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萨无住相布施——漫谈《金刚经》要义▪P2

  ..续本文上一页1大地震之类的摧坏,确实比口头的感激与书面的表扬,能存留更长久的一段时间,庙方往往顺众生之所所好而这么做,以鼓励大家踊跃捐输,其实这种布施,就是“寿者相”的表现。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如果帮助别人,只是为了将来获得美好的果报,那么,纵使广行布施,但发的可就不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还没有资格成为“菩萨”。确实,善恶有报,可是我们布施的动机若在于此,功德就不伟大了。所以本经中说,若住四相而行布施,虽然有其功德,可是却“如人入闇,则无所见”,好像进入暗室里,看不到东西一样。这是指:他并不知道人生的方向在那里;纵算他将来得到了美好的果报,也一样要面对生老病死等种种忧悲苦恼,甚或为自己福报的到来而患得患失。他无法在每一个布施的当下,体会布施的无穷喜乐。

  ●“无住相布施”的生活训练

  一般人做好事,若不得其要领,总还是无法完全摆脱自我(我相),总希望对方感谢自己(人相),也希望更多人周知并赞叹自己的善行(众生相),或是期待未来能有善报(寿者相)。只有“菩萨无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没有介意自己在此中所扮演的角色,没有希图对方感恩,没有期待众人周知,没有冀望未来获得善报,只是回应著当下面对苦难的那份不忍之心,该做便做,做了就放下。那个“不忍之心”最为可贵,保任此一不忍之心,这才是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可长可久而不会变质的要领。否则,面对著自己般般的困境,面对著他人种种的烦恼,面对著冷漠的大众,面对著渺不可知的未来,是容易退失其心的。如何安住其心而使其不退转?如何降伏其心而使其不变质呢?整个《金刚经》的主轴,就在于此。

  我们不要以为:这些都是不可能实现于生活中的高度修为,其实这是可以逐渐落实在生活之中的。《孟子》〈公孙丑篇〉中曾提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乍见孺子落井,很自然地会生起恻隐之心,想救起落井的小孩,这不是为了藉此结交小孩的父母,以此获取利益,也不是为了博取乡里、亲友中的良好名声,更不是害怕被责以“见死不救”,纯粹只是不忍小孩落难的恻隐之心。其实这正是“离四相”而行布施的基础,我们要努力的,是将这种纯洁无私的“恻隐之心”保任、长养。若是救人时,心中想到的竟是自己(我相),希望自己藉此以结交落难者或其家属(人相),或期待因此而得到社会大众的掌声(众生相),企图从中获取未来的私利(寿者相),这就落入“住四相而行布施”的俗套去了。

  以上所述《金刚经》大义,提醒著我们,生活中念念都要想到:众生都期望离苦得乐,我们要尽可能带给众生快乐,拔除众生的痛苦。但请注意:布施度必须配合“缘起”智慧,方能达到彼岸。亦即:布施者要善观因缘,随份随力以行。“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只是不因“众生无边”而打退堂鼓的一份坚持。但这并不是指要由我一个人“全包”所有度化众生的工程。我一个人倘若度完了所有众生,那别人还要做什么?他们没度众生,又如何善积福德资粮以成佛?

  善观因缘者深知:我有我的因缘极限,所以要做自己所能做的,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慢慢地影响别人,展转增上众生的得度因缘。这就像一根蜡烛点亮另一根蜡烛,展转点燃无数根蜡烛;每一根蜡烛在一个角落里都能照亮好几个人。我们应该这样与诸菩萨学人互相提携,展转增上,让大家都能发菩提心以利益众生,成就佛道。

  ●何以其福德不可思量?

