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讀《大毗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輪回觀▪P4

  ..續本文上一頁。如前所說,根本識是六識(五識及意識)生起的所依。而「心遍于身」,是因心(細意識)的執取五根,才能遍身生起覺受。細意識執持根身,才起覺受、生六識。所以,大衆部創建「根本識」、「心遍于身」的細意識--意根,作爲六識生起的所依。這種見解,是基于「五種色根肉團爲體,眼不見色,耳不聞聲,鼻不嗅香,舌不嘗味,身不覺觸」的學理而來的結果。

  另外,據《異部宗輪論》,大衆部末宗說:「種即芽」(大正49.16上)。這是說,有情強力造作的行爲,轉爲潛力的存在(業力),因緣會合時,就由潛力的存在轉爲現行。這潛力的存在,有說爲種子的。如一粒種子,種在土裏,由水分、陽光等因緣會合,于是抽芽發葉。大衆部末宗認爲:這芽是種子自體轉變的,而不是種滅方生的。

  伍、分別說部系的輪回說

  上一節說過,大衆、分別說系都是過未體無、現在無爲實有的二世體無論者,有情的業果相續創建于心心所法--一心相續上。所以,兩個學派有很多思想是相同的。如「心性本淨」,「意界是常」、「一心相續」、「都無中有」、「無色界有色、無心定有心」、「心能自知」……等等。然由于兩學派下又分出了不少子學派,故也有不同的思想出現。如有情生命的輪回說,分別說部分流出來的化地部、銅鍱部等,即有不同意見。以下,依次探討之。

  一、化地部的窮生死蘊

  前第貳章說過:分別說部系的化地部,主張諸行刹那生滅,刹那生滅亦有轉變差別。所以,說「入胎爲初,命終爲後,色根大種皆有轉變,心心所法亦有轉變」(大正49.17上)。但這還是「一切行皆刹那滅,定無少法能從前世轉至後世」說。而其末宗的思想,則有些不同。如主張「大地劫住」,又說「隨眠自性,恒居現在。諸蘊、處、界,亦恒現在」(大正49.17上)。

  「大地劫住」,是說大地(色法),從成劫起以至壞劫間,可以暫住而不滅。這是承續本宗「色根大種有轉變」的思想;而這思想,也同于犢子部「諸行有暫住」的主張。至于「隨眠自性,恒居現在。諸蘊、處、界,亦恒居現在」方面,化地部的「隨眠」,是煩惱(纏)的「種子」,是心不相應的。雖然如此,但是念念恒在,恒住現在。不僅是隨眠自性恒居現在,連蘊、處、界等,亦是念念恒住現在。這是說:一切法在刹那生滅間斷的現象背後,有蘊等的種子念念相續,恒住現在。

  化地部末宗思想的轉變,據印公導師的研究,即在于化地部有:「一念頃蘊」、「一期生蘊」、以及「窮生死蘊」說。這叁蘊說,即符合于諸行刹那滅,又轉變差別的思想;而「窮生死蘊」,即是有情輪回的主體。不過,化地部的叁蘊說,《異部宗輪論》、《大毘婆沙論》,都沒有說到。直到無著菩薩的著作中,才有化地部立「窮生死蘊」的記載。如《攝大乘論》說:「化地部中,亦以異門密意說此名窮生死蘊」(大正31.134上)。因而,印公導師推論說:「窮生死蘊」,是屬于化地部後期思想。由此,可以說化地部早期主張「定無少法能從前世轉至後世」,至後期則說有「窮生死蘊」了。那麼,何以化地部後期要創建窮生死蘊呢?在解答這個問題以前,先說明叁蘊的內容。

  無性《攝大乘論釋》說:

  于彼部中,有叁種蘊:一者、一念頃蘊,謂一刹那有生滅法。二者、一期生蘊,謂乃至死恒隨轉法。叁者、窮生死蘊,謂乃至得金剛喻定恒隨轉法。(無性《攝大乘論釋》,大正31.386上)

  印公導師解釋說:

  叁種蘊,是層次不同的叁類五蘊。「一念頃蘊」,是刹那生滅的五蘊。「一期生蘊」,是業力所感的異熟五蘊,從生到死,都恒時隨轉的。《異部宗輪論》已經說到:一切是刹那滅的,刹那有前後二時,所以有轉變可能。「入胎爲初,命終爲後,色根大種皆有轉變,心心所法亦有轉變」。業力所得的報體,不斷轉變相續,到業盡而死,才滅而不起了。……「窮生死蘊」,應該是遲一些成立的。刹那滅了,一生滅了,而還是生死不斷,由于微細五蘊不斷的相續。直到金剛喻定,斷盡一切煩惱,有漏五蘊才徹底滅了。(《印度佛教思想史》,p.210,)

  由上解說,可知:化地部的叁蘊說,還是源于化地部本宗「入胎爲初,命終爲後,色根大種皆有轉變,心心所法亦有轉變」的學理而來。「一念頃蘊」,是刹那生滅的五蘊;「一期生蘊」,是業力所得的報體,到業盡而死才滅而不起。所以,還是「一切行皆刹那滅,定無少法能從前世轉至後世」。「窮生死蘊」,是維系有情一生一生生死不斷的微細五蘊,直到斷盡一切煩惱,有漏五蘊才徹底滅除。所以,可說是有情流轉相續的輪回體。

