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轮回观▪P3

  ..续本文上一页名」(不可说我)的差别。有部着重于作用上,故只许假名的补特伽罗,是「假无体家」;犊子部则偏重于法体,故创建了不可说我,是「假有体家」。

  三、说转部(经量部本计)的轮回说

  说转部,是从有部分流出来的学派。据《异部宗轮论》记载:说转部(经量部本计)得名的由来,是「说诸蕴有从前世转至后世,立说转名」。在思想上,说转部主张:「非离圣道,有蕴永灭。有根边蕴,有一味蕴。异生位中亦有圣法。执有胜义补特伽罗」(大正49.17中)。如此,显然的,说转部与有部、犊子部的思想,有些差异。这里,首先要究明的是:什么是 「根边蕴」、「一味蕴」?什么是「胜义补特伽罗」?

  所谓「根边蕴」、「一味蕴」,据印公导师的研究:应该对照《大毘婆沙论》的一段文,比较容易明白。如论说:

  有执蕴有二种:一根本蕴,二作用蕴。前蕴是常,后蕴无常。彼作是说:根本、作用,二蕴虽别,而共和合成一有情,如是可能忆本所作,以作用蕴所作事,根本蕴能忆故。(大正27.55中)

  由《婆沙论》文,可知:「根本蕴」,是法体,是常住的;「作用蕴」,是体上的作用,是无常的。作用蕴,是法体上的作用,是从根本蕴生起的,所以称为「根边蕴」。而根本蕴,是诸法恒住自相,常住一如的,所以又名「一味蕴」。如此,说转部的一味蕴、根边蕴,也是承袭于有部--诸法自体,恒住自性,在诸法上作用的起灭有无,安立三世差别的思想。在诸法恒住自性上,说有「一味蕴」;在诸法体上现起作用的起灭有无上,说有「根边蕴」。

  至于「胜义补特伽罗」,是在「根边蕴」和「一味蕴」的统一上所创建的真实补特伽罗。如印公导师在《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说:有部和说转部的不同,在于:有部的一一法恒住自相,可以称为「法我」,但不能称为补特伽罗我。依法体而起作用,各各差别,又是刹那生灭,所以也不能成立补特伽罗。只能在作用现起的五蕴和合相续中,安立假名补特伽罗,说众生从前生到后世的移转。而说转部说:诸蕴有「从前世转至后世」的,是为「胜义(真实)补特伽罗」,那不是世俗假有的。两者的差别就在于:「根本蕴」是常住的,一味的。所以用从体起,用不离体,在体用统一的见地下,有真实的补特伽罗,作为有情前生后世的生命移转。

  四、结语

  说一切有部学系,依据三世实有的学理,在刹那生灭无常的有为法中,把有情业果相续安立于五蕴和合的补特伽罗中,创建前后的移转:有部立「假名补特伽罗」,犊子部立「依蕴处界假施设名」的不可说我,说转部则以「胜义补特伽罗我」,作为有情生命的轮回体。

  然有部等创建「假名补特伽罗」、「不可说我」,以及「胜义补特伽罗我」的意趣,都是为了解说业果相续、生命缘起的问题。如犊子部说:

  若定无有补特伽罗,为说阿谁流转生死?若一切类我体皆无,刹那灭心于曾所受久相似境,何能忆知(大正29.156下)?……若实无我,业已灭坏,云何复能生未来果?(158下)

  如此,有部等「依蕴立我」,与其成立「三世实有论」的理由,有同等意趣:圆满解决有情修道解脱及业果相续的问题。因此,有部清楚的表明:「但依现有执受相续假立,……但有世俗补特伽罗,说有移转」(大正49.16下),而「善说法者,唯说实有法我,法性实有,如实见故」(大正27.41上)。若执着有真实补特伽罗,那即是「诸法无我」所要破的「我」。虽然如是,但犊子部的「不可说我」(真常我),说转部的「胜义补特伽罗」,未来将与大众、分别说系的「心性本净」,「意界是常」结合,在大乘佛教中,形成另一特色的佛法。

  另外,三世实有论的有部等,亦主张「唯欲色界定有中有」(大正49.16中),作为有情一期生命退出后,前五蕴身灭和后五蕴身生之间的桥梁。

  肆、大众部的轮回说

  大众部本宗的轮回说,《异部宗轮论》中,并未说明。只说末宗主张「色根大种有转变义,心心所法无转变义」(大正49.16上)。那么,大众部如何创建有情生命的流转呢?据《大毘婆沙论》的记载,大众部把业因业果安立在心心所法上。如说:

  有执:唯心、心所有异熟因及异熟果,如大众部。(大正27.96上)

  心、心所法,是刹那刹那的生灭,在刹那生灭的心、心所法上,如何安立异熟因果,使有情业果流转相续呢?部派中,有依心立我的学派。如《成实论》说:

  又无我故,应心起业;以心是一,能起诸业,还自受报。心死心生,心缚心解。本所更用,心能忆念,故知心一。又以心是一,故能修集;若念念灭,则无集力。又佛法无我,以心一故,名众生相。(大正32.278下)

