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也作为有情修行解脱还灭的依据。如说:
此中何法名为种子?谓名与色,于生自果所有展转邻近功能。此由相续,转变,差别。何名转变?谓相续中前后异性。何名相续?谓因果性三世诸行。何名差别?谓有无间生果功能。(大正29.22下)
此中意说:不善心中,有善所引展转邻近功能差别以为种子,从此无间善法得生。或善心中,不善所引展转邻近功能差别以为种子,从此无间不善法生。(大正29.397下)
谓诸圣者见、修道力,令所依身转变异本。于彼二道所断惑中,无复功力令其现起。……圣者所依身中,无生惑能,名烦恼断。或世间道损所依中烦恼种子,亦名为断。与上相违,名为未断。……善法有二:一者不由功力修得,二者要由功力修得,即名生得及加行得。不由功力而修得者,若所依中种未被损,名为成就。若所依中种已被损,名不成就。……要由功力而修得者,若所依中彼法已起,生彼功力自在无损,说名成就。与此相违,名不成就。(大正29.22中-下,)
有情的业果感赴同于外种子:根、芽、茎等,由种子而生,即使果种坏了,但在根、芽、茎等相续中,内含有生果的功能性,因缘成熟了,就会开花乃至结果。有情造业在起而即灭的刹那间,熏成感果的功能,在后念不断的相续中,含有生果的功能性。如此,不断的新熏,不断的感果,则不断的流转。同样的道理,有情藉由听闻圣教,修行断烦恼,断除生果的「功能性」(种子),亦能趋向解脱。此即「诸圣者见、修道力,令所依身转变异本」,「圣者所依身中,无生惑能,名烦恼断。或世间道损所依中烦恼种子,亦名为断」。如此,经部譬喻师的种子熏习说,不仅作为有情造业与受报间的连系,生死流转的依凭,也是有情转迷启悟、出世解脱的依据了。
不过,种子是「名与色,于生自果所有展转邻近功能」,必须经过「相续,转变,差别」才生果,那么,种子依附在那里而相续转变生果呢?种子的所依,共有四说:一、心心相续说,二、六处受熏,三、色(根)心互熏,四、细心相续说。譬喻师的业力是心法,故「心心相续」说是譬喻师的本义,而上座室利逻多则主张「六处受熏」。
《顺正理论》主众贤论师,问难经部的「种依心法」:「于一念一心体中,无有细分,如何能牵爱及非爱俱相违果」(大正29.441下)?「如何可执言:一心具有种种界熏习,一心多界理不成故」(442中),「业为先,心后续起,名业相续,理必不然,以业与心有差别故」(629中)。问难上座的「六处受熏」:「若此后时相续六处能感果者,与业、烦恼都不相应,如何熏彼可成随界」(大正29.440下,)?
另外,众生从未有无漏,无漏种子由何而得呢?关于无漏种子的来源,经部学派中,有不同意见。有说:无漏种子(净界)「体非无漏」(大正29.713上),而大德逻摩则说:
世尊昔在菩萨位中,三无数劫修加行时,虽有烦恼,而能渐除烦恼,所引不染习气、白法习气,渐令增长。后于永断诸漏得时,前诸习气有灭不灭。以于长时修加行故,证得无上,诸漏永尽,然佛犹有白法习气,言习气有灭不灭故。(大正29.502中)
这是说,菩萨在修行时,断除烦恼所引发的不染习气,以及白法习气,不断增长。不染习气,在证得无上正觉时,即断尽无余了;而白法习气是不会断灭的,即使成佛后仍然存在。
据印公导师的研究:「白法习气」,就是净界,或者说是无漏种。它虽然是有漏善熏习所引起,却能成佛而不灭,这是无漏种子新熏说。《瑜伽论》〈抉择分〉及《摄大乘论》中,有漏闻熏,成为生起无漏现行的因缘,与这个思想应该是有关系的!
捌、后记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有情是色心相依不离的,在刹那生灭无常的情况下,论师们如何安立有情的业果相续及生命缘起的问题。这问题,与论师的「业力观」、「中有观」,乃至「时间观」,都有连带的关系。怎么说呢?
