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五)
释悟殷
陆、供养
一、财、法二种供养
《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九,论列供养,举财、法二种供养为例,并说明二者之定义〔注54〕。接着,于卷三十,继续分析“供养恭敬”的内涵,并强调:于佛陀施设供养而住者,“唯施设财供养恭敬而住,非法供养。所以者何?佛于诸法已得究竟,不复从他受学法故,无有能为世尊说法,令生未曾有善巧觉慧故。”(大正27.153中)
《婆沙论》者以为:既然“佛于诸法已得究竟”,必然也就“无有能为世尊说法,令生未曾有善巧觉慧故”〔注55〕,这显示众生于二种供养中,唯得以财物供养世尊。于是论中以经、律为例,问难论者〔注56〕,彰显世上无有能对佛施法供养者,因为“佛世尊定不于他受法供养,法身功德极圆满故,生身必待衣食等资,故有于他受财供养。”(大正27.154中)
从《婆沙论》者对“供养世尊”的说法,令笔者不由得忆起佛在拘尸那入灭时事。当世尊在娑罗双树间,将取入涅槃时,双树间笃信佛陀的神只,以非时花,布散于地,谓供养如来。佛语阿难:
“此双树神以非时华,供养于我,此非供养如来。”阿难白言:“云何名为供养如来?”佛语阿难:“人能受法,能行法者,斯乃名曰供养如来。”(《长阿含》《游行经》,大正1.21上)
“能受法,能行法”,才是供养如来。此一教诲,不啻是在叮咛佛弟子:听闻佛法,实践佛法,使世尊教法常住世间,才是真正的供养如来。《婆沙》论者解释所谓“正法”、“行法”时亦说:
有二种正法:一、世俗正法,二、胜义正法。世俗正法,谓名、句、文身,即素怛览、毗奈耶、阿毗达磨。胜义正法,谓圣道,即无漏根、力、觉支、道支。行法者,亦有二种:一、持教法,二、持证法。持教法者,谓读诵、解说素怛览〔毗奈耶、阿毗达磨〕等。持证法者,谓能修证无漏圣道。若持教者相续不灭,能令世俗正法久住;若持证者相续不灭,能令胜义正法久住。(大正27.917下)
此处《婆沙论》的解释和《长阿含》:“人能受法,能行法者,斯乃名曰供养如来”的说法相同,那么,为何《婆沙论》还会强调“佛世尊定不于他受法供养”(大正27.154中)呢?笔者以为:这两种说法,可以说是一体之两面,因为站的角度不同,因此表诠的重点不同。从世尊方面来说,佛既已得究竟,法身功德圆满无缺,当然可以说:“无有能为世尊说法,令生未曾有善巧觉慧。”在佛弟子来说,对世尊最有意义的供养,不是财物,而是佛弟子能依着“佛陀的教法”,自行化他。所以,两者之说,并不矛盾。
二、佛在僧中
《异部宗轮论》记载:化地部主张“僧中有佛,故施僧者便得大果,非别施佛”;法藏部主张“佛虽在僧中所摄,然别施佛,果大非僧”(大正49.17上)。
此二部派,同样主张“僧中有佛”,然化地部以为:布施僧众的果报大。法藏部却认为:布施佛陀的果报大。这是截然不同的观点。
这两个部派不同的观点,也表现于各自受持的律典中。如化地部受持的《五分律》记载:当瓶沙王以竹园奉上世尊。世尊言:“可以施僧,其福益多”;“但以施僧,我在僧中”(大正22.110中);毗舍离城之阿范和利女,以园林供养世尊。世尊言:“可以施僧,得大果报”;“但以施僧,我在僧数”(大正22.136上);摩诃波闍波提瞿昙弥,以自所织衣,献上世尊。世尊云:“可以施僧,得大果报”;“可以施僧,我在僧数”(大正22.185中)。
法藏部受持的《四分律》说:世尊是阿罗汉,弟子亦可证得阿罗汉,在这方面,世尊和弟子相同(大正22.789中)。然而供养佛陀的物资,则弟子等不堪使用。如:
瓶沙王以迦兰陀竹园奉上世尊。世尊言:“汝今持此竹园,施佛及四方僧”;“若如来有园、园物、房舍、房舍物、衣钵、尼师坛、针筒,即是塔,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所不堪用”;“应恭敬如塔”(大正22.798中;936下)。庵婆罗婆提女、给孤独长者,以园林奉献世尊。世尊言:“汝可奉佛及四方僧”;“若佛园、园物、若房舍、房舍物、若钵、若衣、若座具、针筒,如佛塔庙。一切世间诸天、龙神、梵天、沙门、婆罗门、诸天及人,无有能用者”(大正22.856下,941中)。
以上,是《异部宗轮论》及《广律》中,化地部和法藏部的看法。此中涉及的问题是:布施何处功德最大?如果真如法藏部所说的,个别施佛,可得大果报,是否造成佛弟子托钵生活的困扰(佛有施物,弟子却无)?世尊是一切智人,会如此说吗?
