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二)

  

读《大毗婆沙论》札记论师的佛陀观(二)

  

释悟殷

  贰、佛身 

   二、佛色身长短修齐 (一、佛身有漏无漏,前期登载已毕)

  佛陀色身庄严无比,一般形容:佛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功德巍巍。在三十二相方面,佛陀有三十二相,菩萨、转轮圣王亦有,乃至难陀亦有三十相,可见并不稀奇,比较特殊的是佛陀有八十相好,而一一相好都是百福庄严的。在阿含经中,并未强调佛陀有八十相好,所以当《大毗婆沙论》说:佛“八十种随好,庄严其身”(大正27.890中),“假如有人习奢摩他满十二岁,所生善品,不如于须臾顷观察佛相好之身所获功德”(大正27.958上),甚且受到龙树菩萨质疑:“如汝所信八十种好,而三藏中无!”(大正25.255下)

  关于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并非本文重点所在,本文所要探讨的是佛陀的高矮问题。

  佛陀的色身高矮,据律典记载,难陀短佛四指,诸比丘遥见难陀走来,以为是佛,皆起来奉迎,直至相近,才知原来是难陀。又六群比丘与“如来等量作衣,或过量作”,遭人讥嫌,世尊遂制:比丘与佛等量,或过量作衣者,波逸提。如来的衣量是:长佛十磔手,广佛六磔手9。

  依据广律,佛制比丘,所穿衣服长度不能和佛衣相等,或超过佛衣长度。这表示了当时佛陀和弟子的身高,差距并非很大,就像难陀只矮佛陀四指而已。然《异部宗轮论》说:大众部主张:“如来色身实无边际,如来威力亦无边际”(大正49.15中--下)。亦即大众部认为:佛陀色身高大无比,超过一般人的想像之外,尽虚空遍法界,是超越空间,而不为空间所局限的佛身观。

  而有部认为:佛身的高度,如经中说“丈六金身”,决不能到无边无际,不可限量的地步。即佛世时,常人身高八尺,佛陀高一倍,等于丈六。如《萨婆多毗尼毗婆沙》云:“佛身丈六,常人半之。”(大正23.561上)

  所以,关于佛身的高矮,大众部和有部间的歧异很大。在这里值得玩味的是:同一部派(如大众部),广律和论典所载的佛身观不同。律师之佛身观,仍本着“佛在人间,所以和常人无异”的看法。而论典(《异部宗轮论》)所载之佛身观,已趋向于理想化了。这种情形,不仅显示佛教思想的流变,亦说明了论师和律师性格之差异。

   大乘佛教的佛身高矮修齐,是随众生根性、意乐不同,所见的佛身亦有差别。如龙树菩萨说:

   《密迹金刚经》中,佛有三密:身密、语密、意密。一切诸天人,皆不解不知。有一会众生,或见佛身黄金色、白银色、诸杂宝色;有人见佛身一丈六尺;或见一里十里百千万亿,乃至无边无量,遍虚空中。如是等,名身密。语密者,有人闻佛声一里,有闻十里,百千万亿,无数无量,遍虚空中。有一会中,或闻说布施,或有闻说持戒,或闻说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如是乃至十二部经,八万法聚。各各随心所闻,是名语密。(《大智度论》,大正25.127下)

   佛法身……但以本愿业行因缘,自然施作佛事。如《密迹经》说:佛身者,无方之应,一会之众生,有见佛身金色,或见银色、车渠、玛瑙等种种之色。或有众生见佛身与人无异,或有见丈六之身,或见三丈,或见千万丈形,或见如须弥山等,或见无量无边身。(《大乘大义章》,大正45.125下)

  部派佛教中,佛身有丈六身及无量无边身之差别,佛陀的身力及威力,同样的亦有差别。据《长阿含》:“佛威神不但能动地,二十八天皆为大动。”(大正1.167上)大众部亦说:如来具有不可思议的威德神通之力,运用威力时,不须加以作意,任运自然,于一刹那中,就能遍至十方无量无边世界。有部认为:如来威力可遍至十方世界,但必须加以作意,若不加作意,只能及于三千世界。如说:

   声闻天眼,不作加行,见小千界,若作加行,见中千界;独觉天眼,不作加行,见中千界,若作加行,见大千界;世尊天眼,不作加行,见大千界,若作加行,能见无量无边世界。(大正27.767上--中)

  此中,大众部和有部的歧异点在于,大众部认为:佛陀不须加以作意,展现威神力,即能任运自然的遍于无量无边世界;而有部是认为须加以作意才行。至于佛陀的身力如何?《增壹阿含经》记载:

   世尊以父母所生之力,单手把长百二○步、宽六○步之大石,往虚空抛掷,即到达梵天。佛言:“设复有人往梵天上,取此石投阎浮地者,十二年乃到,然今如来威神所感,正尔当还。”于是世尊舒手遥接之。又世尊神足、智慧力,无与伦比,纵使神足第一的目犍连、智慧第一的舍利弗,遍满三千大千刹土无空缺处,欲比如来之神力、智慧力,百倍千倍巨亿万倍,不可以譬喻为比(大正2.749下--750中)。

  佛陀有如此惊人的身力,这身力是父母所生的,经论形容这身力是那罗延力10。然法救大德说:

