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無住相布施——漫談《金剛經》要義▪P2

  ..續本文上一頁1大地震之類的摧壞,確實比口頭的感激與書面的表揚,能存留更長久的一段時間,廟方往往順衆生之所所好而這麼做,以鼓勵大家踴躍捐輸,其實這種布施,就是“壽者相”的表現。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但如果幫助別人,只是爲了將來獲得美好的果報,那麼,縱使廣行布施,但發的可就不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還沒有資格成爲“菩薩”。確實,善惡有報,可是我們布施的動機若在于此,功德就不偉大了。所以本經中說,若住四相而行布施,雖然有其功德,可是卻“如人入闇,則無所見”,好像進入暗室裏,看不到東西一樣。這是指:他並不知道人生的方向在那裏;縱算他將來得到了美好的果報,也一樣要面對生老病死等種種憂悲苦惱,甚或爲自己福報的到來而患得患失。他無法在每一個布施的當下,體會布施的無窮喜樂。

  ●“無住相布施”的生活訓練

  一般人做好事,若不得其要領,總還是無法完全擺脫自我(我相),總希望對方感謝自己(人相),也希望更多人周知並贊歎自己的善行(衆生相),或是期待未來能有善報(壽者相)。只有“菩薩無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沒有介意自己在此中所扮演的角色,沒有希圖對方感恩,沒有期待衆人周知,沒有冀望未來獲得善報,只是回應著當下面對苦難的那份不忍之心,該做便做,做了就放下。那個“不忍之心”最爲可貴,保任此一不忍之心,這才是菩薩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可長可久而不會變質的要領。否則,面對著自己般般的困境,面對著他人種種的煩惱,面對著冷漠的大衆,面對著渺不可知的未來,是容易退失其心的。如何安住其心而使其不退轉?如何降伏其心而使其不變質呢?整個《金剛經》的主軸,就在于此。

  我們不要以爲:這些都是不可能實現于生活中的高度修爲,其實這是可以逐漸落實在生活之中的。《孟子》〈公孫醜篇〉中曾提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乍見孺子落井,很自然地會生起恻隱之心,想救起落井的小孩,這不是爲了藉此結交小孩的父母,以此獲取利益,也不是爲了博取鄉裏、親友中的良好名聲,更不是害怕被責以“見死不救”,純粹只是不忍小孩落難的恻隱之心。其實這正是“離四相”而行布施的基礎,我們要努力的,是將這種純潔無私的“恻隱之心”保任、長養。若是救人時,心中想到的竟是自己(我相),希望自己藉此以結交落難者或其家屬(人相),或期待因此而得到社會大衆的掌聲(衆生相),企圖從中獲取未來的私利(壽者相),這就落入“住四相而行布施”的俗套去了。

  以上所述《金剛經》大義,提醒著我們,生活中念念都要想到:衆生都期望離苦得樂,我們要盡可能帶給衆生快樂,拔除衆生的痛苦。但請注意:布施度必須配合“緣起”智慧,方能達到彼岸。亦即:布施者要善觀因緣,隨份隨力以行。“衆生無邊誓願度”,這只是不因“衆生無邊”而打退堂鼓的一份堅持。但這並不是指要由我一個人“全包”所有度化衆生的工程。我一個人倘若度完了所有衆生,那別人還要做什麼?他們沒度衆生,又如何善積福德資糧以成佛?

  善觀因緣者深知:我有我的因緣極限,所以要做自己所能做的,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慢慢地影響別人,展轉增上衆生的得度因緣。這就像一根蠟燭點亮另一根蠟燭,展轉點燃無數根蠟燭;每一根蠟燭在一個角落裏都能照亮好幾個人。我們應該這樣與諸菩薩學人互相提攜,展轉增上,讓大家都能發菩提心以利益衆生,成就佛道。

  ●何以其福德不可思量?

