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毗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佛陀觀(一)
釋悟殷
壹、前言
《大毗婆沙論》,是集說一切有部論議大成的論書。論中大量引用有部論師,有部異師,以及各部派的異義學說,加以抉擇會通,而歸于有部正義。雖然論主歸宗于有部,但是由于他引用了諸多經、律、論典籍和各種部派異說,實是研究原始佛教,乃至部派佛教不可多得的重要典籍。尤其是部派佛教方面,一般以《異部宗輪論》的說法,來代表各部派的思想。遺憾的是:《異部宗輪論》,只一條條的彙集各部派的思想,而各部派思想學說的潛在理念,論中卻未加以解說,吾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在這方面,《大毗婆沙論》可以幫助我們解除困擾。雖然論中給予篇幅最多的,是說一切有部中阿毗達磨師的學說,其他學派的教理是只言片語,但從論師簡短的說辭中,我們多少可以瞭解各部派思想及其學理依據。又透過論師審密的思索論辯,不斷的說明、抉擇,與會通,我們如果把論中相關論點串聯起來,作個總觀的展望,就可以很清晰的掌握各部派思想的要點,以及瞭解各學說的來龍去脈了。以下,試以《大毗婆沙論》中,有觀論師诠釋佛陀的部分,作個歸納整理,藉以探視論師的“佛陀觀”。
論師的佛陀觀,擬分六大項來說明。
第一大項,是佛身問題。
佛身方面,又分四點來說:
一、佛身有漏、無漏?
佛在處處經中,說明如來“諸漏已盡”,“不受後有”(大正2.178上),就像“芬陀利生,雖生于水中,而未曾著水”(大正2.28中)般,不被世法所染汙。既然佛陀諸漏已盡,證得圓滿,何以大衆部和說一切有部,卻爲了佛身有漏、無漏問題,而诤論不休呢?他們的症結點在那裏?
二、佛陀色身之長短修齊:
佛陀過去行菩薩行,難行苦行,感得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有異于常人之色身。然而佛陀生在世間,佛陀的身量高矮,是否也異于常人?部派間亦有诤議。
叁、佛有無睡、夢:
夢是顛倒,佛陀已斷盡一切煩惱、錯亂,所以各部派都主張佛陀已無顛倒夢幻了。然而佛陀是否需要睡眠,部派間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四、佛陀有無老化現象:
經律一致記載,佛陀年八十歲時,在拘屍那的娑羅雙樹間入了涅槃。佛陀八十入滅,這時他的色身,是否仍如壯年般毫無變異?還是有老化現象?如果佛陀沒有老化現象,豈不違反諸行無常法則!這是值得探索的問題。
第二大項,是有關佛陀的語言(言教)問題。
佛陀出世的一大因緣,就是爲了開示衆生悟入佛之知見。所以成佛以來,四十五年間,孜孜不倦的遊行于恒河兩岸,說法教化衆生。由于佛陀的說法教化,世間才有佛教,所以有關佛陀的語言(言教)問題,占了相當重要的地位。
此中,亦分四點來說:
一、轉*輪:
佛陀出世說法,弟子們依著佛陀的教化,斷除煩惱,才從生死的此岸,度到涅槃的彼岸。從佛陀的教化,弟子依著修行,因而降伏一切煩惱,名爲轉*輪。那麼,日常生活上,世尊講的任何語言,是否都是佛法、都是*輪?還是語意中,對衆生有義利,或有特定內涵的,才算是佛法、才是*輪?
二、了義不了義:
承續上個問題而來,是佛陀的說法,是否都是了義的問題。贊同日常生活上,佛陀的任何言語都是佛法者,當然是佛陀所說的一切法,都是了義了;反之,即是不了義了。
叁、一音說法:
印度是小邦林立,種族衆多的國度,世尊說法時,用何種語言說法?部派中,有的認爲世尊是語言學專家,說法時,是視與會大衆之不同人種,而以各種語言說法,令在座的都能了解世尊所說。有的認爲世尊有神通威神力,以一種語言說法,而能令各個衆生覺得世尊是用我的語言,專爲我說法。
四、回答問題:
如來回答他人的問題,是否須要經過思考,才能圓滿解答?還是任運自然的不經思考即可回答?
第叁大項,是佛智的問題。
佛陀的智慧深廣,非二乘所知,是毫無問題的。然在一刹那間,佛陀的心王和智慧,是否能了知一切法呢?又不時解脫阿羅漢,成就十智,佛陀亦是具足十智者,那麼佛陀是否能二心俱起?部派間,大衆部認爲佛陀盡智、無生智恒常隨轉,無無記心;有部認爲佛陀二心不能俱起,佛陀亦有無記心現前。由此,“佛智”和“佛語(言教)”可相互呼應。如世尊無“無記心”,所以世尊的言教是:“諸如來語皆轉*輪”,乃至“佛所說經皆是了義”,佛有“無記心”,所以“八支聖道是正*輪,非如來皆爲轉*輪”,乃至“佛所說經非皆了義”了。
第四大項,是佛壽問題。
大衆部認爲佛壽無量無邊,而有部認爲佛壽有限量,世尊八十歲入滅。因緣業報,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世尊過去久遠劫來,遠離殺生,不惱害衆生,壽命應該很長,何以只活八十歲?爲了圓滿解答這個問題,有部論師們以諸多篇幅,論述了世尊的舍壽行、留命行等。既然世尊舍壽而入滅,世尊是否定中入滅?將入滅時,其心是善、惡,還是無記?
