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毗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聖果觀(二)
釋悟殷
參、預流者有退、無退
接下來要探討的是:證果的聖者既已斷除的煩惱雜染,是否仍會現起而退失道果?部派佛教中,有叁種說法:一、大衆部、化地部主張“預流者有退義,阿羅漢無退義”(大正49.15下,17上);二、有部主張:“預流者無退義,阿羅漢有退義”(16中);叁、經部師認爲:預流果無退,阿羅漢亦無退(大正29.129下--130上)。叁說不同,症結在那裏?以下依序論究。首先探討預流者有退、無退的問題。
一、預流者有退或無退
大衆部、化地部不但主張“預流者有退義,阿羅漢無退義”,而且認爲:前叁果的聖者都會退失,只有證得阿羅漢果的聖者,才不會再退墮。爲什麼前叁果有退?這是因爲前叁果聖者尚有修道上的煩惱未究竟斷除的緣故。他們把煩惱分爲見道所斷的煩惱(見惑)和修道所斷的煩惱(修惑)。行者斷八十八使(或說“斷叁結”、“斷叁界見所斷惑”)證得初果,尚有八十一使思惑未斷。所以,初果是但以一見無漏斷見惑,身中猶有修惑未得盡除,所修聖法尚未圓滿,所得聖道亦未堅牢,因此預流者會退墮〔注1〕。至于二果斷欲界修道五、六品結,叁果斷欲界修道九品結,亦同初果,修惑未盡斷除(上二界未斷),所以一樣的也會退墮。
有部的“預流者無退義,阿羅漢有退義”,則是指初果聖者不會退墮,二、叁、四果聖者才會退失聖果。爲什麼初果無退,上叁果有退?論主說:
修所斷結依有事起〔注2〕,謂有淨相,有不淨相。彼由非理作意,觀淨相時,便于不淨想退。見所斷結依無事起〔注3〕,無有一法是我我所,可令彼觀于無我見退。(大正27.933下)
有部論師認爲:初果聖者已斷見惑,已通達無我我所,更無有一法是我、我所可執者——因“見所斷結依無事起”,所以必無再退的道理。後叁果聖者,是斷修惑,因“修所斷結依有事起”,故即便斷已,仍會再現起煩惱而退。這是說:一切見所斷結,聖慧斷已,皆永不退;修所斷結則不然,有時由于觸動外境,系著外境而再起煩惱,于是退墮。如有情的頭發、手、腳、牙齒、眼睛、嘴、鼻……等,形色、顯色中,有淨相,有不淨相。如觀不淨相,由如理作意故,先離煩惱;後若觀彼淨相(如唇紅齒白、明眸皓齒),由非理作意(愛著)故,就起煩惱而退墮了。又論主說:
永斷叁界見所斷結,立預流果,不退叁界見所斷結永斷者故。複次,永斷非想非非想處見所斷結,立預流果,無有退非想非非想處見所斷結永斷者故。問:雲何不斷彼永斷者?答:以彼非想非非想處見所斷結,難斷難破,難可越度,是故斷已不可複續。複次,以忍對治無事煩惱,立預流果,必無退忍起無事結,故彼不退。複次,由見道力得預流果,定無退失見道者。(大正27.316中--下)
論主再叁強調:見所斷結,斷已不會複起煩惱,修所斷結,則可能在觸對境界時,由非理作意而再生起煩惱。此中,又有一個相關問題:論主說“由見道力得預流果,定無退失見道者”。何以見道必定無退?論中有六個解答〔注4〕,論主除了說已斷見所斷結,不複再起煩惱,並說:見道是刹那的一瞬間,在一刹那間,不可能有第二念起,所以不會退失見道。又“諸瑜伽師入見道已,名墮法河,墮大法流,墮法彼浪,墮法洄澓,尚無暇能起有漏善、無覆無記心,況有能起染汙心退!”若人跌落在山谷激流裏,隨浪漂溺打轉,連靠岸都困難,何況能出(大正27.316下--317上,22下)!所以,見道譬如跌落激流,是不可能退失的。不過,要留意的是:論主說預流者無退,是就初果的“位”不退而言,“根性”則有退,因預流者“轉根”亦有退者故(大正27.317上--中)。
所謂果“位”不退,是指預流已是最下聖位,再退即成爲凡夫異生了,所以不會退失聖初果位。所謂“根性”退,是就種性說。阿羅漢依根性建立,有退法、思法、護法、安住法、堪達法、不動法等六種性(大正27.319下,大正29.129上,〔注5〕);有學、異生,一樣有此六種性(大正29.130下)。在六種性中,不動法種性是利根者,不會再退了;前五法種性(退法乃至堪達法)是鈍根者,仍會退失。如《俱舍論》說:
四從種性退,五從果非先。(大正29.129下)
“四從種性退”,是說思法、護法、安住法、堪達法四種種性,有從種性退,也有從果位退;而退法種性者,只有果位退,種性不退,因退法是最下種性故。“五從果非先”有二義:一、是說五種性皆有退聖果義;雖俱有退失聖果位的可能,但是未修練根時所住的種性不退。這怎麼說呢?如無學聖者(阿羅漢)在學位(初、二、叁果)時所住的種性,有學聖者在凡夫位所住的種性,都不會退。會退的是“轉根”所得的種性。如退法種性者,若修“練根”〔注6〕,得思法,或漸升進得護法、安住法,乃至堪達法,這四種種性會退。有學、無學未修練根前,即是思法、護法、安住法、堪達法種性者,所證得的聖果位是不會退失的〔注7〕。二、“無退先所得果,後所得果容有退義”(大正29.129下),這是說行者最先證得的聖果位——預流果無退,後來漸次斷叁界修道煩惱所證之二、叁果乃至四果,方會退墮〔注8〕。
