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毗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業力觀(下)
釋悟殷
陸、心力與身行
一、中有業可轉與本有業可轉
有關譬喻師主張“一切業皆可轉故,乃至五無間業亦可令轉”的思想,《大毗婆沙論》中,有叁處說到:
問:中有可轉不可轉耶?譬喻者說:中有可轉,以一切業皆可轉故。彼說:所造五無間業尚可移轉,況中有業!若無間業不可轉者,應無有能出過有頂,有頂善業最爲勝故。既許有能過有頂者,故無間業亦可移轉。阿毗達磨諸論師言:中有于界、于趣、于處,皆不可轉,感中有業極猛利故。(大正27.359中,論中,接著以無聞比丘事,善惡行者事,影堅王事,質問阿毗達磨論師:雲何會通中有于界、于趣、于處不可轉的主張。詳細情形,請檢閱359中--360)
問:諸順現法受業定于現法受耶?順生、順後爲問亦爾。譬喻者說:此不決定,以一切業皆可轉故,乃至五無間業亦可令轉。問:若爾,雲何說名順現法受業等耶?彼作是說:諸順現法受業,不定于現法中受異熟果,若受者定于現法非余,故名順現法受業。順生、順後,所說亦爾。彼說:一切業皆可轉,乃至無間業亦可轉;若無間業不可轉者,應無有能越第一有,然有能越第一有者,是故無間業亦應可轉。
阿毗達磨諸論師言:諸順現法受業,決定于現法中受異熟果,故名順現法受業。順生、順後,所說亦爾。(大正27.593中)
問:此無想定有退轉不?答:此無退轉。………譬喻者說:此有退轉,以一切業皆可轉故,乃至五無間業若遇勝緣,亦有轉義;若無間業不可轉者,應無有能越第一有。〔論主〕評曰:應知前所說好。(大正27.773下--774上)
以上叁項——中有業,順現法受業,或無想定有否退轉等,譬喻師都主張“一切業皆可轉,乃至無間業亦可轉”。而阿毗達磨論師則認爲:“中有”業不可轉,順現法受業決定于現法受,無想定無退轉。如此,則是業不可轉說。
然而,業力是緣起法,無有一成不變的自性,有部論師說業不可轉,豈不違反聖教?如佛在《鹽喻經》經說:即使造作重大惡業,若懂得忏悔,有足夠忏悔的時間——壽長,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重業即輕受乃至成爲不定業。如多量鹽,投入于大河中,不覺得鹹一樣。若不知忏悔,或若時間不夠——短壽,不知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等,則必受重業報。如雖然是少許的鹽,若放進杯水裏,必是鹹苦一樣。(大正1.433上--上)。如此,阿毗達磨論師說業不可轉,似乎是不通情理、不讀聖教的論師了!
有關譬喻師主張“一切業皆可轉故,乃至五無間業亦可令轉”的思想,《大毗婆沙論》中,有叁處說到:事實不然,有部論師是現實人間佛教的實行者,《大毗婆沙論》主也曾引用《鹽喻經》,作爲聖教量(大正27.99中--下)。既然如是,何以有部論師說業不可轉呢?筆者以爲:有部論師說業力不可轉,其深層的內涵,乃展現了佛教行者更積極的人間性。何以故?以下試分析之。
有關譬喻師主張“一切業皆可轉故,乃至五無間業亦可令轉”的思想,《大毗婆沙論》中,有叁處說到:
(一)、在“中有”方面:中有,是有情死後到轉世投生間的橋梁。有情由後有愛及生前所造善惡業力的牽引,在死後的刹那,化生“中有”身,于生緣和合時,再托生母腹。這是說:有情死後,將化生爲那一界、那一處、那一趣的“中有”身,都由自己過去所造善惡業力來決定。因而有部論師說“感中有業極猛利”,故“中有于界、于趣、于處,都不可轉”,但是“本有”業是可以轉的,乃至臨命終時的心念,都能轉業。
有關譬喻師主張“一切業皆可轉故,乃至五無間業亦可令轉”的思想,《大毗婆沙論》中,有叁處說到:有部這種見解,《婆沙論》中有人舉“無聞比丘事”,“善惡行者事”,以及“影堅王事”等,反證中有于界、于趣、于處都可以轉,以問難論主。此叁事,論主都答以:“住本有時,有此移轉,非中有位,故不相違”(大正27.359中--360下)。論主意說:有情在(本有)臨命終時,隨現起的心念轉移,業即隨之而轉移。這是本有業可轉,乃至隨有情臨命終的心念,都可轉業了。有部這種說法,不就是重視現緣的努力嗎!而且,臨命終時的心念可以轉業,是要行者于平時行善行,臨終時保持正念現前,方不致功虧一篑。這種思想,應該有催化臨終助念的作用。
有關譬喻師主張“一切業皆可轉故,乃至五無間業亦可令轉”的思想,《大毗婆沙論》中,有叁處說到:
(二)、在“順現法受業”等方面:有部論師認爲:決定于現法中受異熟果的,才可稱爲“順現法受業”。既然名爲“順現法受業”,此業就決是“現法受”,不可移轉爲順次生受、順次後生受或順不定受。而譬喻師則認爲:順現法受業,不定于現法中受,若決定于現法受者,才名爲現法受業(大正27.593中)。詳審兩者,事實上沒有多大差別。有部論師主要是嚴明“順現法受業”的定義,就是現生受業;否則它就不應稱爲“順現法受業”。至于順現法受業,有部論師引《施設論》文:“頗有不受順現法受業異熟,而受順次生受業、及順後次受業異熟耶?答:有。謂順現法受業異熟不現前,順次生受業及順後次受業異熟現前。”(大正27.103中)如此,不是業力改轉嗎!而譬喻師的著重點在于:有情造作順現法受業後,不一定在現生中就感報果;若現生中受報者,方才名爲“順現法受業”。他是站在這個角度,來說業力可轉。
(叁)、在“無想定”方面:有部論師認爲:若修成無想定者,出定後,此定必隨逐有情,不能舍離,乃至命終,生無想天。所以,無有退轉無想定者。而譬喻師則認爲:無想定可以退轉,因一切業都可轉故。不過,關于無想定有無退轉,有部論師間也有不同意見:
問:起此〔無想〕定後,有能入見道不?有說:不能,由此定是異生定故。若起此定後能入見道,便有聖者成就此定,不應名異生定。有說:起此定後亦能入見道。問:若爾,雲何名異生定?答:聖雖成就而不現行,彼依現行名異生定。是故尊者妙音說曰:“得此定補特伽羅,有能入正性離生者,應言退失此定,于彼極厭不現行故;命終生于第四靜慮,于彼處所有容受故。”〔論主〕評曰:應知前所說好。(大正27.773中)
無想定有無退轉?有部論師間有兩派意見。其中,主張得無想定而後能入見道者,是以無想定不現行而言。這無想定不現行,也可說是退失無想定,如妙音尊者所說。不過,婆沙正義是主張得無想定決定無有退轉。
附帶一提:譬喻師和有部論師,不僅對于無想定有無退轉的意見不同,同時也诤論其有無實體。有部論師認爲:無想定,是非色非心的不相應行蘊所攝(大正27.773上);不相應行所攝法,有實在自體。譬喻者同樣認爲無想定是不相應行所攝,然而卻主張它無實自體,因爲:“不相應行蘊無有實體”(198上,977中)。
修無想定,得生無想天,壽長五百大劫,命終還生欲界,未得解脫,故佛教說無想天是八難之一。有部論師說得無想定者無有退轉,有其相對的意義。如有部主張“不依靜慮,得入正性離生,亦得阿羅漢果”(大正49.16中)。亦即行者依未至定、靜慮中間、叁無色定,都能盡漏證果,不唯依根本四靜慮。然又說“無煩惱不依定滅”(大正27.310下,329中);不管是“聖者及諸異生,依七根本〔四靜慮、叁無色定〕及八邊地〔未至定、靜慮中間〕,起聖、世俗道,俱能永斷結”(311上),得解脫涅槃。而無想定是“異生定”,凡夫異生“計習此定,以爲能證無想涅槃”;于有法“作出離想”,離“遍淨染”,由“根本第四靜慮”爲等無間緣而得(大正27.772下--中)。
如此,靜慮(定)是世間法,可引發五神通,可與般若俱而引發出世功德,斷煩惱,得解脫;但也能生無想天——可說是美麗而多歧路風光。修習定者,首須端正戒行,具足正見,方不致走入歧途。所以,有部論師主張:得無想定者無有退轉,基于軌範師引導後學的立場,有正面的提撕意義。然說無想定有退轉者,如譬喻師、妙音尊者等,也給誤入者以無限的鼓勵作用。
二、種順解脫分善根者,當來定得解脫
定,是美麗而又紛歧的,如《大毗婆沙論》主宣說:“甯作提婆達多墮無間獄,不作嗢達洛迦曷邏摩子生非想非非想天”,即是最好的證明。提婆達多造了叁無間業,命終必生無間地獄,受苦一劫,但是已種“順解脫分善根”,雖造重惡,佛記彼當來必得獨覺菩提,利根勝過舍利弗。而嗢達洛迦曷邏摩子雖然已離無所有處染,入非想非非想處定,乃至生非想非非想處天,經八萬大劫受寂靜樂,命終之後,由惡業力,生在旁生趣(著翅飛狸);又由捕食禽獸等惡行,命終當墮無間地獄,佛不記彼得解脫時(大正27.885下)。
提婆達多造無間業,斷諸善根,但是已種“順解脫分善根”,故當來必得解脫。而種順解脫分善根,如上節所說:有情只要“發增上意樂,欣求涅槃,厭背生死,隨起少分施、戒、聞善,即能決定種此善根”。若不種順解脫分善根,即使行種種布施、供養,或善達種種世俗諸論;或娴熟叁藏,通達文義,嚴持淨戒;或修定加行,住八等至,乃至引發五通,仍于生死長夜受苦,死後或生惡趣,或還生人間貧窮下賤輩,受諸苦惱。若種了順解脫分善根以後,縱因煩惱攪動,“造作種種身語意惡行,或作無間業,或複斷滅一切善根,乃至身中無有少許白法種子,墮無間獄,受種種苦,而得…
《讀《大毗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業力觀(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