  在我们的生命之中,若于每个帮助众生的当下,都能不著于四相,只想到要成就这件事情,而没有想到其它诸如“我的利益”、“对方的态度”、“他人的眼光”、“未来的收获”等等“四相”,就不会因一次两次的挫折而退失菩提心了。这样就能够降伏自己那颗躁动不安的烦恼心。这样经过降伏的平稳之心,就能安住在每一件事情的当下,事情做完了,就放下它。长久的生命,就会不断地在每一件事情上习惯性地“远离四相”,尽其所能度化众生,以达到相对最好的效果;以此供养众生而不求对方的报偿,并连自己因此而“种下功德”的未来果报都无所贪图。

  若能这样不求福德之将至,反而“其福德不可思量”,为什么?因为,这样一颗光明磊落而温暖可爱的心,不但恒常从“助益众生”的本身获得了无限法喜,而且在他的生活周遭,自然会不求自得地感召到一群光明磊落而温暖可爱的亲友乃至陌生人,让自己的人生,因这些辗转不断的善缘围绕,而充满著幸福与喜乐。除非过去生中曾跟某个或某些特定的众生结过某种冤业,今生因缘成熟,重罪报偿,那又另当别论。

  古人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若我们的心只想到自己,很奇怪地,就会招感到一群只想到自己的人。你自私,他也自私;你冷漠,他也冷漠。你怨恨自己有事时别人不帮忙,但若别人一有事,你也一样闪得老远。生生世世不断地生活在这样充满怨怼的痛苦之中。无住相布施,虽没有想要获取福德,但不可思议的福德却自然会来到,无住相布施者生命中的每一刻,都会是安祥喜乐的。

  ●恒念无常、无我,超绝四相

  921大地震发生的时候,慈济功德会穿蓝衬衫、白长裤的朋友们,直往灾区奔去,难道他们没有舟车奔劳之苦吗?没有身心的困顿吗?不知道灾区隐藏著极大的危险性吗?可是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平和、慈悲与欢喜。这些个别的感人事迹,有些经媒体报导出来了,但大都不曾出现在媒体上。

  菩萨的生命,就是在时间洪流中,在利济众生的每一瞬间度过的。难道他们不会遭遇到任何痛苦与劫难吗?当然有!七月间,我去慈济功德会,证严法师告诉我:本次澎湖空难,就有三位慈济人罹难。你看,他们虽然时常来来回回地脤灾,但共业临到,也照样高空摔落,粉身碎骨!可是对他们来说,诸行无常,即使是最痛苦的刹那,也必然会成为过去的。

  能这样常自观照,行菩萨道时就没有“寿者相”。即使一期生命结束,到下一期生命开始时,由于他已养成良好的习惯,又会再以他有用的躯壳,做有意义的事情,直到这躯瞉再度倒下去为止。这样不知不觉地生生世世行去,其福德自是不可思量!依此福德,终有一天,他能成就当初发心所设定的目标: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他也不会成天痴想:我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成佛?而是念念系于众生苦乐,日日为众生奔忙,却没有“众生相”。这样才是真实菩萨,这样学菩萨行,才可长可久,不易半途而废。

  ●解读“然灯佛授记”公案

  经中,佛问须菩提:“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须菩提说:“不也,世尊。”我们知道: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佛。佛陀固然伟大,但并非“独一伟大”的圣者;我们若依法精进,一样也可以成佛。佛陀过去也与我们一样,是一个生死凡夫,他第一次被认定“此人将来必当成佛”,就是在然灯佛的时代,

  释迦菩萨生生世世行菩萨道。有一世生于然灯佛时,听到然灯佛要入城宣化,非常高兴,高兴到什么程度呢?他当时是一位独身清修的道人,想要买花供养佛陀,可是他却找不到花,因为全城的花都已经被大家买下,想要供养佛陀。听说佛陀要来,大家都是非常高兴的。