据《杂阿含经》记载:有生闻婆罗门问佛:
我闻瞿昙说言:“唯应施我,不应施余人,施我得大果,非施余人而得大果。应施我弟子,不应施余弟子,施我弟子得大果,非施余弟子得大果报。”云何瞿昙作是语者?为实说耶?非为谤毁瞿昙乎?为如说说、如法说耶?法次法说,不为余人以同法来诃责耶!世尊告婆罗门:彼如是说者,谤毁我耳!非如说说、如法说,法次法说,不致他人来以同法诃责。所以者何?我不如是说:“应施于我,不应施余,施我得大果报,非施余人得大果报。应施我弟子,施我弟子得大果报,非施余弟子得大果报。”然婆罗门!我作如是说者,作二种障:障施者施,障受者利。婆罗门!乃至士夫以洗器余食,着于净地,令彼处众生,即得利乐,我说斯等,亦入福门,况复施人!婆罗门!然我复说:施持戒者得果报,不同犯戒。(《杂阿含经》,大正2.26上)
又《增一阿含》中,世尊告诉师子长者:
布施时,不可捡择证果之圣众,或评论此是持戒僧,彼是犯戒僧,应平等布施,供养依次差来之僧众〔注57〕。
由以上《杂阿含经》,世尊说:“乃至士夫,以洗器余食,着于净地,令彼处众生,即得利乐,我说斯等,亦入福门,况复施人”;《增一阿含》:“菩萨所施,心恒平等”,“当念平等惠施”(大正2.792下),正说明了世尊平等、慈悲普荫之精神。大众部之《僧只律》,亦有相同说法,如:
若人来问:我欲布施,当施何处?应言:随汝心所乐。若言何处功德大?当言:施僧。若问:何处有好持戒僧?当言:都无犯戒僧。(《僧只律》卷四十,大正22.543下)
当僧中有诤事起,居士等不知如何供养时,佛告居士言:但当行施,作诸功德,是法非法,沙门自知。(《僧只律》,大正22.439下)
又当拘睒弥比丘破为二部,佛言:
若有布施衣物,应分为二分,此亦是僧,彼亦是僧。如破金杖为二分,彼此是金。若有布施衣物,应分为二分,此亦是僧,彼亦是僧。(《四分律》,大正22.883中--下)
以上,经、律中说明檀越布施时应有的心境,强调的是平等布施。据《大毗婆沙论》记载,论者认为:“施佛功德,胜于施僧”;又“若声闻僧,便不摄佛,若四方僧,则亦摄佛,是福田僧,苾刍僧故。若唯施佛,但佛应受,僧众不受,故福为劣。若施僧众,僧众与佛,俱应纳受,故福为胜,无障碍故,获福无限故。”〔注58〕
《婆沙论》者“若施僧,僧众与佛,俱应纳受”的说法,亦有“僧中有佛”之意含存在。但仍强调布施佛的功德胜于布施僧众。另外,论中亦较量布施功德之大小,认为这由“思胜”或“田胜”(大正27.678下)两者来决定。如问:佛布施舍利子,舍利子供养佛,此二施福,何者为多?论主的看法是:
诸有欲令果由思胜者,彼说佛施福多,以佛施思于现前位,舍利子等尚不能知,何况能及?诸有欲令果由田胜者,彼说舍利子施福多,以佛福田三界中最胜故。(大正27.678下)
论主认为布施功德之大小,端看是站在“思胜”或“田胜”的角度来论。所以,论中亦举契经为证:佛告庆喜:施食有二果无差别:一者,菩萨受彼食已,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二者,如来受彼食已,入于无余大涅槃界〔注59〕。二者境界不同,施果却相同,这只能说是由于“思胜”(恭敬心、平等心同)的缘故。
《婆沙论》者以“思胜”或“田胜”,较量布施功德大小,可说是非常善巧的说法,亦可会通(如法藏部和化地部)布施功德大小的歧异与矛盾。
三、供养佛塔
据《游行经》,世尊入灭前,阿难问佛:“佛灭度后,葬法云何?”佛答以:“汝且默然,思汝所业!诸清信士自乐为之。”经阿难再三启请,方说:佛陀葬法,当如转论圣王。并说:
天下有四种人,应得起塔,香花、缯盖、伎乐供养。何等为四?一者如来应得起塔,二者辟支佛,三者声闻人,四者转轮王。(大正1.20上--中)
佛入灭后,依转轮葬法荼毗,随后建塔供养,佛弟子出入往来,都应前往礼塔〔注60〕。时日越久,怀念世尊情深,渐而形成供养佛塔的风气,乃至形成供养佛塔得果大小的歧见〔注61〕。
《异部宗轮论》记载:制多山、西山住、北山住部,以及化地部末宗异义,“于窣堵波兴供养业,不得大果”;而法藏部却认为:“于窣堵波兴供养业,获广大果”〔注62〕。
供养佛塔可得大果,法藏部说:
学菩萨道,能供养爪发者,必成无上道。以佛眼观天下,无不入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四分律》卷三一,大正22.785下)
而有部婆沙论者则引《四梵住经》〔注63〕说:“于未曾立窣堵波处,为佛舍利起窣堵波,是名第一补特伽罗能生梵福”〔注64〕。
此中,法藏部和有部的婆沙论者,虽同样主张供养佛塔可得大果,…
《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