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思議解脫──菩薩的關懷與正義
時間:2009年12月6日
地點:香港理工大學蔣震劇院
昭慧法師主講·洪介之筆錄
洪真如、何翠萍整理
【編按】
98年12月4日至6日,昭慧法師應香港妙華佛學會及香港理工大學佛學社之邀,一連叁個晚上,以“解脫道與菩薩道”爲主題,于香港理工大學蔣震劇院會議廳演講。叁場子題分別是“寂滅爲樂”、“緣起、護生、中道”、“不思議解脫”。層次由淺入深,第一天開示聲聞解脫道,第二天開示菩薩道的理論基礎,第叁天再從中道講起,闡述菩薩道的實踐:不思議解脫的要領。
這叁天的演講內容,已由妙華佛學會的洪真如、何翠萍、洪介之居士發心整理。第叁天的講題“不思議解脫”,正好與本期主題相同,所以當作本期主題文章而全文刊載。
由于叁天演講的主題有延續性,所以內容一部分是回顧前兩天的演講內容;爲了保持這篇講記的完整性,也爲了讓讀者更能瞭解何以有“不思議解脫”的可能,所以這些內容全部保留了下來。至于其他兩日的講記,因稿擠故擇期再行刊載。另外,此行在香港的系列演講,將會編輯成書出版,以飨讀者。
前言
各位法師、黃校長、各位居士:
大家晚安!前天講了聲聞解脫道之“寂滅爲樂”,說明解脫道的系統理論及運作方法,昨天開始講菩薩道的“緣起、護生、中道”。要打好菩薩道的根基,得先從“緣起”這個核心概念著手。緣起,是佛教的核心理論,也是世間運作的法則,是一個實際呈現而可以歸納出來的法則。爲什麼一個冰冷冷的法則,可以推衍出燃燒生命熱情的護生理念?生命會誕生、衰落、凋零,這是自然現象,也是因緣生滅的法則,世間在“實然”層面確乎如此;可是,有何道理我們應當護念衆生,讓衆生免于恐懼、痛苦與死亡呢?
緣起與護生
緣起法則,乍看之下沒有叫我們應如何做,何所不做。它不像基督教、天主教直指上帝就是愛,立即可以推出一種價值觀,那就是愛人。緣起法則告訴我們,凡事緣生緣滅,表面上看來,並沒有要我們凡事慈悲以對。然而,我昨天●的分析讓大家瞭解到,原來慈悲依然是在緣起法則中,是作爲生命的我們所具備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不是本有的,也不是本無的,它是因緣所生法。作爲有情的我們,有心靈、心識,有感通他者苦樂的能力,因此跟土木瓦石是不一樣的。既然每一個生命都很愛自己──我愛,且具足感知他人的能力,道德感情就在這互動互通的管道裏油然生起。它不是本有的,所以我們不必違背緣起論而宣說有一個真常心;它也不是本無的,所以我們也大可不必認爲,所有的道德情感都是外在附加、灌輸給我們的。
它是因緣所生法,所以可以在逆向操作中,讓人變得冷酷無情,溝通管道全部封閉;但是也可以順向地因勢利導,讓我們因爲愛自己的緣故,而深知對方也愛他自己。在疼惜對方、易地而處的情況下,學習讓自己的溝通管道更加暢通,瞭解到我們愛自己,對方也愛他自己,而逐漸地達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中道
現在談第叁個概念──“中道”。中道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從緣起法則提煉出來的實踐要領。
談到護生,是要護念全天下的衆生嗎?不可能,因爲衆生無量無數,若無中道智慧,護生會變成一個無從下手的概念遊戲。昨天有居士問我:“怎麼可能完全不殺生?別說是積極的護生,連消極的不殺生也很困難。”人活著連呼吸一口氣都很難不去幹犯衆生,如果我們沒有中道智慧,無論是消極的不惱害衆生,還是積極的護念衆生,不論是消極的持戒,還是積極的布施,都會弄到我們困難煩惱,爲自己做得不夠圓滿,而充滿了罪惡感,或是索性全盤放棄,那怎能說是愉快的人生?
