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不思議解脫──菩薩的關懷與正義▪P4

  ..續本文上一頁衆生的共業。

   在“入法界品”裏,還有許許多多非常動人的故事。有一位自在主童子,“童子”看起來當然是年輕人,可是他的本事很高,過去曾經在文殊師利菩薩座下學過佛法,入于所謂的“一切工巧大神通智光明”法門,在工巧技術上是一流的,他不但能做術數、計印等技術性工作,還會療治風痫、消瘦、中毒、鬼魅所著等疾病,還可以調煉種種仙藥,可以管理一切農田、商賈等事業。在今天來說,他會是一個了不起的大企業家,但他會有時間一天到晚眼觀鼻、鼻觀心嗎?在他的座下,可能是成千上萬的員工、上萬的家庭要賴企業的盈余來養活他們,他每一個投資的報酬率都要算得非常精准,一個投資錯誤,就可能令血本無歸乃至企業倒閉,他的數學怎能不好呢?

   這樣的人在《華嚴經》裏,竟也是入不思議解脫門的一位典範性人物。更不要說還有其他各行各業的人,有些人從商,有些人當船長,有些人是國王、法官、宗教師、富豪、工程師、乃至妓女,當衆生有需求時,隨著自己的專業技術,供應資生之具,使衆生無有匮乏。他們的風格各自不同,同樣是國王,妙光王于王座前,百千萬億珍珠瑪瑙與病緣湯藥資生之具,隨衆生心而作給施。無厭足王卻十分嚴厲,對作奸犯科的人一律施以重罰,斷手斷足,截耳截鼻,挑目斬首,剝皮解體,湯煮火焚,讓他們發聲號叫,如入地獄。但他也是入不可思議解脫門的菩薩。

  而且這些菩薩都有一種共同的人格特質,就是“謙卑”。他們都很謙卑地說,他們只從這一門深入,他們精通的只此一門。就在這一門中,讓自己的專業技術做到出神入化的程度。然而這只是在技術上的操作而已嗎?不是的,這背後有一種無私利他的精神,他們運用這些專業知識來供養衆生,饒益有情。

   經典中所記載的,不思議解脫的典範人物,帶給我們很大的啓發。要得到不思議解脫,不是要放棄你原有的專業,而是用緣起、護生與中道的智慧,把自己的事業做到最好,發揮到極限。論專業,人人都有,長處個個不同。我個人在我的專業中可以做得頭頭是道,可是你若把我拉到“東亞運動會”來作田徑賽手,我就慘了。你看,菩薩們都說,他只精通于自己的專業。不要認爲這些沒有用,不要認爲學佛就要放棄它。你要先思考,你的專業有沒有害人的成分?如果有,當然要放棄它。有沒有利人的成分?如果有,就要把它操練純熟,繼續研究發展,以饒益更多有情。這樣反覆操作,你就能夠在二六時中,用你的專業奉獻給衆生,讓衆生離苦得樂,同樣可以忘己利他而達到不思議解脫。

  

   幫助衆生可以有很多形態,有時是菩薩低眉,關懷及救助弱小衆生,像慈濟人一樣。有時是怒目金剛,用來對付那些作奸犯科的惡棍,施以法律製裁,像無厭足王一樣;對那些因遇到惡棍而受苦的人,你趕快去施予無畏,不怕因此而得罪那些惡棍。這兩者可以並行而不悖,勿以爲佛教只講慈悲,不講正義。我們要表達我們對惡法的批判,用強烈的手段來製止惡人爲惡,才能保障社會和諧,人心安甯。以爲佛教只講慈悲的人,應該先看看不思議解脫中的無厭足王,他在公堂之上斷事,作奸犯科的一個個逃不過他的法眼,一個個被他處以極刑。當然,從人權方面來講,死刑不好,經文後面也說,這些被處罰的惡人是幻化出來的,目的是要嚇一嚇那些真正的惡人。有些壞人是要被嚇一嚇的,不是婆婆媽媽講一些教他悔改的話就奏效的。

  菩薩的關懷與正義之行

   菩薩低眉以關懷衆生這部分,這是佛教的強項,你看慈濟充滿信心地說:“行入慈濟大藏經”,這個資料庫裏的例子要多少有多少,所以我不再多說這方面的例子,我要多說佛教的弱項,就是落實關懷社會正義。

   沒有一個佛教徒喜歡社會動亂,沒有一個人會喜歡社會不和諧或內心不安甯。可是話說回來,如果和諧只是表象的和諧,既得利益者掠奪不義之財,弱勢衆生卻被壓得透不過氣,這難道是我們所要的和諧嗎?如果這樣還能緘默無語,我們對得起佛陀嗎?

