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点头顽石话生公〉谈道生法师之思想

  从〈点头顽石话生公〉

  谈道生法师之思想

  释悟殷 (佛教弘誓学院教师)

  一、前言

  二、阐提有佛性

  三、佛性当有论

  四、善不受报

  五、顿悟成佛

  六、法身无色、佛无净土,及应有缘

  七、后记

  一、前言

  在中国佛教界,道生法师是一位悲壮性的人物,他从六卷《泥洹经》的如来常住不变论,孤明先发,唱“一阐提人皆得作佛”,被守旧者认定是邪说而摈出僧团。当道生要离开(建业)之时,在大众中毫无畏惧的宣誓:“若我所说反于经义者,请于现身即表疠疾。若与实相不相违背者,愿舍寿之时,据师子座。”后来,北凉昙无谶翻译的四十卷《大般涅槃经》传来南土,经中果言阐提有佛性;道生最终也在法座上舍寿,应验了他临走的誓愿。 [1] 传言道生在江苏虎丘山,曾为石头宣说众生皆有佛性,连石头都点头了,于是“生公说法,顽石点头”成为千古传唱的佳话。

  道生不只唱言“一阐提人皆得作佛”而独步当时;另外他发表的“善不受报、顿悟成佛、二谛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等“七珍论”, [2] 亦是穷理尽妙的学说,为中国佛教思想之发展奠下里程碑。遗憾的是,道生的作品大多佚失了,少数存在于其他学者的引述。印顺导师在〈点头顽石话生公〉一文中,搜罗了珍贵的文献资料,发掘道生的主要学思意趣,肯定道生是位具有卓越见地、真诚、勇敢的学者;其精思独到的学说,在南朝佛教思想流变过程中,占有关键性的地位。 [3] 然而,导师所有的着作中,有关道生的学说,着墨最多的是顿悟成佛、阐提有佛性,其余的善不受报、法身无色…等,论及的篇幅很小。职此之故,笔者特依循着导师之研究成果,以阐提有佛性、佛性当有、善不受报、顿悟成佛、法身无色、佛无净土、应有缘论等为探究对象 [4] ,藉以解析道生法师卓越深见背后的理论依据及其思想与风格的关系。

  本文,分五节来说明:

  第一节,阐提有佛性。这是道生被摈出僧团的导火线。《大般泥洹经》云:“一切众生皆有自性清净的如来性,烦恼垢障故隐覆不现;去除了烦恼垢障,如来之性自然显现。”既然如是,阐提是一类众生,自然有如来性,当来必能成佛,为何道生唱阐提皆得作佛却被摈出僧团?经中开示启发自身如来性的方法,就是听闻《摩诃衍般泥洹经》:此经无量无边功德积聚,听闻此经者,能消灭四波罗夷、五无间罪业等重罪,为何独有一阐提之罪不灭?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第二节,佛性当有论。道生唱阐提皆得作佛,是得自于一切众生皆有清净如来性的见地,这是“本有”佛性,为什么又说“当有佛性”呢?原来,还与道生主张“法为佛性”,“唯佛是佛性”——佛性的定义有关。最重要的是,道生法师掘发《大般泥洹经》之深意:一切有情身中,皆有自性清净的如来性,虽然烦恼垢障而迷惑生死,莫能觉之,然有一发厌苦求乐、向上向光明的力量。如遇善知识引发闻思熏修,必然得除无量烦恼结患,显出本净的如来性。宣唱“一阐提皆得作佛”,不但把一阐提辈从佛法所不救的泥沼中解放出来,也为大众带来信心与希望,每个人都可在佛法中得到新生。

  第三节,善不受报。经中说:“身口意行善业,死后得生天上。”又说:一切众生作善恶业,“假使经于百劫之中,而因果法决定无失” [5] 。道生宣唱“善不受报”,岂不是违背经教?道生以为:“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而“无为是表理之法,故无实功德利”。因此,去除希冀功德利益之知见,即使“一毫之善,并皆成佛,不受生死之报”。值得注意的是,道生主张“三宝皆无为”。那么,供养三宝就无功德利益了!这样,“善不受报论”,还与“法身无色论”有关。

  第四节,顿悟成佛。道生着《顿悟成佛论》,阐扬(渐学)顿悟成佛义,于是教界出现渐悟与顿悟之诤;主顿悟义者,有大顿悟和小顿悟之分。考大顿悟和小顿悟之间的分歧点,在于:悟真理证入无生法性的阶次,究竟是在七住(或说七地),还是金刚道?又,导师探究道生顿悟成佛之学理依据,发现道生以体见的真知、鉴寂微妙,唱“顿悟成佛”,是融贯儒、释,糅合真常的见地。这是导师别具只眼的慧见。

  第五节,法身无色、佛无净土,及应有缘论。道生认为:法身佛,无形无相,常住无为;色身佛,为接引众生而示现人间,形有巨细,寿有长短。然色身佛从法身出,非真实身;身非真实,故无定相、无寿命可言。要说寿命,则以“百姓为寿”。法身无色,无形无相,故法身无净土(佛无净土论)。然所谓“无土”者,是指垢秽尽除之净土;佛陀已断尽一切烦恼系缚,则何处不是国土、不是净土。色身佛为应众生机感而示现,因此道生唱说“应有缘”论。佛陀是体悟真理者,有情若能常与佛理相应,佛必随缘赴感靡不周。果真如此,自然就没有生不逢佛及生在边地之遗憾了!

