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讀《大毗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佛陀觀(二)

  

讀《大毗婆沙論》劄記論師的佛陀觀(二)

  

釋悟殷

  貳、佛身 

   二、佛色身長短修齊 (一、佛身有漏無漏,前期登載已畢)

  佛陀色身莊嚴無比,一般形容:佛身具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功德巍巍。在叁十二相方面,佛陀有叁十二相,菩薩、轉輪聖王亦有,乃至難陀亦有叁十相,可見並不稀奇,比較特殊的是佛陀有八十相好,而一一相好都是百福莊嚴的。在阿含經中,並未強調佛陀有八十相好,所以當《大毗婆沙論》說:佛“八十種隨好,莊嚴其身”(大正27.890中),“假如有人習奢摩他滿十二歲,所生善品,不如于須臾頃觀察佛相好之身所獲功德”(大正27.958上),甚且受到龍樹菩薩質疑:“如汝所信八十種好,而叁藏中無!”(大正25.255下)

  關于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並非本文重點所在,本文所要探討的是佛陀的高矮問題。

  佛陀的色身高矮,據律典記載,難陀短佛四指,諸比丘遙見難陀走來,以爲是佛,皆起來奉迎,直至相近,才知原來是難陀。又六群比丘與“如來等量作衣,或過量作”,遭人譏嫌,世尊遂製:比丘與佛等量,或過量作衣者,波逸提。如來的衣量是:長佛十磔手,廣佛六磔手9。

  依據廣律,佛製比丘,所穿衣服長度不能和佛衣相等,或超過佛衣長度。這表示了當時佛陀和弟子的身高,差距並非很大,就像難陀只矮佛陀四指而已。然《異部宗輪論》說:大衆部主張:“如來色身實無邊際,如來威力亦無邊際”(大正49.15中--下)。亦即大衆部認爲:佛陀色身高大無比,超過一般人的想像之外,盡虛空遍法界,是超越空間,而不爲空間所局限的佛身觀。

  而有部認爲:佛身的高度,如經中說“丈六金身”,決不能到無邊無際,不可限量的地步。即佛世時,常人身高八尺,佛陀高一倍,等于丈六。如《薩婆多毗尼毗婆沙》雲:“佛身丈六,常人半之。”(大正23.561上)

  所以,關于佛身的高矮,大衆部和有部間的歧異很大。在這裏值得玩味的是:同一部派(如大衆部),廣律和論典所載的佛身觀不同。律師之佛身觀,仍本著“佛在人間,所以和常人無異”的看法。而論典(《異部宗輪論》)所載之佛身觀,已趨向于理想化了。這種情形,不僅顯示佛教思想的流變,亦說明了論師和律師性格之差異。

   大乘佛教的佛身高矮修齊,是隨衆生根性、意樂不同,所見的佛身亦有差別。如龍樹菩薩說:

   《密迹金剛經》中,佛有叁密:身密、語密、意密。一切諸天人,皆不解不知。有一會衆生,或見佛身黃金色、白銀色、諸雜寶色;有人見佛身一丈六尺;或見一裏十裏百千萬億,乃至無邊無量,遍虛空中。如是等,名身密。語密者,有人聞佛聲一裏,有聞十裏,百千萬億,無數無量,遍虛空中。有一會中,或聞說布施,或有聞說持戒,或聞說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如是乃至十二部經,八萬法聚。各各隨心所聞,是名語密。(《大智度論》,大正25.127下)

   佛法身……但以本願業行因緣,自然施作佛事。如《密迹經》說:佛身者,無方之應,一會之衆生,有見佛身金色,或見銀色、車渠、瑪瑙等種種之色。或有衆生見佛身與人無異,或有見丈六之身,或見叁丈,或見千萬丈形,或見如須彌山等,或見無量無邊身。(《大乘大義章》,大正45.125下)

  部派佛教中,佛身有丈六身及無量無邊身之差別,佛陀的身力及威力,同樣的亦有差別。據《長阿含》:“佛威神不但能動地,二十八天皆爲大動。”(大正1.167上)大衆部亦說:如來具有不可思議的威德神通之力,運用威力時,不須加以作意,任運自然,于一刹那中,就能遍至十方無量無邊世界。有部認爲:如來威力可遍至十方世界,但必須加以作意,若不加作意,只能及于叁千世界。如說:

   聲聞天眼,不作加行,見小千界,若作加行,見中千界;獨覺天眼,不作加行,見中千界,若作加行,見大千界;世尊天眼,不作加行,見大千界,若作加行,能見無量無邊世界。(大正27.767上--中)

  此中,大衆部和有部的歧異點在于,大衆部認爲:佛陀不須加以作意,展現威神力,即能任運自然的遍于無量無邊世界;而有部是認爲須加以作意才行。至于佛陀的身力如何?《增壹阿含經》記載:

   世尊以父母所生之力,單手把長百二○步、寬六○步之大石,往虛空抛擲,即到達梵天。佛言:“設複有人往梵天上,取此石投閻浮地者,十二年乃到,然今如來威神所感,正爾當還。”于是世尊舒手遙接之。又世尊神足、智慧力,無與倫比,縱使神足第一的目犍連、智慧第一的舍利弗,遍滿叁千大千刹土無空缺處,欲比如來之神力、智慧力,百倍千倍巨億萬倍,不可以譬喻爲比(大正2.749下--750中)。

  佛陀有如此驚人的身力,這身力是父母所生的,經論形容這身力是那羅延力10。然法救大德說:

