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典中的傑出女中丈夫——以根本說一切有部毗那耶廣律爲主▪P3

  ..續本文上一頁

  ,止息惡行爲業。謂依自

  法,尊貴增上,崇置賢善

  ,羞恥過惡。對治無慚,

  患諸惡行。雲何焉愧

  依

  世間力,輕拒暴惡爲性。

  對治無愧,止息惡行爲業

  。謂依世間诃厭增上,輕

  拒暴惡,羞恥過罪。對治

  無愧,息諸惡業。” (大

  正叁一 · 二九下)

  依論典的解釋,大概來說,慚走內心的自尊自重,由尊重自己,進而尊重賢善輩,如佛陀、聖者,乃至佛法等。對于自己所犯過錯,會感到羞恥。愧是由外在的力量,如世間的譏毀,或律法的製裁。對于自己所犯過錯,面對著他人,會感到羞愧難當。也可以說慚走對自己的,是崇善的,愧走對他人的,是拒惡的。

  其次,關于證聖果者,是否具足慚愧的問題。這牽涉到“慚愧”在叁界的系屬問題了。根據《大毗婆沙論》的解釋:

  “扣是二法(慚愧) ,俱叁

  界系及不系:唯是善:還與

  一切善心相應。間:若爾,

  《施設論》說當雲何通,如

  說七力(信、進、念、定、

  慧、慚、愧)裳有漏

  幾無

  漏

  答:二唯有漏,謂慚愧

  ; 五通有漏、無漏,謂信

  等”

  論主答:

  “彼論應說七力皆通有漏、

  無漏。而不爾者,有別意趣

  。謂彼說力加行、根本。加

  行位中,慚愧增,故說唯有

  漏:根本位中,信等增,故

  說遞二種。若不爾者,聖道

  應不與慚愧相應,則聖者不

  應慚愧增上,是故慚愧定通

  無漏” (大正二七· 一 八 一

  上) 。

  如此,依《大毗婆沙論》的解釋,就可以很清楚的明白,何以已證阿羅漢的聖者,仍具足慚愧了!

  六、利智第一——妙賢比丘尼

  (注二十)

  妙賢比丘尼是劫比羅(迦毗羅街)城,劫比羅婆羅門的女兒。母作主,許配給摩揭陀國,尼拘律長者之子迦攝波(大迦葉)。當雙方父母約定婚事後,厭惡世間欲樂的迦攝波,獨自造訪妙賢女,獲知妙賢女,亦不樂欲行,遂共誓約:在不違父母之命下,共結鴛盟,然同修出離法,嚴持淨行。新婚期,只互相牽手,慢慢地,連牽手都免除,身體不相碰觸。婚後,二人果如前約,專求出道,共修清淨行,曆經十二年,絲毫無犯。

  迦攝波在父母雙亡後,心無牽挂,征得妙賢同意後,跳脫家之羁絆,出家尋師訪道去。一路尋覓下,終在廣嚴城(毗舍離)多子塔,巧遇世尊。禮世尊爲師後,經過九天,就證得阿羅漢果。而妙賢女在迦攝波離家後,亦追隨無衣外道出家。不幸地,卻被五百無衣外道強行玷汙。後來,輾轉到了王舍城,遇到迦攝波。由迦攝波之助,脫離外道,跟隨大世主出家、受具,並證得阿羅漢果。

  由于妙賢比丘尼“儀貌端正,容色殊勝” ,在王舍城托缽路次,被大臣忻挾,強行脫去法衣,換上俗服,莊嚴璎珞,獻與未生怨王。隨即被王強加淩辱,生極大苦惱,僧尼大衆,無人知曉,而求救無門。直至尼僧衆中,大世主在褒灑陀(布薩)時,遍尋不著妙賢,入定觀察,始知妙賢遭遇。馬上命蓮華色,以神通力到王宮,教授妙賢神通方法。發起神通,一同回到布薩處。此時,十二衆比丘尼見妙賢身著俗人彩服,嫌恥輕笑,不願與宮人同處布薩。大世主命妙賢,再發起神通入宮,驚醒未生怨王。未生怨王目睹妙賢的大神變力,驚恐萬分,連滾帶爬,伏在地上,頂禮忏罪。

  由于妙賢比丘尼被欺淩的事件,世尊爲去除大衆疑惑,集合比丘尼衆,問妙賢:你實作不莊嚴事嗎

  你受樂嗎

  妙賢回答:實作,然而,我已離欲,並不受樂。世尊即說:你今不犯波羅市迦(波羅夷) 。並記妙賢尼爲苾刍尼中,于:

  “明了(利智)中,得爲第

  一 。” (大正二叁·九一七

  中)

  妙賢比丘尼從少女時代,就厭惡世間欲樂,一心求出離之道。即使婚後與迦攝波十二年間,朝夕相處于鬥室,猶能守持不亂。有次,因爲洸睡,毒蛇逼近,在千鈞一發之際,迦攝波以扇柄舉起他手,以免被毒蛇咬到時,妙賢猶說:

  “甯使我遭毒蛇,慎勿虧誓

  來相觸,蛇毒但令一身死,

  染毒淪沒無邊際。” (大正

  二叁·九一 O)

  直至投無衣外道出家,不幸地被同道所汙:在佛法中出家,證聖果後,又被未生怨王所欺。一位已離欲的阿羅漢聖者,猶被逼作不淨行,弱勢女性,真是情何以堪

  當妙賢尼在衆中,說出:

