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无住相布施——漫谈《金刚经》要义
美佛慧讯 第八十二期
作者:昭慧法师
本经翻译背景简介
汉传佛教界流通最广的《金刚经》诵本,译者是四大译经家之一鸠摩罗什大师。鸠摩罗什生于龟兹,年长时游学天竺,名重一时。后发愿东行中土宏扬佛法。期间由于吕光与姚兴的政治因素考量,曾二度遭遇梵行难,鸠摩罗什大师都忍辱负重,以全译经宏业。由此可见,古今经典的流通传布,往往历经多重磨难,得来匪易。
古代交通不似今日发达。今日欲往印度者,搭飞机只需几小时即可到达,既便利又舒适。古代西行求法者,往往踽踽独行,或是几人结伴,在没有保镖的情况下,翻山越岭,经沙漠戈壁等险途,所以往往十去九不归,大都病死、饿死、累死、渴死,或者遭遇劫难而丧命。想到古德求法的艰难,诵读这些经典时,更会甚感珍惜,故有偈云:“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这部《金刚经》虽然是古人所译,但读起来却甚感流利。它的魅力正在于:虽然一般人读起来不太懂其意涵,却有说不上来的舒畅感。所以汉传佛教普遍喜欢诵读《金刚经》,这可说是鸠摩罗什这位天才译家,相当充份地应用著流利的汉民族语言,把这部经典翻译得非常优雅通畅。
●“发菩提心”的意义
《金刚经》共计三十二分。经中开头须菩提即问佛陀:“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须菩提尊者是位大阿罗汉,是已经生死自在的解脱者。但他不以己身的解脱自在为足,而进一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不只照顾自己的生死解脱,还希望能够学习菩萨,令众生的生死流转也得以解脱。
菩提即是觉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无上正等正觉”,简言之,也就是无与伦比的佛陀觉智;发心,也就是打定主意,选定目标。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简称“发菩提心”,就是打定主意,期愿达到圆满的佛陀觉智之目标。佛陀比阿罗汉更伟大,因为阿罗汉只能够自己获得解脱自在,而佛陀在过去行菩萨道之时,却可以为了利济众生,而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一边;可以对众生无限付出,却不求自己得到任何的回报;可以为了引领众生脱离生死流转,达到解脱自在,而无限期延搁自己的生死大事。“发菩提心”,在诸种发心之中,不但其宏愿无与伦比,而且方向与内容都非常正确,故名“无上正等正觉”。
人生如果有了“发心”--打定主意,选定目标,就比较会锁定目标,并朝目标迈进。例如,座中的小朋友,也许将来想读台大,有了这个目标,你就会发心努力读书,少泡网咖,少打电动玩具。如果志在成为“电玩高手”以扬名国际,那你就会反其道而行。如果是想到美国留学,你就要打定主意,赶快学好英文,将来考托福或GRE时,能以高分过关。如果你想要当像王永庆这种富可敌国的企业领袖,现在也许就须针对此一目标,读经济、金融、企管或工业的相关科系,并尽量寻找管道,让自己于职场中多所磨练,吸收经验。一个人的发心是很重要的,发心即是选定目标,接下来他才有向那个目标大步迈进的动力。
很多人修道,是“发出离心”,亦即为了根除生命中的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有求不得等等痛苦而发心修道。须菩提已达到了阿罗汉的解脱境界,永远止息了前述诸苦。但是芸芸众生还沉沦苦海,永无休歇,因此他要进一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发菩提心”的两大难题
可是随著这份发心,紧接著,一个问题来了: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后,吾人“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呢?须菩提尊者首先问佛陀的就是这个问题,在《金刚经》中,他从头到尾与佛陀之间的对答,也都不外乎是环绕著这个主题而作各个角度的分析。
如果是一般的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之后,要如何安住其心,并降伏其心呢?亦即:我们要怎么安顿这颗浮动不安的心?要怎么降伏这颗烦恼深重的心?如果这一点做不到,善男子善女人又如何可能维持他发菩提心的热诚,而不退转或变质呢?
我们的心很麻烦,要长期而不间歇地利益众生,置自己于不顾,这点谈何容易!我们的心本能地向著自己。刚才所说的,升学、就业、赚大钱,乃至于希望有个舒适的生活、美满的姻缘、幸福的家庭、诱人的权柄、崇高的社会地位等等,念念都是为了自己,佛说这是“我执”。要怎样降伏那“我执”深重的烦恼心,而将其转向,念念顾护众生呢?而且那利济众生的心,又要怎样才能在生死长流的种种痛苦与诱惑之中,安住得下来呢?
