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讀《大毗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時間”觀▪P5

  ..續本文上一頁能生果的功能性,含在後念刹那刹那不斷的相續之中。這功能性不斷地相續轉變,時機成熟時,引發殊勝的功能,就感得愛非愛的果報。總之,有部以爲唯有“叁世實有”,才能圓滿诠釋有情業果相續的難題。而大衆、分別說部,及經部等過未無體論者,則以“曾有”、“如字在紙”、“種子”等,來說明有情前後業果相續的關系。故即使過去未來都無實體,業果相續的建立還是不成問題的,並無叁世實有論者所責難的過失。

  (叁)所緣境

   有部以爲:識生起必有所緣境,真實的境相是識生起的所緣緣。過未法既能成爲認識,故過未都是實有。然而過未體無、現在無爲實有論者卻說:“有無所緣心”,如“緣過去和未來”(大正26.535上)。過去、未來雖非實有,卻能成爲所緣,可見所緣並不一定要實有。然則所緣境是否實有?有部與大衆、分別說部等意見正好相反。另外,有部中的持經譬喻師,亦贊同“有緣無智論”。如《大毗婆沙論》說:

   有執:有緣無智,如譬喻者。彼作是說:若緣幻事、健達縛城、及旋火輪、鹿愛等智,皆緣無境。(大正27.228中,558上)

   尚是奉行叁世實有論的持經譬喻師,卻說識可以緣到幻事、健達縛城等,可見大多學派的看法,還是認爲:識的生起,不一定都緣慮實境;非實之境,也可以成爲我們認識的對象。

   學派有關“所緣境是否實有”之诤,牽涉到學派對于“假實”的認知差異。有部以叁世實有(一切法恒住自性)的立場,主張“有”有二種:一、“實物有”,是蘊界等一一諸法的真實自性。二、“施設有”,是諸法自性上和合施設的假法(大正27.42上--中)。此“施設有”,從諸法自性和合施設上,可說是無自性的假法;但從依“實物有”而施設——依實立假——來說,還是實法。因此,有部說:見聞覺知的外境是有;如看到一個人,人雖是五蘊和合的假法,但一一蘊是真實的,故所緣境是實有。而有部譬喻師雖然也是依實立假論者,但他直從所緣境是和合施設的假法上,說所緣境非實有。

  (四)成就、不成就性

   成就、不成就,是有部重要的論門之一,也是有部成立叁世實有論的重要學理。有部論師認爲:“成就、不成就性”定有實體;否則即有凡聖縛解無法分野的困境。《識身足論》及《大毗婆沙論》中,有部的問難,未見二世體無論者的回應,反而是同屬有部的譬喻師,提出了“無實成就、不成就性”的意見。如說:

   無實成就、不成就性,如譬喻者。彼說:有情不離諸法,說名成就,離諸法時,名不成就,俱假施設。如五指合,假說爲拳,離即非拳,此亦如是。契經說:“有轉輪王成就七寶。”若成就性是實有者,成就輪寶、神珠寶故,應法性壞。所以者何?亦是有情,亦非情故。成就象寶及馬寶故,複應趣壞。所以者何?亦是旁生,亦是人故。成就女寶故,複應身壞。所以者何?亦是男身,亦女身故。成就主兵、主藏臣故,複應業壞。所以者何?君、臣雜故。勿有此失,故成就性,定非實有。(大正27.479上--中;796中)

   譬喻者以爲:離開諸法,並無所謂“成就”的法存在。如卷指爲拳,非離指而有拳。又如契經說“轉輪王成就七寶”,若成就有實性,則有“法性壞”、“趣壞”、“身壞”、“業壞”等過失。故成就、不成就是無實性的假法。譬喻師大德法救也說:“世俗有情不離諸法,假說成就;勝義中無成就性”(大正27.480中)。

   面對譬喻者的“無實成就、不成就性論”,有部論主則舉四個聖教量及一個過難,質疑譬喻者違理背教,並證成己宗的“實有成就、不成就性論”才符合聖教又無過難。而對于譬喻者所引〔轉輪王成就七寶〕的聖教,有部論主則以“自在”來會通:經說“轉輪王成就七寶”,是轉輪王于自所得的七寶,攝禦“自在”;由此攝禦自在,假說爲“成就”,實際上不是“已得未舍”的成就(大正27.796下;479中,)。而且,若無“成就、不成就性”,有情就無斷煩惱證解脫的可能,修行就唐捐其功了。因爲聖道斷煩惱,是“但斷系得,證離系得,令諸煩惱不成就起,說名爲斷”(大正27.796下--797上,)故。

