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生果的功能性,含在后念刹那刹那不断的相续之中。这功能性不断地相续转变,时机成熟时,引发殊胜的功能,就感得爱非爱的果报。总之,有部以为唯有“三世实有”,才能圆满诠释有情业果相续的难题。而大众、分别说部,及经部等过未无体论者,则以“曾有”、“如字在纸”、“种子”等,来说明有情前后业果相续的关系。故即使过去未来都无实体,业果相续的建立还是不成问题的,并无三世实有论者所责难的过失。
(三)所缘境
有部以为:识生起必有所缘境,真实的境相是识生起的所缘缘。过未法既能成为认识,故过未都是实有。然而过未体无、现在无为实有论者却说:“有无所缘心”,如“缘过去和未来”(大正26.535上)。过去、未来虽非实有,却能成为所缘,可见所缘并不一定要实有。然则所缘境是否实有?有部与大众、分别说部等意见正好相反。另外,有部中的持经譬喻师,亦赞同“有缘无智论”。如《大毗婆沙论》说:
有执:有缘无智,如譬喻者。彼作是说:若缘幻事、健达缚城、及旋火轮、鹿爱等智,皆缘无境。(大正27.228中,558上)
尚是奉行三世实有论的持经譬喻师,却说识可以缘到幻事、健达缚城等,可见大多学派的看法,还是认为:识的生起,不一定都缘虑实境;非实之境,也可以成为我们认识的对象。
学派有关“所缘境是否实有”之诤,牵涉到学派对于“假实”的认知差异。有部以三世实有(一切法恒住自性)的立场,主张“有”有二种:一、“实物有”,是蕴界等一一诸法的真实自性。二、“施设有”,是诸法自性上和合施设的假法(大正27.42上--中)。此“施设有”,从诸法自性和合施设上,可说是无自性的假法;但从依“实物有”而施设——依实立假——来说,还是实法。因此,有部说:见闻觉知的外境是有;如看到一个人,人虽是五蕴和合的假法,但一一蕴是真实的,故所缘境是实有。而有部譬喻师虽然也是依实立假论者,但他直从所缘境是和合施设的假法上,说所缘境非实有。
(四)成就、不成就性
成就、不成就,是有部重要的论门之一,也是有部成立三世实有论的重要学理。有部论师认为:“成就、不成就性”定有实体;否则即有凡圣缚解无法分野的困境。《识身足论》及《大毗婆沙论》中,有部的问难,未见二世体无论者的回应,反而是同属有部的譬喻师,提出了“无实成就、不成就性”的意见。如说:
无实成就、不成就性,如譬喻者。彼说:有情不离诸法,说名成就,离诸法时,名不成就,俱假施设。如五指合,假说为拳,离即非拳,此亦如是。契经说:“有转轮王成就七宝。”若成就性是实有者,成就轮宝、神珠宝故,应法性坏。所以者何?亦是有情,亦非情故。成就象宝及马宝故,复应趣坏。所以者何?亦是旁生,亦是人故。成就女宝故,复应身坏。所以者何?亦是男身,亦女身故。成就主兵、主藏臣故,复应业坏。所以者何?君、臣杂故。勿有此失,故成就性,定非实有。(大正27.479上--中;796中)
譬喻者以为:离开诸法,并无所谓“成就”的法存在。如卷指为拳,非离指而有拳。又如契经说“转轮王成就七宝”,若成就有实性,则有“法性坏”、“趣坏”、“身坏”、“业坏”等过失。故成就、不成就是无实性的假法。譬喻师大德法救也说:“世俗有情不离诸法,假说成就;胜义中无成就性”(大正27.480中)。
面对譬喻者的“无实成就、不成就性论”,有部论主则举四个圣教量及一个过难,质疑譬喻者违理背教,并证成己宗的“实有成就、不成就性论”才符合圣教又无过难。而对于譬喻者所引〔转轮王成就七宝〕的圣教,有部论主则以“自在”来会通:经说“转轮王成就七宝”,是转轮王于自所得的七宝,摄御“自在”;由此摄御自在,假说为“成就”,实际上不是“已得未舍”的成就(大正27.796下;479中,)。而且,若无“成就、不成就性”,有情就无断烦恼证解脱的可能,修行就唐捐其功了。因为圣道断烦恼,是“但断系得,证离系得,令诸烦恼不成就起,说名为断”(大正27.796下--797上,)故。