  如此,可知:分別說部系--〔早期的〕化地部,是過未無體論者,說「一切行皆刹那滅,定無少法能從前世轉至後世」,故把有情業果相續安放在一心相續上,說「入胎爲初,命終爲後,色根大種皆有轉變,心心所法亦有轉變」,「定無中有」。晚期的化地部,是主張「實有過去未來」(大正49.17上)的叁世實有論者,說「隨眠自性,恒居現在。諸、蘊、處、界,亦恒現在」,故創建一念頃蘊、一期生蘊、窮生死蘊等叁蘊說。其中,「窮生死蘊」,是有情流轉相續的輪回體。由此窮生死蘊,衆生有從前世至後世的移轉,乃至到金剛喻定;因而亦說「亦有中有」(大正17上)了。

  不過,化地部末宗有一學理的困境。化地部末宗說「實有過去未來」(叁世有),創建「窮生死蘊」,說「亦有中有」,又說「業實是思,無身語業」(大正49.17上)。過未無體論者,依心立我,業力安放于心法上,說「定無中有」;叁世實有論者,依蘊立我,業力是隨心轉的無表色,說「定有中有」。以此理論來看化地部末宗,顯然學理上出現了難解的問題了!

  二、銅鍱部的有分識

  銅鍱部,是分別說系南傳錫蘭的一派,他和流行于大陸本土的兄弟--化地、法藏、飲光部,思想上有某種程度的距離,編輯于北印的《異部宗輪論》、《大毘婆沙論》中,都未提到他,顯見其與北印大陸佛教的疏離。不過,據傳他安立「有分識」,作爲叁有輪回的主因。如無性《攝大乘論釋》說:

  上座部中,以有分聲亦說此識,阿賴耶識是有因故。如說:六識不死不生,或由有分,或由反緣而死,由異熟意識界而生。如是等能引發者,唯是意識。故作是說:五識于法無所了知,唯所引發;意界亦爾。唯等尋求。見唯屬照。等貫徹者,得決定智。安立是能起語分別。六識唯能隨起威儀,不能受善不善業道,不能入定,不能出定;勢用,一切皆能起作。由能引發,從睡而覺。由勢用故,觀所夢事。如是等,分別說部亦說此識名有分識。(大正31.386中)

  有分心識,是有情初生心及命終心,也是意識中內在的貫通者,貫通叁世而沒有中斷。可以說,有分心識是有情叁有的輪回體,也是六識起善惡,遺留于本識中,能感得未來果報的熏習力(大正31.881)。

  銅鍱部的有分識,玄奘師資給以九心輪的解說:

  上座部師立九心輪:一、有分,二、能引發,叁、見,四、等尋求,五、等貫徹,六、安立,七、勢用,八、反緣,九、有分。然實但有八心,以周匝而言,總說有九,故成九心輪。(大正43.635中)

  這九心輪,是有情認識的活動過程,從有分出發,又回歸于有分。這有分識--意識,是一切心理作用的根本,也是叁有的根本心,是生命內在的心體,深潛而貫通于過去、現在,一直到未來。

  叁、結語

  銅鍱部的有分識,以及大衆部末宗「心遍于身」的細意識,都是過未無體論者,在心色相依的原則下,所發展成立的學說。可以說,過未無體論者,把有情的業果相續、生命緣起創建在一心相續上;而心識有間斷的時候,所以創建了深潛的細心相續說。而化地部末宗轉向叁世實有,則說有「窮生死蘊」了。據印公導師的研究,這些學說(細意識、有分識、窮生死蘊),都是未來大乘唯識學本識論、種子論的先聲;而這也是過未無體論者最合理的歸趣。

  陸、經部譬喻師的輪回說

  叁世實有的有部譬喻師,在西元二、叁世紀間,脫離了有部,獨立爲現在實有的經部譬喻師學派。經部譬喻師從有部分流出來,舍去叁世實有論,演化爲種子熏習說,作爲有情業果相續的說明。

  經部如何轉化叁世實有,成爲現在實有的種子熏習說呢?如前(第貳章)所說:有部安立叁世差別,是在法體現起的作用生滅上創建的。因諸法自體是「各住自性」(大正27.42中),故「諸行自性,無有轉變」(大正27.200上);而諸法現起的作用,必是依前時與同時諸法的力用爲緣,才能生起。生起後,又能引生未來法。在這前後相續不斷中,構成生生不已之流,才有轉變。如此,在無常、無我的教說下,有部在有情的五蘊和合相續上,創建了「假名補特伽羅」,作爲有情從「前世轉至後世」(大正49.16下)生命相續的連系。

  而經部說:「過去世曾有,名有,未來當有,有果因故。依如是義,說有去來。……但據曾當因果二性,非體實有」(大正29.105中)。經部以現在實有的立場而言,因果的相續諸行是真實有的,過去與未來,都是約現在相續諸行從前因引發、能引生後果的功能性而安立的,但體非實有。亦即經部把叁世實有者所說的過去有與未來有,轉化爲存在于刹那生滅相續的現實底裏。雖然過去體非實有,但已熏成能生自果的功能性;現在法爲因,未來只要衆緣和合,還將引生果報:這就是種子熏習說。

  可以說,經部以刹那的當前現實爲本,過去所起或能引生未來的功能性爲用。功能性(種子)是依現在相續而立,無有別體;現行與功能,都是刹那無常生滅的。那麼,有部與經部的歧異在于:有部重于作用的刹那生滅,經部則重于現在刹那生滅的和合相續。

  經部創建種子熏習說,最主要的目的是:說明有情業果相續生死流轉的過程…

《讀《大毗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輪回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