三世实有论者,如有部,说业力是无表色,法的五类自性中,除无为法外,其余四法--色、心、心所、不相应行,都是异熟因,都能招感异熟果报。有情造作的业果相续,生命缘起,创建在五蕴相续和合的「假名补特伽罗上」(犊子部立不可说我),由此说有情从前世移转至后世。这补特伽罗,是六识生起的所依;有情一期生命终了时,由业力的牵引,心识化生为中有身,作为有情前五阴身到后五阴身间的桥梁,因而主张「欲色界定有中有」。
二世无体论者,如大众、分别说部,不许潜在的业力是无表色,认为业力是心法,说「唯心心所,有异熟因及异熟果」。然心是刹那刹那的,如何安立业果相续呢?他们说「心是一」,是「一心相续」的;且一刹那心有前后二时,故心是刹那转变,非刹那生灭。因业果相续安立在一心相续上,故有情一期生命将终了时,由业力牵引心识去投生,在心识入胎托生的刹那(生有),方舍去前五阴身(死有),因而不须假藉中有去转世投生,故说「都无中有」。
如此,掌握学派主要的学说,即可得知其思想发展的趋势,以及思想的变迁。如化地部本宗说「过去未来是无,现在无为是有」,所以,说「定无中有」。其末宗说「实有过去未来」,即主张「亦有中有」了。
而学佛者冀望由听闻经教,修道断烦恼证得解脱,为最终标的。然由有漏的凡夫众生,到晋升为圣者之列,最初一念的无漏心如何而得?是学佛者非常关心的问题。且从印度部派佛教以来,乃至到中国佛教,都是诤议的主题,论师、学者们于着书立说中,都尽力的给予最合理最圆满的诠释。本文谈到各学派的轮回观,其实也已约略的触及这个问题,只是未加重点提示而已。
如主张三世实有的有部,最初的一念无漏心是怎么得的?对有部来说,是不成问题的。因为清净无漏法早已存在,只是在未来而已,行者只要听闻经教,藉着现在有漏的加行善,把他引生出来即可。这如《大毘婆沙论》说:「迦湿弥罗诸论师言:色法亦有同类因,唯除初无漏色」(大正27.88上)。众生从来未有过无漏,所以「初无漏色」未有同类因,要藉有漏加行善引生。
而说转部,是从有部分流出来的学派,主张「异生位中亦有圣法」(大正49.17中)。他把有部的未来清净法,引到现在位来说,凡夫众生现在就具足清净无漏,所以可以说本有无漏种了。
二世体无论者,最初一念无漏如何而得,就比较需要加以解说。如大众部、化地部(《大毘婆沙论》说分别论者,大正27.140中-下),是心性本净论者。「心性本净」,即是无漏的根据,可以说有漏与无漏间有一共通心性。这思想,与说转部的「异生位中亦有圣法」,都是未来真常大我的源流。而经部譬喻师的种子是熏习而有,为了解说最初的无漏种,也出现了不同意见,而大德逻摩的「白法习气」(无漏种)说,引发无漏种子新熏的思想。
另外,佛法说无常、无我,那怎样解说记忆、作业受报,及生死流转等问题?导师说:主张「三世有」的部派,依蕴立我,依蕴、处、界--身心的综合活动来解说;而主张「现在有」者,依心立我,依「一心」相续来解说业果相续、生命缘起问题。有情是色心相依不离的,
学派中,依蕴立我和依心立我,这二条不同的路线,是各有偏重,而各自发展的;在大乘佛教时代,二者有了会合融通的趋势。如(「依蕴立我」)犊子部的「不可说我」,说转部的「胜义补特伽罗」,与(「依心立我」)大众、分别说部的「一心」相续,「意界是常」,「心性本净」等,在大乘佛教中,形成如来藏学说。
而从三世实有的有部譬喻师,到现在实有的经部譬喻师,乃至发展到大乘唯识学说,则以业力是心法为共同的桥梁:由经部种子的所依「细心相续」,而与虚妄唯识的阿赖耶识说联机;进而如来藏通过自性清净心,又与生灭的妄识结合,形成「如来藏藏识心」的真常唯心学派。
因此,导师把学派安立有情业果相续、生命缘起的所依,分为「依蕴立我」和「依心立我」二条路线,实是智慧的结晶!若依循着这路线去研读部派佛教,乃至大乘学派思想,将可「牵衣一角,举衣皆得」(大正50.268下)了。
《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轮回观》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