  二、阐提有佛性

  道生被摈出僧团的关键,是唱说“一阐提人皆得作佛”论。由此,显示了当时教界是主张一阐提不得成佛的。 [6] 那么,道生“阐提人皆得作佛”的理论何在?依据《名僧传抄》记载,道生说:

  禀气二仪者,皆是涅槃正因。阐提是含生,何无佛性?…一阐提者,不具信根,虽断善犹有佛性事。(《名僧传抄》,卍续134,29上~下) [7]

  道生的说法,符合于北本《大般涅槃经》义,如经说:“众生佛性亦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缘因。正因者,谓诸众生。缘因者,谓六波罗蜜。”又说:“我说二因:正因、缘因。正因者,名为佛性。缘因者,发菩提心。以二因缘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石出金。” [8] 不过,据传说道生之唱“一阐提人皆得作佛”,是从读诵六卷本的《大般泥洹经》得来的见地;当时北本《大般涅槃经》尚未南来,为何道生敢唱言“阐提皆得作佛”?又阐提是否皆得作佛呢?且先从《大般泥洹经》经义说起。

  《大般泥洹经》说:“真实我者,是如来性,当知一切众生悉有,但彼众生无量烦恼覆蔽不现”;“如来之性,如彼醍醐,自性清净,烦恼过故,现有异相。…凡诸众生欲求佛者,当除无量烦恼结患”。 [9] 这是说,一切众生皆有自性清净的如来性(佛性),只因烦恼过患故隐覆不现;倘能去除烦恼过患,“自身如来之性”自然得以显现。经中开示启发自身如来性的方法,就是听闻《摩诃衍般泥洹经》;如说:“此《摩诃衍般泥洹经》出兴于世,其有闻者,无间罪业、无量积聚,皆悉消灭”;“闻此经已,若善男子、善女人,所怀烦恼疑结永离”。此“摩诃衍大方便力,开发一切如来性故”;而且,此《摩诃衍般泥洹经》,一闻经耳,即使是“犯四重禁及无间业、不乐菩提、未发意者,皆悉安立于菩提道”。即便如此,经中但书说:“唯除一阐提辈。” [10] 因为一阐提者无善根故。如同种子已坏,即无法再发芽生根,一阐提者亦然,“坏善种子,欲令改悔生其善心,无有是处”。如良医“能疗一切悉令离病,唯除重病不可治者。诸佛世尊亦复如是,除一阐提,诸余一切重病悉治” [11] 。因此,《摩诃衍般泥洹经》:“着诸众生五无间罪、犯四堕法浊水中,犹可澄清,发菩提心;投一阐提淤泥中,百千万岁不能令清,起菩提因”。一阐提之辈“于如来性所以永绝,斯由诽谤作大恶业”故。 [12] 由此可见:六卷本《大般泥洹经》,虽然已经高唱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性,听闻《摩诃衍般泥洹经》能除去四堕(波罗夷)、五无间等罪业,但是却不能除去一阐提之罪业,故而“如一阐提,懈怠慢惰,尸卧终日,言当成佛,若成佛者,无有是处” [13] ——阐提不能成佛。

  这里,有一值得留意的问题:听闻《摩诃衍般泥洹经》,能除去四堕(波罗夷)、五无间等罪业,为何不能除去一阐提者之罪业?这问题,或许可以从一阐提的定义得到解答。经说:

  永离善心,名一阐提。诸增上慢一阐提辈以何为本?诽谤经法不善之业以是为本。诽谤经法,凶逆暴害,当知是等,智者所畏。(《大般泥洹经》卷6,大正12,892中)

  言方等经皆是魔说,言摩诃衍是诸黠慧正法剑刺,诸佛世尊皆当无常而说常住:当知是为毁灭正法、破僧之相。作是说者,名一阐提。(《大般泥洹经》卷6,大正12,892下)

  一阐提之基本定义,就是断了善根、永离善心者。《大般泥洹经》说:增上慢一阐提“诽谤经法,凶逆暴害”,故以“诽谤经法不善之业”为本。诚然,听闻《摩诃衍般泥洹经》有非常殊胜的功德利益,但是诽谤经法之增上慢一阐提,其罪恶比犯了四波罗夷、五无间罪者要重得多。彼“一阐提于如来性所以永绝,斯由诽谤作大恶业”,故不能开发如来性起菩提因;这说法,正表显了《摩诃衍般泥洹经》的弘传者,藉着因果、业报的观念,诱导善男子、善女人诚信修学的意趣。虽然说犯了错,罪业深重可以悔改,但是业力过重,也会令人因失望而失去向上修道的勇气。《摩诃衍般泥洹经》适时的彰显听闻经典的殊胜利益,激发学习者的信心,这是弘传此经的一种权巧方便。另外,《摩诃衍般泥洹经》兴起的时代,“诸恶比丘宽纵懈怠,众魔伴党坏乱正法”,此“《摩诃衍般泥洹经》,当于尔时为斯等辈之所毁辱”,故经中劝人“立丈夫志”,修习《摩诃衍般泥洹经》;并且强调发速愿“护持正法”者,佛授与疾成如来性速成佛道之记别。 [14] 这样看来,《大般泥洹经》强调此经为无量无边功德积聚,广说众生有如来性,其有闻者,无间罪业无量积聚皆悉消灭;而对经法怀疑的、诽谤的增上慢“一阐提”,是佛法所不救脱的一类有情,其罪恶比“四堕及无间罪”要重得多,实与经典流传的时地因缘有莫大关系。 [15]

  …

《从〈点头顽石话生公〉谈道生法师之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