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神是隨人類的進步而進步,發展到最高神,那神就是永恒的;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絕對的權力,主宰著一切,關懷著人類的命運。自我意欲的絕對化,想像爲絕對的神。直覺得人——自己有神的一分神性,于是不能在自己身上得到滿足的,企圖從對神的信仰與神的救濟中實現出來。一般的宗教要求,似乎在這樣的情形下得到了滿足。所以大衆系的理想佛,是將人類固有的宗教意識,表現于佛法中。可說是一般宗教意識的神性,經佛法的淨化,而表現爲佛的德行。這真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也應該是,無始以來,人類爲無明(愚昧)所蔽,所表現出的生命意欲的愚癡相。總之,這樣的佛陀,不但一般宗教意識充實了;“本生”、“譬喻”、“因緣”中的佛與菩薩,與現實人間佛的不調和,也可以解釋會通了。不過理想的佛陀,雖說是佛的神化,而到底經過了佛法淨化。一、佛是修行所成的(以後發展到本來是佛,就是進一步的神化);二、佛不會懲罰人,唯有慈悲;叁、修行成佛,佛佛平等,不是神教那樣,雖永生于神的世界,而始終是被治的,比神低一級。以理想的佛陀爲理想,而誓願修學成就,就進入大乘的領域。”(《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p.169--170)
導師又說:現實人間的佛陀觀,重視的是早期的經、律。理想的佛陀觀則重視晚起的“本生”、“譬喻”、“因緣”,主要是偈頌。“本生”、“譬喻”、“因緣”是“傳說”,大抵因通俗宣教而盛行起來。展轉傳說,傳說是容易變化的,愈傳愈多。不知是誰爲誰說(推尊爲佛說),代表了一般佛教的群衆傾向。而偈頌是創作,是各部各派的文學家,取傳說或贊佛法僧而創作的(《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70)
《婆沙論》者對于他人所引偈頌、傳說,常采取批評的態度。如:
尊者達羅達多所說當雲何通?如說:“中有趣向彼趣,即彼趣攝。如稻谷芽,雖非稻谷,能引彼故,亦名稻谷。”……答:彼不須通,非叁藏故。文頌所說,或然不然。達羅達多是文頌者,言多過實,故不須通。(大正27.358中)
法善現頌當雲何通?如說:“白象相端嚴,具六牙四足,正知入母腹,寢如仙隱林。”答:此不須通,非叁藏故。文頌所說,或然不然。諸文頌者,言多過實。(大正27.358中)大德法善現頌當雲何通?如說:“心常懷忿毒,好集諸惡業,見他苦生悅,死作琰魔卒。”……答:此不必須通,以非素怛纜、毗奈耶、阿毗達磨所說,但是造製文頌。夫造文頌,或增或減,不必如義,何須通耶?(大正27.866中)
傳喻中說:“若有施從滅定起者,彼必成順現法受業。”問:何故施從滅定起者,必成順現法受業耶?答:此不必須通。所以者何?此非素怛纜、毗奈耶、阿毗達磨教,但是傳喻所說。諸傳喻說,或然不然。(大正27.782中)
對于文頌、傳說,論者每以非叁藏說,是不了義教,故不予以會通。然而,若詳細檢驗《婆沙論》文,卻也發現論者處處引用偈頌,以強調己說;同時,有部尊崇之論師,亦有製造文頌者。如:
問:此法供養在何處有?答:此法供養在欲、色界,非無色界,五趣皆有。地獄有者,如慈授子生地獄中,謂是浴室,見諸苦具,便說頌言:“嘗聞世間受,受苦樂非我,非他之所作,受諸苦樂皆緣身,身苦滅無誰複受?”時彼地獄無量衆生,聞此頌已,脫地獄苦,從彼命終,生天作樂。……鬼趣有者,如發受鬼母,爲諸鬼子說是頌言:“默然汝上勝,默然汝井宿,我得見谛時,亦當令汝見。”(大正27.152下)
尊者世友作如是說:由五因緣,見所夢事。如彼頌言:“由疑慮串習,分別曾更念,亦非人所引,五緣夢因知。”(大正27.193下)
尊者世友說言:“諸行無來,亦無有去,刹那性故,住義亦無。”(大正27.393下)
以上,只是從《婆沙論》中,順手檢出數則偈頌,以見論者對于文頌、傳說之態度。從中可以了解:雖然有部婆沙論師對于偈頌之說,以其非屬叁藏,視爲非了義說,然在時代的風潮趨勢下,論主不免受其影響,無怪乎二百卷的《婆沙論》處處充滿偈頌了。
捌、後記
在本文中,筆者以《異部宗輪論》爲本,以《大毗婆沙論》爲輔釋,再旁涉《阿含》及《廣律》。之所以如此安排,乃源于數年前,筆者在研讀佛教史之余,想要對部派佛教作進一步的認識,因而翻閱《異部宗輪論》,卻被論文的內容困住,一籌莫展。這種情形,相信多數讀過《宗輪論》者,必有同感。
論中,首先簡略說明部派分裂的情況,然後開始用精簡的句子,介紹各部派思想。文句簡要,若非對佛教義理非常深入,實難瞭解其含義。舉例來說:大衆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主張“諸佛世尊皆是出世,一切如來無有漏法,諸如來語皆轉*輪,佛以一音演說法”;“一切菩薩不起欲想、恚想、害想,菩薩爲欲饒益有情,願生惡趣隨意能往”;“苦亦是食”〔注68〕……等。這些文字,看起來都懂,然真要說出所以然,卻不知從何說起。因而激起筆者想要解析這些問題的意圖,然而一時間卻苦無下手處。在偶然的情況下,翻閱《大毗婆沙論》,論中對部派的解說,給筆者指引了一條方向:似乎可以透過《大毗婆沙論》的解說,來了解《異部宗輪論》的部派思想。雖然兩者出現的時間,相差二五○年左右〔注69〕,以思想的流變來說,一定有不少變化,而且造論者性格亦不相同〔注70〕,差距亦應不小,然而兩部論書造論的地點,都在北印度,所以筆者仍以《大毗婆沙論》爲主,于中搜尋解答《異部宗輪論》的問題。不敢奢求絕對能正確把握整體部派思想的異同與流變,但最起碼是以西元一五○年左右,北印度迦濕彌羅論師所提及的部派學說,來拼湊出一幅部派思想的圖像吧!
