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讀《大毗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輪回觀▪P5

  ..續本文上一頁,也作爲有情修行解脫還滅的依據。如說:

  此中何法名爲種子?謂名與色,于生自果所有展轉鄰近功能。此由相續,轉變,差別。何名轉變?謂相續中前後異性。何名相續?謂因果性叁世諸行。何名差別?謂有無間生果功能。(大正29.22下)

  此中意說:不善心中,有善所引展轉鄰近功能差別以爲種子,從此無間善法得生。或善心中,不善所引展轉鄰近功能差別以爲種子,從此無間不善法生。(大正29.397下)

  謂諸聖者見、修道力,令所依身轉變異本。于彼二道所斷惑中,無複功力令其現起。……聖者所依身中,無生惑能,名煩惱斷。或世間道損所依中煩惱種子,亦名爲斷。與上相違,名爲未斷。……善法有二:一者不由功力修得,二者要由功力修得,即名生得及加行得。不由功力而修得者,若所依中種未被損,名爲成就。若所依中種已被損,名不成就。……要由功力而修得者,若所依中彼法已起,生彼功力自在無損,說名成就。與此相違,名不成就。(大正29.22中-下,)

  有情的業果感赴同于外種子:根、芽、莖等,由種子而生,即使果種壞了,但在根、芽、莖等相續中,內含有生果的功能性,因緣成熟了,就會開花乃至結果。有情造業在起而即滅的刹那間,熏成感果的功能,在後念不斷的相續中,含有生果的功能性。如此,不斷的新熏,不斷的感果,則不斷的流轉。同樣的道理,有情藉由聽聞聖教,修行斷煩惱,斷除生果的「功能性」(種子),亦能趨向解脫。此即「諸聖者見、修道力,令所依身轉變異本」,「聖者所依身中,無生惑能,名煩惱斷。或世間道損所依中煩惱種子,亦名爲斷」。如此,經部譬喻師的種子熏習說,不僅作爲有情造業與受報間的連系,生死流轉的依憑,也是有情轉迷啓悟、出世解脫的依據了。

  不過,種子是「名與色,于生自果所有展轉鄰近功能」,必須經過「相續,轉變,差別」才生果,那麼,種子依附在那裏而相續轉變生果呢?種子的所依,共有四說:一、心心相續說,二、六處受熏,叁、色(根)心互熏,四、細心相續說。譬喻師的業力是心法,故「心心相續」說是譬喻師的本義,而上座室利邏多則主張「六處受熏」。

  《順正理論》主衆賢論師,問難經部的「種依心法」:「于一念一心體中,無有細分,如何能牽愛及非愛俱相違果」(大正29.441下)?「如何可執言:一心具有種種界熏習,一心多界理不成故」(442中),「業爲先,心後續起,名業相續,理必不然,以業與心有差別故」(629中)。問難上座的「六處受熏」:「若此後時相續六處能感果者,與業、煩惱都不相應,如何熏彼可成隨界」(大正29.440下,)?

  另外,衆生從未有無漏,無漏種子由何而得呢?關于無漏種子的來源,經部學派中,有不同意見。有說:無漏種子(淨界)「體非無漏」(大正29.713上),而大德邏摩則說:

  世尊昔在菩薩位中,叁無數劫修加行時,雖有煩惱,而能漸除煩惱,所引不染習氣、白法習氣,漸令增長。後于永斷諸漏得時,前諸習氣有滅不滅。以于長時修加行故,證得無上,諸漏永盡,然佛猶有白法習氣,言習氣有滅不滅故。(大正29.502中)

  這是說,菩薩在修行時,斷除煩惱所引發的不染習氣,以及白法習氣,不斷增長。不染習氣,在證得無上正覺時,即斷盡無余了;而白法習氣是不會斷滅的,即使成佛後仍然存在。

  據印公導師的研究:「白法習氣」,就是淨界,或者說是無漏種。它雖然是有漏善熏習所引起,卻能成佛而不滅,這是無漏種子新熏說。《瑜伽論》〈抉擇分〉及《攝大乘論》中,有漏聞熏,成爲生起無漏現行的因緣,與這個思想應該是有關系的!

  捌、後記

  本文主要探討的是:有情是色心相依不離的,在刹那生滅無常的情況下,論師們如何安立有情的業果相續及生命緣起的問題。這問題,與論師的「業力觀」、「中有觀」,乃至「時間觀」,都有連帶的關系。怎麼說呢?