  在我們的生命之中,若于每個幫助衆生的當下,都能不著于四相,只想到要成就這件事情,而沒有想到其它諸如“我的利益”、“對方的態度”、“他人的眼光”、“未來的收獲”等等“四相”,就不會因一次兩次的挫折而退失菩提心了。這樣就能夠降伏自己那顆躁動不安的煩惱心。這樣經過降伏的平穩之心,就能安住在每一件事情的當下,事情做完了,就放下它。長久的生命,就會不斷地在每一件事情上習慣性地“遠離四相”,盡其所能度化衆生,以達到相對最好的效果;以此供養衆生而不求對方的報償,並連自己因此而“種下功德”的未來果報都無所貪圖。

  若能這樣不求福德之將至,反而“其福德不可思量”,爲什麼?因爲,這樣一顆光明磊落而溫暖可愛的心,不但恒常從“助益衆生”的本身獲得了無限法喜,而且在他的生活周遭,自然會不求自得地感召到一群光明磊落而溫暖可愛的親友乃至陌生人,讓自己的人生,因這些輾轉不斷的善緣圍繞,而充滿著幸福與喜樂。除非過去生中曾跟某個或某些特定的衆生結過某種冤業,今生因緣成熟,重罪報償,那又另當別論。

  古人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若我們的心只想到自己,很奇怪地,就會招感到一群只想到自己的人。你自私,他也自私;你冷漠,他也冷漠。你怨恨自己有事時別人不幫忙,但若別人一有事,你也一樣閃得老遠。生生世世不斷地生活在這樣充滿怨怼的痛苦之中。無住相布施,雖沒有想要獲取福德,但不可思議的福德卻自然會來到,無住相布施者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會是安祥喜樂的。

  ●恒念無常、無我,超絕四相

  921大地震發生的時候,慈濟功德會穿藍襯衫、白長褲的朋友們,直往災區奔去,難道他們沒有舟車奔勞之苦嗎?沒有身心的困頓嗎?不知道災區隱藏著極大的危險性嗎?可是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的平和、慈悲與歡喜。這些個別的感人事迹,有些經媒體報導出來了,但大都不曾出現在媒體上。

  菩薩的生命,就是在時間洪流中,在利濟衆生的每一瞬間度過的。難道他們不會遭遇到任何痛苦與劫難嗎?當然有!七月間,我去慈濟功德會,證嚴法師告訴我:本次澎湖空難,就有叁位慈濟人罹難。你看,他們雖然時常來來回回地脤災,但共業臨到,也照樣高空摔落,粉身碎骨!可是對他們來說,諸行無常,即使是最痛苦的刹那,也必然會成爲過去的。

  能這樣常自觀照,行菩薩道時就沒有“壽者相”。即使一期生命結束,到下一期生命開始時,由于他已養成良好的習慣,又會再以他有用的軀殼,做有意義的事情,直到這軀瞉再度倒下去爲止。這樣不知不覺地生生世世行去,其福德自是不可思量!依此福德,終有一天,他能成就當初發心所設定的目標: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但他也不會成天癡想:我到底什麼時候才能成佛?而是念念系于衆生苦樂,日日爲衆生奔忙,卻沒有“衆生相”。這樣才是真實菩薩,這樣學菩薩行,才可長可久,不易半途而廢。

  ●解讀“然燈佛授記”公案

  經中,佛問須菩提:“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須菩提說:“不也,世尊。”我們知道:每一個人都可以成佛。佛陀固然偉大,但並非“獨一偉大”的聖者;我們若依法精進,一樣也可以成佛。佛陀過去也與我們一樣,是一個生死凡夫,他第一次被認定“此人將來必當成佛”,就是在然燈佛的時代,

  釋迦菩薩生生世世行菩薩道。有一世生于然燈佛時,聽到然燈佛要入城宣化,非常高興,高興到什麼程度呢?他當時是一位獨身清修的道人,想要買花供養佛陀,可是他卻找不到花,因爲全城的花都已經被大家買下,想要供養佛陀。聽說佛陀要來,大家都是非常高興的。

