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点头顽石话生公〉谈道生法师之思想▪P5

  ..续本文上一页出名之故,曰即法身也。法者,无非法义也。无非法义者,即无相实也。身者,此义之体也。法身真实,丈六应假,将何以明之哉?悟乎法者,封惑永尽,仿佛亦除,妙绝三界之表,理冥无形之境。形既已无,故能无不形;三界既绝,故能无不界。无不界、无不形者,唯感是应,佛无为也。至于形之巨细,寿之修短,皆是接众生之影迹,非佛实也。众生若无感,则不现矣。非佛不欲接,众生不致,故自绝耳。若不致而为现者,未之有也。譬日之丽天,而影在众器,万影万形,皆是器之所取,岂日为乎?器若无水,则不现矣。非日不欲现,器不致故自绝耳。然则丈六之与八尺,皆是众生心水中佛也。佛常无形,岂有二哉!以前众患皆由有身,故令乐佛身也。然佛身迹交在有,虽复精粗之殊,至于无常,不应有异,而令乐之,宜明其意。既云即是法身,非徒使知无有身患,乃所以用断一切众生病矣。斯又引使乐法,乐法之行下法,是以行于法者,得佛身也。(《注维摩诘经》,大正38,343上~中) 道生认为:丈六佛身(色身),从法身佛出,依所出处得名,故称之为法身。法身佛,“妙绝三界之表,理冥无形之境”,出过三界,超越三世,无来无去,常住无为(不生不灭),无形无相,无病不痛。 [79] 然佛“形之巨细,寿之修短,皆是接众生之影迹,非佛实也,众生若无感,则不现”,“丈六之与八尺,皆是众生心水中佛”。这是说,佛之法身,无形无相,为了接引众生而示现形相(色身佛);此色身佛,乃“唯感是应”:众生有机感,佛必然垂应,感应道交,故得以见佛。 这里,要注意的是:法身佛,无形无相,此即“法身无色”;常住无为,则是“寿量无边”。 [80] 色身佛,是应众生之机感,才垂现世间,此即“应有缘论”;从法身佛出,非真实身,身非真实,故无定相、无寿可言,要说寿命,则以“百姓为寿”。如道生《法华经疏》说: 夫色身佛者,皆应现而有,无定实形。形苟不实,岂寿哉!然则万(同“万”)形同致,古今为一,古亦今也,今亦古矣,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若有时不有,有处不在者,于物然耳,圣不尔也,是以极设长寿言伽耶是之。若伽耶是者,非复伽耶;伽耶既非,彼长寿岂独是乎!长短斯非,则所以长短存焉!(道生《法华经疏》,卍续150,818下) [81] 道生意说:色身佛,似乎寿有长短,如释迦佛八十岁入灭。然色身佛乃应众生机感而化现的身相,非真实身;身非真实,故无固定形相、无寿命可言。而且,色身从法身出,法身出过三界、超越三世,不生不灭,因此佛应该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既然如是,为什么现实世间却是“有时不有,有处不在”呢?这完全取决于众生是否需要而定(感应),并非佛有时出世、有时不出世,有地方出现、有地方不出现。要说佛的寿命,则佛“以百姓为寿” [82] 。亦即在道生的意趣中,佛寿是非常、亦非无常的:色身佛是应众生之机感而出现世间,寿命似有长短(无常);法身佛则超越三世,不生不灭,佛寿是无量无边(常)。然则,色身从法身而出,非真实身;身非真实,即无固定身相、寿命可言。这样,佛寿则是非常、亦非无常。 然“法者,无非法义也;无非法义者,即无相实”,又“悟乎法者,封惑永尽,仿佛亦除,妙绝三界之表,理冥无形之境”,故而“以体法为佛,不可离法有佛也。若不离法有佛,佛是法也,然则佛亦法矣”;“亦以体法为众”。因此,道生说“乖理为造,故三宝皆无为也。” [83] 这里,有一问题:道生认为“三宝皆无为”,“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无为是表理之法,故无实功德利。” [84] 那么,供养三宝岂不是无实功德利益了吗?道生答道:“贪乐,是无穷法,为有为也”;倘若去除希冀果报功德之执见,不奢求利益功德等,则“无利之利,真利也。” [85] 如此一来,正可与(前面所说)道生之“善不受报”相互辉映了。 以上,说明道生“法身无色”之理论依据及其相关问题。由法身无色的探讨中,发现他与“佛无净土”、“应有缘”论等,有思想的关连。接着,说明何以佛无净土?