如此,論主意中,似乎只有“退法”種性者,修“練根”(轉根)所得的種性(思法、護法、安住法、堪達法)有退果及退性的可能了。因此,說“思法、護法、安住法、堪達法有退果及退性”,是就“退法”種性者,“轉根”所得之思法、護法、安住法、堪達法而言。這即是《婆沙論》說:“無退預流果者,此說位退,不說根性,預流果轉根亦有退者”(大正27.317中)的緣故。同理,《婆沙論》中問到:思法阿羅漢退住學根時,爲得退法種性學根?爲得思法種性學根?論主答:得退法種性學根。因爲先前在學位時未得思法故,今若退得思法學根,是進而非退故(大正27.320中)。由論主的回答,可見有部是源于“只有退法種性者轉根有退”的主張而來。換句話說,“退法”種性者轉根成爲思法種性者,若退墮時,則退回退法種性。然如果本性即是思法種性者,證得無學位後,決定無有退住有學義(320中)。
以上,是初果聖者有退、無退的問題。大衆部因初果只斷見惑,尚有修惑未斷,故以初果身中煩惱未能斷盡,來說“預流者有退”。有部則認爲初果已斷見所斷煩惱,已通達無我我所,所以說“預流者無退”;而修道所斷的煩惱,可能在觸對境界時,由非理作意而再現起煩惱故退。不過,說預流者無退者,是說果位不退,但根性有退,因預流者轉根亦有退者故(大正27.317上--中,大正29.129下)。這是他們彼此最大之不同。
二、入正性離生時,可說斷一切結
此中,大衆部有個難解的問題。大衆部說“入正性離生時,可說斷一切結”(大正49.15下)。既然如此,何以“預流者有退”,甚至是“諸預流者造一切惡,唯除無間”(大正49.15下)呢?證初果的聖者尚會造惡,如此和凡夫有何差別?以下即探索這個問題。
首先說明“正性離生”。行者由“世第一法”無間引入見道,離異生性,得入聖性,故說“入正性離生”〔注9〕。如此,正性離生,即是見道位。大衆部說:行者由斷叁結——我見、戒禁取、疑,得證初果,只是斷盡見道所斷煩惱,修惑尚未斷除,所以主張“預流者有退”。那麼,何以又說“入正性離生時,可說斷一切結”呢?原來生死的根源是我見,初果聖者斷了我見,生死就解脫了。可以這樣說,大衆部把見惑稱爲“結”,因爲結是“系縛義”(大正27.237下)。證得初果——見道,只剩七番生死,不再長期系縛在生死中了。所以,初果可說已斷了一切結。雖然尚有修惑未斷,但是已不會長期系縛有情,輪回于生死大海了。故大衆部的“入正性離生時,可說斷一切結”,是就初果聖者已斷生死根本的我見而言,並非指初果聖者已斷盡一切結縛煩惱了。
大衆部認爲:“預流者亦得靜慮。”(大正49.16上)得“靜慮”,必須要有智慧,因爲“慧阙無靜慮,靜慮阙無慧,是二具足故,去涅槃不遠”(大正27.693中);又行者以無漏智如實覺知四聖谛理,因而正信叁寶,並對戒産生堅固不壞之淨信,亦即初果聖者已得四證淨,淨信叁寶及妙屍羅,遠離“不信垢、破戒垢”(大正29.133中--下),既然如此,又何以“諸預流者造一切惡,唯除無間”呢?窺基法師的解釋是:
十惡業道,預流猶造,唯除五無間,以極重故。以此凡聖難可分別。問:如何初果得不壞信,造十惡業,猶有壞戒?答:入觀證淨,出觀行惡,亦不相違。問:若爾,應入觀不疑,出觀便疑?答:疑但迷理,初果總無,十惡業道,其事微細,初果猶有。(窺基《異部宗輪論述記》,卍續83.449下)
窺基法師以預流者“入觀證淨,出觀行惡”來會通,說明初果聖者入現觀時,已得四證淨,不會造惡,但出觀後仍會造作五無間罪外之惡業,如殺、盜、淫、妄、兩舌、惡口、绮語、貪、瞋、邪見等十惡業。按理說,初果聖者還會造惡,是可能的。如初果聖者斷了見道所斷煩惱,尚有八十一品修惑未斷,至叁果聖者方斷盡欲界九品修惑;斷欲界修惑,方得離欲,才能遠離男女情欲。初、二果聖者未離欲貪,有可能犯淫。
根據南傳《論事》記載:東山住部認爲“見具足”的補特伽羅尚未舍離瞋恚,若與瞋心相應,會故意掠奪生物之命(南傳58.211--213)。此見具足者,應指初、二果聖者,因瞋恚是專屬于欲界的煩惱,叁果聖者才斷盡欲界煩惱故(斷五下分結——身見、戒禁取、疑、欲貪、瞋)。又如《增一阿含》說:“已得…
《讀《大毗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聖果觀(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