  這時正好看到一個女孩,手裏拿著五莖蓮花,他向那女孩說:我是否可以高價買下你手裏的五莖蓮花呢?那女孩無論如何不肯賣出,反而跟他講條件:“如果你願意讓我嫁給你,我就把五莖蓮花給你。”他是一位無心女色的修道人,可是在那個當下,他心裏只有對佛陀這位聖者的無限恭敬,在恭敬中徹底消融了自己:“我要向佛陀看齊,有一天我也要像偉大的佛陀一樣,無私無我地幫助衆生。這樣的一個聖者,我一定要供養他,以表達自己無上的敬意。”

  在這樣清淨無染的念頭下,他竟然答應了女孩的要求,願意跟她結婚,願意做他所不想要做、不願意做的事情,這就是“無我相”的實踐。他答應女孩的婚事,不是因爲她是一位美麗的婚姻對象,這就是“無人相”的實踐。他內心只有純潔的念頭--對聖者的無限恭敬,甚至爲此而結婚,他也不怕別人指指點點說:“這個修道人怎麼搞的,竟然耐不住寂寞!”這就是“無衆生相”的實踐。他也沒有想到:我好不容易修行的結果,這樣豈不是毀于一旦?未來我豈不是失去了修道的利益?這就是“無壽者相”的實踐。

  當佛陀來到他面前的時候,正好地上有一灘泥濘,當下他只想到:不要讓我尊敬的聖者--佛陀踩到泥濘。這使得他情急之下,竟然把他的頭發(他雖然是一個修行人,但他是帶發的修行人)鋪到地上,讓佛陀踩了過去。那位佛陀,就是然燈佛。當時然燈佛立即給他授記,說他未來將成爲另一位佛陀。這可不是然燈佛在感動之余給他的一份報償,這個功德不是然燈佛賜給他的,而是他因離四相而法爾招感的功德。然燈佛已看到他在那澄淨的心性之中,絲毫不著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于是就此淨因授記淨果:“你于來世一定可以成佛。”

  那麼,有沒有固定的規格,將它一、二、叁、四、五逐一擬定出來,照著這個規格實行,就能成佛呢?八正道、六度、四攝,大的方向當然不會得不到指引,但只要想到:我要成佛,我要照著這個規格,來達到成佛的目的。這樣反而又落入四相去了。成佛,從來就不能單靠一成不變的“規格”,而是要依無我的中道智慧,在每一件事上作出最恰當的抉擇與回應的。釋迦菩薩在當下想到的不是自己要實踐哪一條規範,以此獲取哪一種效應,而只是對聖者的無限恭敬,這一念才讓他與佛道相應的。此所以《金剛經》雲:“如來于然燈佛所,實無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挑戰自己:無住相而行布施

  我們大家也可以自我勉勵,誦讀《金剛經》不要以爲那是聖賢的能耐與遙遠的故事,跟我毫無關聯。我們可以學習像釋迦菩薩一樣,任何時候,做任何有意義的事情,把“自己”放到最低,把那件事情的本身放到最高,而且沒有一丁點想要得到回報的心腸--完全沒有對方、衆生或當來果報會酬償給我的想法。以這樣純潔的心思待人接物,將必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就是《金剛經》的大義。

  誦讀《金剛經》,不是誦給佛陀聽的,因爲佛陀比我們更清楚此中義蘊。誦讀《金剛經》,是爲了提醒自己,要將《金剛經》義實踐在自己的生活之中的。今天弘誓學院的師父們在晚課中特別爲諸位的來到,而加長晚課時間,誦念全卷《金剛經》,他們並沒有希圖你們給予任何利益,也沒有想到:要讓別人都知道他們對你們毫無所求,乃至不會想到一場共修,未來會給他們自己或本學院帶來什麼樣的回饋,他們只是爲所當爲、做所當做。那不就是離四相而以法布施嗎?在座觀音文化工作陣的朋友,我相信你們也經常是這樣爲鄉土與人民而奮鬥的。

  所以,《金剛經》的這種提撕,你們可以拿來時時對映自己的心境:受到種種不如意事的時候,遇到別人抱怨或乃至恩將仇報的時候,你能不能立刻想到要“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而行布施”呢?每次你成功了,你也就挑戰了你自己,善能“安住其心,降伏其心”了。

  

《菩薩無住相布施——漫談《金剛經》要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