如果學佛變成了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我們怎能把快樂施予別人呢?因此,一定要先具足快樂的能力,才有能力把快樂分享給別人。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千處祈求千處應,各位何曾見到觀世音菩薩是苦瓜臉的?菩薩是非常灑脫自在的,因爲聞聲救苦之外,還有進一步的訓練──衆生無邊誓願度,算算自己能度多少就多少個,度一個算一個,度兩個算一雙,這樣就好,不要想全部承包。雖然度衆生才能成佛,但如果你一個人度了所有衆生,那別人怎能成佛呢?讓一點機會給別人可以嗎?所以,當我們實踐護生時,必須從緣起法則中提煉出中道的智慧。
在原始佛教經典及大乘佛教經論裏,都非常重視“中道”。以《阿含經》來看中道,它進一步可開展爲八正道。中道的訓練,先從培養正確的觀念(正見)著手。有了正確的觀念,才能知道什麼是正確的目標,好讓自己貫徹意志朝向目標(正志);還有正確的語言,正確的行爲,正當的職業,正確的精進力,正確的清淨意念,及正確的專注力,這都是離苦得樂的正確途徑,故名正道。
剛才我陳述了八正道,也許初學佛者尚不清楚它的內容,它是從觀念到行動,從專注力的培養到觀察力的敏銳,從生活的實踐而達到行爲的圓滿,是淨化人生的八種方法。這八種方法名爲中道,我們不免會好奇:“正”與“中”有什麼關系?中就一定正確嗎?在此引用印順導師對中道的定義,這兩個定義正好來自“緣起”法則的領會:
“中”是中正、中心,即用中正不偏的態度與立場,深入人生爲本的事事物物的根本核心,窮究它地真相。解決一個問題,必須以中正不偏的立場,從關涉到的各方面去考察,在各方面結合點上深入推究,徹底了解問題的真相,才能得到合理的解決。
中正即時公正,要公正地待人,公正地辦事。昨天我跟大家強調,佛家重視公正原則,並非只能等到因果報應到來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才感覺到公正性的存在。正常而言,每一個人的內在,都因自通之法的啓發,而會産生或多或少善惡是非的判別能力;我們是有道德承擔能力的行爲主體,面對人事物的時候,必須用公正的心態,公正地對待自己和別人,不要偏心于自己與“自己人”;公正地對待你的同僚,不要偏心那幾個對你好的人;公正對待尊卑貴賤,不要看高不看低。有了公正的美德,生命中會減少很多煩惱。偏私少數的人,可能暫時會得到某些利益,會有一群死黨跟著你團團轉,但到頭來,你會樹立很多敵人。
在客觀方面看,我們必須把握緣起觀。由于見聞覺知都有因緣條件的限製,我們的見聞不可能無限,所以緣起不能夠無限量擴大到“一即一切”。就理論而言,“一”與“一切”當然有關系,但如果沒有中道的智慧,就不能把握事件的核心,務實地解決問題。如果認爲一跟一切都有關系,那麼,你只能癱在地上動彈不得。成功的人生,一定不是雜亂無章的人生,而是幹脆俐落、快刀斬亂麻的人生。所以在這麼複雜的因緣當中,要准確地抓住重點來解決問題,有多少因緣就照顧多少重點,不要困在無量無數的因緣當中爬不出來。這就是中道。
所以,“中道”與“緣起”是緊密結合的。一個人要培養公正無私的品格,必然是在因緣生法中,逐漸培養出一種“但見于法,不見于我”的精神,就事論事,不會以“我”爲中心,只照顧“我”及“與我相關”的人的利益,這樣才能夠真正達到中道的智慧。
“如來遠離二邊,說于中道”,是哪兩邊呢?我剛才只講了其中一邊,就是大而無當地講“一即一切”。中國佛教後來犯這個毛病很深,講“一即一切”,一定要聯系到所有相互關系,這是其中一邊。另一邊則是剛愎自用,獨斷獨行,不能把握重點,不能廣納衆人。偏執一邊而沒有中道的智慧,必然是失敗的人生。
把握重點
“一即一切”爲什麼會有問題?例如,你可以上網,與全世界的網絡在理論上是同時相連的,但你是否可以同一時間上全世界的網站?不可能!你要先從想解決的問題,找一些關鍵字來查看,看哪些網址內會有你所想獲取的資料。我們對電腦網絡都如是處理,更何況面對人生?大而無當地將“一即一切”來做連結,將會形成一個非常沈重的人生,不能幹淨利落。
我時常舉“蝴蝶效應”的例子:澳洲一只蝴蝶拍拍翅膀,經過許多因緣之後,可能形成美國佛羅裏達州的一場龍卷風。生態環境層層緊扣,但你不能爲了解決龍卷風問題,而叫蝴蝶不拍翅膀。即使殺死一只蝴蝶,但仍有其他千千萬萬的蝴蝶;即使殺死了所有的蝴蝶,但還有老鷹呢!它們的翅膀搧起的氣流不更厲害嗎?所以,若無法把握最切要的重點,或是獨斷獨行而無法照顧多方因緣,這都是不能把握“中心原則”,若在意自我或相關人等的利益,這
不能把握“中正”原則。這樣往往會做成非常危險的決定,而害己害人。曆史上發生過太多這樣的例子,我無法在此詳細述說。
所以,中道如果沒有成爲我們的人生觀,即使我們自認與一切的現象有某種牽連,即使內心慈悲洋溢,都還可能會走上大而無當的迷途。
有人會質疑:如果只找幾個重點,這樣會不會有判斷上的危險?“魔鬼就藏在細節裏”,若只找幾個重點,有些地方雖重要卻隱而不現,很可能會令人産生錯誤的判斷。這是個非常好的問題,我們還是要從中道的處世智慧提醒自己,千萬不要以爲,學了佛,就是不起分別心,不執著,于是通通不作抉擇。其實,不抉擇的人生,與死人無異。
我們無時無刻不離抉擇,在抉擇的當下,要謹記維持中道的智慧,才能謙卑。謙卑的美德能使人意會到,自己不一定站在真理這一邊,即使已經做了多方考慮才下決定,但這個決定依然不能保證百分之百會正確或是成功。即使抓住了重點,有些細節在當前是不重要的,可是在二、叁十年後,它可能又成爲重點了。
以下就是個好例子:民國四、五十年代的臺灣,有大量退役軍人需要就業,因爲臺灣東西兩邊之間有中央山脈橫隔…
《不思議解脫──菩薩的關懷與正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