  叁世實有論者,如有部,說業力是無表色,法的五類自性中,除無爲法外,其余四法--色、心、心所、不相應行,都是異熟因,都能招感異熟果報。有情造作的業果相續,生命緣起,創建在五蘊相續和合的「假名補特伽羅上」(犢子部立不可說我),由此說有情從前世移轉至後世。這補特伽羅,是六識生起的所依;有情一期生命終了時,由業力的牽引,心識化生爲中有身,作爲有情前五陰身到後五陰身間的橋梁,因而主張「欲色界定有中有」。

  二世無體論者,如大衆、分別說部,不許潛在的業力是無表色,認爲業力是心法,說「唯心心所,有異熟因及異熟果」。然心是刹那刹那的,如何安立業果相續呢?他們說「心是一」,是「一心相續」的;且一刹那心有前後二時,故心是刹那轉變,非刹那生滅。因業果相續安立在一心相續上,故有情一期生命將終了時,由業力牽引心識去投生,在心識入胎托生的刹那(生有),方舍去前五陰身(死有),因而不須假藉中有去轉世投生,故說「都無中有」。

  如此,掌握學派主要的學說,即可得知其思想發展的趨勢,以及思想的變遷。如化地部本宗說「過去未來是無,現在無爲是有」,所以,說「定無中有」。其末宗說「實有過去未來」,即主張「亦有中有」了。

  而學佛者冀望由聽聞經教,修道斷煩惱證得解脫,爲最終標的。然由有漏的凡夫衆生,到晉升爲聖者之列,最初一念的無漏心如何而得?是學佛者非常關心的問題。且從印度部派佛教以來,乃至到中國佛教,都是诤議的主題,論師、學者們于著書立說中,都盡力的給予最合理最圓滿的诠釋。本文談到各學派的輪回觀,其實也已約略的觸及這個問題,只是未加重點提示而已。

  如主張叁世實有的有部,最初的一念無漏心是怎麼得的?對有部來說,是不成問題的。因爲清淨無漏法早已存在,只是在未來而已,行者只要聽聞經教,藉著現在有漏的加行善,把他引生出來即可。這如《大毘婆沙論》說:「迦濕彌羅諸論師言:色法亦有同類因,唯除初無漏色」(大正27.88上)。衆生從來未有過無漏,所以「初無漏色」未有同類因,要藉有漏加行善引生。

  而說轉部,是從有部分流出來的學派,主張「異生位中亦有聖法」(大正49.17中)。他把有部的未來清淨法,引到現在位來說,凡夫衆生現在就具足清淨無漏,所以可以說本有無漏種了。

  二世體無論者,最初一念無漏如何而得,就比較需要加以解說。如大衆部、化地部(《大毘婆沙論》說分別論者,大正27.140中-下),是心性本淨論者。「心性本淨」,即是無漏的根據,可以說有漏與無漏間有一共通心性。這思想,與說轉部的「異生位中亦有聖法」,都是未來真常大我的源流。而經部譬喻師的種子是熏習而有,爲了解說最初的無漏種,也出現了不同意見,而大德邏摩的「白法習氣」(無漏種)說,引發無漏種子新熏的思想。

  另外,佛法說無常、無我,那怎樣解說記憶、作業受報,及生死流轉等問題?導師說:主張「叁世有」的部派,依蘊立我,依蘊、處、界--身心的綜合活動來解說;而主張「現在有」者,依心立我,依「一心」相續來解說業果相續、生命緣起問題。有情是色心相依不離的,

  學派中,依蘊立我和依心立我,這二條不同的路線,是各有偏重,而各自發展的;在大乘佛教時代,二者有了會合融通的趨勢。如(「依蘊立我」)犢子部的「不可說我」,說轉部的「勝義補特伽羅」,與(「依心立我」)大衆、分別說部的「一心」相續,「意界是常」,「心性本淨」等,在大乘佛教中,形成如來藏學說。

  而從叁世實有的有部譬喻師,到現在實有的經部譬喻師,乃至發展到大乘唯識學說,則以業力是心法爲共同的橋梁:由經部種子的所依「細心相續」,而與虛妄唯識的阿賴耶識說聯機;進而如來藏通過自性清淨心,又與生滅的妄識結合,形成「如來藏藏識心」的真常唯心學派。

  因此,導師把學派安立有情業果相續、生命緣起的所依,分爲「依蘊立我」和「依心立我」二條路線,實是智慧的結晶!若依循著這路線去研讀部派佛教,乃至大乘學派思想,將可「牽衣一角,舉衣皆得」(大正50.268下)了。

  

《讀《大毗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輪回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