   “成就”,與不相應行法的“得”相近。故有部論師與持經譬喻師,兩者的诤議點,主要是源于對“不相應行”的認知不同。有部主張“不相應行實有”,必然說“成就、不成就實有”;同理,譬喻者以爲“不相應行非實有”,故自然會說“無實成就、不成就性”。

   由于有部把“成就”看成有實體的法,而譬喻師則認爲“有情不離諸法,說名成就”,“成就”是假立而非真實獨立的法,因此彼此對立著。不過,“成就、不成就”,是有部論師特重的論門之一,大多用在叁世上說。有部論師與譬喻師對論“成就、不成就”,實已透露出一個重大訊息——《大毗婆沙論》裏的有部持經譬喻師,終將揚棄叁世實有,邁向過未無體的裏程了。

  (五)二心俱生

   有情一刹那“二心不能並生”,這是《識身論》主的問難。然這個問難,並未困擾二世體無論者,因爲“二心並生”,還正是二世體無論者的主張呢!如《大毗婆沙論》記載:大衆部主張“一補特伽羅有二心俱生”(大正27.47中);《異部宗輪論》說:大衆部末派主張“有于一時二心俱起,道與煩惱容俱現前”(大正49.16上,)。

   然而《婆沙論》主爲了破斥大衆部的“二心俱生”說,引了世友、大德等五師的意見,說明“二心俱起論”的過難,以證有情一時不能二心俱生(大正27.49下--50上)。《識身論》主同樣的列舉多個問題,以很大的篇幅質問過未體無論者:如觀貪不善根〔結縛,乃至斷諸漏等〕,是觀過去貪?未來貪?還是現在貪?若說觀過去貪,則實有過去;若說觀未來貪,則實有未來;若觀現在貪,則一刹那有能觀所觀的二心俱生,此則違反正義(大正26.531上--537上)。所以,必是叁世實有,才能避免這些過失。

   有部和大衆部的诤議,在于:大衆部早期主張六識可以並起;後來又在六識外,建立一個恒常相續的細心(根本識),作爲六識生起的所依。有部則以前念六識滅去,能引生後念六識的無間滅意說明:刹那過去的前念,能引生刹那後念,這叫作意根。而在這刹那刹那生滅中,它既不贊同二心俱起,也沒有在六識外建立細心。

  (六)結語

   探討大衆、分別說部主張“過未體無、現在無爲實有”的學理依據,囿于大衆部及大陸本土分別說系的漢譯論書不多,故只能用“叁世實有論”者的問難,藉以厘清二者根本學理上的歧異。其中,“識起必有境故”,“實有成就、不成就性”,還得應用譬喻師的意見,才得以概略的認識二者的差異。雖然《婆沙論》裏的有部譬喻師還是叁世實有論的奉行者,但是藉由有部論師和譬喻師的對論,不僅說明了所謂的《婆沙論》正義,事實上只是迦濕彌羅地方的有部論師思想,並不能代表全部有部學系的思想;同時,譬喻師脫離有部,獨立成經部譬喻師學派的重要關鍵,也已呼之欲出了!

   而最值得我們留意的是:從有部成立“叁世實有論”的理由中,可以得知:有部成立“叁世實有論”,主要是爲了圓滿解決有情業果相續,以及修道斷煩惱證解脫等的問題。可以說,重叁世實有的有部,還是著眼于佛法的實踐性。如此一來,學派的诤論,其實就是論師們爲“佛教的實踐性”奉獻心力,所留下的珍貴畫面了!

  【未完待續】

    本文全篇已收錄于悟殷法師著《部派佛教系列(上編)實相篇》中。

    悟殷法師在印順導師思想之基礎上,鑽研印度佛教史,特別長于部派佛教之學門。他將雜亂繁瑣的部派論義,提綱挈領地剖析其發展脈絡與異同關鍵,有助于讀者以簡馭繁地學習部派論義。其于本刊連載之相關論文,深受教界之重視。近將其相關著作,編爲《部派佛教系列》全套四部,依次爲(一)實相篇、(二)業果篇、(叁)修證篇、(四)諸部論師之思想與風格。法界出版社已先將其第一、二部“實相篇”與“業果篇”付梓,列爲“印順導師九秩晉六嵩壽志慶論叢”之一。其余叁部,將陸續于兩年內修訂出版。敬請期待!

  

《讀《大毗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時間”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