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倫理研究中心成立緣起
釋昭慧
一、應用倫理是當代顯學
倫理學,可說是一門當代“顯學”。原來,道德性的價值觀,雖存在于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時代與文化之中,但當代社會卻較諸過往,更加迫切感受到了“倫理”思維的重要性。原因不是今人比古人更有道德感,而是當代人類面對著迅速發展中的生命科技,越來越不知所措了。生命科技大步挺進,所向披靡,已介入到生命中(從誕生、延續到死亡)的所有過程,這固然帶來了許多科研成果與醫療福音,但也製造了許多棘手的新問題,這使得“生命倫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更悲慘的是實驗動物,在一波波美其名爲“生命科技”的實驗之中,這些動物的生命,卻承受著無量無邊的酷虐待遇,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這些將動物推向人間地獄者,不必承受“屠夫”汙名,反而被加冕著“專家”的桂冠。
另一方面,近、現代全球環境遭受到了人類的嚴重破壞,甚至已危及人類生活的品質與生命的安全,這使得“環境倫理”受到了舉世的強烈關注,各家環境哲學理論,提供了行動的思想基礎,各種環保運動也或先或後,如火如荼地展開。
再加上全球經貿發展,引生了種種企業倫理的爭議,各行各業的學院養成教育,也開始重視教導“專業倫理”,因此在當代,涵蓋環境倫理、生命倫理、企業倫理與專業倫理的“應用倫理”課題,已經愈益受到重視。部分有遠見的哲學學者,已經走出學術象牙塔中,將其敏銳的哲學思維能力,拿來作應用倫理學的研究;而基督宗教神學專家,也一本其悲憫世間的宗教傳統,依聖經內容與系統神學的理論,積極回應此諸應用倫理課題。
二、以佛法觀點回應世間
佛教典籍中的倫理素材非常豐富,但是過去並未如同西方哲學或希伯來神學,作“佛教倫理學”系統理論的建構,所以面對各種爭議性的倫理議題,吾人均可在媒體上,見到基督宗教表達其神學觀點,佛教卻往往只出現一些不夠嚴謹的隨興散談,有的甚至是斷章取義的個人意見,鮮少從佛經的教證與佛法的理證之中,提煉出該諸議題的“佛法觀點”。由于不具足學術性,所以也不甚受到社會的重視。
更何況,面對諸如胚胎幹細胞、代理孕母、基因篩檢、基因工程、器官移植、複製科技等等倫理爭議,吾人也未必見得就能直下透過經教,尋求“標准答案”,因爲那都不是佛陀時代所需面對的問題。因此,作爲當代佛弟子者,有必要一方面全盤理解該諸科技的內涵,一方面深入叁藏,依佛法以建構“倫理學”的系統理論,依此系統理論以一一提出該諸議題的“佛法觀點”。
叁、以佛法觀點影響決策
特別是,面對各種爭議性的當代倫理議題,吾人每見基督宗教與俗世觀念在作勇敢的抗衡,從學術角力的論壇到政治角力的議壇,莫不如此,但佛法觀點卻極其鮮見,這使得佛教慈悲護生的精神,在相關政策或是法律層面,幾乎完全使不上力。例如:在臺灣,即使佛教徒號稱擁有“八百萬人口”,幾乎占了總人口數的叁分之一,但卻無法依其悲天憫人的情懷與“衆生平等”的理念,化爲製衡業界與學界的“選民力量”,這使得製定“動物保護”相關規範的民代與官員,受到力量強大之業者或學界的掣肘,只好爲彼等之利益而犧牲動物的福祉。
筆者在不久之前,偶一機會進入一所大學的研究室參觀,由于該研究室成員無有預警,所以竟得以看到幾只全身寸毛不生的“基因改造老鼠”,被放在鐵籠內,其中一只還被大剌剌地“釘”在鐵絲籠的地面上,說是這樣才“便于觀察”。問到一位研究生,何以如此對待這些老鼠,她聳聳肩說:因爲該位負責作基因改造鼠實驗的同學,其宗教信仰認定動物是沒有靈魂的。這使堅信“動物有覺知能力”而又身爲八百萬佛弟子之一員的筆者,深心感慨萬千!不禁自問:數量龐大的實驗動物,因人類思想觀念之偏差而苦難深重之時,佛教徒的聲音到底在哪裏?
四、以佛法觀點抉擇處境
即使是退一步言,再怎麼強調“自修自了”,不以大乘的“莊嚴淨土”與“成熟有情”爲要務,但佛弟子還是無法完全規避當代科技的沖擊,當他們個人面對環境倫理、生命倫理或專業倫理的重大爭議或兩難處境時,又如何可能在相關資訊不足或哲學思辨能力不夠的情況之下,作妥善的抉擇呢?