經過數年不斷的摸索,終于有了一點眉目,對于研讀部派思想,也有一番感想:部派思想看似複雜,其實只要掌握各部派的主要理論綱領,其余的說法,大概都是根據這些理論延伸出來的問題而已。由此,筆者亦解答了《廣律》中,各部派對事緣诠釋不同的疑慮,同時,對于大乘佛法的某些思想來源,也有了個概念的認識。在“把部派佛教思想厘清”的理念驅使下,筆者嘗試以《異部宗輪論》爲骨幹,以《大毗婆沙論》爲輔釋,再旁涉各廣律的特殊思想,以數個主題爲單元,用以介紹部派佛教思想。本文只是單元之一,雖然文中的若幹問題,只是點到爲止,若幹理念,尚且未臻圓熟,但仍不揣淺陋,把自己讀部派佛教的方法,呈現于本文中,願諸同道有以教我!也願意自己讀部派之樂趣,與同道共享。若時間允許,筆者接下來將探討菩薩觀、聖果觀、業力觀……等問題。
~全文完~
注54:
1.問:何故名財供養?財供養是何義?答:能爲緣義,是供養義。若爲饒益故,舍諸財物,受者受已,身心增益,如是名施,亦名供養。若爲饒益故,舍諸財物,受者受已,身心損減,如是名施,不名供養。若爲損害,故舍匪宜物,受者受已,或由神通,或由咒術,或由福力,身心增盛。此雖非施,亦名供養。若爲損害,故舍匪宜物,受者受已,身心損減。此不名施,亦非供養。(大正27.152上--中)
2.問:何故名法供養?法供養是何義?答:能爲緣義,是供養義。若爲饒益故,爲他說法,他聞法已,生未曾有善巧覺慧。如是名施,亦名供養。若爲饒益故,爲他說法,他聞法已,不生未曾有善巧覺慧,如是名施,不名供養。若爲損害故,說譏刺他法,他聞是已,住正憶念,歡喜忍受,不數其過,生未曾有善巧覺慧,此雖非施,而名供養。若爲損害故,說譏刺他法,他聞是已,發恚恨心,不生未曾有善巧覺慧,此不名施,亦非供養。(大正27.152中--下)
注55:問:財法供養,誰設誰受?答:佛于一切有情,能設財法二供養,彼隨所應能受。一切有情于佛,隨應能設財供養,非法供養,無能爲佛說法者故;及不能生佛未曾有善巧覺慧故。獨覺,于除佛以外之一切有情,能設財法二供養,彼隨所應能受。一切有情于獨覺,隨應能設財供養,非法供養。……利根者于鈍根者,隨應能設財法二供養,彼隨所應能受。鈍根者于利根者,隨應能設財供養,非法供養,彼隨所應能受。(大正27.153中)
注56:
1.問:若無以法供養佛者,契經所說當如何通?契經:“比丘,善哉善哉!汝乃能以和雅清妙,明了易解,美亮音聲,諷誦正法,令我歡喜。”
答:a.世尊欲令聞俱胝耳(億耳)得無畏,故作如是說,並非佛于彼受法供養。b.有說:世尊贊彼過去所修業道清淨,感得如是美妙音聲,令人樂聞,故作是說,佛非受彼法供養。c.有說:世尊贊彼能善誦持《波羅衍拏》、《見谛經》等,故作是說。d.有說:以彼比丘在豐馬國,作諸佛事,世尊贊彼,更令彼國無量有情敬重受法,故作是說。e.有說:佛贊弟子有多因緣,非爲受法。或爲彼得無畏心,如贊歎聞俱胝耳。或爲遮彼誹謗事,如告無滅:吾今背痛,汝可爲諸比丘宣說近堅固法,唯汝能說如是勝事。或欲令彼言威肅故,如告目連:唯汝能爲劫比羅城諸釋種等說微妙法。或欲顯彼功德大故,如佛贊歎舍利子:汝能說法如師子吼,汝所說者是決定說。(大正27.153下--154上)
2.問:若無有以法供養佛者,契經說複雲何通?如佛告阿難陀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說精進,速證無上菩提,我聞汝言深生歡喜。”
答:佛以阿難陀所說應時,故說此言,非爲受阿難陀法供養。此乃佛陀贊阿難應時說,非受阿難法供養。 (大正27.154上) 〔補充說明:世尊爲度化有情,遠途跋涉,勞倦背痛,在樹下休息,而要…
《讀《大毗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佛陀觀(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