  “我已離欲,豈容受樂” (

  大正二叁·九一叁上)時,他無疑足一位勇者的化身,不愧是清淨無暇,利智第一的大德比丘尼。

  七、神通第一——蓮華色比丘

  尼(注二二

  蓮華色

  證二二)是得叉屍羅城人。長大結婚後,生下一女。偶然間,他發現夫婿和自己的生母,共作非法,憤而離家,遠走未度(秣兔)城,嫁給商主。數年後,蓮華色發現商人帶回的侍妾,原是自己親生女兒,羞恨之余,再次遠走他鄉。從此走上送往迎來,以色自活的不歸路。直到在王舍城的芳園裏,遇到大目犍連後,才改變他整個的人生。由于大目犍連尊者的慈悲求護,蓮華色從欲海淤泥中醒悟過來,深惡色身之不淨,而歸投于佛陀座下。又在目犍蓮尊者觀機說法下,證見真谛。隨後禮大世主出家,勤敏不懈,證得阿羅漢果。因具有大神通力,世尊贊以:

  “于苾刍尼中,有大種力

  ,最爲第一 “ (大正二叁

  · 八九八下) 。

  蓮華色比丘尼出家前和“色”有關,故《根有律》的製戒事緣中:比丘戒之僧伽伐屍沙第九“假根謗學處” (大正—二;·六九九中) 、波逸底迦第六九“以衆敬罪謗清淨莢刍學處” (大正廿叁·八五一下) 以及比丘尼戒之波逸底迦第五叁“以衆敬罪謗清淨莢刍尼學處一 (大正二叁·九九一中)都以善友、大地—一比丘,毀謗實力予和蓮華色,共作不淨行,作爲製戒的因緣。

  又,蓮華色被世尊譽爲尼衆中,大神通力第一,律中關于蓮華色的神通力方面,著墨也相當多。如前第六節利智第一的事緣中,說到大世主命蓮華色,以神通救護妙賢尼,除此之外,律中記載著有:五百婆羅門予,愛戀蓮華色的美色,特別是喜歡那雙眼睛,蓮華色就以神通力,取出自己的眼球,放在乎掌上,說:

  “此肉團,有何所樂

  ” (

  注二叁)而斷其欲念。又蓮華色夜晚獨自在閣林入定,容儀寂定,感得賊將軍以貴價氈農,包裏著美味食物供養(注二四) 。亦曾和尼衆往僧寺聽法,忘了時間,天晚,城門已關,只好在林中夜宿,蓮華色以神通力驚走賊徒,尼衆始得免受騷擾(注二五) 。

  在蓮華色諸神通的事緣中,當以世尊上升叁十叁天,爲母說法。事畢,世尊從天上回到瞻部洲,蓮華色現神通,化身爲轉輪王,以便先觐禮世尊,被世尊呵斥一事

  (注二六) ,最爲大衆所傳道。

  又,蓮華色比丘尼不僅神通第一,常以神通力彰顯聖德,他在資生衣食上,亦是一位少欲知足,奉儉樂施的行者。如把賊將軍所獻的貴價氈衣,轉施給邬波難陀,而自己五衣破碎(大正二叁·七二七上):又常發願,每天初次乞得食物,先奉給比丘僧,以致曾叁日絕食而昏倒路上(大正二叁·八九九上) 。如此,在在的顯示了蓮華色少欲知足,奉儉樂施的恢宏氣度。

  然而,神通雖大,難敵業力。比丘僧中,世尊記爲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被外道打死(大正二四·二八七中);而尼衆中,神通第一的蓮華色聖者,被提婆達多忻打,頭破而死(大正二四· 一四七下—一 四八上) 。

  從廣律所載,有關蓮華色的事緣,來看蓮華色的一生,可謂詭谲多變,大失大得。出家前,在歡場中打滾,走迷惑群生:出家後,勤苦修學,自儉利人,常以神通力,普施無畏,而救護群萌。又從蓮華色一生的事緣中,更顯出世尊所說衆生平等的敬說,是真實不虛。不管走老、少、男、女、貧、富、貴、賤……,只要歸投在世尊座下,勤心修學,都可以得到安樂,達到解脫。

  在研讀律典的過程,發現諸部律典中,唯獨《根有律》記載著最多世尊譽爲某項第一的聲聞弟子。比丘僧中,《根有律》卷十一、就列舉了八位第一的佛弟子(注二七) 。另外,雜散于諸篇中的有:分僧臥具第一的實力子、辯才巧妙第一的童子迦攝波、善解脫者愚路、降伏毒龍第一善來、敬化令得聖果第一邬陀夷、明解聰利第一俱瑟恥羅、神通受籌的盆枕圓滿、信解第一的著樹皮衣比丘、持律第一的邬波離、音聲美妙第一的善和、邊方第一的牛主等,共有十九位比丘(注二八)若加上《根有律藥事》,弟子自說業報因緣的偈頌部分:精進第一的俱胝、廣宣妙辯才、多聞弟一的妙音、師予吼中第一的賓頭盧頗羅墮閣、處界中第一的善來、世間尊貴第一的護國、端嚴可樂第一難陀等,六位

  (注二九) ,則總共有二十五位丘,被世尊贊爲某項才華第一。

  相對于此,尼衆有如上面各節中忻列舉的七位比丘尼。女衆社會地位低下,難有受教育機會,而出家後,又處在以比丘爲主的僧團中,尼衆有如此的成績,實屬難能可貴。《根有律》將之一一記載,可說是一大特色。雖然如戰迦羅、明月、耶輸陀羅等的事緣,固于律中的著墨不多,只能略加概速:又經、律的說法:亦有稍許差異之處(注叁十),學僧仍不揣淺陋,節錄出諸大德比丘尼的聖德,願與大家共享、共勉。

  摘自《菩提樹》1995第6期

  

《佛典中的傑出女中丈夫——以根本說一切有部毗那耶廣律爲主》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