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业力观(下)
释悟殷
陆、心力与身行
一、中有业可转与本有业可转
有关譬喻师主张“一切业皆可转故,乃至五无间业亦可令转”的思想,《大毗婆沙论》中,有三处说到:
问:中有可转不可转耶?譬喻者说:中有可转,以一切业皆可转故。彼说:所造五无间业尚可移转,况中有业!若无间业不可转者,应无有能出过有顶,有顶善业最为胜故。既许有能过有顶者,故无间业亦可移转。阿毗达磨诸论师言:中有于界、于趣、于处,皆不可转,感中有业极猛利故。(大正27.359中,论中,接着以无闻比丘事,善恶行者事,影坚王事,质问阿毗达磨论师:云何会通中有于界、于趣、于处不可转的主张。详细情形,请检阅359中--360)
问:诸顺现法受业定于现法受耶?顺生、顺后为问亦尔。譬喻者说:此不决定,以一切业皆可转故,乃至五无间业亦可令转。问:若尔,云何说名顺现法受业等耶?彼作是说:诸顺现法受业,不定于现法中受异熟果,若受者定于现法非余,故名顺现法受业。顺生、顺后,所说亦尔。彼说:一切业皆可转,乃至无间业亦可转;若无间业不可转者,应无有能越第一有,然有能越第一有者,是故无间业亦应可转。
阿毗达磨诸论师言:诸顺现法受业,决定于现法中受异熟果,故名顺现法受业。顺生、顺后,所说亦尔。(大正27.593中)
问:此无想定有退转不?答:此无退转。………譬喻者说:此有退转,以一切业皆可转故,乃至五无间业若遇胜缘,亦有转义;若无间业不可转者,应无有能越第一有。〔论主〕评曰:应知前所说好。(大正27.773下--774上)
以上三项——中有业,顺现法受业,或无想定有否退转等,譬喻师都主张“一切业皆可转,乃至无间业亦可转”。而阿毗达磨论师则认为:“中有”业不可转,顺现法受业决定于现法受,无想定无退转。如此,则是业不可转说。
然而,业力是缘起法,无有一成不变的自性,有部论师说业不可转,岂不违反圣教?如佛在《盐喻经》经说:即使造作重大恶业,若懂得忏悔,有足够忏悔的时间——寿长,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重业即轻受乃至成为不定业。如多量盐,投入于大河中,不觉得咸一样。若不知忏悔,或若时间不够——短寿,不知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等,则必受重业报。如虽然是少许的盐,若放进杯水里,必是咸苦一样。(大正1.433上--上)。如此,阿毗达磨论师说业不可转,似乎是不通情理、不读圣教的论师了!
有关譬喻师主张“一切业皆可转故,乃至五无间业亦可令转”的思想,《大毗婆沙论》中,有三处说到:事实不然,有部论师是现实人间佛教的实行者,《大毗婆沙论》主也曾引用《盐喻经》,作为圣教量(大正27.99中--下)。既然如是,何以有部论师说业不可转呢?笔者以为:有部论师说业力不可转,其深层的内涵,乃展现了佛教行者更积极的人间性。何以故?以下试分析之。
有关譬喻师主张“一切业皆可转故,乃至五无间业亦可令转”的思想,《大毗婆沙论》中,有三处说到:
(一)、在“中有”方面:中有,是有情死后到转世投生间的桥梁。有情由后有爱及生前所造善恶业力的牵引,在死后的刹那,化生“中有”身,于生缘和合时,再托生母腹。这是说:有情死后,将化生为那一界、那一处、那一趣的“中有”身,都由自己过去所造善恶业力来决定。因而有部论师说“感中有业极猛利”,故“中有于界、于趣、于处,都不可转”,但是“本有”业是可以转的,乃至临命终时的心念,都能转业。
有关譬喻师主张“一切业皆可转故,乃至五无间业亦可令转”的思想,《大毗婆沙论》中,有三处说到:有部这种见解,《婆沙论》中有人举“无闻比丘事”,“善恶行者事”,以及“影坚王事”等,反证中有于界、于趣、于处都可以转,以问难论主。此三事,论主都答以:“住本有时,有此移转,非中有位,故不相违”(大正27.359中--360下)。论主意说:有情在(本有)临命终时,随现起的心念转移,业即随之而转移。这是本有业可转,乃至随有情临命终的心念,都可转业了。有部这种说法,不就是重视现缘的努力吗!而且,临命终时的心念可以转业,是要行者于平时行善行,临终时保持正念现前,方不致功亏一篑。这种思想,应该有催化临终助念的作用。
有关譬喻师主张“一切业皆可转故,乃至五无间业亦可令转”的思想,《大毗婆沙论》中,有三处说到:
(二)、在“顺现法受业”等方面:有部论师认为:决定于现法中受异熟果的,才可称为“顺现法受业”。既然名为“顺现法受业”,此业就决是“现法受”,不可移转为顺次生受、顺次后生受或顺不定受。而譬喻师则认为:顺现法受业,不定于现法中受,若决定于现法受者,才名为现法受业(大正27.593中)。详审两者,事实上没有多大差别。有部论师主要是严明“顺现法受业”的定义,就是现生受业;否则它就不应称为“顺现法受业”。至于顺现法受业,有部论师引《施设论》文:“颇有不受顺现法受业异熟,而受顺次生受业、及顺后次受业异熟耶?答:有。谓顺现法受业异熟不现前,顺次生受业及顺后次受业异熟现前。”(大正27.103中)如此,不是业力改转吗!而譬喻师的着重点在于:有情造作顺现法受业后,不一定在现生中就感报果;若现生中受报者,方才名为“顺现法受业”。他是站在这个角度,来说业力可转。
(三)、在“无想定”方面:有部论师认为:若修成无想定者,出定后,此定必随逐有情,不能舍离,乃至命终,生无想天。所以,无有退转无想定者。而譬喻师则认为:无想定可以退转,因一切业都可转故。不过,关于无想定有无退转,有部论师间也有不同意见:
问:起此〔无想〕定后,有能入见道不?有说:不能,由此定是异生定故。若起此定后能入见道,便有圣者成就此定,不应名异生定。有说:起此定后亦能入见道。问:若尔,云何名异生定?答:圣虽成就而不现行,彼依现行名异生定。是故尊者妙音说曰:“得此定补特伽罗,有能入正性离生者,应言退失此定,于彼极厌不现行故;命终生于第四静虑,于彼处所有容受故。”〔论主〕评曰:应知前所说好。(大正27.773中)
无想定有无退转?有部论师间有两派意见。其中,主张得无想定而后能入见道者,是以无想定不现行而言。这无想定不现行,也可说是退失无想定,如妙音尊者所说。不过,婆沙正义是主张得无想定决定无有退转。
附带一提:譬喻师和有部论师,不仅对于无想定有无退转的意见不同,同时也诤论其有无实体。有部论师认为:无想定,是非色非心的不相应行蕴所摄(大正27.773上);不相应行所摄法,有实在自体。譬喻者同样认为无想定是不相应行所摄,然而却主张它无实自体,因为:“不相应行蕴无有实体”(198上,977中)。
修无想定,得生无想天,寿长五百大劫,命终还生欲界,未得解脱,故佛教说无想天是八难之一。有部论师说得无想定者无有退转,有其相对的意义。如有部主张“不依静虑,得入正性离生,亦得阿罗汉果”(大正49.16中)。亦即行者依未至定、静虑中间、三无色定,都能尽漏证果,不唯依根本四静虑。然又说“无烦恼不依定灭”(大正27.310下,329中);不管是“圣者及诸异生,依七根本〔四静虑、三无色定〕及八边地〔未至定、静虑中间〕,起圣、世俗道,俱能永断结”(311上),得解脱涅槃。而无想定是“异生定”,凡夫异生“计习此定,以为能证无想涅槃”;于有法“作出离想”,离“遍净染”,由“根本第四静虑”为等无间缘而得(大正27.772下--中)。
如此,静虑(定)是世间法,可引发五神通,可与般若俱而引发出世功德,断烦恼,得解脱;但也能生无想天——可说是美丽而多歧路风光。修习定者,首须端正戒行,具足正见,方不致走入歧途。所以,有部论师主张:得无想定者无有退转,基于轨范师引导后学的立场,有正面的提撕意义。然说无想定有退转者,如譬喻师、妙音尊者等,也给误入者以无限的鼓励作用。
二、种顺解脱分善根者,当来定得解脱
定,是美丽而又纷歧的,如《大毗婆沙论》主宣说:“宁作提婆达多堕无间狱,不作嗢达洛迦曷逻摩子生非想非非想天”,即是最好的证明。提婆达多造了三无间业,命终必生无间地狱,受苦一劫,但是已种“顺解脱分善根”,虽造重恶,佛记彼当来必得独觉菩提,利根胜过舍利弗。而嗢达洛迦曷逻摩子虽然已离无所有处染,入非想非非想处定,乃至生非想非非想处天,经八万大劫受寂静乐,命终之后,由恶业力,生在旁生趣(着翅飞狸);又由捕食禽兽等恶行,命终当堕无间地狱,佛不记彼得解脱时(大正27.885下)。
提婆达多造无间业,断诸善根,但是已种“顺解脱分善根”,故当来必得解脱。而种顺解脱分善根,如上节所说:有情只要“发增上意乐,欣求涅槃,厌背生死,随起少分施、戒、闻善,即能决定种此善根”。若不种顺解脱分善根,即使行种种布施、供养,或善达种种世俗诸论;或娴熟三藏,通达文义,严持净戒;或修定加行,住八等至,乃至引发五通,仍于生死长夜受苦,死后或生恶趣,或还生人间贫穷下贱辈,受诸苦恼。若种了顺解脱分善根以后,纵因烦恼搅动,“造作种种身语意恶行,或作无间业,或复断灭一切善根,乃至身中无有少许白法种子,堕无间狱,受种种苦,而得…
《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业力观(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