   “菩薩身力,猶如意力,量無邊際。”因爲菩薩在吉祥人邊,接受吉祥草,到菩提樹下,自敷爲座,結跏趺作,發堅固願言:“若未諸漏永盡及證無上菩提,我終不起此座。”無上菩提,從未來世將入現在,爾時叁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菩薩毛發亦不動搖。由此故知:“菩薩身力,猶如意力,量無邊際。”論主質問大德:“若爾,何故契經中說:“菩薩身有那羅延力?”大德說:“此力世間共所欽重,故以爲譬,其實不然。”(大正27.155下)

  佛說:“諸行無常”,的確是真實不虛,佛陀生身亦顯示諸行無常法則。所以說:縱使如來的身力,猶如那羅延力般壯碩,如來的神通、智慧力,即使遍滿叁千大千世界的目犍連之神通、舍利弗之智慧,亦難匹敵,然佛陀如此的身力、神通力、智慧力,亦難敵——“無常力”(大正2.750中)。如佛告力士:“我父母生身之力,若神通力,及勝解力,今日中夜,皆爲無常力之壞滅。”11因爲“如來法身雖無衰退,而生身力必有退減,諸異熟果有衰退故”(大正27.156中)。

  以上,是關于佛陀色身長短修齊,以及身力、威力的問題。大衆部之佛身高矮、身力、威力,都是異于常人的,經佛弟子理想化的佛身。有部之佛身,較一般人高大,而其身力、威力,亦異于常人。雖然佛陀有異于常人之身力、威力,但是亦難敵“無常力”。雖然“無常力”強大于佛陀的身力、威力,但是“無常力”,仍不如“業力”來得強大(大正27.199中--下),因爲“有阿羅漢猶受故業”(大正49.16中),佛陀亦難免受業力的牽絆12啊!

   叁、佛陀有無夢、睡

  佛陀已無顛倒夢想,是部派佛教界中,各部派的共識。如說:“異生、聖者,皆得有夢。聖者中,從預流果,乃至阿羅漢、獨覺,亦皆有夢,唯除世尊。”(大正27.194上)因爲夢是顛倒,佛已斷盡一切顛倒習氣,故無有夢幻現象。而佛陀有否睡眠?部派則有诤議。此中,大衆部主張:“佛無睡眠”(大正49.15下)。有部主張:“佛有睡眠。”如:經中離系子問世尊:“尊有睡眠不?”世尊雲:“我極熱時,爲解食悶,亦暫睡眠。”離系子又問:曾聽有沙門梵志說:“有睡眠者,即是愚癡。”世尊應該無此事吧?世尊雲:“若有諸漏雜染,後有生老病死苦果,未斷未遍知而睡眠者,可名愚癡。佛于諸漏雜染,後有生老病死苦果,已斷已遍知故,雖有睡眠,不名愚癡。”又睡眠有二種:一染汙;一不染汙。諸染汙者,佛及獨覺、阿羅漢等,已斷遍知;不染汙者,爲調身故,乃至諸佛亦現在前,況余不起?故知諸佛亦有睡眠(大正27.194上)。

  大衆部認爲佛無睡眠,《婆沙論》中,未有說明,詳細情形如何?不得而知。不過,從《俱舍論》:“諸佛世尊,常在定故,心唯是善,無無記心。故契經說:“那伽行在定,那伽住在定,那伽坐在定,那伽臥在定。””(大正29.72上;13)。可知大衆部大概以世尊常在定中,心無散亂愚癡,故主張佛無睡眠吧!有部認爲佛爲調身故,亦須睡眠。但是染汙的睡眠,佛陀已斷除了。

  睡眠是染汙,是愚癡,但“一切諸法,由食而存,非食不存。眼者,以眠爲食”14,世尊何故诃責睡眠?何故說睡眠是愚癡呢?《雜阿含》卷九雲:“愚癡無聞凡夫,甯以火燒熱銅籌,以燒其目,令其熾然,不以眼識取于色相,取其形好。所以者何?取于色相,取隨形好故,墮惡趣中。(以下耳、鼻、舌、身亦是)……睡眠者,是愚癡,活是癡命,無利無福。然諸比丘,甯當睡眠,不于彼色而起覺想;若起覺想者,必生纏縛诤訟,能令多衆,起于非義,不能饒益安樂天人。”所以多聞聖弟子,應該學習:“睡眠者,是愚癡活命,無果無利無福,我當不眠,亦不起覺想;起想者,生于纏縛诤訟,令多人非義饒義,不得安樂。”(大正2.58上中)

  從以上《雜阿含》的記載可知:眼等五根,在見色聞聲時,系著外境,致起纏縛,不得解脫,而睡眠雖好過如此,但仍屬愚癡。若佛弟子能正思惟眼等是無常、有爲、心緣生法,不取著外境,則能解脫自在。雖然睡眠是維持眼睛生命的食物,而世尊卻說:“睡眠者,是愚癡,活是癡命,無利無福”,爲的是警誡佛弟子:不應貪著睡眠,而忽略了正事。正如《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大正12.1111中--下)

   四、佛陀有無老化現象

  探索“佛陀有無老化現象”,且從“佛陀有無白發”說起。關于佛有無白發的問題,《異部宗輪》未有記載。而《婆沙論》者認爲:“異生、聖者,皆有白發。諸聖者中,從預流果乃至獨覺,…

《讀《大毗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佛陀觀(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