   “菩萨身力,犹如意力,量无边际。”因为菩萨在吉祥人边,接受吉祥草,到菩提树下,自敷为座,结跏趺作,发坚固愿言:“若未诸漏永尽及证无上菩提,我终不起此座。”无上菩提,从未来世将入现在,尔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菩萨毛发亦不动摇。由此故知:“菩萨身力,犹如意力,量无边际。”论主质问大德:“若尔,何故契经中说:“菩萨身有那罗延力?”大德说:“此力世间共所钦重,故以为譬,其实不然。”(大正27.155下)

  佛说:“诸行无常”,的确是真实不虚,佛陀生身亦显示诸行无常法则。所以说:纵使如来的身力,犹如那罗延力般壮硕,如来的神通、智慧力,即使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目犍连之神通、舍利弗之智慧,亦难匹敌,然佛陀如此的身力、神通力、智慧力,亦难敌——“无常力”(大正2.750中)。如佛告力士:“我父母生身之力,若神通力,及胜解力,今日中夜,皆为无常力之坏灭。”11因为“如来法身虽无衰退,而生身力必有退减,诸异熟果有衰退故”(大正27.156中)。

  以上,是关于佛陀色身长短修齐,以及身力、威力的问题。大众部之佛身高矮、身力、威力,都是异于常人的,经佛弟子理想化的佛身。有部之佛身,较一般人高大,而其身力、威力,亦异于常人。虽然佛陀有异于常人之身力、威力,但是亦难敌“无常力”。虽然“无常力”强大于佛陀的身力、威力,但是“无常力”,仍不如“业力”来得强大(大正27.199中--下),因为“有阿罗汉犹受故业”(大正49.16中),佛陀亦难免受业力的牵绊12啊!

   三、佛陀有无梦、睡

  佛陀已无颠倒梦想,是部派佛教界中,各部派的共识。如说:“异生、圣者,皆得有梦。圣者中,从预流果,乃至阿罗汉、独觉,亦皆有梦,唯除世尊。”(大正27.194上)因为梦是颠倒,佛已断尽一切颠倒习气,故无有梦幻现象。而佛陀有否睡眠?部派则有诤议。此中,大众部主张:“佛无睡眠”(大正49.15下)。有部主张:“佛有睡眠。”如:经中离系子问世尊:“尊有睡眠不?”世尊云:“我极热时,为解食闷,亦暂睡眠。”离系子又问:曾听有沙门梵志说:“有睡眠者,即是愚痴。”世尊应该无此事吧?世尊云:“若有诸漏杂染,后有生老病死苦果,未断未遍知而睡眠者,可名愚痴。佛于诸漏杂染,后有生老病死苦果,已断已遍知故,虽有睡眠,不名愚痴。”又睡眠有二种:一染污;一不染污。诸染污者,佛及独觉、阿罗汉等,已断遍知;不染污者,为调身故,乃至诸佛亦现在前,况余不起?故知诸佛亦有睡眠(大正27.194上)。

  大众部认为佛无睡眠,《婆沙论》中,未有说明,详细情形如何?不得而知。不过,从《俱舍论》:“诸佛世尊,常在定故,心唯是善,无无记心。故契经说:“那伽行在定,那伽住在定,那伽坐在定,那伽卧在定。””(大正29.72上;13)。可知大众部大概以世尊常在定中,心无散乱愚痴,故主张佛无睡眠吧!有部认为佛为调身故,亦须睡眠。但是染污的睡眠,佛陀已断除了。

  睡眠是染污,是愚痴,但“一切诸法,由食而存,非食不存。眼者,以眠为食”14,世尊何故诃责睡眠?何故说睡眠是愚痴呢?《杂阿含》卷九云:“愚痴无闻凡夫,宁以火烧热铜筹,以烧其目,令其炽然,不以眼识取于色相,取其形好。所以者何?取于色相,取随形好故,堕恶趣中。(以下耳、鼻、舌、身亦是)……睡眠者,是愚痴,活是痴命,无利无福。然诸比丘,宁当睡眠,不于彼色而起觉想;若起觉想者,必生缠缚诤讼,能令多众,起于非义,不能饶益安乐天人。”所以多闻圣弟子,应该学习:“睡眠者,是愚痴活命,无果无利无福,我当不眠,亦不起觉想;起想者,生于缠缚诤讼,令多人非义饶义,不得安乐。”(大正2.58上中)

  从以上《杂阿含》的记载可知:眼等五根,在见色闻声时,系着外境,致起缠缚,不得解脱,而睡眠虽好过如此,但仍属愚痴。若佛弟子能正思惟眼等是无常、有为、心缘生法,不取着外境,则能解脱自在。虽然睡眠是维持眼睛生命的食物,而世尊却说:“睡眠者,是愚痴,活是痴命,无利无福”,为的是警诫佛弟子:不应贪着睡眠,而忽略了正事。正如《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大正12.1111中--下)

   四、佛陀有无老化现象

  探索“佛陀有无老化现象”,且从“佛陀有无白发”说起。关于佛有无白发的问题,《异部宗轮》未有记载。而《婆沙论》者认为:“异生、圣者,皆有白发。诸圣者中,从预流果乃至独觉,…

《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