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毗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輪回觀
釋悟殷
壹、前言
佛陀所開示的緣起法:從「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到「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大正2.85下),說明了有情生死流轉乃至涅槃解脫的因果理則。這緣起的因果理則,雖有依持性與必然性,但世尊說:「自作自覺,則墮常見;他作他覺,則墮斷見。」(大正2.85下)「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大正2.92下)這從根本上否定了「我」,沒有「作者、受者」的緣起說,即是佛教最原始的業說。
然而佛弟子們在緣起無常生滅、諸法無我我所的教說下,對于「誰在生死流轉?誰得涅槃解脫?誰能憶持?造業與感果間如何連系?……」等等諸多問題,都覺得須要論究與解答。而這些問題,對于行者來說,又是最感迫切且需要厘清的要目。揆諸部派佛教思想,不管是「叁世實有」或「現在實有」,其學說之所以形成,大都意圖對生命流轉及業果相續等問題,做一圓滿解答。
由于有情是色心和合、相依不離的,因此,學派在解說業果相續的問題上,發展出兩條路線:或依蘊立我,或依心立我。由此依蘊或依心的不同,不僅影響了各學派的學說,也深深影響了大乘佛法的思想。是以筆者特以〈論師的輪回觀〉爲題,探討部派佛教時代,在「諸行無常」的軌則下,各部派如何安立有情生命的依持,如何構築有情生命輪回的網絡。
本文分五節來說明:
第一節,諸法的刹那生滅與轉變差別。這是和輪回說有關的問題。在「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教說下,叁世實有論的有部、犢子部等,創建「世俗補特伽羅」,或「依蘊處界假施設名」(大正49.16下),作爲有情生命相續的依憑。二世體無論的大衆部、化地部等,說「色根大種皆有轉變,心心所法亦有轉變」(大正49.17上),「唯心心所,有異熟因及異熟果」(大正27.96上)。探尋二大學派的歧異點,原來還在于:刹那生滅是否能「轉變差別」。不過,化地部末宗說:「隨眠自性,恒居現在,諸蘊、處、界,亦恒現在」(大正49.17上),這是一切法的現象背後,五蘊等一切法是念念恒住了。何以有此差別呢?學派間兼容交錯的思想,是值得探討與深思的問題。
第二節,說一切有部系的輪回說。有部說「一切行皆刹那滅」,故「定無少法,能從前世轉至後世」,所以,在五蘊和合的相續上,創建「假名補特伽羅」(大正49.16下),作爲有情生命流轉、業果相續的所依。犢子部也在五蘊和合的相續上,創建「非即蘊離蘊,依蘊處界假施設名」(大正49.16下)的不可說我,作爲有情生命的輪回體。另外,說轉部學派,則說「諸蘊有從前世轉至後世。……有根邊蘊,有一味蘊」,有「勝義補特伽羅」(大正49.17中)。如此,說一切有部系下,有部、犢子部,以及說轉部,都是依蘊立我,以作爲有情生命移轉的說明。然叁者最大的歧異點在那裏?印公導師在《唯識學探源》中,有精辟的解說。而值得留意的是:犢子部的「不可說我」,及說轉部的「勝義補特伽羅」,與大乘佛教的真常思想關系很密切。
第叁節,大衆部的輪回說。大衆部是過未無體論者,據《大毘婆沙論》,大衆部主張「唯心、心所,有異熟因及異熟果」(大正27.96上),有情的異熟因果創建在心心所法上。然刹那生滅的心心所法,有情的業果如何相續流轉呢?他們依心立我,在一心相續上,安立有情業果相續及生命緣起。然有情是色心相依不離的,業果安立在心法上,六識有間斷的時候,業果豈不是會中斷嗎?在深刻的探究下,發現了六識外,有細心不滅。這細心相續,有生起六識的功能,也是有情生命緣起的中樞。
第四節,分別說部系的輪回說。分別說部與大衆部同屬過未無體論者,同樣在一心相續上,安立有情生命的緣起。如化地部本宗,說「一切行皆刹那滅,定無少法能從前世轉至後世」,「定無中有」……(大正49.17上)等,都與大衆部的學說相同。然何以末宗說「亦有中有」,「大地劫住。……隨眠自性,恒居現在,諸蘊處界亦恒現在」(大正49.17上)呢?探尋其原因,原來他的時間觀已有所轉變,有情業果的相續,已經不純然是安立在心法上了!分別說部系中,南傳錫蘭的銅鍱部,創建了「有分識」。有分心識是有情初生心及命終心,也是意識中內在的貫通者,貫通叁世而沒有中斷。這「有分識」,也是有情業果相續之叁有輪回體了。
第五節,經部譬喻師的輪回說。叁世實有的有部譬喻師,脫離有部,成爲現在實有的經部譬喻師。經部最主要的思想,是以種子熏習作爲有情造業與受報間的連系,也作爲有情起惑造業、生死流轉,及轉迷啓悟、出世解脫的依據。