  (二)佛无净土

  道生认为:法身无色、无为,无形、无相,“非四大起,同于虚空”,故唱言法身佛“无净土”。如道生说: 夫国土者,是众生封疆之域。其中无秽,谓之为净。无秽为无,封疆为有;有生于惑,无生于解。其解若成,其惑方尽。始解是菩萨本化,自应终就使成,既成就为统国,有属佛之迹。就本随于所化,义为取彼之国,既云取彼,非自造之谓,若自造,则无所统,无有众生,何所成就哉!(《注维摩诘经》卷1,大正38,334下) 道生以为:国土,是有情众生的住处,有净、有秽。若无污秽,即是净土;反之,则是秽土。若心无执着(无秽),则无所谓国土;若执着有固定之疆域,则有国土。众生之执有国土,起因于受到烦恼蛊惑妄执谓有;若能去除烦恼执着,则无净秽、无国土可言。菩萨之度化众生往生净土,并不是离开秽土,去打造另一个净土世界,而是转化秽土使之成为净土(无秽,谓之为净),因此,菩萨不是“自造”净土。 [86] 就因为菩萨无自造净土,故能以大慈悲力饶益众生。 [87] 既然可以转秽土为净土,何以却说“佛无净土”呢?道生《法华经疏》说: 事象方成,累之所得。圣既会理,则纤尔累亡;累亡故,岂容有国土者乎!虽曰无土,而无不土;无身、无名,而身名愈有。故知国土、名号、授记之义者,应物而然,引之不足耳。(《法华经疏》,卍续150,811上~下) “事象方成,累之所得。圣既会理,则纤尔累亡”,这还是就众生情执系累故有森罗万象(国土)可言;圣者体会真理,已无丝毫情执系累,既无情执系累,则岂有国土哉!然而,要注意的是,圣者“纤尔累亡”,则“虽曰无土,而无不土;无身、无名,而身名愈有”。言下之意是说,圣人(佛陀)既然已断尽一切烦恼系缚,则何处不是国土、不是净土。经中之说“国土、名号、授记”等,“应物而然”,为作度生之权巧方便,不是真实义。如《法华经疏》说: 既见佛之不在,良以众生秽恶。以秽不在,则无秽必在,无必在秽,故寄七珍明之。寄七珍明之者,明无石砂之秽耳。本自不言其体非秽,于无形而论,亦何异秽质。然则无秽之净,乃是无土之义,寄土言无,故言净土。无土之净,岂非法身之所托哉!至于秽恶被烧,自是众生罪报,亦何伤无不在、无不净乎?是以众生见烧,而净土不毁,且今(令)人情欣美尚好。若闻净土不毁,则生企慕意深。借事通玄,所益多矣!(道生《法华经疏》,卍续150,819下~820上) [88] 众生秽恶,故不能见国土;倘垢秽尽除,则“无秽之净,乃是无土之义,寄土言无,故言净土”。道生的意趣中,法身无色,无形无相,非四大起,同于虚空,故法身无净土。所谓“无土”,是指垢秽尽除之净土。亦即众生去除垢秽后转秽土为净土,此无垢秽之绝对净土,是为“无土”义。佛无净土,契经之所以言净土者,乃是“借事通玄”,为令人“欣美尚好”、“企慕意深”,趣向于佛道故。此为道生主张“佛无净土”的意趣所在。

  (三)应有缘 [89]

  前面说过,色身佛乃应众生之机感而出现世间,寿命似有长短(无常);法身佛则超越三世,不生不灭,佛寿是无量无边(常)。然则,色身从法身出,非真实身;身非真实,即无定相、寿命可言。这样,要说佛寿则是非常、亦非无常。色身佛是应众生机感而示现人间,于是道生说:“如来何寿?以百姓为寿耳”;“以百姓寿为寿,感必出矣!” [90] 这是道生“应有缘”的真义。如道生说: 夫佛身者,…无不界无不形者,唯感是应,佛无为也。至于形之巨细,寿之修短,皆是接众生之影迹,非佛实也。众生若无感,则不现矣。非佛不欲接,众生不致,故自绝耳。若不致而为现者,未之有也。(《注维摩诘经》卷2,大正38,343上) 佛身,“无不界无不形者,唯感是应”;“众生若无感,则不现矣。非佛不欲接,众生不致,故自绝耳”。意思是说,佛无时无刻都存在;之所以“有时不有,有处不在”者,那是众生没有机感,佛才没有垂应。易言之,佛遍一切处,只要众生需要,佛定现身接引。 然而,如何能确定佛必然会应赴众生之机感呢?道生说:“佛理常在其心,念之便至矣”。 [91] 又说:“若化众生,似复在此在彼也,在此在彼者,应化之迹耳”;“东感则东,西感则西,岂在方哉”;“应见者示,应闻者说,佛本无示无说”;“以六度为体,故能有如向之应耳”;“六度以诚实为道”;“既度既诚,便应有感为来,感尽则去也”。 [92] 由此可知:道生的“感应”说,主要是立足于:法身佛遍一切处,众生若无机感,则佛无垂应;佛理常在其心,则念之便至。这一点,正如《华严经》说:“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 [93] 然佛陀应众生机感而垂应,是有心而应还是无心而应?教界仍有不同意见: 生法师云:感应有缘,或同(“因”之误写)生苦处,共于悲愍,或因爱欲,共于结缚,或因善法,还于开道。故有心而应也。(陈

  慧达《肇论疏》,卍续150,841上~下) 生法师云:“照缘而应,应必在智。”此言“应必在智”,此即是作心而应也。…安、肇二师与瑶法师云:圣人无心而应,应不在智。(唐

  均正《大乘四论玄义》,卍续74,79上) 道生主张佛陀“有心而应”——应有缘;道安、僧肇、法瑶法师等却认为“无心而应”——应无缘。探寻道生主张应有缘的学理依据,还在于道生以真理为佛之法身。佛陀是体悟真理的觉者,有情若能常与佛理相应,佛陀必然随有情之意念,无远弗届的应其机。果…

《从〈点头顽石话生公〉谈道生法师之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