  这时正好看到一个女孩,手里拿著五茎莲花,他向那女孩说:我是否可以高价买下你手里的五茎莲花呢?那女孩无论如何不肯卖出,反而跟他讲条件:“如果你愿意让我嫁给你,我就把五茎莲花给你。”他是一位无心女色的修道人,可是在那个当下,他心里只有对佛陀这位圣者的无限恭敬,在恭敬中彻底消融了自己:“我要向佛陀看齐,有一天我也要像伟大的佛陀一样,无私无我地帮助众生。这样的一个圣者,我一定要供养他,以表达自己无上的敬意。”

  在这样清净无染的念头下,他竟然答应了女孩的要求,愿意跟她结婚,愿意做他所不想要做、不愿意做的事情,这就是“无我相”的实践。他答应女孩的婚事,不是因为她是一位美丽的婚姻对象,这就是“无人相”的实践。他内心只有纯洁的念头--对圣者的无限恭敬,甚至为此而结婚,他也不怕别人指指点点说:“这个修道人怎么搞的,竟然耐不住寂寞!”这就是“无众生相”的实践。他也没有想到:我好不容易修行的结果,这样岂不是毁于一旦?未来我岂不是失去了修道的利益?这就是“无寿者相”的实践。

  当佛陀来到他面前的时候,正好地上有一滩泥泞,当下他只想到:不要让我尊敬的圣者--佛陀踩到泥泞。这使得他情急之下,竟然把他的头发(他虽然是一个修行人,但他是带发的修行人)铺到地上,让佛陀踩了过去。那位佛陀,就是然灯佛。当时然灯佛立即给他授记,说他未来将成为另一位佛陀。这可不是然灯佛在感动之余给他的一份报偿,这个功德不是然灯佛赐给他的,而是他因离四相而法尔招感的功德。然灯佛已看到他在那澄净的心性之中,丝毫不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于是就此净因授记净果:“你于来世一定可以成佛。”

  那么,有没有固定的规格,将它一、二、三、四、五逐一拟定出来,照著这个规格实行,就能成佛呢?八正道、六度、四摄,大的方向当然不会得不到指引,但只要想到:我要成佛,我要照著这个规格,来达到成佛的目的。这样反而又落入四相去了。成佛,从来就不能单靠一成不变的“规格”,而是要依无我的中道智慧,在每一件事上作出最恰当的抉择与回应的。释迦菩萨在当下想到的不是自己要实践哪一条规范,以此获取哪一种效应,而只是对圣者的无限恭敬,这一念才让他与佛道相应的。此所以《金刚经》云:“如来于然灯佛所,实无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挑战自己:无住相而行布施

  我们大家也可以自我勉励,诵读《金刚经》不要以为那是圣贤的能耐与遥远的故事,跟我毫无关联。我们可以学习像释迦菩萨一样,任何时候,做任何有意义的事情,把“自己”放到最低,把那件事情的本身放到最高,而且没有一丁点想要得到回报的心肠--完全没有对方、众生或当来果报会酬偿给我的想法。以这样纯洁的心思待人接物,将必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金刚经》的大义。

  诵读《金刚经》,不是诵给佛陀听的,因为佛陀比我们更清楚此中义蕴。诵读《金刚经》,是为了提醒自己,要将《金刚经》义实践在自己的生活之中的。今天弘誓学院的师父们在晚课中特别为诸位的来到,而加长晚课时间,诵念全卷《金刚经》,他们并没有希图你们给予任何利益,也没有想到:要让别人都知道他们对你们毫无所求,乃至不会想到一场共修,未来会给他们自己或本学院带来什么样的回馈,他们只是为所当为、做所当做。那不就是离四相而以法布施吗?在座观音文化工作阵的朋友,我相信你们也经常是这样为乡土与人民而奋斗的。

  所以,《金刚经》的这种提撕,你们可以拿来时时对映自己的心境:受到种种不如意事的时候,遇到别人抱怨或乃至恩将仇报的时候,你能不能立刻想到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而行布施”呢?每次你成功了,你也就挑战了你自己,善能“安住其心,降伏其心”了。

  

《菩萨无住相布施——漫谈《金刚经》要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