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點頭頑石話生公〉談道生法師之思想

  從〈點頭頑石話生公〉

  談道生法師之思想

  釋悟殷 (佛教弘誓學院教師)

  一、前言

  二、闡提有佛性

  叁、佛性當有論

  四、善不受報

  五、頓悟成佛

  六、法身無色、佛無淨土,及應有緣

  七、後記

  一、前言

  在中國佛教界,道生法師是一位悲壯性的人物,他從六卷《泥洹經》的如來常住不變論,孤明先發,唱“一闡提人皆得作佛”,被守舊者認定是邪說而擯出僧團。當道生要離開(建業)之時,在大衆中毫無畏懼的宣誓:“若我所說反于經義者,請于現身即表疠疾。若與實相不相違背者,願舍壽之時,據師子座。”後來,北涼昙無谶翻譯的四十卷《大般涅槃經》傳來南土,經中果言闡提有佛性;道生最終也在法座上舍壽,應驗了他臨走的誓願。 [1] 傳言道生在江蘇虎丘山,曾爲石頭宣說衆生皆有佛性,連石頭都點頭了,于是“生公說法,頑石點頭”成爲千古傳唱的佳話。

  道生不只唱言“一闡提人皆得作佛”而獨步當時;另外他發表的“善不受報、頓悟成佛、二谛論、佛性當有論、法身無色論、佛無淨土論、應有緣論”等“七珍論”, [2] 亦是窮理盡妙的學說,爲中國佛教思想之發展奠下裏程碑。遺憾的是,道生的作品大多佚失了,少數存在于其他學者的引述。印順導師在〈點頭頑石話生公〉一文中,搜羅了珍貴的文獻資料,發掘道生的主要學思意趣,肯定道生是位具有卓越見地、真誠、勇敢的學者;其精思獨到的學說,在南朝佛教思想流變過程中,占有關鍵性的地位。 [3] 然而,導師所有的著作中,有關道生的學說,著墨最多的是頓悟成佛、闡提有佛性,其余的善不受報、法身無色…等,論及的篇幅很小。職此之故,筆者特依循著導師之研究成果,以闡提有佛性、佛性當有、善不受報、頓悟成佛、法身無色、佛無淨土、應有緣論等爲探究對象 [4] ,藉以解析道生法師卓越深見背後的理論依據及其思想與風格的關系。

  本文,分五節來說明:

  第一節,闡提有佛性。這是道生被擯出僧團的導火線。《大般泥洹經》雲:“一切衆生皆有自性清淨的如來性,煩惱垢障故隱覆不現;去除了煩惱垢障,如來之性自然顯現。”既然如是,闡提是一類衆生,自然有如來性,當來必能成佛,爲何道生唱闡提皆得作佛卻被擯出僧團?經中開示啓發自身如來性的方法,就是聽聞《摩诃衍般泥洹經》:此經無量無邊功德積聚,聽聞此經者,能消滅四波羅夷、五無間罪業等重罪,爲何獨有一闡提之罪不滅?這些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第二節,佛性當有論。道生唱闡提皆得作佛,是得自于一切衆生皆有清淨如來性的見地,這是“本有”佛性,爲什麼又說“當有佛性”呢?原來,還與道生主張“法爲佛性”,“唯佛是佛性”——佛性的定義有關。最重要的是,道生法師掘發《大般泥洹經》之深意:一切有情身中,皆有自性清淨的如來性,雖然煩惱垢障而迷惑生死,莫能覺之,然有一發厭苦求樂、向上向光明的力量。如遇善知識引發聞思熏修,必然得除無量煩惱結患,顯出本淨的如來性。宣唱“一闡提皆得作佛”,不但把一闡提輩從佛法所不救的泥沼中解放出來,也爲大衆帶來信心與希望,每個人都可在佛法中得到新生。

  第叁節,善不受報。經中說:“身口意行善業,死後得生天上。”又說:一切衆生作善惡業,“假使經于百劫之中,而因果法決定無失” [5] 。道生宣唱“善不受報”,豈不是違背經教?道生以爲:“有爲法者,可說有利有功德”;而“無爲是表理之法,故無實功德利”。因此,去除希冀功德利益之知見,即使“一毫之善,並皆成佛,不受生死之報”。值得注意的是,道生主張“叁寶皆無爲”。那麼,供養叁寶就無功德利益了!這樣,“善不受報論”,還與“法身無色論”有關。

  第四節,頓悟成佛。道生著《頓悟成佛論》,闡揚(漸學)頓悟成佛義,于是教界出現漸悟與頓悟之诤;主頓悟義者,有大頓悟和小頓悟之分。考大頓悟和小頓悟之間的分歧點,在于:悟真理證入無生法性的階次,究竟是在七住(或說七地),還是金剛道?又,導師探究道生頓悟成佛之學理依據,發現道生以體見的真知、鑒寂微妙,唱“頓悟成佛”,是融貫儒、釋,糅合真常的見地。這是導師別具只眼的慧見。

  第五節,法身無色、佛無淨土,及應有緣論。道生認爲:法身佛,無形無相,常住無爲;色身佛,爲接引衆生而示現人間,形有巨細,壽有長短。然色身佛從法身出,非真實身;身非真實,故無定相、無壽命可言。要說壽命,則以“百姓爲壽”。法身無色,無形無相,故法身無淨土(佛無淨土論)。然所謂“無土”者,是指垢穢盡除之淨土;佛陀已斷盡一切煩惱系縛,則何處不是國土、不是淨土。色身佛爲應衆生機感而示現,因此道生唱說“應有緣”論。佛陀是體悟真理者,有情若能常與佛理相應,佛必隨緣赴感靡不周。果真如此,自然就沒有生不逢佛及生在邊地之遺憾了!

