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轮回观

  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轮回观

  释悟殷

  壹、前言

  佛陀所开示的缘起法:从「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到「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大正2.85下),说明了有情生死流转乃至涅槃解脱的因果理则。这缘起的因果理则,虽有依持性与必然性,但世尊说:「自作自觉,则堕常见;他作他觉,则堕断见。」(大正2.85下)「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大正2.92下)这从根本上否定了「我」,没有「作者、受者」的缘起说,即是佛教最原始的业说。

  然而佛弟子们在缘起无常生灭、诸法无我我所的教说下,对于「谁在生死流转?谁得涅槃解脱?谁能忆持?造业与感果间如何连系?……」等等诸多问题,都觉得须要论究与解答。而这些问题,对于行者来说,又是最感迫切且需要厘清的要目。揆诸部派佛教思想,不管是「三世实有」或「现在实有」,其学说之所以形成,大都意图对生命流转及业果相续等问题,做一圆满解答。

  由于有情是色心和合、相依不离的,因此,学派在解说业果相续的问题上,发展出两条路线:或依蕴立我,或依心立我。由此依蕴或依心的不同,不仅影响了各学派的学说,也深深影响了大乘佛法的思想。是以笔者特以〈论师的轮回观〉为题,探讨部派佛教时代,在「诸行无常」的轨则下,各部派如何安立有情生命的依持,如何构筑有情生命轮回的网络。

  本文分五节来说明:

  第一节,诸法的刹那生灭与转变差别。这是和轮回说有关的问题。在「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教说下,三世实有论的有部、犊子部等,创建「世俗补特伽罗」,或「依蕴处界假施设名」(大正49.16下),作为有情生命相续的依凭。二世体无论的大众部、化地部等,说「色根大种皆有转变,心心所法亦有转变」(大正49.17上),「唯心心所,有异熟因及异熟果」(大正27.96上)。探寻二大学派的歧异点,原来还在于:刹那生灭是否能「转变差别」。不过,化地部末宗说:「随眠自性,恒居现在,诸蕴、处、界,亦恒现在」(大正49.17上),这是一切法的现象背后,五蕴等一切法是念念恒住了。何以有此差别呢?学派间兼容交错的思想,是值得探讨与深思的问题。

  第二节,说一切有部系的轮回说。有部说「一切行皆刹那灭」,故「定无少法,能从前世转至后世」,所以,在五蕴和合的相续上,创建「假名补特伽罗」(大正49.16下),作为有情生命流转、业果相续的所依。犊子部也在五蕴和合的相续上,创建「非即蕴离蕴,依蕴处界假施设名」(大正49.16下)的不可说我,作为有情生命的轮回体。另外,说转部学派,则说「诸蕴有从前世转至后世。……有根边蕴,有一味蕴」,有「胜义补特伽罗」(大正49.17中)。如此,说一切有部系下,有部、犊子部,以及说转部,都是依蕴立我,以作为有情生命移转的说明。然三者最大的歧异点在那里?印公导师在《唯识学探源》中,有精辟的解说。而值得留意的是:犊子部的「不可说我」,及说转部的「胜义补特伽罗」,与大乘佛教的真常思想关系很密切。

  第三节,大众部的轮回说。大众部是过未无体论者,据《大毘婆沙论》,大众部主张「唯心、心所,有异熟因及异熟果」(大正27.96上),有情的异熟因果创建在心心所法上。然刹那生灭的心心所法,有情的业果如何相续流转呢?他们依心立我,在一心相续上,安立有情业果相续及生命缘起。然有情是色心相依不离的,业果安立在心法上,六识有间断的时候,业果岂不是会中断吗?在深刻的探究下,发现了六识外,有细心不灭。这细心相续,有生起六识的功能,也是有情生命缘起的中枢。

  第四节,分别说部系的轮回说。分别说部与大众部同属过未无体论者,同样在一心相续上,安立有情生命的缘起。如化地部本宗,说「一切行皆刹那灭,定无少法能从前世转至后世」,「定无中有」……(大正49.17上)等,都与大众部的学说相同。然何以末宗说「亦有中有」,「大地劫住。……随眠自性,恒居现在,诸蕴处界亦恒现在」(大正49.17上)呢?探寻其原因,原来他的时间观已有所转变,有情业果的相续,已经不纯然是安立在心法上了!分别说部系中,南传锡兰的铜鍱部,创建了「有分识」。有分心识是有情初生心及命终心,也是意识中内在的贯通者,贯通三世而没有中断。这「有分识」,也是有情业果相续之三有轮回体了。

  第五节,经部譬喻师的轮回说。三世实有的有部譬喻师,脱离有部,成为现在实有的经部譬喻师。经部最主要的思想,是以种子熏习作为有情造业与受报间的连系,也作为有情起惑造业、生死流转,及转迷启悟、出世解脱的依据。

  贰、诸法的刹那生灭与转变差别

  本节所要探讨的是:刹那生灭的法,如何生成有情身心构筑前后相续的关系?这个问题,学派间有不同意见。而学派的异见,将涉及到有情业果相续的创建,并影响了各学派的轮回说。因此,要探讨各学派的轮回观以前,必须说明各学派的异见。