筆者就曾遇到過這樣的案例,因爲不明瞭人工生殖的內容,而不以爲意地選擇了試管嬰兒術,當事人事前並不詳悉,此中必要的“胚胎篩檢”過程,業已涉及“殺生”與否的倫理爭議了。
當然,初期胚胎是否有覺知能力?是否有等同于成形之人的道德地位?這些都還可以再作深刻的討論,但是如前所述,只因不明就裏,而就直下做去,這種情形會隨著生命科技的複雜性而增多,吾人實不宜等閑視之。
五、抛磚引玉,知所不足
很幸運的是,筆者一向在第一線作環保與動保運動,也因此有更多機會面對相關倫理爭議的挑戰。因緣環境就迫使自己,訓練出了迅速回應思想挑戰或行動挑戰的能力。再加上在輔大任教,因受系主任陸達誠神父之命,教授“佛教倫理學”,因而撰著了《佛教倫理學》,爾後並以此爲基礎,進一步創作《佛教規範倫理學》,系統理論的建構,至此大體完成。另一方面,十余年來,每因社會需求或學術稿約,而撰著了部分應用倫理議題的時論或論文。
但這只是抛磚引玉,因爲筆者深知,個人單打獨鬥,無論是能力還是時間,都是有嚴重局限的。如前所說,這有必要一方面理解當代科技的內涵,一方面深入叁藏,依佛法以建構“倫理學”的系統理論,再依此系統理論,以提出該諸議題的“佛法觀點”。此中,無論是深入叁藏,還是研讀相關科技的內容,都不是一蹴可幾,也無法一人兼辦。因此必須有科際整合的研究團隊,方能兼顧研究面向的廣度與深度。
六、老幹新枝,科際整合
再者,老幹有義務培養新枝,後進學子若能受惠于前輩的研究心得與研究方法,當能縮短學習時間,發揮研究力量,展現更好的研究成果。而這部分,筆者在倫理學教學過程中,體會尤深。筆者一般都會先作基礎倫理學的講授,然後要求研究生任選一項應用倫理議題,來作專題報告,然後就其論文之結構、內容與研究方法,一一提供建議。學生受過這樣嚴謹的訓練之後,重新改寫,論文品質往往大幅提升。
凡此種種,都使得筆者意會到:應該要成立一個應用倫理研究中心,結合共願同行的教界與學界師友,一方面研究諸家倫理學說,另一方面,可依于各種系統理論的基礎,進一步針對各種應用倫理議題,與各門領域的專家學者合作,提供佛學、哲學或神學角度的倫理思考——此中由于筆者身爲佛學研究者,又以佛教倫理學之研究,起步較晚,需求較大,因此中心成立之初,當然還是會挹注更多心力在“佛教倫理學”。但這並不是排斥其他學派理論,假以時日,研究資源充足之後,自可架構對話平臺,促進各種宗教觀點與哲學觀點之間的交流與對話。依此研究中心,可以建立科際整合的研究團隊,簡言之,它可以成爲佛教基礎倫理學與應用倫理學研究的小型“智庫”。
七、中心開鑼,多項巧合
今(九十叁)年四月間,筆者在與任教學校創辦人了中長老餐敘之時,提出此一雛議,立刻獲得長老、鄧校長運林、教務長林博文教授與研發處段盛華主任的支持。由于手邊事多,拖了又拖,才在六月中旬著手草擬“應用倫理研究中心企劃案”與申請書(這部分,已改寫爲本中心簡介,如【附錄一】),並在獲得當事人首肯之後,將幾位校內外的學界師友、網站義工與行政助理共同列入研究團隊的名單之中。不料名單排列下來,研究團隊也好似頗爲壯觀,真是始料之所未及。
另一方面,筆者一直拖到六月十七日,才將該一申請案遞交研發處,不料二十四日簽呈就已獲准,從申請到核准,爲期僅短短一周。對校長與諸同仁的深心護念,筆者真是無任銘感!
而這又寓含了另一項巧合,原來中央大學與臺大醫學院共同主辦的第四屆“國際生命倫理學術會議”,正好就選在六月二十四、五、六日的叁天舉行,筆者還應邀于會中發表論文,而筆者申請“應用倫理研究中心”案,也正巧是在會議舉行首日獲准成立的。這也可說是“選日不如撞日”吧!
八、規劃組別,站穩腳步
在筆者所草擬的研究中心企劃書中,依于前述研究宗旨,以及傳播理念之需要,規劃了以下五個學術組別:
1. 系統理論組:研究諸家倫理學(特別是佛教倫理學)之系統理論。
2. 應用學術組:針對各種應用倫理學議題,依各研究成員的專業知識,提出科學、哲學、宗教、法律、社會、經濟、政治層面的觀點,並作科際整合之總體研究。本組尚可依研究內容,而細分爲生命倫理、環境倫理、專業倫理叁個小組。
3. 宗教交談組:針對各種應用倫理學議題,建立科際整合的研究團隊,並促進各種宗教觀點與哲學觀點之間的交流與對話。
4. 新聞傳播組:針對與應用倫理學主題相關之時事,向媒體發布新聞稿,表達本中心之學術觀點。
5. 教育推廣組:接受各級學校與社團之邀請,由本中心研究成員作相關主題之專題演講。
由于深知團隊成員中的教授、學者都很忙碌,可能近期無暇主持研究計劃,因此原擬在開始時先帶領著研究生,小小規模地做一點事。其次,新聞傳播與教育推廣是隨時都可進行的,不需動用到龐大經費。至于推出研究計劃、舉行研討會或出版新書,那就再看經費與人力是否許可,最起碼筆者認爲,先站穩腳步重要,不必…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成立緣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