  二、闡提有佛性

  道生被擯出僧團的關鍵,是唱說“一闡提人皆得作佛”論。由此,顯示了當時教界是主張一闡提不得成佛的。 [6] 那麼,道生“闡提人皆得作佛”的理論何在?依據《名僧傳抄》記載,道生說:

  禀氣二儀者,皆是涅槃正因。闡提是含生,何無佛性?…一闡提者,不具信根,雖斷善猶有佛性事。(《名僧傳抄》,卍續134,29上~下) [7]

  道生的說法,符合于北本《大般涅槃經》義,如經說:“衆生佛性亦二種因:一者、正因;二者、緣因。正因者,謂諸衆生。緣因者,謂六波羅蜜。”又說:“我說二因:正因、緣因。正因者,名爲佛性。緣因者,發菩提心。以二因緣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石出金。” [8] 不過,據傳說道生之唱“一闡提人皆得作佛”,是從讀誦六卷本的《大般泥洹經》得來的見地;當時北本《大般涅槃經》尚未南來,爲何道生敢唱言“闡提皆得作佛”?又闡提是否皆得作佛呢?且先從《大般泥洹經》經義說起。

  《大般泥洹經》說:“真實我者,是如來性,當知一切衆生悉有,但彼衆生無量煩惱覆蔽不現”;“如來之性,如彼醍醐,自性清淨,煩惱過故,現有異相。…凡諸衆生欲求佛者,當除無量煩惱結患”。 [9] 這是說,一切衆生皆有自性清淨的如來性(佛性),只因煩惱過患故隱覆不現;倘能去除煩惱過患,“自身如來之性”自然得以顯現。經中開示啓發自身如來性的方法,就是聽聞《摩诃衍般泥洹經》;如說:“此《摩诃衍般泥洹經》出興于世,其有聞者,無間罪業、無量積聚,皆悉消滅”;“聞此經已,若善男子、善女人,所懷煩惱疑結永離”。此“摩诃衍大方便力,開發一切如來性故”;而且,此《摩诃衍般泥洹經》,一聞經耳,即使是“犯四重禁及無間業、不樂菩提、未發意者,皆悉安立于菩提道”。即便如此,經中但書說:“唯除一闡提輩。” [10] 因爲一闡提者無善根故。如同種子已壞,即無法再發芽生根,一闡提者亦然,“壞善種子,欲令改悔生其善心,無有是處”。如良醫“能療一切悉令離病,唯除重病不可治者。諸佛世尊亦複如是,除一闡提,諸余一切重病悉治” [11] 。因此,《摩诃衍般泥洹經》:“著諸衆生五無間罪、犯四墮法濁水中,猶可澄清,發菩提心;投一闡提淤泥中,百千萬歲不能令清,起菩提因”。一闡提之輩“于如來性所以永絕,斯由誹謗作大惡業”故。 [12] 由此可見:六卷本《大般泥洹經》,雖然已經高唱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性,聽聞《摩诃衍般泥洹經》能除去四墮(波羅夷)、五無間等罪業,但是卻不能除去一闡提之罪業,故而“如一闡提,懈怠慢惰,屍臥終日,言當成佛,若成佛者,無有是處” [13] ——闡提不能成佛。

  這裏,有一值得留意的問題:聽聞《摩诃衍般泥洹經》,能除去四墮(波羅夷)、五無間等罪業,爲何不能除去一闡提者之罪業?這問題,或許可以從一闡提的定義得到解答。經說:

  永離善心,名一闡提。諸增上慢一闡提輩以何爲本?誹謗經法不善之業以是爲本。誹謗經法,凶逆暴害,當知是等,智者所畏。(《大般泥洹經》卷6,大正12,892中)

  言方等經皆是魔說,言摩诃衍是諸黠慧正法劍刺,諸佛世尊皆當無常而說常住:當知是爲毀滅正法、破僧之相。作是說者,名一闡提。(《大般泥洹經》卷6,大正12,892下)

  一闡提之基本定義,就是斷了善根、永離善心者。《大般泥洹經》說:增上慢一闡提“誹謗經法,凶逆暴害”,故以“誹謗經法不善之業”爲本。誠然,聽聞《摩诃衍般泥洹經》有非常殊勝的功德利益,但是誹謗經法之增上慢一闡提,其罪惡比犯了四波羅夷、五無間罪者要重得多。彼“一闡提于如來性所以永絕,斯由誹謗作大惡業”,故不能開發如來性起菩提因;這說法,正表顯了《摩诃衍般泥洹經》的弘傳者,藉著因果、業報的觀念,誘導善男子、善女人誠信修學的意趣。雖然說犯了錯,罪業深重可以悔改,但是業力過重,也會令人因失望而失去向上修道的勇氣。《摩诃衍般泥洹經》適時的彰顯聽聞經典的殊勝利益,激發學習者的信心,這是弘傳此經的一種權巧方便。另外,《摩诃衍般泥洹經》興起的時代,“諸惡比丘寬縱懈怠,衆魔伴黨壞亂正法”,此“《摩诃衍般泥洹經》,當于爾時爲斯等輩之所毀辱”,故經中勸人“立丈夫志”,修習《摩诃衍般泥洹經》;並且強調發速願“護持正法”者,佛授與疾成如來性速成佛道之記別。 [14] 這樣看來,《大般泥洹經》強調此經爲無量無邊功德積聚,廣說衆生有如來性,其有聞者,無間罪業無量積聚皆悉消滅;而對經法懷疑的、誹謗的增上慢“一闡提”,是佛法所不救脫的一類有情,其罪惡比“四墮及無間罪”要重得多,實與經典流傳的時地因緣有莫大關系。 [15]

  …

《從〈點頭頑石話生公〉談道生法師之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