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不思议解脱──菩萨的关怀与正义

  不思议解脱──菩萨的关怀与正义

  时间:2009年12月6日

  地点:香港理工大学蒋震剧院

  昭慧法师主讲·洪介之笔录

  洪真如、何翠萍整理

  【编按】

   98年12月4日至6日,昭慧法师应香港妙华佛学会及香港理工大学佛学社之邀,一连三个晚上,以“解脱道与菩萨道”为主题,于香港理工大学蒋震剧院会议厅演讲。三场子题分别是“寂灭为乐”、“缘起、护生、中道”、“不思议解脱”。层次由浅入深,第一天开示声闻解脱道,第二天开示菩萨道的理论基础,第三天再从中道讲起,阐述菩萨道的实践:不思议解脱的要领。

   这三天的演讲内容,已由妙华佛学会的洪真如、何翠萍、洪介之居士发心整理。第三天的讲题“不思议解脱”,正好与本期主题相同,所以当作本期主题文章而全文刊载。

   由于三天演讲的主题有延续性,所以内容一部分是回顾前两天的演讲内容;为了保持这篇讲记的完整性,也为了让读者更能瞭解何以有“不思议解脱”的可能,所以这些内容全部保留了下来。至于其他两日的讲记,因稿挤故择期再行刊载。另外,此行在香港的系列演讲,将会编辑成书出版,以飨读者。

  前言

   各位法师、黄校长、各位居士:

   大家晚安!前天讲了声闻解脱道之“寂灭为乐”,说明解脱道的系统理论及运作方法,昨天开始讲菩萨道的“缘起、护生、中道”。要打好菩萨道的根基,得先从“缘起”这个核心概念着手。缘起,是佛教的核心理论,也是世间运作的法则,是一个实际呈现而可以归纳出来的法则。为什么一个冰冷冷的法则,可以推衍出燃烧生命热情的护生理念?生命会诞生、衰落、凋零,这是自然现象,也是因缘生灭的法则,世间在“实然”层面确乎如此;可是,有何道理我们应当护念众生,让众生免于恐惧、痛苦与死亡呢?

  缘起与护生

   缘起法则,乍看之下没有叫我们应如何做,何所不做。它不像基督教、天主教直指上帝就是爱,立即可以推出一种价值观,那就是爱人。缘起法则告诉我们,凡事缘生缘灭,表面上看来,并没有要我们凡事慈悲以对。然而,我昨天●的分析让大家瞭解到,原来慈悲依然是在缘起法则中,是作为生命的我们所具备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不是本有的,也不是本无的,它是因缘所生法。作为有情的我们,有心灵、心识,有感通他者苦乐的能力,因此跟土木瓦石是不一样的。既然每一个生命都很爱自己──我爱,且具足感知他人的能力,道德感情就在这互动互通的管道里油然生起。它不是本有的,所以我们不必违背缘起论而宣说有一个真常心;它也不是本无的,所以我们也大可不必认为,所有的道德情感都是外在附加、灌输给我们的。

   它是因缘所生法,所以可以在逆向操作中,让人变得冷酷无情,沟通管道全部封闭;但是也可以顺向地因势利导,让我们因为爱自己的缘故,而深知对方也爱他自己。在疼惜对方、易地而处的情况下,学习让自己的沟通管道更加畅通,瞭解到我们爱自己,对方也爱他自己,而逐渐地达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中道

   现在谈第三个概念──“中道”。中道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从缘起法则提炼出来的实践要领。

   谈到护生,是要护念全天下的众生吗?不可能,因为众生无量无数,若无中道智慧,护生会变成一个无从下手的概念游戏。昨天有居士问我:“怎么可能完全不杀生?别说是积极的护生,连消极的不杀生也很困难。”人活着连呼吸一口气都很难不去干犯众生,如果我们没有中道智慧,无论是消极的不恼害众生,还是积极的护念众生,不论是消极的持戒,还是积极的布施,都会弄到我们困难烦恼,为自己做得不够圆满,而充满了罪恶感,或是索性全盘放弃,那怎能说是愉快的人生?

   如果学佛变成了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我们怎能把快乐施予别人呢?因此,一定要先具足快乐的能力,才有能力把快乐分享给别人。观世音菩萨闻声救苦,千处祈求千处应,各位何曾见到观世音菩萨是苦瓜脸的?菩萨是非常洒脱自在的,因为闻声救苦之外,还有进一步的训练──众生无边誓愿度,算算自己能度多少就多少个,度一个算一个,度两个算一双,这样就好,不要想全部承包。虽然度众生才能成佛,但如果你一个人度了所有众生,那别人怎能成佛呢?让一点机会给别人可以吗?所以,当我们实践护生时,必须从缘起法则中提炼出中道的智慧。

   在原始佛教经典及大乘佛教经论里,都非常重视“中道”。以《阿含经》来看中道,它进一步可开展为八正道。中道的训练,先从培养正确的观念(正见)着手。有了正确的观念,才能知道什么是正确的目标,好让自己贯彻意志朝向目标(正志);还有正确的语言,正确的行为,正当的职业,正确的精进力,正确的清净意念,及正确的专注力,这都是离苦得乐的正确途径,故名正道。