   在佛陀時代,印度有四種種姓,從婆羅門到賤種,大家本來各自認份而相安無事,但爲何佛陀仍要提出異議,提倡四姓平等呢?如果即使見到悲慘、痛苦的景象,我們都如如不動而內心安甯,恐怕這只是麻木不仁而已!麻木不仁若等同于內心安甯,那還不如當木頭、當石頭算了!《世說新語》有一句話說得好:“太上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吾輩。”太上(最高等的人)無情,不是無情無義,而是已經看多了世上的恩怨情仇,緣起緣滅。阿羅漢看到衆生生命的凋零,包括自己生命的淍零,都像水泡消失一般,不會有情緒的波動,連佛陀涅槃時,這些已經離欲的阿羅漢,也只是默然而已,沒有離欲的人才會痛哭一場。而“最下不及情”是指,下等的人也無情無義,對生命的悸動毫無感覺。我們這些人,就是“情之所鍾”之輩,我們當然有情感,有所鍾愛疼惜的對象,怎能見到生命受苦、淍零而沒有感覺、內心安甯?這個安甯太假了!這是冷酷,一個習慣冷酷的人是不會安甯的,只會引起別人對他的反感。他對別人沒有感覺,但他對自己的感覺倒是很強,當別人對他反感的時候,他不會過得好,所以他也不會得到真正的安甯。

   因此,面對社會上某些體製的錯誤,政治的、觀念的、思想的、文化習俗的錯誤,佛門弟子應該勇敢地本著佛陀緣起、護生、中道的智慧,言所當言,行所當行。這不是讓你拿著機關槍來殺人,沒有那麼嚴重,可是往往要在先知先覺者發出聲音之後,慢慢地影響著少數人,慢慢地結合更多數的人,于是形成了所謂的輿論,來改造這個世界,改變錯誤的思想與觀念。

  無人、無我、無衆生、無壽者相

   這樣能入不思議解脫法門嗎?一定可以入!從經教來說,不但《華嚴經》裏入不思議解脫法門的大菩薩,種種任運自在以度化衆生的能耐是豐富例證,另外《金剛經》也說:“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你只要能夠把握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這四大要領,那麼,一切善法都將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好資糧,不可思議正在于此。就像我前面所說的,衆生痛苦時,你可以因菩薩道而得法喜;衆生歡樂時,你也可以因菩薩道而得法喜。

   第一天我講解脫道時曾說:當我們快樂的時候,可以觀緣起而得法喜;當我們痛苦的時候,同樣可以觀緣起而得法喜。行菩薩道也同樣,面對痛苦衆生而施予快樂,你可以得到法喜;面對惡棍,你若願意站在弱者的一邊,製止惡棍肆虐,並施以無畏來安慰那些受欺負的人,同樣你也能得到法喜。因爲這同樣需要無私無我的智慧,否則,你心裏如果盤算:“我得罪他,他將來會報複我嗎?”那你就不敢做了。那些願意這麼做的人,是因爲他們重視“公正”,在中道的智慧中,他們已經具有“中正”的品格,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而不會在意對方與自己必須維持何等友好的關系,只考慮減低乃至消除無辜者蒙受的傷害,這不就是無我的鍛煉嗎?他們可以把這樣的品格深化、廣化,不單對個人如此,對體製、對政策、對法規,一一如此。他們把自我放下,全心全意專注地促成那一件又一件對衆生該有的公正對待,或令衆生免于傷害的處境,那麼他們一樣可以入不思議解脫法門,這種無私爲他的專注力,就是菩薩的種種“叁昧”。

   解脫道講叁叁昧,而大乘經典裏,更有非常豐富的各種叁昧,看得我們眼花撩亂。其實,叁昧就是專注力,菩薩的叁昧,其專注力不是拿來觀照自己的無常、苦、空、無我,而是用來專注在專業技術的培養,專注在利益衆生的事行,讓專業技術與利生事行精益求精,廣益求廣。這個時候,他但求見法,不見于我,只見到那一件件利他事情的圓滿達成,沒有見到“我”的處境。明白到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不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心頭盤算,這才不會自怨自艾、顧影自憐、怨天尤人。

   有人會問:“爲什麼我做了那麼多,別人也沒有回報給我?”這是有我見、有人見;若覺得“爲什麼我做了這麼多,社會上都不知道這些豐功偉業是我所作的?”這是衆生見;若覺得“爲什麼我好心卻沒看到好報?爲何我積了那麼多功德,卻沒看到好處在哪裏?”這是壽者見。壽者見是在時間的長流中,想要見到自己行善的成果。菩薩如果有了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那麼所修的一些善法,都將不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因爲他沒有緣起無我的智慧,目光如豆,想到的還是自己。所以他們會不甘願:“我付出太多,別人沒有回報;我要的是名譽,但走在路上人家不認識我;我付出那麼多,爲什麼我沒有成爲富翁?”這就是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如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見而修善法呢?不要以爲那境界遙不可及,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試著做一做,那就是專注于善法的目標,而不是專注于“我將會得到什麼”。像我在佛門中提倡佛門女性運動,從來就沒有希望佛門女性要感謝我,否則我會天天痛哭流涕的,因爲女性反而最喜歡當柔順的小女人。由于我不是爲了她們的答謝而去做,所以不求取她們的感謝。即使她們罵我,我也看成理所當然。爲什麼?不是我的境界高,而是我要做的事情太多,很專注在每一件事情上,沒時間去想她們罵我的事,連多花一秒鍾去想她們罵我的內容,都是浪費我的生命。因爲正經事都做不完了,還去想別人罵我做什麼?

   我常常被罵,昨天就有個人寫字條罵了我一頓,可是你看我,活得那麼快樂,沒有半張“怨婦”的臉,你就知道當然有“個中叁昧”。因爲,我只注意我要完成的事情,事情有成敗得失,但是個人的榮辱不放在心上。這樣一來,我雖然沒有得到不思議解脫,可是我變得十分自在。一個習慣被人家稱贊的人,是被寵壞的,經不起人家罵,臉皮也比較薄,…

《不思議解脫──菩薩的關懷與正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律學釋疑叁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