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不思议解脱──菩萨的关怀与正义▪P4

  ..续本文上一页众生的共业。

   在“入法界品”里,还有许许多多非常动人的故事。有一位自在主童子,“童子”看起来当然是年轻人,可是他的本事很高,过去曾经在文殊师利菩萨座下学过佛法,入于所谓的“一切工巧大神通智光明”法门,在工巧技术上是一流的,他不但能做术数、计印等技术性工作,还会疗治风痫、消瘦、中毒、鬼魅所著等疾病,还可以调炼种种仙药,可以管理一切农田、商贾等事业。在今天来说,他会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企业家,但他会有时间一天到晚眼观鼻、鼻观心吗?在他的座下,可能是成千上万的员工、上万的家庭要赖企业的盈余来养活他们,他每一个投资的报酬率都要算得非常精准,一个投资错误,就可能令血本无归乃至企业倒闭,他的数学怎能不好呢?

   这样的人在《华严经》里,竟也是入不思议解脱门的一位典范性人物。更不要说还有其他各行各业的人,有些人从商,有些人当船长,有些人是国王、法官、宗教师、富豪、工程师、乃至妓女,当众生有需求时,随着自己的专业技术,供应资生之具,使众生无有匮乏。他们的风格各自不同,同样是国王,妙光王于王座前,百千万亿珍珠玛瑙与病缘汤药资生之具,随众生心而作给施。无厌足王却十分严厉,对作奸犯科的人一律施以重罚,断手断足,截耳截鼻,挑目斩首,剥皮解体,汤煮火焚,让他们发声号叫,如入地狱。但他也是入不可思议解脱门的菩萨。

  而且这些菩萨都有一种共同的人格特质,就是“谦卑”。他们都很谦卑地说,他们只从这一门深入,他们精通的只此一门。就在这一门中,让自己的专业技术做到出神入化的程度。然而这只是在技术上的操作而已吗?不是的,这背后有一种无私利他的精神,他们运用这些专业知识来供养众生,饶益有情。

   经典中所记载的,不思议解脱的典范人物,带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要得到不思议解脱,不是要放弃你原有的专业,而是用缘起、护生与中道的智慧,把自己的事业做到最好,发挥到极限。论专业,人人都有,长处个个不同。我个人在我的专业中可以做得头头是道,可是你若把我拉到“东亚运动会”来作田径赛手,我就惨了。你看,菩萨们都说,他只精通于自己的专业。不要认为这些没有用,不要认为学佛就要放弃它。你要先思考,你的专业有没有害人的成分?如果有,当然要放弃它。有没有利人的成分?如果有,就要把它操练纯熟,继续研究发展,以饶益更多有情。这样反覆操作,你就能够在二六时中,用你的专业奉献给众生,让众生离苦得乐,同样可以忘己利他而达到不思议解脱。

  

   帮助众生可以有很多形态,有时是菩萨低眉,关怀及救助弱小众生,像慈济人一样。有时是怒目金刚,用来对付那些作奸犯科的恶棍,施以法律制裁,像无厌足王一样;对那些因遇到恶棍而受苦的人,你赶快去施予无畏,不怕因此而得罪那些恶棍。这两者可以并行而不悖,勿以为佛教只讲慈悲,不讲正义。我们要表达我们对恶法的批判,用强烈的手段来制止恶人为恶,才能保障社会和谐,人心安宁。以为佛教只讲慈悲的人,应该先看看不思议解脱中的无厌足王,他在公堂之上断事,作奸犯科的一个个逃不过他的法眼,一个个被他处以极刑。当然,从人权方面来讲,死刑不好,经文后面也说,这些被处罚的恶人是幻化出来的,目的是要吓一吓那些真正的恶人。有些坏人是要被吓一吓的,不是婆婆妈妈讲一些教他悔改的话就奏效的。

  菩萨的关怀与正义之行

   菩萨低眉以关怀众生这部分,这是佛教的强项,你看慈济充满信心地说:“行入慈济大藏经”,这个资料库里的例子要多少有多少,所以我不再多说这方面的例子,我要多说佛教的弱项,就是落实关怀社会正义。

   没有一个佛教徒喜欢社会动乱,没有一个人会喜欢社会不和谐或内心不安宁。可是话说回来,如果和谐只是表象的和谐,既得利益者掠夺不义之财,弱势众生却被压得透不过气,这难道是我们所要的和谐吗?如果这样还能缄默无语,我们对得起佛陀吗?

