快无比,恨不得再加一把劲让对方受害更深。其实,这样做并不是只有对方受苦,自己也身受其害,因为,没有中道智慧的人生,老是觉得人错我对,则处处都是敌人,无形中,自己也会成为一个疑神疑鬼、鬼影幢幢的人。
例如在台湾,蓝、绿两大政党经常恶斗,他们都各执一词,滔滔不绝,民众纷纷陷入两大阵营的情绪里,本来生活形态相差无几,但经过政治人物的推波助澜,彼此堆满莫名怨恨,于是每到选举的时候,往往因政治立场不同而导致夫妇反目,兄弟成仇。还有人穿着某一方的竞选衣服外出,被人揍了一顿。无仇无怨,为什么揍他?为什么没有启动“自通之法”来将心比心:如果我落单在外,我愿意被人家莫名其妙揍一顿吗?这就是自认为代表真理的气焰和邪见,把所有与生命之间互相疼惜的通路都堵塞住了,无法推己及人。但是,如果有缘起中道的智慧,知道人们本就会在不同因缘条件下,出现不同的政治见解,有缘起护生的理念,体会到每一个生命都是好生畏死、趋乐避苦的,那你就不会因为彼此政见不同,而恨不得把对方除掉。
这是因缘生法,某些人有这样的政治态度,某些人有其他的政治态度,每个人各有不同的生命经验与历史情怀,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国际与国内形势,有不同的分析角度。人生不能再来一次,一些从青年就跟随老蒋先生从军的人,怎么容易改变他的政治立场?因为这已是他的生命经验与历史情怀。一个从小就在日本统治下长大的台湾人,受到日本文化薰陶,你要他完全转向如外省老兵,那也不可能的,因为那是一种生命经验与历史情怀,血肉相连地成为他生命的一部份了。所以我们要有自通之法,多多疼惜对方,把每个生命看成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学习着欣赏它,而不是因为它与我不同而讨厌它、排斥它。
理智上可以多作沟通,但要持友善的态度,站在理性与友善的平台上,很多事情就可以有讨论的空间。我不能被你完全说服,可是我尊重你的想法,这就是中道的处世态度。我们一定要有缘起中道的智慧,这会让我们减少很多敌人。看到每一个众生都生起欢喜心,不要管他是否与我的政治或宗教信仰相同,这样的人生会更加快乐。
总之,把握问题的重点(前面所述“中心”之义)而下判断,但永远不会认为自己的判断是绝对最好的,永远保持谦虚,警惕自己:“目前我作的,只是相对来说最好的判断。”一旦有更好、更正确的答案出现时,没有面子问题,不必非要为我赢你输而争辩到底。我们可以立刻就说:“我愿意改变看法,我们愿意改用更良好的方法。”
所以对于“中道”,我归纳了一个定义——“在可见闻觉知的因缘条件之中,无私地作相对最好的抉择。”特别提醒大家,所谓“可见闻觉知”,就是预留了感官与觉知有局限的伏笔,我们的眼耳鼻舌接触有限,并不能穷尽所有因缘,所以在抉择的时候,不敢肯定所有的抉择都是绝对真理,而只能谦逊地承认,这是截至目前为止,相对最好的抉择。
中道与无私
再强调一点,前述中道的定义,特别提到“无私”,那就是前面讲“中”的定义时,所谓的“中正”——主观方面要“中正”。在可见闻觉知的因缘条件中,要能做出最正确、最合适的抉择,其前提必须是“无私”。
中道不能只是把握住重点。学生考试时都要把握重点,成绩越好的,把握重点的能力愈强;愈会赚钱的,愈能把握致富的要领;能拿到愈多选票的人,愈是会掌握选民的爱憎。这都是善于把握重点的表现,但我们不能说这就叫作“中道”。光是把握重点尚未足够,还要“无私”,不为自己着想。否则,商贾也随时因应可见闻觉知的因缘,作出商场上相对最好的抉择,但那不叫做中道,只是赚取个人或公司的最大利益而已。政客也随时因应可见闻觉知的因缘,作出政坛上相对最好的抉择,但那不叫做中道,只是赚取个人或政党的最大利益而已。所以,从自己出发而作盘算的抉择,无论如何也不能叫做中道。
有些人虽然不会自私自利,可是判断事理时无法掌握重点,糊里糊涂,这种人也没有中道的智慧。常听到长辈说,好人不一定能共事,糊里糊涂的烂好人,不要跟他共事。这是有道理的,因为想要成事,要有抉择的智慧,有当机立断的抉择魄力。
不思议解脱
很多人学佛以后,将过去所学的知识、才能,全部放弃,认为那些东西都是垃圾。有云:“自读金经之后,不读人间糟粕书。”金经指佛经。那是对佛经极度的推崇,读了佛经就不想再读其他书籍,把它们全都视同糟粕,这种处世态度,就没有中道的智慧。
要作得出相对最好的抉择,这往往牵涉到很深广的专业知识,这些深奥知识从哪里来?你不能说都“靠佛经来告诉我们。”佛经毕竟不是百科全书,也不是各专业领域的教科书。我曾质疑那些以“原始佛教”自我标榜的人,原始经典何曾教我们应不应该看电影、打电脑,应不应该上网?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我们要有能力作主,生活不要变成别人的包袱。积极而言,我们要有能力贡献正面的力量,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这时你不能说:“我凭着几本佛经就成了万事通”,这不符合缘起法则;你也不能说:“我因为佛经背得很熟,所以可以驾飞机。”这是没道理的,因为你没有驾机训练的因缘条件,如何会产生驾驶飞机的成果呢?
所以,缘起、护生与中道的智慧,不是让我们把自己封在经典里自我满足,再也不探头瞭解外在世界,而是让我们将经典中,佛陀与圣者所教授的“缘起、护生与中道”法义,灵活运用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来大展身手。这就是接下来要讲的主题:“不思议解脱”。
“不思议解脱”的概念来自《华严经》,昨天与今天我所讲的内容,都是从原始佛教《阿含经》的理论脉络来作深层分析。难道,原始佛教经典就只讲述解脱道吗?其实不然,菩萨道正可从《阿含经》的“缘起、护生、中道”智慧,开展出“不思议解脱”的无限风光。因此接下来就用“不思议解脱”这个题目,让大家领略《华严经》里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境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为什么它叫“不思议解脱”呢?因为这种解脱实在太不可思议了。《华严经》里诸菩萨的种种神妙境界,还有佛陀放种种光,演说种种妙法,众生随类各得其解,忽然间,从十方法界涌出无量无数的诸菩萨众、天龙八部,都来闻法,莲华藏世界重重无尽,种种的佛国土境界,都是不可思议的高妙境界。这种高来高去的境界,离我们太遥远了,我们的境界那么低,没有实质的体证,会觉得有如在看科幻小说。其实在《华严经》里,对凡夫更大的鼓励…
《不思议解脱──菩萨的关怀与正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