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毗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中有觀(下)
釋悟殷
肆、中有的特質
有部論師主張有“中有”身,所以《婆沙論》主所作的論門中,有許多是與中有相關的議題。以下,從《婆沙論》中檢出數則論主對中有的诠釋,藉以認識“中有”。
一、中有業可轉、不可轉
有情由思推動,表現于身、口的行爲,隨著身、口行爲的強力造作,會産生一種潛在的功能,影響有情,這就是一般所說的業力。這業力,隨受報時間遠近的不同,而大分爲現法(當生)受業、順次生(來生)受業、順後次生(次來生)受業,以及順不定業等。不過,可確定的是:“所作業不亡,果報還自受”,有情造下的業因,將來必當感得果報。那麼,由有情前生業力所引而化生的有情自體中有,必有業緣隨縛了。于是論師們也不忘對這“中有”業,作了一番探究。如《婆沙論》說:
問:中有可轉、不可轉耶?譬喻者說:中有可轉,以一切業皆可轉故。彼說:所造五無間業尚可移轉,況中有業!若無間業不可轉者,應無有能出過有頂,有頂善業最爲勝故。既許有能過有頂者,故無間業亦可移轉。阿毗達磨諸論師言:中有于界、于趣、于處,皆不可轉,感中有業極猛利故。(大正27.359中)
有部持經譬喻師認爲:一切業皆可轉,連五無間業都可轉了,豈有中有業不可移轉的道理!而阿毗達磨諸論師則認爲:由有情前生所造之善惡業,決定有情中有身之去處。而感中有的業極猛利,“無佛、獨覺、一切聲聞及余有情,咒術、藥物,能礙中有,令不往趣應受生處”(大正27.364中)。故中有業于界、于趣、于處皆不可轉。論中,有人舉“無聞比丘事”、“善惡行者事”、“影堅王事”,以質疑有部論師:何以說中有于界、于趣、于處皆不可轉?
問:若中有于界不可轉者,無聞比丘事,當雲何通6?是則中有于界可轉,甯說于界不可轉耶?答:住本有時,有此移轉,非中有位,故不相違。謂彼將死,由業勢力,第四靜慮生相現前,彼既見已,便作是念:“一切結縛我已永斷,應般涅槃,更無生處,何緣有此生相現前?”遂起邪見,撥無解脫:“若有解脫,我應得之。”由謗涅槃邪見力故,第四靜慮生相便滅,無間地獄生相現前,命終後生無間地獄。住本有位,有此移轉,非中有位,故不相違。(大正27.359中--下)
問:若中有位于趣不可轉者,善惡行者事7,當雲何通?是則中有于趣可轉,甯說中有不可轉耶?答:彼本有時,有此移轉,非中有位,故不相違。善惡行者,皆是住本有位,臨命終時,善惡移轉,非住中有位時。(大正27.359下--360中)
問:若中有于處不可轉者,彼影堅王事8,當雲何通?是則中有于處可轉,甯說中有不可轉耶?答:彼本有時,有此移轉,非中有位,故不相違。影堅王住本有臨命終時,睹史多天生相先現前,彼愛多聞天美妙飲食時,睹史多天生相便滅,多聞天子生相現前,從此命終,受彼中有,而生彼天。(大正27.360中--下)
有部論師以爲:“無聞比丘事”、“善惡行者事”、“影堅王事”等,都是在“本有”位時轉業,非“中有”位時。只有住“本有”時,乃至臨命終時,轉念現前,其業才可能移轉。
而且,不僅中有位業不可轉,中有也還會造作種種異熟因(業因),等生到本有時受異熟果。如有部論師說:住欲界中有位時,能造作二十二種業。二十二種業的內容是:中有位有異熟定業及不定業二種,如是羯剌藍、遏部昙、閉屍、鍵南、缽羅奢佉、初生、嬰孩、童子、少壯、衰老位等十個位次,每個位次都各有異熟定業及不定業。並中有位,共有二十二種業(大正27.595下)。此中,有個問題:中有能造作諸業,令至本有位受異熟;此業,應說是“順現法受業”,還是“順次生受業”呢?論師說是現生受業報(順現法受業),而非來生受業報(順次生)。因爲中有和本有的總衆同分並沒有差別(大正27.595下)。
此處,有一問題值得留意:佛教的業感輪回說,是自作自受的業報觀。譬喻者說“中有可轉,以一切業皆可轉故”,印公導師在《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的解說是:譬喻師傾向于唯心,重視現起的心力,否定了定業,所以說一切業皆可轉,乃至無間業亦可令轉(p.374)。而有部論師(阿毗達磨諸論師)卻說:“中有于界、于趣、于處,皆不可轉,感中有業極猛利”故。其意是說:中有業不可轉,但“本有”業可轉,乃至臨命終時的心念亦可轉業。如“無聞比丘事”,“善惡行者事”,“影堅王事”等,都是在“本有”位的臨命終時轉業的(大正27.359中--360下)。
由此,顯示有部論師是現實人間佛教的奉行者,重視現緣的實踐面(積極性)——不必爲既成的惡業擔心,在現生活著的時候(本有),盡可從善業的修習中去對治惡業,乃至臨命終時正念現前,都可轉業。而且,臨命終時的心念可轉業,實是促成中國佛教“臨終助念”的濫觞。不過,譬喻者說一切業皆可轉,乃至五無間業皆可轉,有部論師說本有業可轉,乃至臨命終時都可轉,給予有情無限的鼓勵與希望,那怕是作了重大惡業者,都有美好的機會。
二、中有住世長短
有情命終後,生到中有位,等待結生的機緣成熟時,就轉世投生去。這等待轉世投生的時間,需要多久呢?論師間有诤議。如《婆沙論》有四說:一、經于少時,因中有于六處門速求生緣故。二、設摩達多尊者說:極多住七七日,四十九日定結生。叁、世友尊者說:極多住經七日,因中有身羸劣,不能久住。若結生因緣未和合,則七日爲一周期,數死數生,無有斷壞,直至生緣成熟。四、大德法救說:無有定限。若生緣快速和合,住時即短;若生緣未和合,住時即長些(大正27.360下--361中)。
以上,關于中有住經幾時,論主列舉四說,未加評論,顯見當時意見分歧,尚未有定論。不過,有部論師針對初說:中有住經少時,速往結生的意見,有一連串相當精采的問答。如問:若受中有,瞬遇生緣,即可速往緣會,于中結生;若生緣不和合,如何中有不住多時?如父在迦濕彌羅,母在中國,二者隔著千山萬水,中有如何能速往結生呢?