●自我爱的强烈本能
在佛家看来,每个人都有很强烈的自我爱,牢牢地抓住自己不放(不单是我们,猫狗等众生都一样有强烈的自我爱)。即使我们想要自杀,生理都会严重抗拒,这也就是为什么自杀的人总会选择一种不可逆转的方式(例如上吊、跳楼),以达成目的的原因--他让自己再也没有后悔的空间了。假若还有逆转的空间,他的生理就会强烈抗拒,因为自体爱如此根深蒂固,他承受不住这样猛烈的伤害。
一个想要跳楼自杀的人,如果你从背后捂住他的鼻子,他一定会猛烈挣脱你的手,因为他爱自己,他要活下去,这是生理的强烈本能,甚至不受意识的指挥。如果你说:“反正你要自杀,我干脆把你的鼻子捂住,让你窒息而死。”他一定不会听从,而宁愿选择跳楼,为什么?因为生理本能的挣扎,让他不能够真正地放舍自己,而生理又会干扰心理。佛家不主张自杀的理由即在于此:自杀并没有解决问题,生理的抗拒与挣扎,会使生命处在一种上下拉扯的痛苦情境之中,这样反而比较容易以阴暗的心,招感阴暗的恶业成熟,而堕落到阴暗的地方(如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道)。
生命的本能就让众生的心,不得不深刻地系著在自己的身上,怎么可能念念为著众生呢?因此,要怎么安顿这颗强烈不安的心,就成为修学菩萨道的首要课题了。当我们的心碰到自己的种种痛苦时,难道不会为自己著想吗?就算我们的心愿意利益众生,但若好心好意对待他人,他人却不领情,甚或恩将仇报,我们又怎么消受得起呢?
还有,纵使我们能为众生而不先求自己的解脱自在,但生老病死如影随形,若不能求取自己的解脱,成为阿罗汉(成为阿罗汉就不用再轮回生死了),而想继续帮助众生,那意谓著生命是会一生生不间断地持续下去的。当年龄老大了,躯瞉退化了,面对死亡、灾厄或癌症之类剧烈的病苦,乃至面对不可知的来生之时,一位想要帮助众生的菩萨行人,又当如何安住他那惶惑不安的心呢?
●“发菩提心”的度生要领
这是个很严肃的课题,所以须菩提要代诸善男子善女人请示佛陀:不错,佛陀时常鼓励人发菩提心,但倘若想要发心学习菩萨,这两个先决问题又该怎么解决呢?在本经中,佛陀紧扣住这个主轴而作回答,亦即,一个想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应如何安住其心?如何降伏其心?
佛陀先简要地告诉须菩提及在座的所有子弟们,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要这样想:对于一切众生,我都应随分随力帮助他们,希望他们能够达到解脱自在的“无余涅槃”之境地,可是心里却不要认为:我已度了若干若干众生,反而要有“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的反思。亦即:尽我所有的努力以度众生,但不要认为“我”努力了什么!“我”帮助了哪些众生!“我”具足了度化众生的钜大功德!
●“无住相布施”的要领
紧接著佛陀就开示“无住相布施”的要领。原来,布施是帮助众生的第一步,所以佛先从“布施”说起。为了利益众生而行布施,这不只是钱财的布施,当他人恐慌、悲哀之时,我何妨过去拍拍他的肩膀,问候他、勉励他、陪同他、倾听他的诉说,让他的心情逐渐开朗,这个也是布施!过几天大家来参加地藏法会,就会发现:好多人都卷起袖子来当义工,布置坛场、搬桌椅、插花、扫地、煮素斋、供点心等,这些身力、心力、财力的付出,也都是布施。所以布施不是富人的专利,穷人一样可以布施。
布施是帮助众生的第一步,但发菩提心的人,帮助众生的时候可要注意:要“无住相”布施,不可以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之“四相”而行布施。也就是说:帮助每一个众生的当下,立刻都要有离四相(或无住相)而行布施的觉察力。
●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如何离我、人、众生、寿者之“四相”而行布施呢?要领就是:于布施的当下或事后提醒自己:不要认为我好伟大,我很善良,我做了一件了不得的善事(无我相);不要认为有一个受惠的对方,我给他带来了什么精神上或实质上的利益(无人相);不要期待周遭的其他人,都能知道我做了这件好事,甚或唯恐全天下人不知我帮助了他(无众生相)。
有趣的是,许多企业家,尽其所能以节税或逃漏税,但是在义卖的场合,却常看到一些大董事长,一捐就是几百万、数千万,眼睛都不眨一下。怎么在这种场合,他就如此慷慨起来了呢?因为在这种公开场合,他这样的表现,会给人“乐善好施”的印象,这对他或企业体本身,都是一种鼓舞的力量,形塑他们良好的社会形象。其实,只要有此企图,或耽著于这些令名美誉,行布施时都已著于“众生相”。
再者,布施者也常执著于“寿者相”。寿者,是指时间的长流;寿者相,是指时间长流中的种种因果变化相。希望布施事迹在时间长流之中被记载下来,希望被后代赞扬怀念;希望现在的布施,未来可以招感良好的果报,这些都是“寿者相”。很多人在寺庙里布施功德,总希望寺方在柱子上刻下大名,永垂不朽。那个柱子若没有遇到92…
《菩萨无住相布施——漫谈《金刚经》要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