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但是法藏部认为如此“必成无上道”,婆沙论者却说“能生梵福”,彼此差距甚大。
但婆沙论者所引用之《四梵住经》,还不是有部共许的经典,譬喻者就持否定态度,认为“如是契经,非皆佛说”,因为它说所做福业无分大小,都生梵福,这是不合理的:
此中前三,亦非一切皆生梵福,以所得果不相似故。谓若有人在佛生处、得菩提处、转*轮处、般涅槃处,起大制多(塔),众宝庄严。复有余人更于诸处,聚砂石等作小制多。彼二生福,岂得相似?又若有人为佛弟子造僧伽蓝,高广严饰,如逝多林、竹林、大林、暗林寺等。复有余人为佛弟子随宜造立小僧伽蓝。彼二生福,岂得相似?又若有人令彼天授(提婆达多)所破僧众,还得和合。复有余人能善和息憍饷弥(拘晱弥)等僧斗争事。彼二生福,岂得相似?故知,彼经非皆佛说,亦非一切皆生梵福。(大正27.425下--426上)
婆沙论者则认为《四梵住经》是佛所说,此四梵住,皆是梵福。论中并以“所为等”,“饶益等”,以及世友尊者于每一项各以四因缘所作的解说,加以证成〔注65〕。论主认为:每一梵福量,是“无量无边,是广大思愿所引发”的(大正27.426下)。显然这还是从“思胜”的角度作出的结论。
据印公导师的研究:法藏部供养佛的遗体,“必成无上道”,那真是“广大果”了!然在法藏部的《佛本行集经》,只说“以佛眼观彼等众生,无一众生各在佛边,而不皆得证涅槃者”(大正3.803上--中)。法藏部的本义,应该是造塔供养,未来能得涅槃果。这比起生天说,是广大了。在大乘佛法兴起中,才从“涅槃果”演化为“无上道”(《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77)。
四、塔物、僧物
部派佛教中,虽然供养窣堵波之得果大小有诤议,然而在以佛塔象征世尊作为礼敬对象的风气之下,促成了塔物的丰盛,因而产生“塔物谁属”的问题。如《大毗婆沙论》〈业蕴〉,探讨“不与取恶行”部份:
问:若盗如来窣堵波物,于谁得根本业道?答:有说:从国王处得。有说:从施主处得。有说:于守护人处得。有说:于能护彼天、龙、药叉、非人处得。〔论者〕如是说者,于佛处得。所以者何?如世尊言:“阿难当知:若我住世,有于我所恭敬供养,及涅槃后乃至千岁,于我驮都〔塔〕,如芥子许恭敬供养,我说若住平等之心,感异熟果平等平等。”由此言故,世尊灭度虽经千岁,一切世间恭敬供养,佛皆摄受。(大正27.585上)
由上,《婆沙论》者认为偷盗塔物,在佛处得根本业道,显然塔物属佛。至于塔物、僧物,应当如何分配?论中并未明说,以下列举各律的说法。
一、《僧只律》:
佛法中,若塔地中得物,即作塔用,若僧地中得物,即作僧用。(大正22.371下)
二、《五分律》:
有诸住处塔中,幡盖盈长,弃于庭中,纵横践踏。诸白衣讥呵,……佛言:“除佛、辟支佛塔,余塔长物,作四方僧用,若此塔后须,取四方僧物还之。”(大正22.176上)
三、《四分律》:
若如来园、园物、房舍、房舍物、衣钵、尼师坛、针筒,即是塔,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所不堪用。(大正22,798中)
四、《萨婆多毗尼毗婆沙》:
佛在世时,饮食、衣服及余供养,常受一人分,佛灭度后,三宝中但取一分。问:佛在世时,何以但取一人分,灭度后,取三宝中一分?答:佛在世时,供养色身,是故但取一人分,佛灭度后,供养法身,以佛法身功德胜于僧宝,是以于三分中取一分。(《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五,大正23.534中)
佛若在世时,若施主说供养佛,则色身受用;若说供养佛宝,则色身不得受用,应着爪塔发塔中,施心供养法身,法身常在故。(大正23.534中)
五、《十诵律》:
塔物者,不得与四方僧,不得作食,不得分。四方僧物者,不得作食,不得分,不得作塔。作食物者,不得分,不得作塔,不得与四方僧。应分物者,随僧用。(《十诵律》卷四九,大正23.355下)
六、《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胜光王为舍利弗塔举行大法会,得供养物甚丰。佛言:“螺贝堪吹响者,应与赡部影像处用;余所有珍宝,应留多少,与舍利子塔,修理所须;若有衣物堪悬供养者,应留多少,可于斋日,悬缯供养;所余诸物、衣裳、毡布及钱贝等,现前僧众,应共分之,是同梵行财,理合用故。此据舍利子塔物,作斯处分,若是佛塔之物,皆入塔用。”(《根有律杂事》卷一九,大正24.292上)
综合以上各广律的说法,大抵是认为:塔物不属于僧物,僧众不可分用。较特殊的是《萨婆多毗尼毗婆沙》,以二身——法身和色身,来论佛陀所得布施物之比例。虽然律师的意见,仍本于“佛在僧中”的信念,然而“佛在世时,檀越施物,与僧众均分,佛只取一分,佛灭度后,佛为三宝之一,僧团施物,分为三等分,佛宝当取一分”的说法,显示出佛教“利和同均”的精神,已渐为动摇。这也难怪法藏部要说“施佛果大非僧”,“于窣堵波兴供养业获广大果”了。