初說的答覆是:
有情作父母業有定有不定,故于父母有可轉義,有不可轉義。一、若于父母俱可轉者,往余父母和合處結生。二、若于父可轉,于母不可轉者,母與余男子和合,令中有速往結生。叁、若于母可轉,父不可轉者,父與余女人和合,令中有速往結生。四、若于父母俱不可轉者,即彼有情尚未命終時,由業力故,令其父母雖隔千山萬水,必能破除萬難相會。其所經處,毒不能害,刃不能傷,火不能燒,水不能溺,乃至其余種種夭橫因緣,皆不能礙,必得父母和合,令彼有情既命終已,適受中有,即往結生(大正27.360下--361上)。
又問:
若諸有情愛欲常增者,可隨中有速往結生,若有欲心不常增者,如何中有速往結生?如馬在春時、牛在夏時、狗于秋時、熊于冬時,欲心增盛,余時不爾,如何有情適受中有,令彼和合而往結生?論主說:一、彼有情住中有位,由業增上力的緣故,令其父母非時欲心也得增盛,相趣和合,彼得結生。二、相似業中亦得結生,故無有失。如馬春時欲心方盛,但驢于一切時欲心皆得增盛,應生馬中者,得非時而生驢中;牛于夏時欲心方盛,但野牛于一切時欲心皆得增盛,應生牛中者,得轉生野牛中;狗于秋時欲心方盛,野幹卻于一切時欲心皆得增盛,應生狗中者,得轉生野幹中;熊于冬時欲心方盛,而罴于一切時欲心皆得增盛,應生熊中,得轉生于罴中。雖彼形相與余相似,而衆同分如本不轉,以諸中有不可轉故。如是中有速求生故,住經少時,必往結生(大正27.361上--中)。
經由以上的系列分別,初說證成了“中有住經少時,速往求生”的理論。而《俱舍論》、《順正理論》主,也贊同“住經少時”說9。不過,在《瑜伽師地論》裏,就采用設摩達多和世友尊者的合說:若七日未得生緣,死而複生,極多住七七日,四十九日內必定結生。這種說法,後來也成爲一般的通說。如說:
中有,若未得生緣,極七日住;有得生緣,即不決定。若極七日未得生緣,死而複生,極七日住。如是展轉未得生緣,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後,決定生緣。”(《瑜伽師地論》卷一,大正30.282上--中)
叁、中有何處入母胎
中有是有情轉世投生的中間站,有情要往投生時,由中有去投胎母腹。那麼,中有是從何處入母胎的呢?此中,有說:有情的業力不可思議,而且中有身無所障礙,所以,“隨所樂處”入胎。而論主卻說:
中有入胎,必從生門,是所愛故。由此理趣,諸雙生者,後生爲長,先入胎者,必後出故。(大正27.363下)
契經說:有情叁事和合入母胎——父母俱有染心和合,母身調適,健達縛正現前。健達縛者,即是中有。有情入胎時,健達縛二心展轉入母胎,若女入胎,將于父起貪愛,于母起瞋恚(男入胎則反之)。所以,論主說有情入胎,“必從生門,是所愛故”。不過,這種說法,有個待解的問題:色界中有的形量,如本有時,形量圓滿;欲界中有的形量,如五、六歲小兒模樣(大正27.361中)。那麼,如五、六歲小兒形量的欲界中有,如何于父母起顛倒想,生愛、恚二心?論主的看法是:中有的形量雖小,然諸根猛利,如本有時,能作諸事業。如善繪畫者,在壁上畫老人形狀,其像雖小而有老相(大正27.361中)。
又,論主說“諸雙生者,後生爲長,先入胎者,必後出故”,這與我們傳統的認知有差距。對于雙胞胎或多胞胎者,我們一向以先出生者爲長,後出生者爲幼,這顯示民俗認知與論典所說的不同。不過,曾來臺訪問,日本有名的國瑞——…
《讀《大毗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中有觀(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