第五大項,是供養佛陀的相關問題。
佛陀自稱是“阿羅漢”,亦是“人數”,那麼供養佛陀和聲聞弟子,有何差別?如果說供養世尊的功德較大,豈不違反世尊平等普蔭的精神?這是值得探索的。又佛陀入滅了,供養窣堵波之功德如何?如何區別塔物和僧物?本文皆將以討論。
第六大項,“雜類彙編”
彙集《異部宗輪論》,或《大毗婆沙論》中,論述佛陀的相關問題,姑以“雜類彙編”名之。此中,收錄的有:一、“佛慈悲等不緣有情,執有有情不得解脫”(大正49.16中);二、“諸佛平等”(大正27.85上),以及“世無二佛並出”(大正27.156上);叁、“世尊本生”等。
此中,四無量心,是普緣有情,對治無量戲論煩惱,故名無量(大正27.420下)。何以說“佛慈悲等不緣有情”?佛慈悲無量,度衆生爲其無數劫來之志業,世界無量,何以“世無二佛並出”?又有部對于本生、本事等,認爲非叁藏,以不了義視之。如說:“然燈佛本事當雲何通?……答:此不須通。所以者何?此非素怛纜、毗奈耶、阿毗達磨所說,但是傳說。諸傳所說,或然不然。”(大正27.916中)既然本生等傳說,不可作爲定論,何以《婆沙論》者,亦常舉“世尊本生”,以莊嚴己宗呢?他意含著什麼?這是值得留意的事。
貳、佛身
一、佛身有漏、無漏
世尊所以爲佛,是他已斷盡一切有漏,生死已了,證得圓滿。據《雜阿含經》記載:有婆羅門見佛千幅輪相,衆好滿足,因而問佛:是天耶?是龍、夜叉、幹闼婆、……乃至人非人耶?世尊告以:
天、龍、幹闼婆,緊那羅、夜叉,無善阿修羅、諸摩喉羅伽,人與非人等,悉由煩惱生。如是煩惱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滅。如芬陀利生,雖生于水中,而未曾著水。我雖生世間,不爲世間著。曆劫常選擇,純苦無暫樂,一切有爲行,悉皆生滅故。離垢不傾動,已拔諸劍刺,究竟生死除,故名爲佛陀。(《雜阿含》,大正2.28中)
如來諸漏已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身作證,我身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雜阿含》,大正2.187上--中)
如來是“諸漏已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那麼佛陀和阿羅漢有什麼差別?佛在處處經中,不是也說阿羅漢是“諸漏已盡,所作已作,舍離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得解脫”1嗎?依據《雜阿含經》的解說:佛陀和阿羅漢所證得的是相同,其唯一不同是佛陀是自覺者,而阿羅漢是由于佛陀的說法教導才證得。佛陀和阿羅漢,是師資的關系,在證果上是無有差別的2。
然《異部宗輪論》說:“佛與二乘解脫無異,叁乘聖道各有差別”(大正49.16中),亦即如來和阿羅漢所證得的“解脫”,無有差別,所證得的“聖道”(智慧),卻有淺深的差別。而在《大毗婆沙論》中,雖然叁乘無學聖者都是“已知而知,已現觀而現觀,不斷無智先已斷”的具知根者(大正27.735中),但是佛陀所以獨尊爲佛,是斷證上有二乘所不及之處。論者一共分別了二十一種原因3,加以說明。又卷一六,亦說佛和阿羅漢是諸漏已斷,而阿羅漢是習氣未斷4。
既然佛陀是諸漏已斷,證得圓滿,何以部派佛教中,說一切有部和大衆部,卻爲了佛陀是有漏、無漏的問題,而诤論不已呢?其根本歧異點何在?
依據《大毗婆沙論》的記載:大衆部主張“佛生身無漏”。因爲世尊在經中說:“如來生在世間,長在世間,出世間住,不爲世法之所染汙。”由如來“長在世間,出世間住,不爲世法所染汙”,可知佛身定是無漏的5。而說一切有部主張“佛生身定是有漏”。理由有二:一、如契經說:“無明所覆,愛結所縛,愚夫智者,感有識身。”世尊亦是智者,所攝身定應是無明愛果。如果說佛身無漏,即違反經說。二、如果佛身是無漏,則“無比女人,不應于佛生身起愛;指鬘于佛,不應生瞋;諸憍傲者,不應生慢;邬盧頻螺迦葉波等,不應生癡”。有情既然于佛生身,感引如此貪、瞋、癡、慢,可見佛身不應無漏(大正27.392上)。
有人反問有部:
若佛生身是有漏,如何通釋大衆部所引的經(如來生在世間,乃至不爲世法之所染汙之)說呢?有部認爲:一、大衆部所引經,是說佛的法身無漏,不是生身無漏。二、世尊生在世間,長在世間,而不隨世間的利、衰、譽、毀、譏、贊、樂、苦等八法所轉。叁、佛陀已解脫世間的八法。由此叁個理由,雖然佛生身是有漏,也不違大衆部所引的經說(大正27.392上)。
有部的解說,又産生問題:
世尊成佛,說法教化衆生時,亦曾遇見世間八法,如何說佛已解脫世間八法了呢?關于這…
《讀《大毗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佛陀觀(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