   刚才我陈述了八正道,也许初学佛者尚不清楚它的内容,它是从观念到行动,从专注力的培养到观察力的敏锐,从生活的实践而达到行为的圆满,是净化人生的八种方法。这八种方法名为中道,我们不免会好奇:“正”与“中”有什么关系?中就一定正确吗?在此引用印顺导师对中道的定义,这两个定义正好来自“缘起”法则的领会:

  “中”是中正、中心,即用中正不偏的态度与立场,深入人生为本的事事物物的根本核心,穷究它地真相。解决一个问题,必须以中正不偏的立场,从关涉到的各方面去考察,在各方面结合点上深入推究,彻底了解问题的真相,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

  

   中正即时公正,要公正地待人,公正地办事。昨天我跟大家强调,佛家重视公正原则,并非只能等到因果报应到来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才感觉到公正性的存在。正常而言,每一个人的内在,都因自通之法的启发,而会产生或多或少善恶是非的判别能力;我们是有道德承担能力的行为主体,面对人事物的时候,必须用公正的心态,公正地对待自己和别人,不要偏心于自己与“自己人”;公正地对待你的同僚,不要偏心那几个对你好的人;公正对待尊卑贵贱,不要看高不看低。有了公正的美德,生命中会减少很多烦恼。偏私少数的人,可能暂时会得到某些利益,会有一群死党跟着你团团转,但到头来,你会树立很多敌人。

   在客观方面看,我们必须把握缘起观。由于见闻觉知都有因缘条件的限制,我们的见闻不可能无限,所以缘起不能够无限量扩大到“一即一切”。就理论而言,“一”与“一切”当然有关系,但如果没有中道的智慧,就不能把握事件的核心,务实地解决问题。如果认为一跟一切都有关系,那么,你只能瘫在地上动弹不得。成功的人生,一定不是杂乱无章的人生,而是干脆俐落、快刀斩乱麻的人生。所以在这么复杂的因缘当中,要准确地抓住重点来解决问题,有多少因缘就照顾多少重点,不要困在无量无数的因缘当中爬不出来。这就是中道。

   所以,“中道”与“缘起”是紧密结合的。一个人要培养公正无私的品格,必然是在因缘生法中,逐渐培养出一种“但见于法,不见于我”的精神,就事论事,不会以“我”为中心,只照顾“我”及“与我相关”的人的利益,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中道的智慧。

   “如来远离二边,说于中道”,是哪两边呢?我刚才只讲了其中一边,就是大而无当地讲“一即一切”。中国佛教后来犯这个毛病很深,讲“一即一切”,一定要联系到所有相互关系,这是其中一边。另一边则是刚愎自用,独断独行,不能把握重点,不能广纳众人。偏执一边而没有中道的智慧,必然是失败的人生。

  把握重点

   “一即一切”为什么会有问题?例如,你可以上网,与全世界的网络在理论上是同时相连的,但你是否可以同一时间上全世界的网站?不可能!你要先从想解决的问题,找一些关键字来查看,看哪些网址内会有你所想获取的资料。我们对电脑网络都如是处理,更何况面对人生?大而无当地将“一即一切”来做连结,将会形成一个非常沉重的人生,不能干净利落。

   我时常举“蝴蝶效应”的例子:澳洲一只蝴蝶拍拍翅膀,经过许多因缘之后,可能形成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场龙卷风。生态环境层层紧扣,但你不能为了解决龙卷风问题,而叫蝴蝶不拍翅膀。即使杀死一只蝴蝶,但仍有其他千千万万的蝴蝶;即使杀死了所有的蝴蝶,但还有老鹰呢!它们的翅膀搧起的气流不更厉害吗?所以,若无法把握最切要的重点,或是独断独行而无法照顾多方因缘,这都是不能把握“中心原则”,若在意自我或相关人等的利益,这

  不能把握“中正”原则。这样往往会做成非常危险的决定,而害己害人。历史上发生过太多这样的例子,我无法在此详细述说。

   所以,中道如果没有成为我们的人生观,即使我们自认与一切的现象有某种牵连,即使内心慈悲洋溢,都还可能会走上大而无当的迷途。

   有人会质疑:如果只找几个重点,这样会不会有判断上的危险?“魔鬼就藏在细节里”,若只找几个重点,有些地方虽重要却隐而不现,很可能会令人产生错误的判断。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我们还是要从中道的处世智慧提醒自己,千万不要以为,学了佛,就是不起分别心,不执着,于是通通不作抉择。其实,不抉择的人生,与死人无异。

   我们无时无刻不离抉择,在抉择的当下,要谨记维持中道的智慧,才能谦卑。谦卑的美德能使人意会到,自己不一定站在真理这一边,即使已经做了多方考虑才下决定,但这个决定依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会正确或是成功。即使抓住了重点,有些细节在当前是不重要的,可是在二、三十年后,它可能又成为重点了。

   以下就是个好例子:民国四、五十年代的台湾,有大量退役军人需要就业,因为台湾东西两边之间有中央山脉横隔…

《不思议解脱──菩萨的关怀与正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继续阅读 ▪ 律学释疑三则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