  一、说一切有部学系

  诸行无常,是佛教的根本教说,故不论是三世实有论,或是过未无体、现在实有论者,都承认诸行是刹那生灭的无常法。而学派间生成诤议的地方,在于:刹那生灭能否形成转变差别。有部是「刹那生灭不能转变」论者:「说一切行皆刹那灭,定无少法能从前世转至后世」(大正49.16下)。它认为:一切有为诸法,无论是色法还是心法,都是刹那刹那生灭无常,没有暂时安住而不灭的,故不能移转。而探寻有部「刹那生灭不能转变论」的学理依据,原来与其「三世实有论」有关。

  有部成立三世实有的学理依据,是「一切法各住自性」(大正27.42中)。因为一切法各住自性,自性是实有的,故「三世诸法,因性果性,随其所应,次第安立。体实恒有,无增无减;但依作用,说有说无」(大正27.395下-396上)。这是说,在一切法恒住自性的前提下,「体实恒有,无增无减」;在因缘和合下,由法体现起的「作用」,才是有生有灭的,才可以「说有说无」的。故有部说:

  诸行自性,无有转变。……有因缘故说无转变,有因缘故说有转变。有因缘故无转变者,谓一切法各住自体、自我、自物、自性、自相,无有转变。有因缘故有转变者,谓有为法得势时生,失势时灭,得力时生,失力时灭……和合时生,离散时灭,故有转变。(大正27.200上)。

  依法体上现起的作用生灭,说有说无,而法体则恒住自性,没有转变差别。这样,要说转变,一定是在作用的生灭上来说。所以,有部认为转变有:自体转变、作用转变、功能转变、物转变及世转变等。说诸行没有转变,是就自体上说;说诸行有转变,是就作用转变、功能转变、物转变及世转变上来说(200上-中)。因此,有部是「说一切行皆刹那灭」论者,在刹那生灭无常中,「定无少法能从前世转至后世」,必须创建「假名补特伽罗,说有移转」(大正49.16下)。

  说一切有系分出的犊子部学派,则主张「诸行有暂住,亦有刹那灭」(大正49.16下)。犊子部认为:一切有为诸法,有刹那灭的,也有一期暂住的。如心、心所法,前念后念是刹那刹那生灭;但是色法,如我们的色身,从出生到老死,这一期中间,也有暂时安住的现象。虽然色法似乎有一期的暂住,但是随着生命的退出,终归坏灭,故有为诸行还是没有一法能转至后世。因此说:「诸法若离补特伽罗,无前世转至后世,依补特伽罗可说有移转」。必须创建「依蕴处界假施设名」(大正49.16下)--「不可说我」,作为前后世的移转。

  二、大众、分别说部学系

  二世无体论者,如化地部本宗,主张「一切行皆刹那灭,定无少法能从前世转至后世」;又说:「入胎为初,命终为后,色根大种皆有转变,心心所法亦有转变。」(大正49.17上)而大众部方面,《异部宗轮论》中,只说大众部末宗主张「色根大种有转变义,心心所法无转变义」(16上),并未说本宗如何看法。不过,大众部本宗和化地部本宗,同是过未无体论者(16上,下);同样说「都无中有」(16上,17上);同样是主张「心心所法能了自性」(大正27.42下,)的「心能自知」论者。所以,大众部本宗,可能和化地部本宗一样,主张:「色根大种皆有转变,心心所法亦有转变」。

  不过,这里必须注意的问题是:心是刹那刹那性的,何以能转变呢?化地部说:「入胎为初,命终为后,色根大种皆有转变,心心所法亦有转变」(大正49.17上)。这句话,通用解说是:如有情的一期生命,从投胎至母腹开始,经羯剌蓝、頞部昙、闭尸、键南、钵罗奢佉等位;出生后,经婴儿、幼童、少年、中年、乃至老死,都不断的转变差别。这是说,有情由染污心识去投胎,藉着父精母血托生,在母胎中,初七日,「状如粥汁,或如酪浆」,是羯剌蓝位;二七日,「状如稠酪,或如凝酥」,是頞部昙位;三七日,「状如铁箸,或如蚯蚓」,是闭尸位;四七日,「状如鞋楥,或如温石」,是键南位(大正24.254中);……乃至瓜熟蒂落而出生,经婴、幼、少、壮、中、老,……乃至一期生命终了,都有一段时期暂住的情况。如窥基法师说:因色根大种「性非刹那生灭,故有转变」,如牛奶变为乳酪等。所以说:「入胎为初,命终为后,色根大种皆有转变」。至于「心心所法亦有转变」,是说心念是刹那刹那生灭,前念后念不断不断的转变差别。然而化地部等何以说「一切行皆刹那灭」,又说色根、心心所法亦有转变呢?窥基法师说:化地部是二世无论者,故「前法于现在灭已,无别有法从未来来,但由前法为因力故,引后法起,后法即是前法为因转作。虽刹那灭,转变义成」;而有部是三…

《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轮回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