柒、杂类汇编
一、佛慈悲等不缘有情
有部认为:“佛慈悲等不缘有情,执有有情不得解脱”(大正49.16中)。
本句若从其字面来看,不易了解,而对照真谛翻译之《部执异论》:“如来慈悲不取众生作境界,若人执众生相,解脱意不得成就”(大正49.21下),则意义较明显。
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无量。无量者,普缘有情,对治无量戏论烦恼。何故有部主张佛陀慈等四无量心不缘有情?他的根据是:有情众生体是五蕴和合,无有实体的我,即“定无少法能从前世转至后世,但有世俗补特伽罗说有移转。”(大正49.16下)如果执取无有实体的“世俗(假名)补特伽罗”,以为真实我(有情),则不能解脱,因为那有违“诸法无我”的实相。佛陀既然是解脱者,所以慈等四无量心,不缘有实体的有情。
有情身心是五蕴和合的,并无实体的有情,如果执取有真实“补特伽罗我”,即是恶见。如:
问:善说法者,亦说诸法常有实体、性相、我事,而非恶见,何故外道说有实我,便是恶见?答:我有二种:一者法我;二者补特伽罗我。善说法者,唯说实有法我。法性实有,如实见故,不名恶见。外道亦说实有补特伽罗我,补特伽罗非实有性,虚见故,名为恶见。(大正27.41上)
二、诸佛平等
《婆沙论》说:诸佛有三事平等:一、修行等:如一佛于三无数劫,修四波罗蜜多得圆满,故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余佛亦尔,故名平等。二、利益等:如一佛出世,度无量百千那庾多众生,令般涅槃,余佛亦尔,故名平等。三、法身等:如一佛成就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无边功德,余佛亦尔,故名平等。又诸佛皆住上品根、诸佛皆得上品戒、诸佛皆依第四静虑证得无上菩提等,故名平等(大正27.85上--中,131中,624上)。
论主认为佛佛平等,仍一本于“诸佛世尊,皆于人中而取正觉”(大正27.893上);“佛必无有二,并出世间”(大正27.156中)之现实人间性的佛陀观〔注66〕。
三、世尊本生
《婆沙论》说:世尊大悲,为度无量难化有情,造作难为大劬劳事。谓:
佛虽居极尊贵位,为众生故,或作陶师,或作商人,或作力士,或作猎主,或作俳优,或贩花鬘,或赁船筏,作如是等诸猥杂业,拔济种种所化有情。或将阿难〔428下,作难陀〕游历五趣,昼夜无间,饶益有情;或为指鬘得度脱故,延促地界,时远时近,令其调伏,然后化之。虽复成就增上惭愧,而为有情现阴藏相,令彼见已,诽谤止息。……如是等事,无量无边,一切皆由大悲威力。(大正27.159下--160上;428下)
世尊曾作陶师、商人、力士、猎主、俳优、贩花鬘、赁船筏等,即是世尊过去行菩萨行之“本生”事。又《婆沙论》中,引用之佛本生,尚有一切施王(大正27.764下);忍辱仙人(世尊)和羯利王(憍陈如)(914下--915上);释迦菩萨(890中--下);佛因提婆达多说五百本生(660上)等。
此中,值得留意的事,是“本生”故事。有部论师论斥他师云:
然灯佛本事当云何通?如说然灯佛于灯光城、喝利多罗山,转正*轮。……答:此不须通,所以者何?此非素怛缆、毗奈耶、阿毗达磨所说,但是传说,诸传所说,或然不然。(大正27.916中)
凡是本生、因缘,不可依也。此中说者,非是修多罗,非是毗尼,不可以定义。(《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大正23.509中)
既然“本事”、“本生”、“因缘”,非是三藏,“但是传说,诸传所说,或然不然”,“不可以定义”,何以《婆沙论》者作论议时,亦取入以自庄严?这除了表显了当时《大毗婆沙论》集出的时代背景〔注67〕之外,亦多少反应了佛弟子的心声。
以大众部和有部的“佛陀观”来说,大众部的佛陀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在,非常理想化的佛陀;有部是较现实人间性些,然《婆沙论》中,亦渐流露出其理想性,如前(贰、佛身之四)佛有无“老化现象”部份中说。这种情形,应该是当时教界普遍的趋势。印顺导师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曾加以详细论列,兹引导师特见一段,如下:
我从佛法得来的理解,神只是人类无限意欲的绝对化。人类的生命意欲,在任何情况下,是无限延扩而不得满足的。……但自我的无限欲求,在相对的现实界,是永不能满足的。触对外界,无限虚空与光明等,不能明了而感到神秘,于是自我的意欲,不断的影射出去,想像为神。…
《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