   在佛陀时代,印度有四种种姓,从婆罗门到贱种,大家本来各自认份而相安无事,但为何佛陀仍要提出异议,提倡四姓平等呢?如果即使见到悲惨、痛苦的景象,我们都如如不动而内心安宁,恐怕这只是麻木不仁而已!麻木不仁若等同于内心安宁,那还不如当木头、当石头算了!《世说新语》有一句话说得好:“太上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吾辈。”太上(最高等的人)无情,不是无情无义,而是已经看多了世上的恩怨情仇,缘起缘灭。阿罗汉看到众生生命的凋零,包括自己生命的淍零,都像水泡消失一般,不会有情绪的波动,连佛陀涅槃时,这些已经离欲的阿罗汉,也只是默然而已,没有离欲的人才会痛哭一场。而“最下不及情”是指,下等的人也无情无义,对生命的悸动毫无感觉。我们这些人,就是“情之所钟”之辈,我们当然有情感,有所钟爱疼惜的对象,怎能见到生命受苦、淍零而没有感觉、内心安宁?这个安宁太假了!这是冷酷,一个习惯冷酷的人是不会安宁的,只会引起别人对他的反感。他对别人没有感觉,但他对自己的感觉倒是很强,当别人对他反感的时候,他不会过得好,所以他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安宁。

   因此,面对社会上某些体制的错误,政治的、观念的、思想的、文化习俗的错误,佛门弟子应该勇敢地本着佛陀缘起、护生、中道的智慧,言所当言,行所当行。这不是让你拿着机关枪来杀人,没有那么严重,可是往往要在先知先觉者发出声音之后,慢慢地影响着少数人,慢慢地结合更多数的人,于是形成了所谓的舆论,来改造这个世界,改变错误的思想与观念。

  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相

   这样能入不思议解脱法门吗?一定可以入!从经教来说,不但《华严经》里入不思议解脱法门的大菩萨,种种任运自在以度化众生的能耐是丰富例证,另外《金刚经》也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只要能够把握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四大要领,那么,一切善法都将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好资粮,不可思议正在于此。就像我前面所说的,众生痛苦时,你可以因菩萨道而得法喜;众生欢乐时,你也可以因菩萨道而得法喜。

   第一天我讲解脱道时曾说:当我们快乐的时候,可以观缘起而得法喜;当我们痛苦的时候,同样可以观缘起而得法喜。行菩萨道也同样,面对痛苦众生而施予快乐,你可以得到法喜;面对恶棍,你若愿意站在弱者的一边,制止恶棍肆虐,并施以无畏来安慰那些受欺负的人,同样你也能得到法喜。因为这同样需要无私无我的智慧,否则,你心里如果盘算:“我得罪他,他将来会报复我吗?”那你就不敢做了。那些愿意这么做的人,是因为他们重视“公正”,在中道的智慧中,他们已经具有“中正”的品格,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不会在意对方与自己必须维持何等友好的关系,只考虑减低乃至消除无辜者蒙受的伤害,这不就是无我的锻炼吗?他们可以把这样的品格深化、广化,不单对个人如此,对体制、对政策、对法规,一一如此。他们把自我放下,全心全意专注地促成那一件又一件对众生该有的公正对待,或令众生免于伤害的处境,那么他们一样可以入不思议解脱法门,这种无私为他的专注力,就是菩萨的种种“三昧”。

   解脱道讲三三昧,而大乘经典里,更有非常丰富的各种三昧,看得我们眼花撩乱。其实,三昧就是专注力,菩萨的三昧,其专注力不是拿来观照自己的无常、苦、空、无我,而是用来专注在专业技术的培养,专注在利益众生的事行,让专业技术与利生事行精益求精,广益求广。这个时候,他但求见法,不见于我,只见到那一件件利他事情的圆满达成,没有见到“我”的处境。明白到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不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心头盘算,这才不会自怨自艾、顾影自怜、怨天尤人。

   有人会问:“为什么我做了那么多,别人也没有回报给我?”这是有我见、有人见;若觉得“为什么我做了这么多,社会上都不知道这些丰功伟业是我所作的?”这是众生见;若觉得“为什么我好心却没看到好报?为何我积了那么多功德,却没看到好处在哪里?”这是寿者见。寿者见是在时间的长流中,想要见到自己行善的成果。菩萨如果有了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那么所修的一些善法,都将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他没有缘起无我的智慧,目光如豆,想到的还是自己。所以他们会不甘愿:“我付出太多,别人没有回报;我要的是名誉,但走在路上人家不认识我;我付出那么多,为什么我没有成为富翁?”这就是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如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见而修善法呢?不要以为那境界遥不可及,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试着做一做,那就是专注于善法的目标,而不是专注于“我将会得到什么”。像我在佛门中提倡佛门女性运动,从来就没有希望佛门女性要感谢我,否则我会天天痛哭流涕的,因为女性反而最喜欢当柔顺的小女人。由于我不是为了她们的答谢而去做,所以不求取她们的感谢。即使她们骂我,我也看成理所当然。为什么?不是我的境界高,而是我要做的事情太多,很专注在每一件事情上,没时间去想她们骂我的事,连多花一秒钟去想她们骂我的内容,都是浪费我的生命。因为正经事都做不完了,还去想别人骂我做什么?

   我常常被骂,昨天就有个人写字条骂了我一顿,可是你看我,活得那么快乐,没有半张“怨妇”的脸,你就知道当然有“个中三昧”。因为,我只注意我要完成的事情,事情有成败得失,但是个人的荣辱不放在心上。这样一来,我虽然没有得到不思议解脱,可是我变得十分自在。一个习惯被人家称赞的人,是被宠坏的,经不起人家骂,脸皮也比较薄,…

《不思议解脱──菩萨的关怀与正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律学释疑三则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