  这是把业果相续、轮回解脱、记忆、众生等,安立在一「心」上的学派。这一学派,据《成实论》说,他也主张「心法能知自体,如灯自照,亦照余物」(大正32.279上)。由此说法,可知他是大众部及化地部的思想。

  依「心」安立业果相续、轮回解脱、记忆等,据《婆沙论》记载,以一心来说明记忆时,有「前后一觉论者」。如说:

  有执觉性是一,如说前后一觉论者。彼作是说:前作事觉,后忆念觉,相用虽异,其性是一,如是可能忆本所作。(大正27.55中)。

  说明杂染与清净时,有「一心相续论者」。如说:

  有执但有一心,如说一心相续论者。彼作是说:有随眠心,无随眠心,其性不异。圣道现前,与烦恼相违,不违心性。为对治烦恼,非对治心。如浣衣、磨镜、炼金等物,与垢等相违,不违衣等。(大正27.110上)

  主张「有随眠心,无随眠心,其性不异」的一心相续论者,和主张「心性本净」论者的说法相同。如说:

  有执心性本净,如分别论者。彼说:「心本性清净,客尘烦恼所染污故,相不清净」;「染污不染污心,其体无异。谓若相应烦恼未断,名染污心,若时相应烦恼已断,名不染污心。如铜器等,未除垢时,名有垢器等,若除垢已,名无垢器等。(大正27.140中-下)

  这心性本净论者,是大众、分别说部系的学说。如此,可见主张过未体无、现在实有论者,为了说明记忆、造业受报、系缚解脱等问题,而依「心」立我。这一心,是「其性不异」,「其体无异」的,是「相用虽异,其性是一」的。

  有人质疑:如果说心是「相用虽异,其性是一」;既然心性是一,岂非是常!常即真我,以今作、后作,常一不变故。一心论者回答说:这心不是常住不变,也不是刹那生灭,是在一心相续上说,因为:「以心是一,故能修集,若念念灭,则无集力」(大正32.278下):「我不为念念灭心故如是说,以相续心故说垢染」(258中)。由此可见:把业果相续、记忆等安立在心心所上的大众、分别说部,其本义--心是一体相续的,因为刹那生灭是不能安立前后因果连系的,故在一心相续上,说有杂染有清净;在一心相续上,才有刹那转变差别。可以说,大众部等不说心是刹那生灭,而说心是刹那转变。而且,他们的刹那有前后二时,故「心心所亦有转变义」(如前第贰章「诸法之刹那生灭与转变差别」所说)。不过,大众部末宗则说「心心所法无转变义」了。

  大众部、分别说部等,把有情的业果相续创建在一心相续上,认为有情「从死有至生有时,要得生有方舍死有」(大正27.358上),不须「中有」作为有情前五阴身与后五阴身间的桥梁,故说「都无中有」(大正49.16上)。由于〔刹那〕前心识去投胎,〔刹那〕后心识方舍五阴身,一刹那有前后二时,所以说「入胎为初,命终为后,色根大种皆有转变,心心所法亦有转变」。

  不过,大众、分别说部等把业果相续安立在心识上,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心识,显然有中断的情形,如六识在睡眠、闷绝、无心位等,是间断而停止作用的。那么,在有情是心色相依不离的原则下,当然要成立深潜的细心了。所以,唱说「无有有情而无色者,亦无有定而无心者」,因为「若定无心,命根应断,便名为死,非谓在定」(大正27.774上)。而且,如果有无心的有情,则有无业无果的有情了。那么,什么是大众部安立有情业果相续的深潜细心呢?据印公导师的研究:大众部,最初是一心相续的六识论;末宗主张「有于一时二心俱起」(大正49.16上),也还是六识并起。说「心遍于身」(16上)的细心执受,是生命的象征,一切感受的来源,这才是细意识的思想。这细意识就是六识外恒存的细心,这细心,或称为「根本识」,为六识生起的所依。

  所谓根本识,如《摄大乘论》说:「于大众部阿笈摩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根本识,如树依根」(大正31.134上)。此根本识,是诸识的根本因,意识与前五识,都依他而起。如树木的根、茎,是树的根本一样,若离根、茎,此树即死。即如《唯识三十论》说:「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意识常现起」(大正31.60下)。

  又,依据《显识论》,大众部也有名为「摄识」的学说。如《显识论》说:如六识起善恶,留熏习力于本识中,能得未来果报。这熏习力,大众部称为「摄识」。如同我们诵经,第一遍不通顺,二遍、三遍,一直读下去,第十遍就会背诵,这是后遍能摄得前一遍的关系。这「摄识」,是不相应行,是摄藏于识中的一股力量(大正31.880下)。

  这里,值得留意的是:大众部的「根本识」,与末宗「心遍于身」的细意识,与大众部:「五种色根肉团为体,眼不见色,耳不闻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觉触」(大正49.15)的学说有关。眼等五根,只是血肉的组合,没有见色闻声的作用,见色闻声的是五识。因为大众部认为眼等五根是肉团,于是把我们的精神活动,根身灵活的感应,说是「意根」的力量。这意根,有生起六识的功能…

《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轮回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