“成就”,与不相应行法的“得”相近。故有部论师与持经譬喻师,两者的诤议点,主要是源于对“不相应行”的认知不同。有部主张“不相应行实有”,必然说“成就、不成就实有”;同理,譬喻者以为“不相应行非实有”,故自然会说“无实成就、不成就性”。
由于有部把“成就”看成有实体的法,而譬喻师则认为“有情不离诸法,说名成就”,“成就”是假立而非真实独立的法,因此彼此对立着。不过,“成就、不成就”,是有部论师特重的论门之一,大多用在三世上说。有部论师与譬喻师对论“成就、不成就”,实已透露出一个重大讯息——《大毗婆沙论》里的有部持经譬喻师,终将扬弃三世实有,迈向过未无体的里程了。
(五)二心俱生
有情一刹那“二心不能并生”,这是《识身论》主的问难。然这个问难,并未困扰二世体无论者,因为“二心并生”,还正是二世体无论者的主张呢!如《大毗婆沙论》记载:大众部主张“一补特伽罗有二心俱生”(大正27.47中);《异部宗轮论》说:大众部末派主张“有于一时二心俱起,道与烦恼容俱现前”(大正49.16上,)。
然而《婆沙论》主为了破斥大众部的“二心俱生”说,引了世友、大德等五师的意见,说明“二心俱起论”的过难,以证有情一时不能二心俱生(大正27.49下--50上)。《识身论》主同样的列举多个问题,以很大的篇幅质问过未体无论者:如观贪不善根〔结缚,乃至断诸漏等〕,是观过去贪?未来贪?还是现在贪?若说观过去贪,则实有过去;若说观未来贪,则实有未来;若观现在贪,则一刹那有能观所观的二心俱生,此则违反正义(大正26.531上--537上)。所以,必是三世实有,才能避免这些过失。
有部和大众部的诤议,在于:大众部早期主张六识可以并起;后来又在六识外,建立一个恒常相续的细心(根本识),作为六识生起的所依。有部则以前念六识灭去,能引生后念六识的无间灭意说明:刹那过去的前念,能引生刹那后念,这叫作意根。而在这刹那刹那生灭中,它既不赞同二心俱起,也没有在六识外建立细心。
(六)结语
探讨大众、分别说部主张“过未体无、现在无为实有”的学理依据,囿于大众部及大陆本土分别说系的汉译论书不多,故只能用“三世实有论”者的问难,藉以厘清二者根本学理上的歧异。其中,“识起必有境故”,“实有成就、不成就性”,还得应用譬喻师的意见,才得以概略的认识二者的差异。虽然《婆沙论》里的有部譬喻师还是三世实有论的奉行者,但是藉由有部论师和譬喻师的对论,不仅说明了所谓的《婆沙论》正义,事实上只是迦湿弥罗地方的有部论师思想,并不能代表全部有部学系的思想;同时,譬喻师脱离有部,独立成经部譬喻师学派的重要关键,也已呼之欲出了!
而最值得我们留意的是:从有部成立“三世实有论”的理由中,可以得知:有部成立“三世实有论”,主要是为了圆满解决有情业果相续,以及修道断烦恼证解脱等的问题。可以说,重三世实有的有部,还是着眼于佛法的实践性。如此一来,学派的诤论,其实就是论师们为“佛教的实践性”奉献心力,所留下的珍贵画面了!
【未完待续】
本文全篇已收录于悟殷法师着《部派佛教系列(上编)实相篇》中。
悟殷法师在印顺导师思想之基础上,钻研印度佛教史,特别长于部派佛教之学门。他将杂乱繁琐的部派论义,提纲挈领地剖析其发展脉络与异同关键,有助于读者以简驭繁地学习部派论义。其于本刊连载之相关论文,深受教界之重视。近将其相关著作,编为《部派佛教系列》全套四部,依次为(一)实相篇、(二)业果篇、(三)修证篇、(四)诸部论师之思想与风格。法界出版社已先将其第一、二部“实相篇”与“业果篇”付梓,列为“印顺导师九秩晋六嵩寿志庆论丛”之一。其余三部,将陆续于两年内修订出版。敬请期待!
《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时间”观》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