貳、諸法的刹那生滅與轉變差別
本節所要探討的是:刹那生滅的法,如何生成有情身心構築前後相續的關系?這個問題,學派間有不同意見。而學派的異見,將涉及到有情業果相續的創建,並影響了各學派的輪回說。因此,要探討各學派的輪回觀以前,必須說明各學派的異見。
一、說一切有部學系
諸行無常,是佛教的根本教說,故不論是叁世實有論,或是過未無體、現在實有論者,都承認諸行是刹那生滅的無常法。而學派間生成诤議的地方,在于:刹那生滅能否形成轉變差別。有部是「刹那生滅不能轉變」論者:「說一切行皆刹那滅,定無少法能從前世轉至後世」(大正49.16下)。它認爲:一切有爲諸法,無論是色法還是心法,都是刹那刹那生滅無常,沒有暫時安住而不滅的,故不能移轉。而探尋有部「刹那生滅不能轉變論」的學理依據,原來與其「叁世實有論」有關。
有部成立叁世實有的學理依據,是「一切法各住自性」(大正27.42中)。因爲一切法各住自性,自性是實有的,故「叁世諸法,因性果性,隨其所應,次第安立。體實恒有,無增無減;但依作用,說有說無」(大正27.395下-396上)。這是說,在一切法恒住自性的前提下,「體實恒有,無增無減」;在因緣和合下,由法體現起的「作用」,才是有生有滅的,才可以「說有說無」的。故有部說:
諸行自性,無有轉變。……有因緣故說無轉變,有因緣故說有轉變。有因緣故無轉變者,謂一切法各住自體、自我、自物、自性、自相,無有轉變。有因緣故有轉變者,謂有爲法得勢時生,失勢時滅,得力時生,失力時滅……和合時生,離散時滅,故有轉變。(大正27.200上)。
依法體上現起的作用生滅,說有說無,而法體則恒住自性,沒有轉變差別。這樣,要說轉變,一定是在作用的生滅上來說。所以,有部認爲轉變有:自體轉變、作用轉變、功能轉變、物轉變及世轉變等。說諸行沒有轉變,是就自體上說;說諸行有轉變,是就作用轉變、功能轉變、物轉變及世轉變上來說(200上-中)。因此,有部是「說一切行皆刹那滅」論者,在刹那生滅無常中,「定無少法能從前世轉至後世」,必須創建「假名補特伽羅,說有移轉」(大正49.16下)。
說一切有系分出的犢子部學派,則主張「諸行有暫住,亦有刹那滅」(大正49.16下)。犢子部認爲:一切有爲諸法,有刹那滅的,也有一期暫住的。如心、心所法,前念後念是刹那刹那生滅;但是色法,如我們的色身,從出生到老死,這一期中間,也有暫時安住的現象。雖然色法似乎有一期的暫住,但是隨著生命的退出,終歸壞滅,故有爲諸行還是沒有一法能轉至後世。因此說:「諸法若離補特伽羅,無前世轉至後世,依補特伽羅可說有移轉」。必須創建「依蘊處界假施設名」(大正49.16下)--「不可說我」,作爲前後世的移轉。
二、大衆、分別說部學系
二世無體論者,如化地部本宗,主張「一切行皆刹那滅,定無少法能從前世轉至後世」;又說:「入胎爲初,命終爲後,色根大種皆有轉變,心心所法亦有轉變。」(大正49.17上)而大衆部方面,《異部宗輪論》中,只說大衆部末宗主張「色根大種有轉變義,心心所法無轉變義」(16上),並未說本宗如何看法。不過,大衆部本宗和化地部本宗,同是過未無體論者(16上,下);同樣說「都無中有」(16上,17上);同樣是主張「心心所法能了自性」(大正27.42下,)的「心能自知」論者。所以,大衆部本宗,可能和化地部本宗一樣,主張:「色根大種皆有轉變,心心所法亦有轉變」。
不過,這裏必須注意的問題是:心是刹那刹那性的,何以能轉變呢?化地部說:「入胎爲初,命終爲後,色根大種皆有轉變,心心所法亦有轉變」(大正49.17上)。這句話,通用解說是:如有情的一期生命,從投胎至母腹開始,經羯剌藍、頞部昙、閉屍、鍵南、缽羅奢佉等位;出生後,經嬰兒、幼童、少年、中年、乃至老死,都不斷的轉變差別。這是說,有情由染汙心識去投胎,藉著父精母血托生,在母胎中,初七日,「狀如粥汁,或如酪漿」,是羯剌藍位;二七日,「狀如稠酪,或如凝酥」,是頞部昙位;叁七日,「狀如鐵箸,或如蚯蚓」,是閉屍位;四七日,「狀如鞋楥,或如溫石」,是鍵南位(大正24.254中);……乃至瓜熟蒂落而出生,經嬰、幼、少、壯、中、老,……乃至一期生命終了,都有一段時期暫住的情況。如窺基法師說:因色根大種「性非刹那生滅,故有轉變」,如牛奶變爲乳酪等。所以說:「入胎爲初,命終爲後,色根大種皆有轉變」。至于「心心所法亦有轉變」,是說心念是刹那刹那生滅,前念後念不斷不斷的轉變差別。然而化地部等何以說「一切行皆刹那滅」,又說色根、心心所法亦有轉變呢?窺基法師說:化地部是二世無論者,故「前法于現在滅已,無別有法從未來來,但由前法爲因力故,引後法起,後法即是前法爲因轉作。雖刹那滅,轉變義成」;而有部是叁…
《讀《大毗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輪回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